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无论外在形式或内在精神,都会发生一些不同于既往的改变,我们借用现代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将这种现象称为“转型”。在我国种类繁多的民俗体育项目中,龙舟运动是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其历史之久、流传之广、规模和影响之大,是多数民俗体育项目难以比拟的。本文以龙舟运动为视角,探讨民俗体育项目转型的有关问题,重点探讨正在发生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问题。
1、“转型”是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特性和进化标志
如前所述,所谓民俗体育项目转型,是指民俗体育项目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在传承过程中发生改变的现象,这是对转型现象外在表征的一般性的直观描述,并不能解释或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转型、转型的本质是什么、转型意味着什么这类深层追问。要认识民俗体育项目转型的本质,有必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思考,既要从民俗体育这一特殊事物本身,也要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寻找答案。
民俗体育项目都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民俗体育的共同特征。所谓相沿成习,积习成俗,没有时间的累积,不可能成为民俗。用历史的眼光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具体形态进行动态观察,源远流长这一共同特征又呈现出两个基本的形态特征,一是稳定性,二是变异性。某一项目,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从形态上看不出明显的变化,这是它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特定时期而言,是民俗体育项目的阶段特征,而不是全貌;进一步观察,在更长时间线段内对同一项目进行前后对比,则会发现显而易见的变化,这是它的变异性,变异是民俗体育项目的整体特征。变异就是转型,完全不变的所谓“原生态”“原汁原味”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转型是必然的。具体情形在后文对龙舟项目的相关分析中会有较详细的论述。
究其实质,民俗体育项目稳定和变异的形态特征及其转型现象,反映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总结、提炼人类全部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辩证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环境和条件的产物,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应当也不可能固化。环境和条件导致事物产生,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事物也因之变化,这是事物的发展特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发展的特性,民俗体育项目同样如此,不可能例外。不同民俗体育项目的具体形态,其稳定性维持的时间可能有长有短,但只要加以时日,或迟或早,或快或慢,或多或少,总会发生变异。因此,从本质上说,转型是民俗体育在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适应性改变,转型是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特性和进化标志。是民俗体育项目主动求变求新转型是为了获得新的生命力,使自身得以延续、免于消亡。
2、继承与创新是民俗体育项目转型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基本矛盾
转型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主动求变新以适应环境的过程,转型意味着创新,从这个是意义上说,转型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看,转型并不是凭空杜撰、任意塑造,而是在“原型”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扬弃,有所创新,转型是相对于原型而言的,“新型”和“原型”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新型保留了原型的合理成分,而增加或改变了另一些成分,保留是继承,改变是创新,转型有创新的特点,也有继承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型是创新的过程,也是继承的过程,继承与创新相伴而行,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创新的实质是突破旧的思维定时和戒律,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加以改变,或者对其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不同的事物,转型的特征并不相同,继承与创新的形式也不相同。在一些领域,例如在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甚至一些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转型往往表现为根本性的改变,转型完成之后,新型和原型之间虽然有内在联系,但是从形式上可能看不出相似的痕迹,如同蚕蛹到飞蛾的转型一样。
相比之下,民俗体育作为特殊的民俗事项,转型特征完全不同。民俗体育是一种直观呈现的、有形的、具体可感的民俗活动,在民俗体育项目转型过程中,历史继承性,尤其是外在形式的继承性,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就是说,民俗体育项目尽管转型,但转型之后,新型与原型,不但要有神似,而且要有形似,不至于使观众将此一项目误认为是彼一项目,这是民俗体育项目转型的特殊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民俗体育项目转型就不能随意而为,盲目行动,为变而变。在民俗体育项目转型过程中,继承与创新是一对需要特别关注、慎重处理的基本矛盾,转型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正确地处理好这对矛盾。因此,民俗体育转型,在形式上更多地表现为“微调”,在精神文化层面,则更多地表现为不露痕迹提炼升华。
3、龙舟运动转型的历史特征
龙舟运动,俗称龙舟竞渡。关于龙舟运动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迄今为止,基本上止于传说,未见可靠的文字记载和实物证据,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因为何事,也就难以定论。不过,分析现在可见的有限资料,可以肯定的是,龙舟运动从来就没有唯一的、统一的、不变的“定型”,“转型”是龙舟运动的历史特征和常态,转型不是相对一个的统一定型或原型而言,而是相对于某些或某一具体形态而言。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证明。
首先,龙舟运动的基本器械是龙舟,离开龙舟即无所谓龙舟运动。龙舟依造型,龙非实有之物,而是想象之物,是远古华夏民族的图腾对象。据考证,龙图腾脱胎于蛇图腾和鸟图腾,又不止于此。
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推断,龙的形象是蛇形加多种动物形象糅合而成。龙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本身并无定型,直到所谓“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蚕、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之说出现,才有一个大致清晰、被很多人认可的形象轮廓,但也并非得到普遍认可和遵从。从古至今,历代有关龙的画像和雕刻所描绘的龙的形象多种多样,并不一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这表明龙舟造型所依凭的龙的形象其实一直在转型。
第二,根据文字资料、民间传说和活态考察,龙舟运动不是某一民族所独创独有,在中国境内和中国周边,许多民族也开展龙舟运动,龙舟运动呈现鲜明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苗族独木龙舟、子母龙舟,苗族龙舟饰以凤尾,傣族龙舟则在尾部饰以孔雀翎,都留下鸟图腾的痕迹,又表现出民族差异。汉族龙舟和苗族龙舟忌讳女性参与,傣族龙舟则正好相反。同为汉族,由于地域不同,龙舟运动习俗也各不相同。有一个时期,在浙江温州的一些地方,龙舟爱好者并专门不自制龙舟,而流行借船竞赛。办法是截留江上来往的船只,用绳索串起来当做龙舟,依例会给船主一定物质报酬,时间以三日为限。在湖南汨罗江地区,龙舟竞渡形式多样,有一次性竞渡,也有自由式竞渡,还有无终点式竞渡。自由式竞渡不设固定的赛程、赛道,甚至连胜负都由观众和选手自由评判;无终点式竞渡往往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明显分出胜负或一方认输为止。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证明了龙舟运动存在形态的多样性,从另一个角度为诠释了转型现象的普遍性。
第三,以时间为序对龙舟运动进行纵向比较,也能证明转型是龙舟运动的历史特征和常态。以龙舟造型而言,宋代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中所画龙舟为象鼻龙、鳄鱼尾,是宋代龙舟的典型特征;元代龙舟精致灵活,体现出造船工艺的进步;明代龙舟与宋代相比明显不同;清代龙舟的特色是龙形逼真、装饰豪华;现代龙舟则简洁流畅,适于竞速。
在不同时段,龙舟竞渡的祭祀对象也不相同。例如温州龙舟竞渡,在早期到宋代,主要是祭神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历史人物屈原无关,明清以后才演变为专门祭奠屈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风貌的变化是龙舟运动转型的重要动因。
4、龙舟运动现代转型过程中继承与创新必须把握的两个关键问题。
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导致龙舟运动形态各异。虽然如此,我们对不同形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各种形态无一例外,无不包含两个基本共性:其一,龙舟运动是龙文化的产物,始终与龙的形象和龙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撇开龙的形象和龙文化,就没有龙舟运动;其二,龙舟运动是典型的民俗体育项目,千百年来,转型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民俗体育的轨道,而保留了民俗体育的特性。龙文化特征和民俗体育特性,是龙舟运动生存发展的根基。基于事物的发展特性,时至今日,龙舟运动的现代转型不可避免,但转型必须牢牢把握的大方向,巩固这项运动生存发展的根基,而不能伤害其根基。
第一,必须在保留传统龙文化中优秀基因的同时提升其境界。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保留龙的形象,而适当地加以简化,剔除其繁琐和过分夸饰的成分,使之更加生动、形象,进一步提高审美价值;(2)保留迎龙、敬龙、送龙等仪式,而剔除其迷信愚昧成分,通过适当的抽象,提炼、确认并发掘其中隐含的对自然力量的尊重和敬畏,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对崇高品质和先辈业绩的尊重、缅怀与发扬;(3)保留传统龙舟型材,而适当采用现代工艺,增加其科技含量;(4)保留以节令为竞赛周期的组织原则。
第二,必须在保留民俗体育特性的同时融入现代体育和现代生活中的积极元素。民俗体育的特性,一是它的群众性,二是它的狂欢性,三是它的多样性,四是它的随意性。与此相应,保留民俗体育特性、融入现代体育和现代生活中的积极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保留龙舟运动的群众性,在竞赛组织、竞赛形式、赛场选择等方面,尽量满足选手和观众最大限度参与的要求,扩大群体基础;(2)保留民俗体育的狂欢特性,如锣鼓助威的比赛形式,渲染其狂欢气氛,提高其观赏价值和项目魅力;(3)保留龙舟运动的多样性,即保留其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展现其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繁荣景象;(4)积极组织和推广全国性、世界性竞赛活动,这类大型比赛要有精心设计,以保留民俗体育特性为前提,在服装、用具、竞赛规则等方面,引入现代体育和现代生活的积极元素,适当地加以规范,以增加认同感,扩大影响范围。
5、结语
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作为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一个传统体育品牌,龙舟运动现代转型及转型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和原则,是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对这一课题比较系统的专门研究目前尚未见到。相对理论研究而言,现代转型的实践尝试早已开始,实践尝试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令人困惑的乱象。一个值得高度注意的问题是,有些尝试盲目照搬西方竞技体育的运作模式,使各地的龙舟赛事趋于同化,严重削弱了龙舟运动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也消减了龙舟运动所依附的龙文化特征和民俗体育特性,久而久之,有伤及根基的危险。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现象不仅存在于龙舟项目现代转型过程中,也存在于很多民俗体育项目转型过程之中。这种现象警示并提醒我们,加强对诸如本选题在内的民俗体育现代转型的相关理论研究十分必要。理论是实践的向导,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实践才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目标和正确的路径。有感于此,本文对龙舟运动现代转型及转型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些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的梳理,研究是粗线条的,观点和结论不一定正确,目的主要是提出问题,抛砖引玉,提请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研究与实践的有心人士对这类课题的关注和重视,使更多的学者将研究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中来。
参考文献:
[1]程雯慧,顿贺.中国古代龙舟的历史演变[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5):0507-0510.
[2]庞进.八千年中国龙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1-10.
[3]方桢,杨津津.比较我国汉、苗傣族龙舟竞渡文化之异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9-21.
[4]周华,杨世如,夏五四.苗族独木龙舟竞渡形式美学研究[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2(6):15-18.
[5]陈莉.吴越龙舟竞渡文化的一个视角———温州龙舟文化的历史演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4):125-128.
[6]谢玉,罗湘林,何斌.汨罗江龙舟竞渡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8):29-32.
[7]姚正曙,何根海.龙舟竞渡的起源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6):36-38.
体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人们依据主观愿望,用可获得的体育资源来满足自身维持和发展需要的体育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体育参与行为是体育生活方式中最基本的部分,也是研究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体育生活方式特征差异的根本着眼点[1...
现今人才竞争愈加激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培养模式也愈加全面和完善,以求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高校体育社团是基于学生自身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活动载体,是高校体育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学生在学校正...
1前言1.1选题依据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毛泽东同志对体育工作的题词,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指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1]我国改革开放后...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编排在课表中的作息制度,一般是在上午和下午的第二节课后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是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重要保证。而学校体育大多过分追求学生体能和技能的锻炼,而忽视了学校体育教育最终目的。通过对高唐县高中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开...
伊朗全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东邻阿富汗,北接伊拉克,东北与土库曼斯坦接壤,东南与巴基斯坦为邻,西南靠近波斯湾,西北与土耳其接壤。伊朗领土面积约1648195平方公里,排名世界第16位。首都是德黑兰,人口约为7500万。官方语言是波斯语,约98%的人口使用。...
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1993年国家体委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对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5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拉开...
健康管理引入社区体育正处于萌芽阶段,我国社区体育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逐步开展提供运动处方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规范化管理服务,可使民众由被动治疗疾病变成主动管理身体健康,发展社区体育“互联网+”、提升体育活动效果、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提高科...
引言城市社区群众体育活动是贯彻和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阵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1].福建省关...
随着体育运动的全民化、常态化、休闲化,体育特色小镇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从而掀起了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顺应经济新常态发展下的内在需求,也是新时代产业相互融合实现“大体育发展的关键。...
为了有效贯彻国家教育部和体育总局颁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的要求,深入开展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笔者对大庆市内四所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持续跟踪与调查,并总结出目前大庆市普通高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存在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