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北京城管移动应用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08 共7285字

  一、前言

  随着移动通信与移动计算技术的融合,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进一步推动着创新形态的嬗变,为政府治理形态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了移动政务、智慧政务的兴起。移动技术在政府治理、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迅猛的发展。移动技术不仅为政府公共服务以及与公众的互动沟通开辟了新途径,也同样为应对政府工作本身的移动性提供了新手段,有利于实现普遍服务和敏捷管理。

  北京城管移动应用服务平台是为提升一线政府工作人员快速应急响应,及时回应民众需求,提升日常管理、应急指挥和服务公众能力,构建“云到端”智慧城管支撑平台的重要举措,是北京城管响应政府一线工作实时、在线、移动管理与服务的需求,在移动政务领域开展的创新探索。该平台为实现对全市执法城管通移动终端及其应用(APP)的统一管理,借鉴移动应用商店(APP STORE)模式,通过业务和服务的集成,通过自主研发,首次在移动政务实践领域实现对用户、终端以及应用发布、升级、卸载等方面的统一、分权限管理以及政务网与互联网的切换管理,大大提高了移动技术支撑一线、服务公众的能力。

  二、移动政务推动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

  (一)移动技术的融合与发展再造流畅政府

  随着移动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技术为随时随地的在线联接、通信联络和信息交换提供了可能,为实施移动政务,特别是为一线工作复杂的城市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1]

  信息技术的移动泛在化使得各类社会组织及活动边界正在“消融”,社会形态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流体特性,推动了传统电子政府向移动政府的转变,推动了政府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移动政务体现出超越传统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潜力。[2]

  移动技术通过对公众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政府一线工作人员移动性的支持,使得政府工作人员直接为公众提供现场的、面对面的服务成为可能和现实,并进一步推动流程规范和再造,使得信息畅达、流程公开、多元信息良性互动,进而使得政府的信息交互与管理运作表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流体特性,展现出流畅政府(FluidGovernment)的形态,推动了公共服务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3]

  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成功应用,消除了关键流程中的延迟,保障了政府在为市民提供高质、高效公共服务中的流畅运转,体现出与“实时企业”异曲同工的“流畅政府”理念。[4]

  移动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推动了创新民主化进程,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从支撑对话、讨论到支撑行动、创造,从支撑协商到支撑协作,从支撑个人通信、个人计算到个人设计、社会协作与集体创造,改变了人们的交互方式、服务提供和协作方式。[5]

  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互动和重塑,正推动电子政府向移动政府、智慧政府、流畅政府的转变,重塑了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服务导向的政府2.0.[6]

  (二)移动政务推动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

  移动技术在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应用不仅可拓展对公众的服务渠道,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还可进一步提升对内部工作人员的信息和服务支撑能力,为突破传统的政府服务提供范式,为实现公共管理与服务创新、打造流畅政府提供新机遇。无线通信及移动计算技术在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应用被称为移动政务,又称为移动电子政务。[1]移动政务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对传统电子政务的重要补充,可弥补传统电子政务服务的不足。[7]

  新加坡、韩国、美国、欧盟各国等均大力推动移动技术与无处不在的技术,通过移动渠道扩展互动空间,扩大电子政府的受众范围,为公众提供优质方便的信息与服务。[8]移动政务的发展使得公共服务提供更加便捷,响应速度更加敏捷,可有效地应对公共管理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公共信息双向传递更为畅通和及时。[9]移动政务不仅应用于对外的公共服务,也应用于对内的政府运行管理。[10]移动政务应用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一线在场感和现场经验的结合,提升公共管理与服务效率,[11]是提升对公共事务一线管理和现场服务的必然要求之一,[12]更是推动公共管理和服务范式转变的重要动力[3].

  (三)移动技术在北京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北京在城市管理领域的移动政务应用创新一直走在时代前列。2004年,北京市以东城区为试点研发了基于网格化的城管通移动终端,成为移动政务的经典案例。[2,13]

  2006年,北京城管开发了基于Windows CE的移动办公和执法系统。2011年,基于互联网的城管公共服务平台各项服务功能进一步向掌端拓展,“我爱北京”市民城管通Android版和iOS版2012年元旦正式上线,市民可在智能手机上直接下载“我爱北京”APP,在线获取掌上服务并进行举报、投诉、咨询、建议,参与城管地图公共服务平台开放数据的共建和挑错。[14,15]然而,移动政务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不应仅仅停留在如何更好支撑公众参与、如何发现问题,更应支撑一线人员在现场更加高效、敏捷地回应群众诉求、解决问题。正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充分参考国内外移动政务先进经验[16,17],借鉴移动应用商店(APP STORE)模式[18],进一步打造基于政务网的执法城管通移动应用服务,推动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的智能化应用,重塑内部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支撑一线、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能力,成为实现执法城管通与市民城管通端到端互动、创新城市管理的关键。

  三、移动应用服务平台支撑智慧城管

  (一)执法城管通“三个一”推进北京城管移动政务发展

  北京城管作为首都城市管理的重要部门,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执法队伍,肩负着城市管理领域综合执法、综合协调、综合监管的重要职责。北京城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就是要支撑一线的执法、管理和服务。北京城管注重把握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基于Android和苹果iOS平台的“我爱北京”市民城管通APP以及基于Android平台的“执法城管通”应用软件,不断推进智慧城管建设。2010年9月,北京市城管执法局李润华局长提出要大力加强移动技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提出推进“三个一”,即打造综合办公的“一卡通”、督促考核的“成绩单”、应急处理的“护身符”[19],并明确要求“信息化不是要支持在办公室办公,而是要支撑到一线、到街道、到社区去服务、去管理、去执法”,为北京城管的移动政务应用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移动应用服务平台是“云到端”的智慧城管支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物联网平台,北京城管初步构建了物联感知、“云到端”支撑、综合应用三大平台,形成了“巡查即录入、巡查即监察”,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三大智慧城管新模式。其中“云到端”的支撑平台是智慧城管的重要技术支撑,北京城管移动应用服务平台又是“云到端”支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云”是指北京城管云,“端”是指以“我爱北京”市民城管通APP为代表的市民客户端以及以“三个一”执法城管通为代表的政府工作人员执法终端。[20]

  移动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就是要实现对全市城管系统6000余部执法城管通的统一管理,将其打造成为“三个一”,使其成为支撑“巡查即录入、巡查即监察”工作模式的重要载体,有效支撑一线执法人员成为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和维护环境秩序的主力军,提高城市环境秩序的保障能力,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城市管理与服务需求。

  (三)推进移动政务应用支撑“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

  按照智慧城管总体规划,为更好地应用移动技术支撑一线执法,实现“五位一体”功能到掌端,解决全市城管系统对移动政务应用的实际需求,提高执法效能,北京城管基于流程再造和管理重塑,以服务视角设计推进了执法城管通“三个一”移动应用,于2012年3月启动了移动应用服务平台的研发,重点解决三类问题:

  一是要实现统一管理。建设统一的北京城管移动政务应用门户,与人力资源库进行用户整合,为全市城管执法人员提供数据采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同时后台实现对应用程序的发布、更新、下载、日志、权限及终端设备管理等功能。

  二是要实现平台开放。整个服务平台需对外提供统一的规范与接口,支持任何第三方APP的添加和集成。

  三是要保障数据安全。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的APN数据专线接入城管专网,并经过3A认证及用户名、密码检测,最后才可以访问、调阅各类政务数据(目前,已迁移至北京市移动政务网络)。

  四、移动应用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

  (一)总体设计

  北 京 城 管 移 动 应 用 服 务 平 台 建 设 采 用 S O 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思想进行设计,既保证了平台业务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尽可能满足了业务灵活扩展的需要。北京城管移动应用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二)功能架构

  城管移动应用服务平台由平台客户端(手机端)和管理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客户端实现了网络安全接入、应用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等功能;管理平台实现了应用管理、系统管理、日志管理、通知(信息)管理、安全检查管理、集成信息推送机制等功能,进而实现移动终端的统一安全接入、用户的单点登录和统一认证、信息的统一发布管理及业务应用的统一授权和发布等功能(参见图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公共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