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理论论文 >

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师老师
发布于:2019-12-27 共5531字

  民俗体育论文(精选8篇)之第六篇

  摘要:从体验经济视角下对民俗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研究, 梳理出关于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 并分析得出民俗体育旅游与体验经济发展新机遇, 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措施与开发建议, 旨在为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验经济,民俗体育,体育旅游

民俗体育论文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出现的“一种以商品为道具, 以服务为舞台, 通过满足人们的体验而产生的新的经济形态”。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共同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了未来几年间的体育旅游发展目标, 将在全国着重发展体育旅游基地, 推出精品体育旅游路线, 培育高知名度的企业品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 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民俗体育旅游是我国传承民俗文化和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方式, 作为现在新型的一种旅游文化形式, 不仅能满足人们在体验经济时代下的“自我实现”, 更能满足民俗体育文化复兴的需求, 同时也可以推动全民健身的进程, 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健身, 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体验经济正是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出现。在体验经济视角下, 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也愈发明显, 这对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也促进了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1 体验经济与体育旅游概念的演进

  1.1“体验经济”概念的提出

  在20世纪70年代,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做出了“体验经济”到来的预言[1]。随后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于1998年出版了《体验经济》一书, 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明确了“体验经济”的定义:“企业以服务为舞台, 以商品为道具, 以消费者为中心, 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从社会总体上看, 人们的需求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的需要之后, 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进入了“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 阶段。体验经济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更看重消费商品时的个性体验与满足。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或服务, 更是一种体验, 甚至是一种情怀。

  1.2“体育旅游”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体育”是激情富有活力的, “旅游”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学界对“体育旅游”的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外学者对于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Michael Hall[2]、原田先生、长积先生[3]、Heather Gibson[4]等为代表的观点, 他们认为体育旅游是人们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 主动参与体育旅游、观看体育旅游比赛或参观怀旧体育旅游景点休闲为本的旅游。一类是以Joy Standeven&Paul De Knop[5]、Simon Hudson[6]、Mike Weed&Chris Bull[7]等为代表的观点, 他们认为体育旅游是与所有体育有关积极的和消极的, 由于非商业的或商业贸易的原因, 离开生活地或工作地, 偶然或有组织参与的活动, 更是不同的人在参与体育旅游相互交往过程中衍生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不难看出以上学者们认为体育旅游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所产生的。它具有社会经济交流的性质, 可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促进文化交流的进步, 它是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文化所产生的。学者们不仅把体育旅游表面的意思解释出来, 更把深层次的含义凸显出来, 这正是笔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体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 更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交流的新形式。

  我国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最早开始是刘杰撰写的“论体育旅游”一文, 他对“体育旅游”的内容、对象、类型及开发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8]。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 “体育旅游”被推到了大众的眼前, 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笔者通过归纳总结文献资料, 整理出以下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重要观点: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关系;体育与旅游活动的联系;体育旅游与制约环境的关系;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联动效应;从体验经济视角出发, 探究体育旅游的概念内涵;企业营销和城镇人群参与体育旅游的影响因素;体育旅游的文化内涵与系统建构。

  体育旅游的概念一直是多重化、多元化, 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能够表达出体育旅游到底是什么, 也正因为如此让更多的学者集思广益对体育旅游有了更加进一步的认识。国内学者对体育旅游概念界定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柳伯力、陶宇平[9]、吴畏[10]、于素梅[11]、曲天敏[12]等为代表的观点, 他们认为体育旅游是游客长时间的离开生活地以体育和旅游为主要目的, 以娱乐、健身、休闲、探险等为动机, 以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旅行活动。另一类是以石岩[13]、宋杰[14]、程蕉[15]等为代表的观点, 他们认为体育旅游是以参与或观赏体育活动为目的, 以体育为旅游的主要内容而产生的一种时间较短的生活方式, 是游客在旅游和短时间内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在众多学者的探讨中对于体育旅游代表性的概念各持不同的观点, 但有一个共通性:体育旅游是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交友等一身, 具有着多重消费行为又有着交往行为的功能, 把经济、文化、政治有效的结合起来, 以一种体育活动为旅行的形式呈现出来。

  2 体验经济视角下民俗体育旅游发展新机遇

  2.1 体验经济与民俗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

  体验经济是以一种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支撑, 在人们达到物质满足时, 关注点会放在身心感受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产品”是不可复制, 独一无二的, 更是一个人所创一个人所拥有, 产生充满感情的力量, 给顾客留下了难以忘记的愉悦记忆。随着时代进步,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走一走, 看一看”的传统旅游经历, 而是希望通过感官刺激全方位的参与或体验。在旅游业中旅游产品是一种精神享受产品, 如果中间缺乏体验, 那么当消费完成时也就自然消失了, 失去了它的意义与价值。而民俗体育旅游产品是一种最能体现体验经济的一种旅游形式, 具有着多重消费行为又有着交往行为的功能, 使得游客身心和谐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新经济物质文明社会的进步。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是培育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关键, 两者的结合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旅游方式, 更加注重游客精神上的感受, 表现出对于体验强烈的需求, 愿意在体育旅游活动中去尝试多种多样的刺激、独特和令人难忘的体验感受, 更是对民俗体育旅游不同风格的产品与服务提供了情感、教育、求知、探险等多样化的体验, 从而得到价值上的产品升华。游客充分理解旅游所在地的内涵和特色, 通过多种多样的民俗体育活动使得游客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自我价值的升华。新企业摒弃过去的刻板单一, 追求个性化的服务, 灵活性的民俗体育旅游活动, 开展“一对一”营销模式, 使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引起游客的共鸣。如把民俗体育旅游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相结合, 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能起到“优势互补, 相得益彰”的效果。在体验经济形势下, 不但渲染了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气氛, 也刺激了民俗体育旅游产品不断的增长, 更是促进不同地区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2.2 体验经济为民俗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新需求

  2.2.1 情感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 人们满足物质生活后对精神领域有更多的需求, 快节奏的生活和网络化的社会使人与人之间变得疏离, 情感上产生空虚或压抑, 当去到广袤的自然环境中, 感受民俗文化带来的旅游活动中得到身心上的放松与愉悦, 如骑马、摔跤、划旱船、踢毽子等, 能有效缓解现代社会所带来的紧张情绪, 在民俗体育旅游中游客得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情感需求, 形成个性化的旅游方式, 让心灵通过不同的民俗文化所感受不同的情感慰藉, 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与愉悦感。

  2.2.2 教育体验

  通过结合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打造属于本土的主题性民俗体育旅游产品, 通过实践发生的旅游行为去认识事物本身的品质。如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重阳节”登高与体育旅游相结合, 在旅游的同时注重教育体验感恩, 学习祭祖与推行敬老孝文化。约翰.杜威是美国着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 更是教育哲学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从做中学”。中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结合中国国情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改造, 强调教育即生活。那么教育体验更是民俗体育旅游对民俗文化生活的一种体验感受, 游客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在做的过程中去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意义与内涵, 更是对自我升华阶段的提升。

  2.2.3 求知体验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正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 因仲夏登高, 顺阳在上, 五月是仲夏, 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 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如“端午节”这一节日游客在进行民俗体育活动时, 本身对其有着极大的求知渴望, 想要了解以前所发生的历史背景, 促使游客期盼去体验人文民俗所带来的不同感悟。它更像是一场修行中的求知欲, 个体的不同带来的感受也会不同, 对自己投资, 让游客保持好奇心, 这样在体验的同时才能看到自身无限的可能性。

  2.2.4 探险体验

  游客在进行冒险性和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时, 所体会到的惊心动魄正是探险体验给予的最直观的感受, 如摔跤、秋千、踩高跷等。人们获得了刺激感受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我好奇的心理和内心挑战的欲望, 有足够的勇气去体验刺激性的民俗体育活动, 使得民俗体育旅游得以延伸, 让人流连忘返, 而不是单纯以“看一看”的方式去旅游。

  3 民俗体育旅游的开发原则

  3.1 参与性

  在民俗体育旅游中, 游客不仅担当着体验主体角色同时也担当着体验成分的角色。游客在旅游过程及产品的参与中主要包括精神参与和身体参与[16]。一方面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 所经历的事物都是不同的自然得到的感知也是不同的。体验经济时代, 针对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对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进行设计。满足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 在设计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游客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民俗文化内涵设计出让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 加强对民俗体育旅游的喜爱。旅游企业还要同时加强与游客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 让民俗体育旅游产品具备个性化, 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对于具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骑马、踩高跷等大型民俗体育旅游活动, 都需要通过自我挑战才能凸显它的魅力, 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需要主要部门加强监督检查, 保障安全问题。

  3.2 文化性

  民俗的复兴是本土文化觉醒的标志[17]。在开发中要把握和挖掘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动态的文化要素保护是相对的, 历史的演变是绝对的。那么随着时间的变迁, 旅游可能会导致民俗文化的调和, 从而使得一些弱势的特色文化消亡, 但通过重视的开发并保护传统民俗文化, 游客对于特色文化的偏好, 又将成为保护这些弱势文化的一种力量。

  3.3 经济性

  把握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经济属性, 顺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 在民俗体育旅游中创新性的产品体验化设计要与时俱进, 体现新时代的气息与特征。在市场导向上, 充分满足民俗体育旅游市场需求, 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科技创新与改革, 引入科学技术为产品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体现新时代的特征。我国一些贫困地区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尚未完全开发出来, 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大力开展民俗体育旅游, 一方面使这些资源可以很好的彰显出地方区域性的民俗文化特色, 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促使民俗体育良性发展。

  3.4 娱乐性

  民俗体育旅游不同于以往的旅游, 更有别于其他的旅游娱乐项目, 其本身有着令人向往的审美体验、精神愉悦和个人自身刺激感受, 纯粹好玩的民俗体育活动, 游客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更是对视听感受带来新鲜的刺激。不仅让游客对民俗体育有了新的了解, 而且给游客在视觉与听觉上赋予新的快感体验。

  4 民俗体育旅游的开发建议

  4.1 丰富民俗体育旅游产品, 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美好的旅游体验

  在体验经济时代下, 人们更追求和注重感知、体验的心理需求, 所以要增强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新颖, 吸引消费者眼球, 带来强烈的吸引力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体验产品。要根据不同的消费者打造差异性、互动性、创新性的产品。随着环境变化, 地方性区域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差异, 加大对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增强地方性特色民俗体育旅游产品的特点。

  4.2 加大力度保护和挖掘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载体, 我们应当“从经济进去, 由文化出来”。我们在发展民俗体育旅游的同时, 不能以破坏民俗体育原本的“真实性、民俗性、个性化”为代价。文化与经济是共同繁荣, 相得益彰的, 合理开发只是手段, 保护继承才是最终目的。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 在整合资源的同时, 得到各级政府的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制定出关于对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提供资金的支持和有关民俗研究的专家、学者与民间艺术家组成的团队, 开展深入研究, 共同做好挖掘、传承和保护的工作。

  4.3 增强游客体验消费认知度, 努力打造民俗体育旅游品牌

  首先我们要满足游客的体验消费, 在产品中加大体验的成分;其次, 重视游客对体验消费的满意度, 从而提高体验产品的满意度。作为民俗体育旅游企业来讲, 要将体验服务作为产品的营销理念, 坚持不懈才能在游客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口碑, 有利于民俗体育旅游得到良好的社会影响, 增强美誉度。

  结束语

  体验经济时代下游客寻求更多的个性化服务, 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 在新的发展空间意味着民俗体育旅游面临着发展新机遇, 需要在形式上或功能上有新的需求。我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在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要注意开发原则的多样化、经营模式的多元化, 充分体现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 与当今人类生活娱乐、欣赏、参与需求相结合。汲取体验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促进民俗体育旅游发展为准则, 建立良好的民俗体育旅游相关培训学习机构和专家咨询团队, 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强国为目标, 弘扬与传承我国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6.
  [2]柳伯力, 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3]吴畏.秦皇岛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4.

点击查看>>民俗体育论文(精选8篇)其他文章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体育毕业论文
返回:体育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