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论文(精选8篇)之第五篇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从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的视角, 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存在着人文优势、“五缘”优势和国家政策优势。过往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信仰文化、亲缘文化和民俗体育赛事途径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交流路径的建议, 为提高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层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闽台,民俗体育,体育文化,交流路径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是指闽台同胞在生活与生产中慢慢共同形成与传承延续的一种具有身心教育意义的身体运动文化, 它是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闽台两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1]。闽台民俗体育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为闽台民众民俗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 而且最能体现两岸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 对改善两岸关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过去30年里,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已取得可喜的成绩, 成为两岸民众对话的重要工具, 但是交流的路径单一, 难以进一步满足两岸人民加强交往的愿望。如何实现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的意义
1.1 强化同源同宗意识
民俗体育和民间信仰往往是相伴而生, 并成为信仰祭祀仪式上的重要内容, 也是各种民俗祭祀、拜谒祖庙、神灵崇拜等活动的表现形式。福建和台湾相互依存, 双方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非常接近。1975年6月台湾文教主管部门发布《普遍推行民俗体育活动》, 所推广的民俗体育项目中, 有50多个项目可追溯到来源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2]通过共同的民俗信仰, 以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进行展示与交流, 体验同源同宗文化背景下的兄弟情怀, 强化闽台乡亲的乡土意识、宗亲观念, 促进台湾同胞回乡探亲、寻根谒祖的原动力, 唤醒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 最终达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这样才能有力地打击“台独”势力鼓吹的“固有体育”或“乡土体育”错误言论, 使之不攻自破。
1.2 教化两岸民众的行为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的是民俗在民众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化和示范作用。人从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 民俗含有一定的道德和价值观取向。参加民俗仪式的人群受到了风俗习惯和信仰的教育, 可使本民族的价值观得到加强和延续。在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中有着很多习俗和规范来约束参与者的行为, 并逐渐成为民间伦理规范。如流行在闽南和台南的“宋江阵”, 民众通过对水浒传说中人物动作的模仿, 演绎传说人物那种豪气干云、勇敢团结和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的民族信仰, 让参加者和观看者受到民族风气的熏陶。
1.3 传承传统民俗文化遗产
民间信仰是当地民俗体育文化的母文化,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一脉相承。福建民间信仰也极为盛行,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为天上圣母、保生大帝、临水夫人三大神明, 而这三大神明均为台湾地区主要的民间信仰, 影响巨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 闽台两地的民俗体育文化同样出现传承危机。加强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让年轻一代参与独具一格的区域文化, 将对两地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4 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的增长
民俗体育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闽台两地经济的增长。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和竞技体育交流不同, 参与的人数较多, 而且不是单一的赛事一过性消费, 往往和旅游观光、省亲谒祖相结合。参与的民众在赛事交流之后所产生的旅游和购物方面的消费, 可以很大程度上拉动地方的旅游业。在商贸投资方面, 两岸环境与经济又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通过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增加两岸人民的相互信任, 带动投资、贸易等商业活动的开展, 促进两岸经济协同发展。
1.5 保护国家文化安全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为建立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就应该热爱本土民俗文化, 才能不为西方强势文化所同化。文化首先是民族的, 然后才是世界的。只有正确看待传统民俗文化, 才能尊重他国的文化, 以开放的心态参与文化的全球化竞争。在全球化进程中, 各民族的文化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 不同文化交流将跨越国界, 共同向前发展。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 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文化, 在传承本土优秀民俗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 构筑起一道扞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3]
2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的优势
2.1 人文优势
闽台两地的文化同属闽文化, 系中原文化下的亚文化体系。台湾在人文方面都与福建地区保留着十分相似的本质。在方言的使用方面, 目前台湾有80%的人口会说闽南话;在血缘的传承方面, 可追溯到福建的族谱占大多数;在地名的延用方面, 台湾许多地方的地名至今还与福建相同, 如福安里、安平镇、同安宅、龙岩庄、泉州厝等, 体现了台湾先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信仰方面, 对台湾影响最大的20多位民间神只中, 来自福建占16位, 如天妃妈祖、保生大帝、玄天上帝、临水夫人、福德正神、王爷等。[4]另外, 风俗习惯方面, 台湾习俗与闽南大都相似, 如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半、中秋节、冬至等习俗;还有许多独具闽南地方特色的节俗, 如元宵求婿祈子、中秋博饼、中元抢孤等也在台湾广为流传。因此福建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 对开展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具有有利的条件。
2.2“五缘”优势
闽台两地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涵的“五缘”优势, 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从福建的平潭到台湾的新竹是台湾到福建的最短距离, 直线距离约125 km, 船程几个小时, 海上直飞不足1小时, 朝发夕归。正是闽台两地的地缘优势, 多次实现了先行先试, 先从民间再到官方的交流, 一直在引领着海峡两岸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的历史。闽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 渡海赴台带去祖籍地的民间信仰, 成为联结两岸民众情感的重要力量, 也就是信仰的魅力实现了闽台民间交流的破冰。亲缘成为实现联结闽台民众情感的纽带之一, 台湾同胞每年到大陆回乡谒祖的人数众多, 通过亲缘关系进行的民俗体育交流具有更强的情感投入, 更能在交流过程中让两岸宗亲体味到血浓于水的兄弟感情。
2.3 国家政策的优势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台政策, 构建一项具有包容性和普惠性的对台政策, 不断深化闽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是当前对台工作的重点。继2018年国台办“31条惠及台胞措施”之后, 在第十届海峡论坛大会上,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了《福建省贯彻〈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实施意见》, 力度大, 覆盖面广, 涉及农业、金融、经贸、医疗、海关、创业、就业、就学、图书、艺术、影视、公益、高新产业、政府采购和公共服务等领域[5], 充分体现了福建省在推动对台“引才”“引人”“引智”“引资”等全方位的新思维政策, 彰显了福建“先行先试”的对台政策优势。
3 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回顾
3.1 信仰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庙会活动是遵从古训沿袭至今的礼俗活动, 汇集千百年来民俗文化中的精髓。庙会活动中的民俗体育交流, 主要是通过开展赛会、迎神、游神、民俗文化表演等方面的活动进行的。这时的民俗体育是人们娱神娱人、休闲游乐、享受生活的喜庆吉祥的一个过程, 浸润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独特文化特质, 体现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6]
自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以来, 福建省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 吸引大批台湾同胞到福建寻根问祖、旅游观光、兴办实业。在这样的背景下, 民间民俗体育交流得以恢复。同年10月福建湄洲岛举行盛大的纪念妈祖活动, 台湾大甲镇澜宫率先组团乘船直航到湄洲岛参加活动, 开启了闽台两岸文化交流的先河。此后台湾信众每年到大陆祭拜妈祖的人数逐年上升, 大陆亦数次派团去台湾, 已经形成了闽台信仰交流最为隆重的活动。2008年7月, 420名香客组成的台湾民俗文化进香团, 从马祖福澳港出发, 首航福建省宁德港, 实现“宁马台”客运直航首次突破;同年厦门海沧青礁慈济祖宫团及部分信众共270多人乘包机, 护送保生大帝神像往台湾进行民间信仰交流。2009年6月, 应台中县王姓宗亲会邀请, 福州市访问团一行85人, 护送闽王王审知金身从马尾直航马祖到台湾岛进行为期10天的巡安活动, 这是闽王王审知金身第一次跨海巡安台湾岛。10月, 古田县临水官祖庙组团护送“顺天圣母”陈靖姑的金身巡游台湾。[7]近年来, 民间闽台民俗文化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 交流的活动形式更加多样, 闽台民俗文化交流更加紧密。
3.2 亲缘文化交流
台湾同胞80%祖籍是福建, 同根同源的家乡和家族文化交流, 民俗体育活动更加体现亲如一家的文化传承。这在许多单姓乡镇中特别明显, 如漳州角美镇埔尾的林姓、厦门新安的邱姓、泉州南安英都镇的洪姓、泉州安海东石镇的肖姓等均为地方大族姓, 在这些地方台胞的商业投资和捐赠家乡的数额, 以及在家乡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也明显比其他乡镇要多。这些以同乡地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社团组织, 比以宗亲血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社团组织略松散, 但覆盖面更广。[8]
3.3民俗体育赛事交流
目前, 体育赛事交流是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较为正式化和常态化的交流方式。自从两岸关系破冰后, 两岸民俗体育交流不断, 其中扒龙舟、传统武术交流最为频繁。这两个项目作为民俗体育中较有代表性的项目, 在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成为两岸关系的晴雨表。两岸交流过程是从试探向信任、从陌生向熟悉、从无序向有序的循序渐进过程。[9]
传统武术交流开始是以台湾派团到大陆的单向过程, 1988年台湾首次派代表团到福建进行交流, 从此掀起了民间传统武术交流的热潮。1995年才真正实现双向交流, 福体委副主任苏振国率队, 一行64人赴台比赛交流, 实现两岸体育文化“双向”交流的开始。2009年, 国台办联合福建省政府将“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赛”纳入“海峡论坛”活动内容之一。2010年, “国际南少林联谊会”的相关赛事也进入了“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 并成为重要的活动内容之一, 闽台两地传统武术交流逐步走向常态化, 两岸传统武术互动是以闽台两地为先导。[10]伴随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 台湾地区“中国功夫”寻根与认祖逐渐走向大陆腹地, 2016年4月, 台湾桃园太极拳团体到河南陈家沟交流和寻根。
扒龙舟作为中国民俗体育文化一部分, 也在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9年4月, 原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和原中国台北奥委会秘书长李庆华在香港签署了海峡两岸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第一个协议, 拉开了两岸通过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序幕。1991年7月, 首届“祖庙妈祖杯”龙舟友谊赛在福建沿海莆田举行, 来自台湾的4支代表队和福建的12支代表队同台竞技。1995年福建省又派出一支64人龙舟队到台湾交流, 随后福建省龙海、台江、晋江、同安等地也组团赴台参加交流赛。进入21世纪, 在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中龙舟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2010年国台办把“嘉庚杯”“敬贤杯”确认为闽台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每年在厦门集美举行的“嘉庚杯”“敬贤杯”龙舟赛成为两岸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的常规赛事。[11]
3.4 小结
闽台一衣带水, 福建是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 闽台地理相近、血缘相连、方言相通、习性相似。海峡两岸民俗体育文化交流有着独天得厚的资源优势, 国家又提供了“先行先试”政策方面支持。过去两岸民众借助这些独特优势, 主要是通过信仰文化交流、亲缘文化交流和民俗体育赛事交流途径, 在缓解两岸关系和文化认同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交流还处在初始阶段, 交流的途径较为单一。建构一个闽台民俗体育文化可持续的交流路径, 应该是民间交流路径和官方交流路径并存, 传统民俗体育文化和新兴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并存, 单一展示交流和双向交流合作并存。只有这样才能建构起一个多元、立体、全方位的交流路径, 适应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 把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推向一个新高度。
4 闽台民俗优育文化交流路径的建议
2018年7月, 福建省出台了17条举措促进闽台文化交流, 其中就包括“文化遗产保护”, 明确指出“鼓励台胞在福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说明闽台民俗体育交流得到官方的认可和重视。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的渠道多种多样, 进一步挖掘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的路径, 有利于实现交流向更深层次发展。
4.1 建立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组织, 加大交流力度
目前, 在海峡两岸的许多领域都成立了文化交流或研究中心等行业组织, 通过这些组织, 两岸民俗体育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 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目前仍处于“搭顺风车”状态, 至今没有建立相应的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组织。建议由政府牵头, 创造条件, 建立起专门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组织, 加强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力度, 以增强民族文化对台的影响。
4.2 成立民俗体育中介机构, 构建服务平台
民政部门、文化部门和体育部门要联合促成成立专业的民俗体育中介机构, 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扶持。通过民俗体育中介机构, 整合两地民俗体育资源, 协助解决交流中遇到的难题, 促进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 使得交流的渠道更加便捷、高效, 为闽台民俗体育文化良性互动提供有力的、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4.3 建立学术交流平台, 全面深化闽台民俗体育文化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有利于深度挖掘民俗体育, 在理论上提升民俗体育文化价值, 营造交流氛围。积极打造闽台互动交流平台, 广泛开展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 通过两地学者合作研究, 联手对闽台民俗体育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 深入探讨交流与合作的机制, 为两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建言献策。
4.4 设立传统民俗文化保护试验区, 推动民俗体育普及化
从厦门实验保护区的建设经验可以看到, 恢复传统民俗节日, 推动“一区一节”的活动, 经过10多年的建设, 已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利用有一定信仰规模的民间节庆, 恢复民俗文化生态, 打造一批对台影响较大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 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 这将是利国利民的一项有力的举措。
4.5 建设网络交流平台, 便捷民众交流途径
当下网络已经成为非常普及和便捷的交流方式。创建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官网, 建设闽台民俗体育文化资料库, 及时完善历史文献资料, 实现资源共享, 发布交流活动新闻, 让普通民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民俗体育相关信息, 开展互动交流, 为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创设更捷径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李杰.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体育学院, 2013.
[2]谢军, 陈少坚, 林晓英.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7) :6-12.
[3]朱家新.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民俗体育[J].莆田学院学报, 2018, 25 (2) :104-108.
摘要当前跆拳道这项体育运动备受世界各族人们的喜爱,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特色。在跆拳道运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随之出现的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在对奥林匹克运动跆拳道竞技活动等追捧下,人们忽视了至关重要项目文化内涵对参与者的作用,甚...
体育文化研究在界内已是一个烂熟的词汇,根据胡小明和郝勤两位学者的回顾,国内体育文化研究热潮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标志是1986年在成都体育学院召开的全国首届体育文化研讨会;根据中国知网的学术指数统计,1986年以后,体育文化...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在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中,体育被认为是包含人生所需要的道德标准,培养人格的最好工具,是教育的有机部分且不能被割裂。体育运动中公平公正的规则、意志品质的锤炼、胜负输赢的体验...
当前社会发展快速多变,体育发展呈现出发散、多元局面,人们对体育与文化结合的需求越发迫切与广泛。在文化氛围下体验运动健身,在运动健身中寻求文化发展,是当前身心健康发展的本真诉求,也为体育文化发展构筑了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全民健身理念不断深入,...
前言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化,在全面反思落入俗套了的现代化生活之后,提出了为人们寻找精神生息的家园,努力要使人们摆脱精神贫困的僵局。体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什么方式和功能呈现的?体育文化与中国正统思想文化在历史中到底有什么关系?目前怎样建构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它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和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是思想文化的创新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
摘要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联系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城市,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临近国家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的文化交流,使之具有鲜明的城市体育文化风格。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体育意识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发...
东北在中国不是文化发达的地区,但其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从1864年的营口口岸被迫开放至中东铁路修建,外国侨民大量涌入,东北形成了少数民族文化、流人文化、站人文化、京旗文化、闯关东文化、侨民文化共生的文化综合体。这...
1、前言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指在中学特定的体育环境中,中学生通过体育知识技能学习和竞赛活动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精神及能力综合表现。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引起了高度的认同与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对绵阳市在校中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进...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征与各个民族的社会生存环境、地理自然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各个民族表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体育风貌.另外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因为劳动和生活的环境不同,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会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如各种形式的龙舟竞渡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