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

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努力实现中国梦(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2 共13025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控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这就要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创业带动就业,利用一人一家创业带动多人就业,鼓励发展小企业,吸纳失业人口,减少失业贫困的低收入者的人数;推进人口城市化,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流入到城镇,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适当缩小农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价格差距,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调节过高收入。不断完善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机制,对于从事利用资源谋利、利用不动产出租谋利、利用高排放高污染谋利等高收入产业的人群,要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开征房产税、遗产税等调节性税收种类,实现财富的再分配。

  第三,取缔非法收入。严格税收,打击腐败,设计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建立起身份、社会保障、财产、存款、纳税等方面的联网系统,打压偷税漏税和贪污受贿行为的生存空间,严格控制国民收入向灰色渠道漏损。

  4.4.3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实现"病有所医"

  毛主席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我们高效地工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健康身体的保障就是要有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开拓、突破的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卫生事业的大发展,卫生服务系统基本形成,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地区、城乡间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大城市一"号"难求,以及普遍反映的看病贵等等,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

  首先,要均衡医疗资源的配置,调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分配。政府加大对各级医疗机构的投入,并建立恢复一些公益性质的医疗服务站点;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办医。

  其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医保征储由中央统筹管理,实现医保能随人口迁移在不同地区间转续;针对于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形成的医疗保障金缺口问题,需要政府拨款弥补;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将糖尿病、癌症等多发严重疾病纳入大病医保范围,降低患者承担的治疗费用。

  最后,改革和完善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建立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制,强化监管执法检查。规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管理和医药代理行为,限制流通环节的加价率,切实降低医疗成本,解决看病贵问题。

  4.4.4 完善社会基本养老制度,努力实现"老有所养"
  
  社会保障制度是所有国民所共同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得当,那么由于人心的动荡就可能发展成为政治问题,从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的稳定。然而在社会保障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养老保险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老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并且还存在着非常严峻的课题,即农民养老问题。

  这一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必然会造成社会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落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由税务部门统一征储,逐步实现基础养老金由中央统筹管理和养老保障在异地的转移接续。其次,根据农村收入及支出水平,制定出台与农民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基本养老制度,仿照城镇居民养老制度,也采取分层级参保,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的落实。再次,推进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并轨",以减小养老金缺口,并加大政府财政对养老金缺口的弥补,真正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老有所养".

  4.4.5 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努力实现"住有所居"

  家是我们幸福的港湾,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片栖息之地,中国人从骨子里对"家"有着一种执着。在城市中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每个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最重要的梦想。但是,相当多的城市居民仍居住在条件较差、面积较小、环境不佳的居所里,有些出租房屋甚至在郊区农村,上下班通勤需要好几个小时,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生活。面对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住房的缺口将越来越大,因此房价上涨过快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政府要调控住宅市场及其土地资源的分配。住宅只能作为居住消费物,而不能作为投资品,严格管理房屋出租市场,这就对商品房供应紧张和房价上涨过快问题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按照当前家庭组成模式,限定平均住宅面积,选择多层和高层住宅建设和居住模式;降低房地产开发中,政府对土地征收的出让金、税收和各种费用,从源头上降低土地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房价的稳定。

  其次,要根据不同收入人群对住宅需求进行分类解决。对于一些中高收入的家庭,其住宅由自己筹集资金,或通过按揭贷款等方式自行购买;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政府建设适量的经济适用房以适应他们的收入能力;对于无力购买住宅的低收入和特困家庭,需政府提供一定的住房补贴,或是提供廉租公屋,供其居住。

  4.5 建设美丽中国,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强烈的积极情绪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们在有植被、水和全景景观的地方积极情绪更多,好的天气也能带来积极的情绪。一些国外的研究表明:绿色自然的环境和幸福感之间有关系。虽然研究人员还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因果关系,但研究的数据却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数据发现:在中等和高等发达国家中有近 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然而城市是一个抑郁症的高发地,这些城市居民往往都远离花园、公园和自然绿地;研究人员还对比了数百万英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城市到乡村居住的人和从乡村到城市居住的人,对比得到的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五年里,搬到更富有绿色环境的人心理更健康更有幸福感。可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环境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手段之一。

  与此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的形式与前途。目前,我国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着力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个山青水绿的美丽中国。

  4.5.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倡导发展绿色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经济领域实现飞跃式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这主要是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期间,资源能源因过度开发而濒临匮乏,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越来越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这就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首先,发展绿色经济要靠科技创新。利用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以降低资源消耗和排污量;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向绿色生态产业的转型。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利用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生产,并推动产业间的循环组合;要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企业,着力培植一批资源利用高、排放污染少的清洁生产型示范企业。

  再次,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手段创新来促进经济的发展,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

  4.5.2 切实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空间是宝贵的资源,是人类维系生存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全面展开现代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国土空间的有效利用与合理规划。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过多、过快,土地开发强度大,空间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空间减少过多等等。因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迫在眉睫。

  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首先,要处理好土地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严格落实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各地区需严格遵守,并科学制定分地区、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使生产空间的利用更加集约高效。其次,要不断提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抓住发展海洋经济的先机,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大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再次,要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不断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打造宜居生活空间。最后,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防风治沙,保护湿地,使生态空间更加山清水秀。

  4.5.3 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若想取得一定成绩就离不开法制保障。虽然我国制定了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其内容过于抽象,约束性规定、可操作性规定较少,导致法律在落实中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行使有效监督。因此,法制缺失依旧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障碍。
  
  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分两大方面:

  一是改革干部政绩评价体系。要改变"唯 GDP 至上"的评价体系,除了经济发展状况外,应在评价体系之中侧重考察"绿色 GDP",从地方落实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从而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外部环境。

  二是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针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独立的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对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的完善。对无视生态环境保护法规、顶风作案的行为要严惩不贷,从政治层面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一定的政策引导,灵活运用财税、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4.5.4 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我国国民普遍存在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的问题,这与长期以来缺乏对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倡导与传播是分不开的,因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树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文明观念。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维系生存的物质供给都源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因此,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时要有一个"度"的衡量,不可超越生态系统的最大承载限度。我们要转变以往 "人类中心主义"的自大观念,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第二,加强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性思考,树立生态技术理念。由于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它既能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但也会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负担。这就是学界提到的"技术危机".这并不是由于技术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危机,它主要源自于人类对技术的利用和把握上的失当。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注意保护自然。

  第三,树立绿色消费理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由于受到现代工业化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滋生了一系列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如高消费、借贷消费等等,就造成了生产环节上的不合理增长与浪费,这是导致全球性能源和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改变消费理念,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克服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要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提倡绿色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生态产业。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进行生态保护。

  4.6 本章小结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只有实现了人民的幸福,中国梦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人民要想获得幸福,关键在于满足其自身需要,实现人民群众在物质、精神等多方面需求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实现人民幸福。

  因此,党和国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推进民主政治,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五有"社会,解决民生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只有满足了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才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法学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