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建筑空间设计中暴露手法的运用
【引言 第一章】
建筑空间创新设计探析绪论
【第二章】
“暴露”手法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建筑空间中建筑材料“暴露”手法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结语/参考文献】空间设计中建筑材料暴露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建筑空间的设计语言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媒介表达出来,“暴露”作为建筑空间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应该得到设计者的重视和关注。当然,作为现代设计的代表之一,人们对于“暴露”这种建筑空间设计手法的表现形式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
如果这种表达方式能够在设计中尽可能的摒弃突兀和另类,进行设计系统内的优化整合,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具备了代表兼具传统与时尚的特点。只有这样,这种设计手法才最终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并欣赏,与社会历史文化融为一体,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建筑空间的设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那么,这样的设计表达方式就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成为建筑空间设计中的一个无法取代的表达方式。面对同样的设计,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暴露”的设计表达方式能够更直接更大胆的展现出设计效果,通过建筑材料的运用、特殊的设计和施工工艺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目光,满足不同的建筑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展示和表现出不同的设计效果。
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日趋完善和发展,这种表达方式通过设计思维的调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设计的表现形式本身,更多的是设计观念上的转变和设计思维上的创新。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样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也对其有着可持续性的要求。这样的设计表现手法能够使材料达到经济与美观相融合的效应,使建筑空间的设计有更多的创新点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设计师们要在充分的理解建筑空间设计的前提条件下,充分的尊重社会文化发展历史,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情况,全方位、多角度的去分析建筑空间的设计如何满足需要,在系统的建筑空间设计中找到符合其本质的创作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建筑材料“暴露”手法是一种在设计思维上促进创新与发散,从而达到设计观念上发生转变的设计形式,能够通过设计手法的表达来满足不同的空间使用者的需求。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设计手法,这样的设计手法必将传承和发扬现有的建筑空间设计理念,为建筑空间的设计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沈福煦。建筑设计手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杨秉德。建筑设计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张楠。当代建筑创作手法解析:多元+聚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刘松茯。李静薇。扎哈·哈迪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刘松茯。孙巍巍。雷姆·库哈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刘松茯。程世卓。理查德·罗杰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刘松茯。李鸽。弗兰克·盖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刘先觉主编。当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曾坚。当代世界先锋建筑的设计观念--变异、软化、背景、启迪[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10]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1][日]小林克弘。建筑构成手法[M].程志华,王小盾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2][英]布莱恩·劳森。设计师怎么思考--解密设计[M].王小东,段炼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3][德]史帝希。建筑表皮[M].贾子光,张磊,姜奇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4][美]朱瑞克。建筑表皮:设计师与艺术家的设计元素[M].刘冠男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5]丁治宇。当代动态建筑设计手法研究--基于外部环境中的分析[D].南京:东南大学,2006.
[16]张欣。黄琼。医疗建筑环境的艺术性趋向与商业化设计手法的运用[J].建筑师,2005(10)。
[17]李艾芳。赵晗。褚童洲。“灰空间”在建筑中的应用及设计手法[J].热带建筑 2006(12)。
[18]刘虎。意境与空间[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9]郑嘉宁。当代建筑立面形象设计中的新手法[J].建筑学报 1998(1)。
[20]阮忠。从边缘说起--略论当代建筑立面设计的几种手法[J].世界建筑,2006(6)。
[21]丹纳、博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子艺出版社,1991.
[22] 田自秉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5.
[23] 杨东江。中国室内设计师年鉴[G].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4] E.H·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D].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0.
[25] 洛伦佐主编。家庭工作室的设计与装饰[J].周瑞生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6] 王福川编着。现代建筑装修材料及施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7] 扶国。当代“新高技美建筑”的感情特点及设计手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1.
[28] 祝峥。陈纲伦。高技派建筑之蜕变[J].中华建筑,1998.
[29]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后记
三年前,我怀着对东北师范大学的向往与期待再一次踏入校园。三年后,伴随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鞭策,我即将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入工作岗位。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整个论文从收集写作素材开始大约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每前进一步都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积累了写作经验,让我受益匪浅。三年的硕士学习教会我很多道理,为我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在今后走入社会时增添一份自信,能够更加有底气。
在此,要对我的恩师--刘学文老师,致以最深的感谢。三年的时间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您的教诲将助我我今后的人生路程更加平坦,这将是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段学习经历。
即将结束这宝贵的学习生活,相信等待我的是一片充满机遇、风险与快乐的土地,带着母校赋予我的一切,我将不畏艰难,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