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就诊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后,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任何一项制度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为了了解桂林市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院前急救的现状并根据了解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笔者以桂林市2013年120指挥台调度市、县级医院出诊处置和安排其住院的1182例流浪乞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桂林市2013年120指挥台调度市、县级医院出诊处置和安排其住院的1182例流浪乞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945例(80%),女性患者有237例(20%),三无(无姓名、无身份、无医保)患者有454例(38.4%)。
1.2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详细记录这1182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处置方式和住院科别并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年龄分布
在这1182例流浪乞讨患者中,69.97%的患者其年龄超过了60岁,详见表1。
2.2处理方式
在这1182例流浪乞讨患者中,68.02%的患者接受住院治疗,详见表2。
2.3住院科别
在这1182例流浪乞讨患者中,70.02%的患者进入内科科室接受治疗,详见表3。
3.讨论与建议
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生活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流浪乞讨人员在接受院前急救时就已病情危重且存在无法寻找其亲属的情况(在本次研究中,三无人员占到了38.4%,其中弃婴、精神病患者和在逃罪犯等为主要组成人员)。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特别是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笔者以本次研究的结果为前提,对流浪乞讨人员救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具体为:
3.1完善急救网络建设,按照“就急,就近,就病种”的原则为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急救
在全市急救网络系统内,按照规范的院前急救流程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院前医疗急救:所有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在接到120的通知或市民的求救电话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车。到现场后,应为流浪乞讨人员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对于需要接受住院治疗的流浪乞讨人员,应无条件接回医院并开通绿色通道安排其入院。
每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后,相关人员必须及时完善记录并将信息报告给120指挥台,以便120指挥台统一记录备案。
3.2加强部门协作,确认流浪乞讨人员的身份,解决三无人员的救治经费
对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无主人员进行救助是各级医疗机构的义务和责任。政府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不应该让医疗机构,尤其是一线医务人员在无主患者的救治上勉为其难和承担责任。因此,在救治流浪乞讨人员的过程中,各部门应该相互支持和帮助。
对于身份不明的流浪乞讨者,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所在地的派出所,通过公安系统寻找患者的家属。对于经公安机关帮助仍不能确认身份者,可报告给120指挥台,由120指挥台协调民政救助站到医疗机构进行现场甄别。确定患者为三无人员后,其所有的治疗费用可由政府进行全额补助。
3.3加强对急救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水平
相关管理部门应每年举办急救医务人员培训班,对急救人员进行包括流浪乞讨人员发病特点(如以男性患者居多、以老年患者居多和以内科疾病患者居多等)等内容在内的培训,以提高急救人员的急救处理能力。在《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法规颁布后,医院应组织急救人员进行学习,以便让他们了解国家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政策。同时,对于在流浪乞讨人员院前急救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表扬和奖励。
3.4建立急诊科主任例会制度,以便交流经验、反馈信息和解决问题
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院前急救是一项难度大、环节多的工作。针对这一情况,120指挥台应建立急诊科主任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急诊科主任会议,收集急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帮助医疗机构解决有关流浪乞讨人员院前急救的问题。在会议中,各急诊科主任还可分享各医院在院前对急救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治的经验,以提升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整体救治的水平。
3.5建立专档,多渠道汇报,争取多方支持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治的数量在逐年递增。除了确认为三无人员的患者其救治费用会得到政府的补助外,很大一部分流浪乞讨人员的救治费用都是救治医院自己负担。为了准确统计每年各医院救治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和所垫支的费用,各医疗机构应建立起专档进行管理统计,并定期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宣传,向上级及相关部门汇报。用精确的数据展示各医院所承担的社会公益工作,争取社会的理解和多方面的关心支持。
总之,做好院前急救管理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急救处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珍,张宝珍.急诊科无主病人的管理[J].护理研究,2011,25(26):2432-2433.
[2]郑谋勇,张军根.精神病患者院前救治转送的伦理学问题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10-12.
[3]武秀昆.院前急救中的无主病人处理.中国急救医学,2008,28(9):846-847.
[4]张国兵,张春林,伍业光,等.流浪精神病人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1,33(2):228-230.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工进城以及人口迁徙等情况的增加, 使其子女被动成为留守儿童或流动儿童, 这在一定程度导致了流浪儿童数量的增加。另外, 经济贫困、社会不法分子的诱拐等多种因素导致流浪儿童现象的产生。...
1流浪儿童救助事业的滥觞期:唐宋明清中国对儿童的救助和保护有着悠久的历史,唐代的悲田养病坊是古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专门矜孤恤贫、敬老养老的慈善机构。从武周时期开始,长安、洛阳及地方各道、州的佛寺中就广为设置。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养病坊又有了新...
引言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基本原则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5月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引言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中外。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西藏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青藏铁路的开通更是为西藏的旅游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世界各地的游人如潮水般涌来。然而,在拉萨的街头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
引言城市里的流浪人员虽然只占全社会的极少数人口,但他们作为社会的最底层,不仅自身生存艰难,而且他们流浪街头也会影响城市的市容市貌,甚至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政府作为社会救助的主体,理应承担责任对他们实施积极救助,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一、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模式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实行的是既具有福利性质又具有强制性质的收容遣送制度。收容遣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最初只是对游民的收容,后来逐渐发展为对灾民、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安置和...
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过程中的伦理困境既源于社会工作专业的道德特质和价值观冲突, 也深受“岗位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形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