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舆情的论文范文第四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对高校网络舆情产生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研究影响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因素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舆情的内在特征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与具体事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形成特点,通过分析归纳出互联网环境、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高校的日常管理模式及舆情应对方式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总结并提出针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防控措施,以期能对维护校园和谐稳定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影响因素;防控措施;
作者简介:黄睿哲,男,汉族,山东东营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输和汇集更加迅速和便捷,通信设备的研发更新与普及也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1].我国网民数量巨大,且每年呈现增长的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20年3月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9.04亿,较2018年底新增网民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学生是我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9%[2],其中大学生占学生网民群体的绝大多数[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过渡[4].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和频率很高[5],较多学生会通过社交软件分享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一些校园中的热点事件容易造成学生的大量转发和评论,近年来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发生在校园内的任何事件都有可能演变成为网络上的舆情,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于维护校园稳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一)大学生对于热点新闻关注度较高且倾向参与讨论
根据对本校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大约有5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3~7小时之间,甚至有17.5%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7小时,属于重度网络使用者。新闻资讯、影视娱乐、教育学习、生活百科成为大学生主要关注的信息类别,其中有60.7%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关注新闻资讯,在关注新闻资讯的群体中有31.8%的大学生会参加热点话题的讨论评价和转发。在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事件上有23%的学生会选择在网络上发表观点或参与讨论,还有44.7%的学生有潜在发表观点的意愿,这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二)参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复杂且具有影响力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参与主体较为复杂,主要的参与群体为高校在校学生,大学生通常针对学校内发生的事件在校内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媒介发布事件的详细情况,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内心想法。
高校内部的舆情单凭学生群体之间传播其影响力远达不到社会热点的程度,过程中会有社会人员、新闻媒体、自媒体的介入,才会使校园舆情通过影响力更大的平台得到扩散和传播,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逐渐变为媒体的营销对象,成为各大网络力量的博弈点,为了扩大报道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个别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甚至出现断章取义、报道失实等问题,会给高校的声誉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尚需完善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建立起网络舆情监测体系,也有大部分高校开通了除官方网站以外的新闻宣传渠道。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回应也由之前仅通过官网发布公告甚至不发声转变为使用当前关注度高的媒介平台发布通报回应社会舆论关切。近两年大多数高校能够将发生网络舆情后的回应时间控制在三天以内。但是由于网络舆情事件类型的不同,传播事态各异,各高校对于舆情的应对水平仍有差距。一些高校能够在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声并回应社会关切,回应的内容能够表明立场,提出相应的处置措施,能够在较短时间满足社会关切,并消除舆论影响。但也有个别高校应对的方式方法仍需完善改进,主要问题为处置过程缓慢、未能在最佳时间回应、回应的内容和处置方式不当、不能有效缓解舆情的热度,因而导致舆情的热度持续升温,形成次生舆情,使高校在面对舆情处置时处于不利的位置。
三、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因素
(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提供了可能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途径和渠道[6],这是网络舆情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网络上的信息分享平台不计其数,这也使得网络舆情传播迅速、影响广泛、受众群体分散且庞大、舆情方向多变。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途径较多,且出现多种网络传播媒介,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道。互联网也是高校学生与社会沟通交流的载体。
(二)高校日常管理模式及舆情应对方式
高校的日常管理模式会对网络舆情的形成产生影响,高校在校园安全、宿舍使用、食堂管理、学费收缴、课程学习、考试安排、招生就业等方面制定的要求和制度都有可能产生舆情事件,舆情事件产生的原因多为学校所制定的规定未能充分考虑校内的实际情况,或干扰了正常的校园秩序,或影响到了学生群体的利益,导致学生群体的不满并产生大量讨论,一些学生会将事件的经过和群体的意见发布到网络上,希望引起更多群体的关注,产生更多的共鸣,大概率会引发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在发生网络舆情后所采取的回应方式各有不同,回应方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舆情的发展方向。态度积极、立场坚定、语言巧妙、提出公众认可的解决和改进措施,这样的回应能够有效化解参与讨论的群体与高校之间的矛盾,解开公众内心的疑惑,为高校争取话语权的主动,同时,能够降低舆情的热度,逐渐使本次舆情得以结束。
如果高校回应速度较慢,态度敷衍,无法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删帖、打压、控制言论的方式进行处理,会对缓解网络舆情起到反作用,势必加剧学生及社会群体的反抗抵触情绪,舆情非但得不到有效缓解,反而会有愈演愈烈的后果,最终有可能导致舆情的失控,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
(三)高校教师个人素质
近年来社会对于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监督力度加大,仅2019年网络上曝光的有关师德、师风类舆情事件就有7起,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成为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高校的教师是学校育人队伍中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7],如果因为教师个人的素质出现了问题,做出违背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的行为,会导致其所教导的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还有可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使其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信任的心理,情节严重的会影响学生的前途。
(四)网络环境复杂多样
现阶段我国网络的构成主体较为复杂,网络舆情筛选与过滤机制仍不完善,导致一些不实言论和偏激言论在网络中短时间大量传播。网络中不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消极腐败思想,在少部分关键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下腐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网络就像一个放大器,会不断放大积极的或消极的言论,从而影响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8].
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发生信息的"失真"和某些方面的"变异",例如片面报道、无限放大。部分媒体或自媒体受利益的驱使会为了追求高浏览量、高关注度而对事件进行错误、失实、夸大的报道,从而误导信息受众群体,影响其辨别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防控措施
(一)重视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舆情的监察体系
学生群体是高校维持正常稳定运行的基础,高校的大部分管理措施直接作用于学生群体之上,学生最能感受到高校管理机制的优劣。高校应重视学生群体的意见反馈,采取定期征集学生意见的机制。可以设立校长信箱,以便让学生随时将意见传递到学校。高校的职能部门应当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意见,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不应用视而不见、冷淡处理、恐吓、威胁、警告等不良措施处理学生反映的问题,力求妥善、快速、全面地解决问题。高校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官方宣传媒介,让大学生在其中畅所欲言,通过分析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动态,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高校应成立相关部门负责常态化网络舆情监察,目前只依靠高校自身的资源和防控力量难以应对互联网上复杂多变的形势,可以与当地公安部门合作,共同建立联防监察体系,依托双方的资源和力量共同维护高校的舆情稳定。高校应全天候关注网络上的舆论信息并及时从正面进行引导和回应,对于网络上出现的热点敏感话题应及时察觉并讨论研究可能引起的潜在网络舆情事件,提前推演舆情的演变过程并作出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完善学校管理模式,降低不稳定风险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校学生认为学校的住宿条件、学费收缴、教学设施和资源、就业指导等方面尚需完善,这几个方面容易引起网络舆情的产生。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网络舆情一部分是由于高校的管理出现疏忽遗漏,或是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尚需完善,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于降低网络舆情风险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充分调研学生意见,发现管理模式中的漏洞和不足,及时研讨相应的改进措施,弥补管理方面的漏洞,完善管理模式,力求做到使学生认可自己学校的管理方式,主动配合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使高校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所引发网络舆情的风险降到最低。
(三)重视教师的风评及道德素养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由教师个人道德素养所引发的与学生有关的问题,会对师生自身甚至给学校带来负面的影响,一旦发生相关事件,需要高校及时有效地处理,第一时间设立调查组,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地应对和处理,对于涉及师德师风和学术不端的事件零容忍,应按照校规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高校应重视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应当建立教师的风评体系,定期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职业道德进行评价打分,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对评分较低的教师采取督促、约谈的形式,了解该教师的具体情况,是否存在违反师德师风及职业道德的行为,并通知相关领导对该教师进行监督引导。高校在日常的工作中应重视对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通过组织相关培训加强教师对师德师风的意识,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四)正面积极回应舆情,防止次生舆情的发生
网络舆情发展到后期易发生次生舆情,且次生舆情会再次引起公众的负面情绪,次生舆情持续时间短但爆发力强,所造成的影响较舆情首次出现更加巨大。为了避免次生舆情的发生,需要高校在舆情发生时做出将舆情的影响降到最小的准确判断,在舆情发生初期要及时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对公众进行正面回应,做到态度积极、有理有据、立场明确,并说明对事件的合理处理意见,最大程度消除公众的疑问和误解,将舆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根据事件的进展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同时,通过学校各个社团、学生组织向学生群体及时传达官方信息,稳定学生情绪。正面积极地回应是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有效手段。
(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地发泄情绪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通过网络来发泄情绪是较为方便且可行性高的方式,因此不少高校学生选择通过参与网络舆情讨论来宣泄自己生活中的不愉快和压力,同时,网络的匿名性让高校学生在情绪发泄时顾忌较少,容易产生冲动情绪,从而发表激进极端的言论,甚至触犯法律,造成严重后果。在尊重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应当引导学生依法依规文明上网,让学生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积极抵制网络暴力,引导学生学会理性看待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准确表达诉求。在日常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第二课堂、校内活动、选修课等形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运动、与他人沟通交谈的方式分散和发泄负面情绪,减少负能量的积累。广泛开展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
五、结论
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是一个覆盖面广且相对新颖的课题,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管理时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重视教师的素养,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在舆情出现时进行正面积极地回应,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天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有效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3.
[2]于朝晖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 网信军民融合, 2020(05):26-27.
[3]孟昕。"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现代交际, 2019(18):144-143.
[4]郑芳芳。"双一流视野下高校党建系统的探索与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6(03):106-109.
[5]郇长坤。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5(11):122-123.
[6]臧运蕾。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及正向引导研究[J]传播力研究, 2019,3(23)。274-275.
[7]张晓峰。对话式语文教学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8]孙一奇,李峰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J].财富时代,2020(05):234-235.
数字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新时期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根据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相关数据,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6.32亿,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5.27亿,20~29岁网民的比例占中国网民总数的30.7%,学...
艾滋病是世界各国普遍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新发生的HIV感染者50%年龄在24岁以下,可见,低龄化是世界各国HIV感染流行的一大趋势。而在该年龄下的风险人口又主要是校外青少年。校外青少年...
摘要由于高校逐年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加上近一两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大批民营企业倒闭,导致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合理利用与配置毕业生资源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湛江市现在实施的促进...
3路口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3.1自然因素农村居民点的区位选择、居住模式都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包含地形、地理位置、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区域内自然因素的优劣影响了区域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决定地区经...
1短板理论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启示。短板理论又称木桶原理、水桶效应,由美国管理学家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其核心内容是: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这块短板就成了木桶...
网络舆情愈来愈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力量,其中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更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深远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最新数据,2015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我国城市化得到持续深入推进,它既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又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虽然城市化给我们这个千年的乡土之国农业之国带来了颠覆性的...
突发公共事件一般都伴随着巨大的灾害性和危害性,往往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加大了舆情应对的难度和复杂性。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也就...
应从几个方面着力应对: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打造网络舆情引导矩阵;搭建网络舆情交流平台,构筑网络舆情疏导载体;构建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激发网络舆情管控效能。...
藏独是西藏独立势力的简称,是指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以分裂中国西藏和其他藏区为政治目的,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妄图恢复其在藏区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统治的民族分裂势力。近年来,境内外民族分裂分子大量使用网络传递信息,煽动分裂国家和颠覆政权,实施了...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