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史论文 >

抗日时期西南联大体育开展状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05 共4860字
论文摘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产物,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迫南迁后在云南昆明联合组成的一所特别大学,因战事爆发而生,因战事结束而终。在 8 年的战火洗礼中,联大人满怀国仇家恨,在刚毅坚卓之校训、兼容并包之学风、通才教育之理念的引领下培养出了大批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有“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的美誉。

  西南联大推行通才教育理念,主张德、智、体三育并进。联大在德育、智育方面已取得卓越的成绩,体育方面也出现了 3 位对我国体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师,他们分别是有“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之称的体育家马约翰,2002 年被国际排联授予银质十字勋章的马启伟以及亚洲篮联终身荣誉主席、国际篮联终身荣誉委员(全世界有 8 人,亚洲只有 1 人)的牟作云。

  1 强民力--带领民众兴体育
  
  1.1 抗战前期我国国民体质苶弱
  民力的强弱系种族强弱之问题,乃国家民族兴衰所系。严复认为“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如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之冢,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我国一向以地大人众著称,抗战时期四万万五千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就人力来说这应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然而据各种统计数据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
  
  20 世纪初期中国黄河流域男子平均身高为172.52 cm、 体 重 为 59.68 kg, 女 子 平 均 身 高 为159.11 cm、体重为 50.39 kg;珠江流域男子身高为 164.90 cm、体重仅为 50.26 kg,女子身高仅为151.18 cm,体重为 45.81 kg.由表 1 和表 2 可知我国的服务年龄仅 15 岁,平均寿命仅 30 岁,均居世界末位。国民的体质关系到抗战的成败、更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提高国民体质势在必行。提高体质的方法有多种,体育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所以体育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是我国近代,特别是抗战时期成为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的重要一环。担负着求富求强、振兴国家历史使命的联大师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的重要,1938 年抵昆后决心带动昆明人民强身健体、锻炼体魄。【表1-2】
论文摘要

  1.2 通过比赛唤取民众对体育的认识
  战时的昆明民众对体育缺乏认识和兴趣,体育运动气氛低迷,急需一个强力的推动。针对这一情况,西南联大克服种种困难,弦歌不辍,1939 年组建了联大、云大、同济、空军官校四大学联合运动会,以运动比赛的方式来唤起青年及民众对体育的认识与兴趣,使之对体育有一正确的观念,为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另外比赛时还邀请社会政要及热心体育的长官到场参观,以激发民众对体育的兴趣。战时的昆明对体育热心的长官也不乏其人,其中最主要的当属云南省省主席龙云先生以及联大常委梅贻琦先生。“记得第一次足球比赛龙主席在大雨中亲临参加指导,直到比赛终了。主席这种贯彻到底的精神不仅证明了他对体育的热忱,并且给予了一般青年很多的鼓励,因此以后各学校团体对体育运动比赛逐渐活跃起来。”如此一来,昆明青年及民众在体育比赛和长官的提倡双重熏陶下对体育逐步有了认识和兴趣,在此基础上西南联大在昆明组织发起了许多体育运动会。

  1.3 西南联大在昆发起的运动会及体育科研活动
  西南联大在昆明期间,组织了大量的运动会和体育科研活动,见表 3.其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当属昆明市运动会。从 1941 年到 1945 年共举办了 5 届,1941 年的双十国庆纪念日,在昆明东郊的省立拓东体育场举行了第一届,马约翰任总裁判,牟作云任副总裁判,夏翔任总干事,西南联大、云大、航空军官校、中央军校第五分校等 50 多个团体 580 名选手参加,参赛项目有田径(男子 19 项、女子 10 项)、球类(篮、足、排)、团体操及一些表演项目。【表3】
论文摘要

  1943 年 10 月 10日第三届昆明市运动会在拓东体育场举行:“云南及昆明地方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市府各级长官、中华体育协进会总干事董守义出席了运动会的开幕式。

  西南联大、云大、空军官校等 43 个团体 2000 多名选手,比赛项目设田径和球类两大项,分高、中、初 3 个层次组进行,有 20 个项目破纪录”.此外,1944 年美国盟军抵昆使昆明的体育比赛氛围更加浓厚,经常举行国际间的友谊比赛,如篮球、网球、田径比赛等 .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五月十一日的《中央日报》(滇)曾刊载:“邦盟空军人员联合运动会昨日下午 1 时半于拓东运动场举行。美空军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昆明防空司令杜聿明,空军第 X 路航空司令晏玉琮,联大常委梅贻琦莅场参观 .”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五月二十八日《中央日报》(滇)又载:“云南体育协进会及基地服务组合辩之中美田径运动会于昨日下午一时半假拓东体育场举行。参加的中美双方选手约近百人,美方撑杆跳高国手甘斯林上尉亦赶到参加!双方皆充分表现运动家之风度成绩表现异常良好。计有二百二十码径赛等四项打破上次十大记录。”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许多北方高校、机构以及美国盟军极大地推动了云南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当时的昆明体育气氛十分浓厚。用马约翰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昆明运动风气极盛一时,不但为全国各省市之冠即使世界各国亦少能与之比美者”.这是抗战时期昆明体育开展情况的真实写照。

  2 西南联大的体育实践
  
  2.1 联大重视体育教育
  西南联大重视体育,对体育教育抓得很紧。具体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1)对体育方面的成绩作了硬性规定,体育不合格不准毕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教务通则》第五章第三十条规定:“学生在修业期间,须修满 132学分,党义 2 学分,体育 8 学分,军事训练 2 学分。凡学生在本大学肄业满 4 年,修满所入院系所规定之课程及学分,而党义、体育、军事训练亦均及格,并缉清一切规定校费,经审查合格后,准予毕业。”曾有学生修满了 132 学分但体育不及格,仍然拿不到毕业证,工作之后只好返校重修体育,待考试及格方能获得毕业证。

  2)联大在例行的常委会会议和校务会议上曾多次谈及与体育相关的话题,如 1942 年 7 月 15 日召开的年度第 4 次校务会会议上通过了查良钊关于“本校转学生体育成绩,以修满在本校修业之年限为准(例如转学本校二年级者,须修满三年;转学三年级者须修满两年)”的提议以及数次对违规学生所作出的处理的决定也体现了联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

  3)西南联大的体育课从一年级开到四年级。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学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1938 ~1939 不附学系),将体育课程安排为“大一军训甲、乙;第一年体育 I;第二年体育 II;第三年体育 III;第四年体育 IV;以及女子体育 I、II 、II、IV.”

  4)资深教授负责新生课程。西南联大体育课程安排有一个特点,越是大一新生的课,越是由著名的教授到一线讲解,体育课在现在的高校里不是那么起眼,可是当年的联大却非常重视,由联大资深教授马约翰主持体育工作。“给我们上大一体育课的是抗战前篮球国手之一的牟作云先生。不过记得马约翰先生也教过我们,他那时已是耳顺之年,鹤发童颜,西装便服,身手矫健神采奕奕,讲解垒球打法用语全是英文,pitcher(投球手)、catcher(接球手)、 fistbase(一垒) 、secondbase(二垒)……此类述语都是那时学会的。马约翰先生还教过我们拳击(boxing),给我们讲解各种拳法和比赛规则并示范,至今记忆犹新,那硕大的皮手套子我们都戴过,试试去体验一下,马老强调,拳击是比赛项目,不是生死决斗,如果对手倒地了,就不能摁住继续猛打,置人与死地,这使我懂了什么是比赛中的光明正大精神,和公平公正原则,英语为 fairplay”.

  2.2 联大的课外体育活动及活动奖励方式
  2.2.1 联大的课外体育活动
  据目前的统计显示,西南联大在昆期间共组建了冬青文艺社、悠悠体育会等 26 个学生社会团体,其中铁马、悠悠、喷火、金刚体育会以及群社里边的康乐股为体育类社团,他们自由开展大量的体育比赛,如球类比赛、登山、体育旅游、火炬竞走等,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学校对社团的管理采取的是兼容并包政策,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发挥。

  由于受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影响,体育会和其他学生自治团体从 1940 年后才逐渐兴盛起来,当时比较活跃的体育会有新校舍成立的金刚体育会和悠悠体育会,以及在拓东路工学院成立的铁马体育会。铁马体育会只招收工学院学生,其他体育会则面向全体同学,并且相当活跃,组织多种活动,让感兴趣的同学都参与体育活动。体育会都有篮球队、排球队、垒球队,甚至还有登山队、兴趣爱好组等,全由学生自己组织,请马约翰教授和体育部其他教师做指导。体育会除了课外进行会员内部的比赛之外,每个学期工学院的铁马篮、排球队都到新校舍来与金刚体育会进行篮球、排球比赛。

  当时工学院的课余运动竞赛是全校开展得最好的院系之一。西南联大工学院共有 5 个系,每年各系之间都有比赛,系内 3 个年级之间也有比赛,比赛项目主要是篮球和排球。此外工学院有一个由教师组成的助教篮球队,篮球水平甚高,经常与同学进行比赛,比赛极为精彩,对当时工学院的体育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2.2 课外体育运动的奖励方式
  西南联大课余体育运动竞赛的奖励方式侧重于精神上的奖励,其原因有二:1)战时物质条件极为匮乏,学生、教师都在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学校的经费也常常入不敷出,没有多余的经费来对运动进行鼓励,最多就是给学生运动员提供比赛用的球衣,可是学生们仍感觉很满足;2)对于当时的联大学生而言,体育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当时的体育强调一种 sportsmanship 的体育精神。比赛中比的是自己的技术和全队的配合,以能代表联大取得最终胜利为最大的精神慰藉,其运动精神现在是极为罕见的。

  2.3 体育教师
  据统计,从 1937 年长沙临时大学时算起至三校北返先后到联大任职的体育教师共有 28 位.因清华大学校长、联大常委梅贻琦极力提倡体育,因此,作为体育部主任的马约翰也力图延续他在清华重视体育的方针,虽然西南联大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但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教师出色地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并组织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候洛荀是联大体育部的另外一位教授,也是三校联合前南开大学体育部主任,同样重视体育 . 黄中孚是早先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清华校足球队队员,毕业后留校担任体育教员,黄老师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多样,为人和蔼可亲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切,学生称他为“黄牛”,而他也称自己为“黄牛”.牟作云是北师大体育系毕业的高材生,在 1936 年被选入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前往柏林参加奥运会比赛,当时联大体育部的牟老师技术全面、理论功底扎实,在体育部有很高的声誉,时常组织同学参加课余运动竞赛,深受马约翰教授的器重。体育部王英杰老师的特长是田径,解放后曾担任过好几任大型田径运动会的发令组组长。

  3 结束语
  
  西南联大在德育、智育两方面以其卓越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而对其体育业绩的挖掘却几近空白。对西南联大体育业绩的挖掘、整理将更完美地证明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理念的成功,反映出联大学子以德、智、体全面报国的爱国情怀,诠释了严复先生“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的民种论断。西南联大的体育发展和抗战时期云南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西南联大的体育教师马约翰、马启伟、牟作云对云南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战时的云南也对西南联大的教授给予积极支持,教授们的才华得到了施展,在这两者的努力下共同促进了云南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 . 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356.
  [2]马约翰 . 在昆工作八年之回顾[N]. 正义报 ,1946-09-10.
  [3] 邦盟运动会昨日热烈举行-空军学校获团体冠军[N].中央日报(滇)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五月十一日 .
  [4] 昆明市地方编纂委员会 . 昆明市市志 · 第九分册[G].昆明:人民出版社,2002:667.
  [5] 中美田径比赛四项破上次记录[N] . 中央日报(滇)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五月二十八日 .
  [6]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编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教学科研卷[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369-370.
  [7]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 . 我心中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建校 70 周年纪念文集[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22.
  [8] 李晓华 . 西南联大体育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10,(3):12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体育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