公共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探讨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作者:李兰晶,秦洁
发布于:2021-09-01 共4918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关于网络舆情的论文范文第六篇: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探讨

  摘 要: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涵育密切相关。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呈现出生成主体多元化、传播速度瞬时化、发展走向干预化的特征,面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正向提升与负面牵制的双重影响。应从几个方面着力应对: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打造网络舆情引导矩阵;搭建网络舆情交流平台,构筑网络舆情疏导载体;构建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激发网络舆情管控效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奥情;大学生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兰晶,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工办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秦洁,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课程思政研究。(山东淄博255000);

  基金: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文化自信研究"(sdutxg20180103);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后疫情时代生命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双线渗透模式'的建构与实施"(Z2020027)的成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大学生仍然是置身网络舆情的重要群体。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面对着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他们耳濡目染,成为网络舆情形成、传播的重要力量。[1]网络舆情源于社会热点事件在网络空间中引发的广泛性传播与聚焦性热议。网络舆情呈现出爆发性、互动性、情绪性、群体性、盲从性等特点,在"信息茧房"效应下,大学生群体无法及时有效地辨识网络舆情的性质和本质,从而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塑和内化。因此,依据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廓清网络舆情的双重影响,明晰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凝练宣传网络舆情的应对方法,是保障学生能够正确辨识舆情,不受负面舆情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网络舆情.png

  一、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源自事实真相且反映大众意志、观念、诉求的网络舆情能够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带来正向影响,而非理性化的网络舆情则会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带来负面影响。

  1.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影响。

  第一,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的认知空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环境下舆情的传播限制,新媒体赋予了网络舆情传播的多元生成特点,其瞬时化传播速度将网络舆情内附的多元价值观全方位地向大学生输送。网络空间的交互实践和虚拟互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从网络空间和虚拟社区接收和阅读大量的舆情信息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路径和认知常态。网络舆情的传播特性使得大学生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时代下的时空束缚,无论是从舆情内容多样性的角度,还是舆情传播表现形式的层面,都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的认知空间。

  第二,提升了大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象牙塔"式的校园空间,他们并没有真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实践经验,其价值观正处于一个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新媒体时代发布的网络舆情是他们获取价值判断经验和修正自身价值判断标准的重要途径。在热点事件中,大学生是最容易接触到网民主流意志和观点的群体,也是最容易找到讨论交流对象及渠道的群体,通过对舆情的关注和围绕舆情的全网范围内的广泛讨论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个体认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辩证思考、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第三,激发了大学生价值表达的主动性。新媒体时代下网络空间是一个映现现实认知与思考的直观平台,不同性格与类型的个体都可以相对自由地使用文字信息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来自他人和舆情发展的回馈,让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在舆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果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会让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自信感和成就感。在新媒体境遇中自由表达观点和看法的背后是主体价值观的隐性呈现,这种交互性地认可能够激发学生更为积极和主动地表达自身价值观。

  2.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第一,造成大学生价值认知混乱。因为网络舆情生成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受干预程度越来越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传播内容复杂化,网络舆情的正常发展方向被不同利益主体非正常干预,由此造成了网络评论和观点看法的分裂甚至对立的状态,从而构生出网络舆情信息真假难辨的局面。大学生思想活跃,社会阅历较浅,对某些社会问题还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与分析。这将使得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在思想认知上产生困扰,并且在舆情信息反复覆盖的情形下短时间内难以作出正确的认知和辨识,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认知的混乱。

  第二,误导大学生价值评判标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一些无良的媒体、机构和个人,出于自身的利益和目标需求,往往会采用非常规的手段来把控舆论的走向,通过短期或长期的偏向性误导网络受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热点事件进行虚假性或肢解性传播和报道,通过技术手段恶意篡改事件发生过程以及当事人语言行为。一些带有自身利益诉求的媒体、机构和有一定知名度和号召力的公众人物会采用相对隐蔽的方式把一些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念持续性地传播给高校学生群体,这种极具迷惑性的错误导向很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评判标准的模糊或扭曲。

  第三,致使大学生价值实践失范。价值判断是价值实践的前提,价值实践是价值观对象化的直接体现,网络舆情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价值评判标准的模糊或扭曲会错误地指导大学生的价值实践导致大学生盲目地认同或接受其偏向性、指向性、目的性的预设观点和价值输出。而这种被动的价值认同一旦被学生作为对于舆情的暂时性判断而发布在网络上,就会实际转化为推动舆情错误走向的助力。当热点事件的真相被公共定性或者官方澄清,舆情结束后大多数大学生会因为自身的价值实践失范而产生自责,同时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否定。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与社会舆情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2],网络舆情是一个动态化发展过程,这种过程的"应然"状态集合的是社会大众对某一事件、现象的主观情感、态度和看法,呈现的发展过程不仅应该是真实自然的景象,而且能够真正体现社会大众的价值倾向与评价态度。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对策研究

  随着新媒体关涉的软件和硬件系列产品的创新研发和丰富供给,以5G技术等为支撑的新媒体传播介体成了网络舆情快速、广泛传播的重要基点。如何顺应新媒体时代衍生出的网络舆情生态环境,如何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获取网络舆情管控与疏导的新阵地的话语主导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必须重视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1. 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打造网络舆情引导矩阵。

  第一,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管理队伍。一是设置专岗专人负责基于新媒体网络舆情管理的顶层设计,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制度探索与完善。二是以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核心,打造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舆情工作骨干管理队伍。三是积极引导支持教学名师、优秀导师等先进典型人物和知名公众人物参与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工作建设,培养有公信力的高校"大V",发挥网络舆情中校园"意见领袖"的作用。

  第二,建立网络舆情引导评论队伍。一是坚持专兼结合原则,汇聚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家学者、优秀学生,组建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引导评论队伍。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汇集研判大学生网络空间的思想动态,强化队伍的有效发声能力,对网络舆情中的虚假言论进行批判性回应,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评论网络舆情的方向。二是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评论队伍的议题设置能力。针对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社会热点事件,进行专题设置、专栏策划,定期撰写网络评论文章,形成正面网络舆情宣传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做到有理由的评论,有方法的发声,规避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后知后觉"的处境。

  第三,建立网络舆情工作支撑队伍。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打造网络舆情引导矩阵,不仅需要配齐配强专业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还需要打造一支既懂政治、懂教育理论、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具备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应对能力的技术研发和新媒体综合运用支撑队伍。网络舆情工作支撑队伍不仅能够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和引导点评队伍进行技术性支持,还能够为提高他们的新媒体素养提供能力拓展支持。

  2. 搭建网络舆情交流平台,构筑网络舆情疏导载体。

  搭建"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的网络舆情交流平台是构筑网络舆情疏导"虚实"载体的重要理路。第一,充分利用国家级的权威平台为大学生全面认知网络舆情搭建校外交流平台。国家级网络舆情平台以信息的权威性、全面性和综合性为特点,旨在凝聚人气、发挥官方平台的网络舆情正向引导的复合叠加效应。如教育部积极打造了微博、微信、微视、新闻客户端"三微一端"的新媒体平台,新华社打造了针对网络舆情的专门性网站,高校应该及时综合运用这些国家级平台,针对网络舆情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布主流媒体的相关通讯,帮助大学生在第一时间明晰相关网络舆情的本质面貌,从而占据网络舆情话语权。在国家级平台建设的带动下,高校应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抢占网络舆情传播上游为策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搭建大学生网络舆情交流的技术平台,建立网络舆情专栏,使之成为大学生愿意访问、能自主学习和可选择利用的线上交流平台。

  第二,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为大学生理性把握网络舆情搭建特色校内交流平台。以平台阵地建设为战略基点,积极推动特色性、综合性校级平台建设,从高校层面打造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疏导的新阵地。校级层面网络舆情交流平台建设应以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为特点,着力增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理论网站建设,推进关涉网络舆情的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建设,把网络舆情引导教育融入综合性平台建设的各个方面,扩大网络舆情交流服务面。

  第三,搭建针对网络舆情相关问题的线下交流平台。高校可根据近期网络舆情关涉的社会民生、经济发展、时政要点、国际交往、教育就业等问题进行集中和分类梳理,然后从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级采取"学生论坛""专题座谈""主题班会"等形式展开对相关网络舆情问题的线下研讨,在专业指导老师的组织下对相关网络舆情进行学理性地剖析,以此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针对网络舆情的现实表达平台,在大学生的相互交流中逐步厘清网络舆情的相关影响和提升大学生面对网络舆情的正确认知思维。

  3. 构建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激发网络舆情管控效能。

  第一,构建以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实体化为核心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和疏导的长效工作机制是激发网络舆情管控效能的制度化保证,高校管理层应当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顶层设计,实行专项政策,推动网络舆情教育管理机构的实体化发展,形成总体谋划、全面设计、系统推进的良好的网络舆情工作格局。一是可由校级领导牵头成立负责日常网络舆情工作的专门性协调统筹机构或者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完善网络舆情工作相关制度。二是可由宣传部门组建新媒体工作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网络舆情疏导与新媒体建设等相关工作,综合运用新媒体互动、全媒体联动、信息技术融合等构建网络舆情正向传播体系。

  第二,建立以有效网络舆情疏导工作方法为核心的激励评优机制。网络舆情信息承载量巨大,内容甄别难度较高,疏导方式各不相同,网络舆情疏导工作是一项兼具技术性和方法性的高强度工作,良好的激励评优机制能够提高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是要建立针对网络舆情工作的科学评价机制,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稳定性评价、价值性评价、可推广性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同时综合专业性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二是要将检验有效的网络舆情疏导工作方法应用体系凝练为学理化的理论报告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以及将网络舆情工作优秀者列为学校评优评先的指标条件之中。

  参考文献

  [1]茹晓冬。网络舆论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9,(2)。

  [2]高芳放。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法及其功能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0)。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工办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李兰晶,秦洁.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73-7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论文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