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自护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建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22 共3536字
论文摘要

  据中国红十字总会训练中心主任辛宝山表示,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我国每年非正常死亡的人数逾800万,其中八成是可以避免的。另据某单项统计,全国每年有1.6万名中小学生、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溺水、交通安全、各种灾害、暴力事件等占据主要原因。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悲痛和损失,也为学校这一在育人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阵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与生命本质最为切合的体育则更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自护、自救教育的重任。

  1、 自护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

  教育界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比较丰富,理论也相对成熟,但是关于自护教育的研究和论述则相对薄弱。同时,从生命的意义上,也有人把自护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划上等号。事实上,两者概念上确实比较相近,容易混淆,然而,我们可以从两者的概念和范畴方面加以区别。

  自护教育(self protection education)是指机构或个人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提高受教育者在可能受到外部事件伤害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自我防护措施,避免自身受到伤害的综合能力的活动。而生命安全教育,目前的界定较多,但采用较多的一种观点是指,教育者以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为目标,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以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法制观念、安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从概念上看,自护更注重的是关于自身受到威胁而应具有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自护教育也是旨在提高这方面意识和能力的系列活动,偏重于受教育者自身安全。而生命安全教育并不单纯指生理和心理层面的个人生活方式、社会环境而造成的健康安全,还包括异常情况下个人的生命安全防范和国防教育的部分内容。生命安全教育不仅包括个人健康和生活方式问题,还应包括与之有着内在的和外在的继承关系上的内容,反映出对现代人生活方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刻认识、个人与国家安全的紧密关系等内容。因此,自护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从生命的角度来讲,都是为了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但生命安全教育的外延更为广泛,而且还注重生命意识的觉醒与提升,注重个人相对于他人、社会安全的关系等。其范畴也更具宽泛性,包括灾难逃生、生活安全、珍惜生命、心理素质等方面,自护教育范畴被囊括其中,但于某种意义上更为实际、具体、有效,在体育课中也更易灌输渗透。

  2、 高校体育与自护教育的契合

  在我国,体育(physical education)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各种活动。事实上,随着社会发展,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演变为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体育与自护教育都有着为健康发展而进行的意识培养和技能提升的需求,因此,在体育中渗透或灌输自护教育,有着良好的契合度。

  2.1 两者都是对于生命本源的追求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发展至今则成为遍布各地的有效运动形式,这也说明,体育是源于人对生命健康持续的本源性诉求,健康的体魄是进行其他事业的保证;同时加强体育运动也是人类提高应激性反应的生理需求,毕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智慧越来越博大精深,但是人的体能却逐步弱化,面对一些应急性的事件,无法快速做出应激反应,最大限度地保护自我生命安全。这种对生命安全的诉求贯穿至每个受教育者的全部生命过程,这种对生命安全的本源追求与自护教育的初衷一致、诉求一致。

  2.2 高校体育中渗透自护教育的优势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高校体育是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把自护教育更好地构建于体育教育之中,是应对人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体育自身的优势驱使。首先,教育思想趋同。目前的体育教育倡导的思想是健康性、休闲性、生活化体育,秉持的是“健康教育”、“安全第一”的观点,不论是从学校体育教育的起源,还是发展的功能性要求,都是对生命的尊重,这与自护教育以人的安全为根本的理念趋同。思想的趋同或者目标的一致,奠定了在高校体育中融入自护教育的思想基础。其次,学科归属对口。由于自护教育涉及到自护心理和意识以及自护技能等,很多高校乃至中小学校都把自护、安全等管理和教育归属至心理学科或保全部门。这样做的缺陷是松散、无序、不专业。把其归属至体育学科,有几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两者都可以或需要在户外进行;二是体育老师在理论和技能方面更专业;三是体育教育有学科基础,在教材撰写、课堂教学等方面得天独厚。

  再次,教育内容融合。高校体育教育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体活动,这与自护教育较为融合。两者都强调意识的培养和技能的提升,而这都要建立在身体力行之上,在运动中灌输危险意识、珍惜生命心理、健康生活的态度,在运动中,强身健体,提高技能,从而体现两者的融会贯通。

  3、 自护教育在高校体育中的构建

  目前,学校和社会组织的自护教育,主要以某些专题,诸如地震演练、消防演习、警示教育片等为主要形式。由于组织、影响力等各方面的因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每年的意外事故,如溺水等仍高发不下,因此,自护教育需要在内容、教育体系等方面更为系统、专业。

  3.1 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和现实中的自护需求,可以确定自护教育的一些核心内容。

  它们主要围绕珍惜生命、灾难逃生与应对、体育运动的安全与自护、生活中的一些自护常识等开展,因此,自护教育在体育课堂中的内容可以设定为:珍爱生命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对社会、集体、家庭及自身的责任意识、开展人本性教育、以及应激反应、受挫心理等教育,使之在内心深处珍爱生命,不轻言放弃。常用的逃生知识和技能。由于大学生都有自主意识和能力,可系统传授遇阻遇困时的相关技能,诸如,障碍排除、火灾逃生、地震逃生、野外生存和营救等。体育活动中的自护知识和技能。体育活动已深入人们生活,但是不恰当的运动方式很可能存在隐患,要做好这方面知识的传授,诸如运动的条件(身体状态、体育设施、天气等等)要满足,遇到一些伤害要如何处置等。生活自护教育。生活隐患无处不在,也最与我们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给在家长保护下成长的大学生们灌输一些包括人身、交通、消防、饮食等在内的防护内容。据上述几点,编制教材,分阶段、分对象,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3.2 设计教学方案

  最好的自护教育就是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实践,是自护教育的要求。因此,授课教师应该主导设计教学方案,针对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设置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溺水营救,就可以使用情景式教学,利用学校的游泳馆进行一对一的演练和营救技能指导,加深印象;地震逃生则可以通过搭建场景,组织学生现场观摩他人自护行为,并作出点评。因此,教学工具,可以选用学校自有的设施器材等,也可针对性地添置一些设备器材;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警示教学、情景教学、观摩教学、实际操作演练等等,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同身受。

  3.3 组织实施教学

  自护教育的有效实施,仅仅依靠体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体育老师的专业在于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上,各种自救、自护教育的知识相对于专业人员尚有些匮乏,因此,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应该统筹协调各部门、各专业进行积极配合。诸如开展珍惜生命意识的教育,可以联合心理干预中心或心理专家进行;消防知识和技能,则可以由学校安保部门联合消防队进行专业培训,让更专业的人现身说法,更能触动内心。

  3.4 监督评价教学

  把自护教育列入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各项核心技能考核体系,切实把自护教育落到实处,而不是现在的假前发发通知、到了灾难日就搞搞宣传等形式。因此,可在自护室外实战操练时,鼓励和邀请全校师生进行参与,共同学习和感受,让他们一起来评价教学效果;也可以组织专业的技能考察组,对学生进行各项技能考核。

  自护教育之于体育,不是强行介入,与体育不是分割的,而是完整地、兼容性地融入其教学体系中;不是对教学体系的强行打断,而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因此,对体育教材、师资力量配置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彼此协调发展,才能从生命本质的意义上回归了体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王子朴,孙 学明.我国学 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体系的建构[J].体育学刊,2012,19(5):93-95.
  [2] 鲁国斌,王迪.生命安全教育:学校体育的诉求与契合[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75-78.
  [3] 何岩.谈自护避险、应急自救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体育师友,2006(6):6-8.
  [4] 李福臻,张健.对未成年人安全自护教育的社会调查与分析[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57-5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