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教学论文 >

北京八中学学生休闲体育活动实施分析前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692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西城区中学生休闲体育开展情况调研   
【第一章】北京八中学学生休闲体育活动实施分析前言  
【第二章】北京市中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研究方法  
【3.1】北京市八中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情况分析  
【3.2】影响北京市八中学生休闲体育开展的因素分析 
【3.3】国外休闲体育发展情况对中学生休闲体育开展的启示 
【3.4】我国中学生休闲体育的教育对策研究  
【结论/参考文献】开展中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的研究结论及参考文献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靠人体劳作的方式逐渐被大机器替代,人们的必须劳动时间大大减少,休闲时间相应的增加[1];爆炸式信息的冲击和日常快节奏生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生活质量不断优化。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关注的不再是基本的物质需求,更多的要求精神上享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国正将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休闲时代。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类群体,空闲时间也随之增多,我国在1995年实施的每周5天工作制,3个长假日在1999年被实行,使得人们的全年法定节假日达到了114天,另外中学生还有寒暑假的两个长假期, 每年大约有170天的时间可供支配,以及近几年一直强调的“减负”,这样一来中学生的空闲时间已经远远多余成年人[2].

  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发展不仅与自身、家庭有着联系,更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面对经济水平迅速提高,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爆炸式的信息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使得当下的青少年生活方式存在很大问题,特别是学生一族,他们将时间和精力用来上网,看电视,玩游戏,盲目追求时尚。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出门车接车送,在家或躺或坐,活动量少,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体质状况日益下降等问题不断出现。然而,休闲体育与青少年有天然的亲和力,它作为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休闲方式,不仅充实中学生的休闲时间,取代不良的休闲活动,帮助中学生改变消极的生活方式,更能帮助中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改善紧张、压抑的学习状态,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休闲时代为背景,在结合自己对体育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及他人研究时总结的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法了解北京市八中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并分析影响其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对中学生进行休闲体育教育,另参考国外成功经验,为西城区中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提出对策和可行性建议,帮助西城区中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北京市八中学生休闲体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本人的准备论文时期在该校进行了一个学期教育实习,选择北京八中作为研究对象在操作上有较强可行性,调查难度适中,有利于保证回收问卷时效性和的问卷的质量。若对整个北京市的休闲体育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工作量太大,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再加上本人的能力也有限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八中学生生活水平属于中等偏上,休闲意识较强,且北京市八中是西城区重点中学,本校体育课分为模块、校本和选修三种形式,学生选择余地大。另外,北京八中场馆齐全,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方便、易行,学校内还有青少年俱乐部,在西城区比较具有代表性。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近年来,有关北京城区休闲体育的研究不少,但以中学生休闲体育活动为对象的研究却很少。本课题是以调查北京八中学生节假日和平日的休闲体育开展情况为例,以期为北京西城区学生更好的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建议,丰富对北京城区休闲体育理论研究,为今后有关休闲体育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2.2.2 现实意义

  21 世纪,中国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休闲时代,休闲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现如今休闲体育活动是人们消耗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之一。对北京市八中学生休闲体育的研究,一方面为北京市八中学生更积极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提供相关建议,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体育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出优秀的社会服务人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带动休闲消费,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1.3 研究任务

  第一,对北京市八中学生休闲体育活动参与的现状进行调查。

  第二,对北京市八中学生休闲体育活动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为北京市西城区中学生休闲体育的发展提出参考意见。

  1.4 文献综述

  1.4.1 有关休闲的研究

  国外从古希腊时期就有人对休闲的内涵进行探究。亚里士多德提到,休闲对哲学和科学诞生有着重大意义,休闲是人们所有活动的中心。这种思想虽然还没构成学科和知识的一套体系,但他的思想深远地影响着西方的传统文化。

  到近现代工业时期,由于大机器替代人们的手工劳作,人们必要劳动时间大大减少,空闲时间增多,另一方面,人们过度对物质追求和精神的享受对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消极影响[1].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对传统的信仰和科学认识的缺位,尝试着从休闲的角度找到人的真正意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们开始将休闲上升到学术层次,逐渐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西方学者将马克思的英文着作中出现的“free-time”翻译为“休闲”,马克思将自由时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主要从事于休憩、娱乐等普通活动时间,第二方面是从事较高级的活动时间,主要用来精神、心灵上享受和升华[1].

  其后有影响力的相关学者中,瑞典的知名学者皮普尔,他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称为西方休闲学的经典之作,他认为休闲是心态的平和而感觉快乐;20 世纪美国杰出的教育家莫德默·阿德勒,注重休闲和工作的协调;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学者席齐克森特米哈伊的着作《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从心理学方面论述了休闲的体验过程和相关特征。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把休闲一词明确提出,但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潜意识里就懂得如何在生活中休闲。孔子、老庄、陶渊明等伟大人物的论述中呈现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蕴涵着独有的中华民族休闲观念[2].中国近代社会,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大幅度提高,但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一直在工作中奋斗着,却没有人重视休闲、娱乐的重要性。

  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于光远先生第一次质疑,我们的搞社会主义到底为了什么?

  回归本质,我们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快乐,而快乐来源于“休闲”.在于光远先生推广和带领下,20 世界 90 年代我国第一个民间的休闲研究机构--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成立了[3].1996 年提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接着,相关学者成思危、龚育之、马慧娣等加入休闲研究之中。1996 年,马慧娣向第四届世界休闲大会上提交的《文化精神领域的休闲理论》,使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对休闲的研究。至此以后,我国有关休闲的理论研究逐渐出现,涉及的面越来越广。

  2000 年,于光远等人翻译并推出的系列丛书,较为系统的介绍的休闲理论,弥补了我国休闲理论的空白,丛书一共五部。于光远先生是我国最先研究休闲理论的学者,马惠娣总结他本人的休闲观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休闲是自由全面地发展人,休闲是时代的大课题,休闲与劳作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对范畴,休闲是自由兴趣和想象力的结合,休闲与消费是培养完整和全面的人[4].

  马惠娣对休闲的理解往往是多方面的:休闲是人们在利用各种活动打发时间、找到乐趣的基本作用之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种哲学上的理解。休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这是由不用时期社会背景下,人们生活所经历和所期望达到的生活理想而建立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5].

  成思危认为人们由改造世界转变为改造自身,对物质的追求转变为精神文化的追求,“先生产,后消费”的观念也随之改变等[1].孙承志在《休闲哲学观思辨》中通过休闲、游憩和旅游三者的内在联系,阐述了休闲的内涵,他认为休闲是人们在自由的活动时间内,以游憩为基准层次来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2].

  在 2002 年举办的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上,吴义新博士认为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休闲概念,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去理解,都应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着手,明确休闲是人的活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提升人性的活动[3].

  以上是国内外休闲的发展情况以及各领域的专家对休闲内涵的理解。我国的休闲体育发展虽较晚,加入该领域的专家势必会逐渐增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休闲有不同的见解,社会学家对休闲的理解是将人与社会相联系,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经济学家往往侧重在消费、产业结构上;哲学家的休闲注重人与休闲的本质,是人精神上的价值和自我的满足。古代的学者主要侧重于哲学方面的理解,近现代的学者侧重社会学方面的理解,强调休闲与社会的关系。总之,无论怎样的理解最终都落脚在身心愉悦、精神的满足上。

  1.4.2 有关休闲体育的研究

  1.4.2.1 休闲体育的内涵

  1.4.2.1.1 休闲体育的概念

  关于休闲体育概念的定义,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但都有类似之处。休闲体育演变主要是从英文词组“Leisure Sports”而来,我国相关学者翻译为“余暇体育”和“闲暇体育”等,休闲体育的在我国起步较晚,学者们在其概念、内容等浅显的研究上较多,但它的研究必将越来越广泛且深入。

  改革开放初期卢元镇提到,我们的运动不仅有常规的学校体育、为获得金牌的竞技体育和大众为健身的群众体育,还有一种形式不太固定的体育游戏、娱乐,这种方式其实和现在休闲体育的目的大概是一致的,都是为达到心理愉悦和精神的满足[4].

  于涛运用哲学方法深入讨论了“Leisure Sports”的内涵,从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发现翻译为“余暇体育”不能代表其内涵,但休闲体育既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名字,其覆盖的面更加广泛而适合[5].

  学者们对休闲体育认知的角度不一样,其概念的阐述稍有差异。刘一民、李晓东、彭钢等人是从时间范畴来讲,他们强调休闲体育活动主要是在除劳动、工作之外的空闲时间之内进行的活动[6].薛海红、周兵等人,他们认为休闲体育是除工作、学习之外的群众活动,广义的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有共同之处,可以将休闲体育纳入群众体育之中,可他们又认为休闲体育具有其独特地方。也有部分学者强调休闲活动的心理体验过程,如于可红的观点,认为休闲体育活动是不受规定,在活动中产生最佳的心理体验,使身心得到休息,精神得到放松[1].从强调休闲体育活动的特征来说,周莹指出闲暇体育是一种自由、个性、大众的体育活动[2].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概念主要包含了三个特征:一是以余暇时间为前提,随着科学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增多,休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然趋势;二是以消遣、娱乐、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为目的,而非提高运动成绩;三是逐渐将休闲体育归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工作等生活压力下,休闲体育逐渐成为缓解压力、调节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众多的定义中笔者认同休闲体育概念是人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以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满足身心需求的一种自觉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3]

  1.4.2.1.2 休闲体育的特点

  徐佶博士在2007年对珠江三角洲居民的休闲体育研究时,讲到休闲体育的五大特点:消遣性、时间性、活动性、自主性、价值性[4].潘海峰认为休闲活动具有场地器材要求较低、操作性简单,趣味性、自由性强的特点[5].朱大修认为休闲体育具有健身性和娱乐性特点,不仅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还可以作用于人的精神,使人全面发展;休闲体育活动具有业余性和自愿性,即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所参加的活动,具有参与性,表现为人的主动参与,而不是以追求运动成绩为目的[6].

  1.4.2.1.3 休闲体育的功能

  对于休闲体育的功能不同的学者进行分析解释,田雨普在《闲·休闲·休闲体育》中指出,休闲体育的功能主要包括身体保健、精神慰藉、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功能[7].卢锋在《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探析》中指出,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社会人群组织功能、社会时尚传播功能、个人发展促进功能、社会象征功能、社会化功能等五个方面。赵龙认为休闲体育主要包括个人功能,家庭功能,社会功能三大类[8].魏巍在《休闲体育与生活质量》中提到休闲体育可以在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发展个性、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道德规范、安定社会等方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9].罗林在《休闲体育的认识深化及在我国的发展研究》比较清晰的介绍了休闲体育的功能,指出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个人功能,包括健身功能,心理调适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化功能;其二是社会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维护社会稳定功能,促进国际交流功能[1].

  1.4.2.2 休闲体育研究现状

  关于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居住在城市的不同地域居民为研究对象,描述了现代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整体上的研究,如西南大学张良(2010年)对我国休闲体育现状与发展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的邹政(2006年)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现状研究。对各个地区居民休闲体育情况的研究,如张宝荣(2007年)对河北城市居民的研究,山东大学的田运涛(2013)对西安市城市居民的研究,河南师范大学的李琼(2013年)对济源城市居民的研究,上海体育学院的蒋科(2013年)对上海城市居民的研究,博士徐佶(2007年)对珠江三角洲居民的研究,以及北京、福建、吉林、杭州等其它城市都有涉及。从这些文章中看出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健身意识越来越浓厚、休闲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居民的基本休闲设施建设逐渐完善。

  (2)以不同人群为研究对象的休闲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彭小静(2006年)对长沙市职业女性的研究,首都体育学院的赵恒(2008年)对北京农村居民的研究,上体的陆启瑞(2010年)对上海中老年人的研究,北体大的习艾莉(2008年)对吉林大学生的研究,首都体育学院的唐赛虎(2013年)对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研究。在搜查的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到老年人和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研究较多,主要因为老年人和大学生空闲时间较多,为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提供了基本前提,另外大学阶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活力四射、积极性高,对他们的调查也是情理之中[2].

  (3)鉴于发达国家(地区)休闲体育事业发展较好,我国部分学者对英国、美国、台湾等国家(地区)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提出可借鉴的意见。如,吴贻刚从整体上对中外休闲体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尚菁菁分析了英国休闲体育发展情况,王大贵将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分析,姜耘将中国和美国休闲体育情况对比并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休闲体育事业与这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差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也造成了巨大差异。另外,部分研究者对中小学、青少年的休闲体育进行调查分析,如:罗锐对四川省中小城市青少年的开展情况调查,江宗岳对上海、台北高中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阻碍因素的调查,其他针对中学的研究题目多为余暇体育的研究。

  1.4.3 中学生休闲体育的研究

  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对于中学生的休闲体育研究比较少,多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罗锐针对四川当地特色,为青少年的休闲体育提出八个建议:提高休闲体育的参与性;开拓新型休闲体育内容;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休闲体育保险机制;建立以相应平台的整体推动机制;成立青少年休闲体育俱乐部;加大政府决策和投入;成立对应的休闲体育管理、研究部门[3].江宗岳对上海和台北高中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阻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学生、家长、行政主管部门的角度给出了建议,促进高中生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1].郑和明在《动静总相宜--学生休闲体育开展对策》中指出了学生休闲体育的对策,应当鼓励家庭、个人、学校、社会方面的四位一体和不同时间段的动静结合方式来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2].屈强在对赤峰市部分中学的学生和教师调查后得出,体育兴趣爱好是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首要原因,校内体育氛围和场所是重要原因,其它的原因还包括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身体素质状况、个人价值观和一些天气等客观原因[3].

  另外,中学生余暇的体育的研究成果较多,余暇体育的研究对休闲体育也有一定指导作用。张祝平在《中学生余暇体育开展现状研究》中提到了余暇体育对中学生的作用:

  使中学生合理地利用余暇时间,减少青少年的犯罪率,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弥补体育课的不足[4].张冬梅在对四平市青少年学生的余暇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后指出,积极开展青少年学生的余暇体育活动,有助于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青少年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5].

  综上所述,主要从休闲、休闲体育、中学生休闲体育三个方面来参考文献。经济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然而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仅仅依靠学校体育来改善学生体质远远不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开展休闲体育活动,从大量文献看出由于家庭、社会等诸多复杂原因制约着中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另外,关于休闲体育的理论研究,主要对象有城区居民、大学生、老年人、农民,而中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以北京八中学生为例,分成假期和平日两个时间段来调查西城区中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情况,以期丰富中学生在休闲体育的研究领域。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