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引入社会工作的思考(3)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作者:关信平
发布于:2017-06-17 共10899字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已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迄今为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概括起来看,首先,在通用性专业能力方面,许多社区社会工作者长期从事基层工作,实践经验较多,对服务对象的情况也比较熟悉,但他们当中许多没有经过较为扎实的社会工作训练,仅仅是通过一次性的职业水平评价考试而得到社会工作专业资质的,因此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技巧方面还存在不足。相比之下,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的掌握要好得多,但他们当中许多人对基层组织、服务对象的情况不太熟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也不够熟悉。因此,对这两类社会工作者分别需要持续性的专业培训或实践锻炼。其次,一些实际调查也发现,一些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贫困者的专门化能力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9].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迄今为止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服务贫困者和介入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实习和研究总体上仍不够;另一方面,全国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考试中对社会工作者在此方面的专门化能力的考察也还不够充分。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体制机制分析。
社会工作是以制度化的方式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的专业化行动体系,合理的体制机制是当代专业社会工作运行和发展的又一基础条件。因此,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除了要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和加强能力建设之外,还需要探索建立合理的体制机制。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有一些探讨,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主张[10].但这在实践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具体实施时仍需进一步细化。本文拟在过去探讨的基础上再次分析这一问题。
1.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体制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体制建构包括从制度上合理安排专业社会工作和非专业社会工作之间、两类不同的专业社会工作之间、以及社区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和嵌入式社会工作岗位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1)专业社会工作和非专业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体制。
在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并不是唯一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起来之前,各类组织中就已经有一套非专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他们对困难居民、困难职工、困难学生和其他各类困难人员提供着各种服务。迄今为止,在社区和其他许多组织中仍然有这些服务。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介入社会救助,并不是要将原来的服务体制全部替换,也不可能做到这点,而是应该对专业社会工作和非专业的社会服务岗位加以重新建构,使其形成共存和分工的制度。在这方面主要的任务是要根据服务的性质和内容而建立各类服务机构及服务人员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并非贫困者所需要的所有服务都应该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提供。事实上,他们所需要的许多服务完全可以由非专业的人员去提供,而专业社会工作者服务的重点领域一是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的服务,二是在社会服务体系的建构、服务规划制定、服务资源协调等关键性的环节中发挥专家的作用。
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尤其是专门化的救助社会工作是后来人为建构的服务体系,因此它往往难以自然而然地达成与先前就存在的非专业化服务和志愿服务之间的制度性协调,因而需要通过有意识地体制建构去加以解决。为此,应该合理构建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与现有的社区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各类人民团体(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等部门与岗位之间合理分工的制度。同时,要注意专业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制度的协调,形成以专业社会工作为核心,包括其他各类非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及人员,以及广大的志愿者在内的社会服务体系。
(2)救助社会工作及其岗位设置模式。
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应该推动在社会工作体系中发展救助社会工作,将其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之一。所谓“救助社会工作”是指其主要任务是从事与社会救助有关的社会工作领域,包括主要服务贫困者和参与社会救助管理的社会工作。在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情况下,在相应的部门和组织中设置救助社会工作岗位是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当前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下,救助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可以有三种制度化的方式。一是社区社会工作模式,即在社区组织中设立社会工作岗位,作为社区社会工作平台上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支撑力量。二是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在介入社会救助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中设立相应的救助社会工作岗位。三是嵌入式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模式,即在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需要的组织中设立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在上述三种模式中,首先应该要求在介入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中设立救助社会工作岗位,其次是在有条件的社区中设立救助社会工作岗位。而在其他组织中,除了专门从事社会救助的机构(如救助站)之外,在其他组织设立嵌入式的社会工作岗位目前还很难建立专门的救助社会工作岗位。但是应该对这些组织的社会工作者进行专门的培训,使他们在承担其社会工作职责时能够具备足够的救助社会工作的专业素养。
(3)两类不同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分工合作。
如前所述,目前在我国城乡,尤其是在城市中有两类专业社会工作者: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通过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考试而被认可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救助社会工作者也来源于这两个类别。鉴于这两类专业社会工作者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应该以不同的方式发挥其作用。其中,通过考试获得资质的社会工作者主要工作在社区,是社区社会工作者,他们在介入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应该站在第一线,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是及时发现困难群众存在的各种问题,受理有需要者的服务申请,并提供初步的服务,然后通过资源链接或转介的方式将具有复杂需求的服务对象转介给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由后者中更加专业的救助社会工作者为其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2.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会救助事务的各个环节上的制度化运行方式。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社会救助服务需要解决其资金补偿和资源调动的问题,需要与政府,社区及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任务委托关系,需要建立合理可行的服务传递方式,同时还需要有有效的质量监控等。在这些方面都应该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
原文出处:关信平.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需求、能力及体制机制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01):32-38.
相关内容推荐
-
社会救助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的有效方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受其影响,社会救助也遇到了巨大挑战,在价值取向、政策规范、救助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面临重重困境,给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带来一定的压力。对于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实践而言,社会贫弱...
-
病残弃婴的民间救助模式与社会工作介入可能
被遗弃的病残儿童是世上最弱势的群体之一。他(她)们患有先天性残障或重病,被父母抛弃,缺乏安全的环境,生命极其脆弱。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改变、社会压力增大等因素,我国先天性病残婴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媒体报道,全国出生人口缺陷率平均高达4,...
-
高校重病学生医疗救助中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医疗救助是国家为贫困群体建立的。目前,大学生的医疗救助内容包括针对贫困生和重症大学生患者的医疗救助制度。[1]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疾病发病率的上升。与此同时,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救助资...
-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原则和策略选择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①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这一规定预示着社会救助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救助,而要包括更多的社会服务内容。在西方发达国家,...
-
社会工作理论介入高校贫困生社会救助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救助,政府或高校出台了各类资助政策,如绿色通道、减免一定的学费、发放奖助学金、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助学贷款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大学生入学难、读书难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因岗位、金额、数量有限,能够享受到的学生只是少部...
-
赋权增能角度解决女性受暴救助问题
19世纪后半叶,源于慈善组织协会,社会工作诞生以后一直就具有仁慈的形象,它的实践始终不变地包括关怀、治疗和保护的特质,社会工作者因此而具有于点滴之中见功夫的道义。本来,在绝大多数助人专业里,男性总是占据着主导性地位的,反观首批社会工作者则多为...
-
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中社会工作的应用
目前,湖北省随县儿童总人数为29 986人,其中女性儿童14 090人、男性儿童15 896人。随县有学龄前儿童8 988人,其中男性儿童4 763人、女性儿童4 225人。随县有留守儿童3 265人,对于如此庞大的一群人来说,他们现在所拥有的只是生存权、监护权、继承权和其他基...
-
单亲大学生领域社会工作介入问题与推进策略
一、社会工作在单亲大学生救助领域的介入中的现状当前,在政府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工作者的身份的影响地位越来越深刻。全国很多救助机构都已纷纷引入社会工作人才加入到单亲大学生的救助工作中来。(一)介入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服务单位即公办救...
-
社会工作接入社会救助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救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工作,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弱势群体,以期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随着我国社会救助从道义救助到制度性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单一救助到综合救助的转变,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
-
社会工作伦理视域下救助管理工作的障碍及应对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及《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颁布实施,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生存的最后一道社会安全保障网,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变革的10余年间,有效保...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