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社会救助是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方式,在矫正“市场失灵”,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贫困群体类型分析
1.当今社会在各种因素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致使中国社会目前也逐渐显现出类似发达国家的“新贫困”现象。我们把这一类人群称为“新贫困人群”。
2.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或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突发重大疾病、紧急事件或是子女就学就业等原因造成的大额的财务支出,导致某些人群的经济状况出现入不敷出,实际生活水平大大降低,处于贫困的一种状态。这种贫困类型可以称之为“支出型贫困。”
3、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大部分社会保险险种都具有连续缴费或累积缴费年限的规定,一部分由于经历生活变迁而不得不中断缴费的那一部分人群常常被保障制度和范围排除在外。所以,那些脱离了正常生活轨迹的家庭和个人,不得已沦为了贫困阶层,这种贫困类型就称为“制度性贫困”。
二、目前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救助模式困境
1、定位目标偏差
传统的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模式的目标定位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只停留在“保障基本生活”层面。我国目前实行的低保标准的水平仅仅能够维持保障对象的温饱水平。这种标准只是将“保障基本生活”作为救助目标,其保障效果也只是能克服或缓解贫困状况,距离从根本上消除社会贫困是远远不够的。二是停留在“收入维持”层面。目前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依然是以实物救助和货币救助为主,在心理援助等方面比较欠缺。三是停留在“被动救助”层面。目前我国对于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是在发生贫困以后所作出的应急反应机制,而不是事前预防,所以属于被动型,也可以说是一种“下游补救”的方式。
2、救助职能过于分散、救助效果和救助绩效难以评估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格局是各级政府的民政部门负责城乡低保、临时救助、低收入认定和应急救助等;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就业培训和再就业方面的援助;卫生部门负责贯彻实施医疗救助相关政策;各部门的工会负责开展困难职工的帮扶;妇联和残联对儿童、妇女以及残障人士进行救助。当出现交叉性的社会救助问题时,就需要各部门协同处理。
但是,大多数时候,民政部门其他相关部门缺乏沟通,缺乏协调。这种各自为政、政出多头的机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救助的中间环节和运行成本。
而在绩效评估方面,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即社会救助监督和约束主体众多。这种监督主体过多的局面反而造成了分工不明的弊端,负责部门的职能过于分散,同时缺乏健全有效的考核和责任管理机制,这就使得救助工作的效果到底如何很难得到科学的绩效评估。
三、如何建立健全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
1、加强制度整合与项目统筹,实现“社会救助制度一体化”。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稳定的财政制度、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着重推动社会救助立法并尽快出台《社会救助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公民救助权利与义务、实施救助的责任主体、救助过程中的程序方式和救助标准,以及退出机制等方面问题。在财政制度方面,注意处理好调节机制和总量控制机制之间的关系。
2、细化社会救济标准和类型,强化贫困线认定。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相应的贫困线制度来测量和筛选规则。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坚持较低起点原则,我国国情复杂,地广人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所以应根据所在区域的不同来进行贫困线的划定,即区域差别原则。
3、社会救助模式应转向发展型社会救助模式,更加强调贫困人口的资产和能力建设,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把“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和帮助受救助者自力更生、自立自强。与此同时,救助措施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更加注重社会关系需求的服务提供。不仅要提供物质帮助,还要在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提供,关注精神资源的分配和社区团结、社区融入等问题。
4、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也为社会救助提供了另一条绝佳的途径。在现今的港澳地区和欧美各国,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已在社会救助的很多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就业服务、医疗卫生、婚姻与家庭生活服务、教育辅导、慈善事业、劳动者权益维护、儿童保护、妇女及老年服务、精神健康服务与管理等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社会工作者的性质与医生、律师是一样的,它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社会的“治疗者”。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 . 中国社会保障 30年 [M].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08;
[2] 唐钧、沙琳、任振兴.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 [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3;
[3] 刘喜堂.建国 60 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4);
[4] 李红波 .当前中国贫困性质的转变及应对策略 [J] 理论前沿 ,2011,(9)
第二章东乡族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现状一、东乡族贫困人口现状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东乡族总人口为51.38万人,大部分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
参考文献[1]王齐彦.中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5-226.[2]郑杭生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7.[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到2020年,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一、贫困与老年贫困(一)贫困及其类型贫困作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议题,主要是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按照不同的维度,可以将贫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经济贫困与社会贫困①,突发性贫困与延续性贫困②,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③.经过30多年的发展...
社会救助需求承载量将大幅增长,社会救助的开展将面临更艰巨的挑战。新时代背景下,技术驱动治理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在社会救助制度领域也有必要探索如何与新兴信息技术实现更好地融入与结合,增强救贫对象的群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健全城乡弱势群体医疗救助制度的必要性(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托底性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新要求。全面提高人...
儿童因其幼小,不得不依靠亲人和社会的扶持.当家庭陷入贫困时,儿童因教育、医疗、信息来源等权利受到剥夺而陷入贫困的泥潭不可自拔.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对于贫困儿童这一弱小和弱势的群体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社会救助更侧重救助对象物质生活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摆脱...
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体系,关系着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关系着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政府是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体系构建的主导,其把握着整体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指引着贫困生救助的政策导向。积极发挥政府在高职院校贫困生救助中的...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转型,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分层明显,从而在我国城乡地区出现了一大批贫困弱势群体。同其他人群相比,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竞争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均处于劣势地位。虽然城市弱势群体和农村弱势群...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现象呈现出一个显着变化,即由三无(无经济收入、无劳动能力、无赡养人)人群构成的传统贫困扩展到新贫困。城市新贫困群体是经济体制转轨、制度转型的产物,主要包括三类人群:(1)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