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经济学论文 >

福建省滨海休闲体育产业布局及其集群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03 共3932字
论文摘要

  福建省陆地海岸曲折,海岸线长达 3751.5km,居全国第二位,海域面积 13.6 万 km2,为发展蓝色经济和滨海休闲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福建省一直重视滨海休闲服务业的建设,特别是 2011 年 5 月 18 日《福建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出台,在其第四章“加强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中专列有体育产业,提出“整合开发滨海、生态、文化、红色四大旅游资源”,依托体育场馆等体育基础设施,向社会各类消费群体提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服务,积极吸纳社会资金进入滨海休闲体育产业,把福建省建设成“全国驰名的山水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吴春雨指出,休闲体育重在“自娱自乐、自我服务”,达到“身心合一”的锻炼效果,并从体育经济视角下论述了我国休闲体育产生之源、文化价值、发展方式、经济效应等内容。蒋龙和林莉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革,以“运动健身、文化教育、旅游度假”为主的休闲活动,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以成都城市圈为例,分析了休闲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发展路径等。

  邢尊明等指出,体育产业的空间地理集聚是一种客观的体育经济现象,是我国当代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可以促进体育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同时较详细论述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实施进程、产业特征、推进策略等。2006 年至今,我国现已建成6 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分别是广东深圳、成都温江、福建晋江、北京龙潭湖、浙江富阳、山东乐陵,功能主要集中在大型体育器材及运动装备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体育休闲体验服务等。

  魏火艳以中原经济区为例,探讨了区域体育产业聚集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创新机制缺失会严重阻碍体育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提出培育体育产业品牌集群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等建议。梁艳江和成民铎以山西省为例,运用产业政策理论,分析了省域层面体育产业布局、产业政策、布局策略等。

  李响以广西智力运动园为例,从产业功能和规划布局耦合的角度,解析了城市型体育园区规划建设,同时也指出城市型体育产业园是满足城市居民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为主要消费需求的新兴服务业聚集区。李秦宇以成都体育产业基地为例,论述了体育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体育产业集群优化,同时指出体育产业基地对提高公众体育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居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福建省滨海休闲体育产业布局

  福建省滨海休闲体育产业聚集区(如图 1 所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东部,自西南向东北包括漳州、厦门、晋江、莆田、平潭、宁德等沿海地域,陆海面积在 3 万 km2以上。
  
  (一)漳州滨海休闲体育产业

  以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为契机,建设好漳州海峡西岸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着眼于闽台体育文化交流的合作平台,实现国家球类运动中心和台湾地区运动协会合作。整合漳州体育场馆,提升基地的接待能力和实际运营效率,建成功能齐全、影响力大的体育产业品牌基地。

  构建不同的筹资模式,集聚福建体育产业发展的高端资源,将国家女排训练基地扩展为一个以球类运动为主的综合性训练基地,改扩建东山帆船帆板等训练基地,积极开拓国内外体育培训市场,促进竞赛表演、大众健身、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的协同发展。

  (二)厦门滨海休闲体育产业

  厦门作为生活品质之岛和体育赛事中心城市,正在在推进“乐活”国际体育生态岛的建设,整个项目按“一网四区一中心”布局,打造成滨海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带动现代服务业,建立以所辖六区的体育中心为节点,覆盖所有街道乡镇的体育生活网;依据独特的人文优势和区位优势,打造四个特色体育产业集聚区(雅生活、酷生活、B 生活、缘生活);打造特色的体育赛事城市,例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杯帆船赛和厦(门)金(门)海峡横渡等品牌赛事;申办国际级运动休闲体育赛事,构建以篮球、网球、乒乓球和大众健身操等为主要内容的滨海休闲体育服务业。

  (三)晋江滨海休闲体育产业

  依托晋江自然山体、绿带、滨海景观、美丽丰富的滨海沙线,彰显时代特征和体育健康生活方式,借鉴新加坡滨海湾的规划设计理念,把晋江沿海大通道晋南段两侧,构建成体育文化村、养生文化村、高端休闲区、大众极限区等“两村四区三带”的组团式空间结构,面积约 67.7km2,形成民众运动、休憩的乐园和对台交流的平台,打造运动、休闲、旅游、娱乐、商业、商务于一体的区域品牌。

  体育文化村结合当地地形特点,布局有海峡体育学院、马术中心、山地高尔夫、观光自行车道等项目。养生文化村布局有高级疗养中心、护理学院、运动康复中心、体验度假、农业观光等项目,突出生态运动、养生文化和休闲主题。高端休闲区布局有企业公园、高尔夫球场、沙滩俱乐部、高级度假宾馆等项目。大众极限区布局有沙滩浴场、滨海公园、极限世界、海鲜街、度假村,打造公众运动休闲功能区域。
  
  (四)莆田滨海休闲体育产业

  莆田作为体育文化名城,布局呈 “一心三组团”:大众体育文化体验中心,南少林武术文化组团,湄洲岛滨海运动休闲文化组团,妈祖体育民俗文化组团。

  湄洲岛岛形如蚕,长达 20km,面积约 14.3km2,森林覆盖率达 65%,由礁、屿、大小岛三十多个组成,有令人神往的岛屿潮音和“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 30 多处,素有“南国蓬莱岛”之美誉。有“东方夏威夷”美誉的九宝澜黄金沙滩,沙滩洁白细软,海水纯净,海面宽广,无暗礁,为天然的水上运动及海滨浴场圣地。除九宝澜沙滩外,湄洲岛沙滩共有 13 处,其中鹅尾山沙滩、莲池澳沙滩、金沙滩都非常出名。特别是鹅尾山沙滩沙白、海碧、林绿、天蓝,犹如一幅靓丽的海景图。

  湄洲岛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它的海滨森林、宗教建筑、海域水景、海滩、小型岛礁、象形石、海鲜产品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举办各种水上体育赛事的理想场所,尤其适合沙滩风筝、沙滩排球、潜水、游泳、帆板、海钓、水上运动等滨海休闲体育运动。

  (五)平潭滨海休闲体育产业

  平潭综合实验区重点打造以海岛运动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的“两湾一山”,构建特色的避暑度假、游览观赏、运动探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海岛运动休闲产业区。

  坛南湾突出高端滨海运动休闲度假区建设,布局有沙滩高尔夫球场、沙滩马术俱乐部、企业沙滩俱乐部、击剑瑜珈俱乐部、游艇俱乐部、时尚球类运动中心、康体会所等项目。海坛湾突出大众滨海运动休闲度假区建设,布局有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沙滩跑酷、沙滩极限营地、帆船和帆板、海钓、海上摩托、摩托艇悬吊滑翔、近海游船观光等体验项目。将军山突出海峡军事野营旅游区建设,布局有军事野营、CS 实战营地、彩弹射击、军事主题夏令营、野外生存训练等休闲体验项目。

  可以考虑申办国际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锦标赛,打造环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铁人三项国际邀请赛、国际健走节等赛事,通过持续培育特色品牌赛事来发展平潭岛滨海休闲体育产业。

  (六)宁德滨海休闲体育产业

  宁德作为世界地质公园,依托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三大景区,构建特色山水运动体验与休闲的体育产业。

  白水洋亲水运动休闲区,包括涉洋观景(即徒步涉水旅行)、洋中戏水(即水上游乐)项目,构建精品特色赛事和户外运动营地等。太姥山山水运动休闲区,包括登山观海健走运动大本营、九鲤溪亲水游乐园、“将军洞”网游实战营地、晴川湾沙滩休闲俱乐部、畲寨民俗体育风情园。白云山山水运动观赏区,包括冰臼、峡谷、佛光等自然景观和畲族风情、红色文化、“坦洋工夫”茶文化等人文景观。荡岐山体育休闲山庄,包括篮球场、门球场、排球场、射箭场、游泳池、钓鱼台、健身道、乒乓室、棋牌室、户外露营区等项目。

  三、福建滨海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我们认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创新性和文化性,是福建省培育滨海体育产业集群化的着力点。

  (1)休闲体育产业的聚集不是体育产业区域性的简单堆积,也不是建立“小而全”的区域综合体,而是根据具体地域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以休闲体育产业企业为载体,统一规划,优化区域经营资源,促进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升级。以厦门、平潭为龙头,其他区域为两翼,功能合理区划,突出地域特色,形成精品休闲体育产业聚集带。

  (2)根据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制定相应的融资政策,激励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能够积极进入该产业,使休闲体育产业能够获得更为强大的资金支持。

  (3)重视体育文化对滨海休闲产业的引领作用,打造体育文化品牌和创意体育项目,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和价值链。

  (4)体育与旅游紧密相结合,对体育旅游资源从文化品牌上进行开发与包装,拓宽休闲体育发展内涵,创新体育旅游设施及活动的配置,促进其产业技术的升级,带动旅游业、体育业、娱乐业的全面发展。

  (5)以发展户外运动作为休闲体育产业的新时尚,把全民健身作为休闲体育产业的新取向,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在民营企业的直接参与下,构建良好的休闲体育产业创新的培育环境,促进新的休闲体育企业和新的业务不断涌现与升级。

  参考文献:

  [1] 吴春雨.体育经济视角下论发展中国休闲体育业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09.
  [2] 蒋龙,林莉.成都城市圈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4(2):189-191.
  [3] 邢尊明,程一辉,扈伟,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J].体育科学,2014,34(1):66-74.
  [4] 魏火艳.区域体育产业集聚区发展实证研究——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2):74-82.
  [5] 梁艳江,成民铎.山西省体育产业布局及政策选择的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2):23-26.
  [6] 李响.城市型体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研究—以广西智力运动园产业功能和规划布局的耦合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14(1):112-115.
  [7] 李秦宇.成都体育产业基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2):12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