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乌市初中体育活动中的“习得性无助感”与预防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5-05-07 共3272字

  1 引言
  
  习得性无助感(Iearned helplessness)由 Seligman(1967)提出,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对外部事物“失去控制感”.针对这一情况,对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初中年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个别影响严重的学生进行个别训练,使学生脱离困境,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文以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第九中学、第二十九中学、第六十八中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权威着作,搜集和研究近年来有关“习得性无助感”的归因及预防的论文和专着。

  2.2.2 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采用集体发放问卷,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针对本研究设计的问题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关于体育课出现“习得性无助感”的调查》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 200 份,个人无记名填写答卷,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如实独立完成问卷,并及时上交。统一收回问卷后进行统计与分析,收回问卷 198 份,有效率 99%.

  2.2.3 访谈法向学校体育领域,中学体育教育方法的专家进行咨询。

  3 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
  
  3.1 症状表现以初三(1)班张 XX 同学为典型,女,16 岁,班里的体育骨干。曾多次参加校运会并取得好成绩,身体素质很好。

  该生在体育课上学习短跑动作时,由于没有充分的做好准备活动,没有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导致起跑时动作不正确,脸部与腿部擦伤。至此以后,该学生在体育课上始终无精打采,寡言少语。看到体育器械会不由自主的躲避,出虚汗等。在教师的要求和同学的鼓励下,才能勉强完成体育动作,再也找不回以前的那个身手灵活步伐矫健的自己。

  3.2 治疗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将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先对这一现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整体考察,运用访谈法与现象突出的学生进行沟通,对这一群体采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等方法手段对其进行治疗。

  4 各因素对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
  
  4.1 各因素对中学生心理情绪的影响【1】

  
  根据表 1,做出以下结论与分析:

  (1)体育达标制度和章程对中学生心理情绪的影响各中学在对学生身体素质,不在一味的在体育课时对学生考试成绩以高分低能为主,在以后的升学考试中,对这类学生是完全不利的。这就无形的给这些身体素质差,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带来了压力。根据表中数据(见表 1)得出,“体育达标考试”对学生上体育课情绪的影响达到 57%.

  (2)教师评价“体育优生”及“体育差生”对中学生心理情绪的影响在上课期间,特别注意到,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能认真仔细观察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并能提出疑问,学生能按讲解的要领及方法认真完成练习,积极思考,不易受到外界事物干扰。而成绩差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远远不及优生,上课东张西望,甚至远离上课区域扎堆聊天,完成不了练习动作。在调查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时发现,成绩好的学生学习动机明确,都是为了体育能达标,不影响以后的升学,还能更好的锻炼身体。而在成绩差的学生中,学生给不出喜欢上体育课和进行体育活动的理由竟然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还有的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尽力做好每一项练习,可就是做不好,便开始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等等。如表所示(见表 1),在调查的 198 人中,48 人已经形成不正确的思想,11 人开始有了对教师有偏见的苗头,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体育课的认识,也客观的影响他们对体育课上锻炼身体的态度。

  无可非议,优生成绩好,掌握的快,亲近老师,积极配合老师。这样的学生老师都会喜欢,但如果忽略学生的看法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如:课堂上只交体育委员或者“优生”做示范,这样就会慢慢形成两个极端,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在高度逆反期的中学生中多数会不满甚至反感,认为老师没有一视同仁。同样也使教师的威信下降,滋生了优生自满情绪,减少了差生学习念头。让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隔阂。

  (3)学生期望的教法教态调查过程中,与学生们谈到教师与学生上课的关系时,学生提出了最期望的体育课是教师与学生互动(见表 1),共同游戏、共同学习,更好的拉近师生关系,并关心身体素质、体育成绩差的学生,防止学生产生消极想法,影响身心发展。

  4.2 认知训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对出现“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采用认知训练法,使他们慢慢改变对自己能力差的不合理信念。

  还是以初三(1)班张 XX 同学为例,首先,向其简单讲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的 ABC 理论。

  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先介绍诱发事件、评价和行为结果直接的关系。进而讲解 Wessler 等人(1980)总结出的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之极的想法这三大特点,使其真正领悟到“习得性无助感”让其产生的不良思维对自己的消极影响和危害。

  4.3 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对学生进行治疗又称交互抑制法,以渐进方式来克服此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神经焦虑,诱导学生缓慢暴露出引起其焦虑的情景,并运用心理放松的方法对抗焦虑情景,最终达到消除焦虑、恐慌的目的。

  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让受试者生理心理放松,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采用循序渐进方法慢慢引导其进入恐惧场景,并不让其害怕。如:短跑中开始时起跑、加速、途中跑、冲刺阶段讲解与示范使受试者心理变化程度,按不同的状态进行引导与示范。

  练习期间,也可模拟现场场景,同样的器械、同样的关注情况。逐渐消除受试者紧张情绪,提高动作稳定性,对抗内心的恐惧感。使用脱敏疗法结合模拟训练,采用循序渐进原则巩固和加强此类人群对体育活动环境及心理适应能力,使受试人群逐渐恢复心理健康。

  5 体育活动中“习得性无助感”预防对策
  
  “习得性无助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从事体育活动中由于失误或受挫败习得的。这种不良现象不仅给学生的未来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不仅对身心发展或是其他学业、健康都会造成不可控制的影响。

  5.1 缓解体育学习压力,减少对活动的要求教育制度改革,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也有所改变,为了“考试达标”而锻炼,为了及格而参与。对这种消极想法,教师应端正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勿用数据对学生施压,应以锻炼为主,成绩为辅。

  5.2 让学生体会成功,找到成就感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成功。并给予鼓励,只有这种成功后的成就感才能使学生建立起积极地心里定势,使其迎难而上,独立完成任务,且完成好任务。

  5.3 教师积极鼓励学生,使其找到存在感、重视感体育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尤为关键,切忌“优生”“差生”之分,通过语言、手势、身体动作等形式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给学生传递重要信息,用什么形式表现,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积极地鼓励与支持,学生得到反馈很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存在感、重视感。

  使他们更加集中精力对待每一项体育活动。

  5.4 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目标提出学习目标,能让学生更快的提高运动水平,使他们注意力更加集中到某一点,遇到困难会自主寻求解决办法,建立新的学习策略,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目标。在此过程中还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出现心理恐惧和自卑感,导致学习动机下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影响中学生体育课出现“习得性无助感”的主要因素为教师的上课形式及对待学生的方式。其次才是自身的不利思想因素。

  (2)教师作为学生体育课的直接引导,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对学生来说,或许都会变成一个暗示或者一种鼓励,当然也会使学生完全失去对体育的兴趣,自暴自弃。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活动。

  (3)从学生的心理变化分析,当其在体育活动中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因素时,极易产生放弃、忧虑、烦恼、胆怯等心理情绪,在这时若没有教师或同学的鼓励则很难再回到从前的状态,导致心理歪曲,从而放弃体育。

  6.2 建议
  
  所调查学校应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将强对学生的心理了解,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多积极鼓励进步较慢学生使其增强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进行讲解与示范。

  参考文献:

  [1]赵莉莉。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及其与学业自我效能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5.
  [2]兰惠清。论“习得性无助感”的克服[J].闽东日报,2009(7)。
  [3]雷玉臻。对体育成绩优、差生的心理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1993(3)。
  [4]季 浏,殷恒婵,颜 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返回: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