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听觉障碍学生数学学习中差异化发展的策略

来源:现代特殊教育 作者:田寅生赵庆春
发布于:2019-12-02 共3540字

特教数学论文第八篇:听觉障碍学生数学学习中差异化发展的策略

  摘要:聋校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考虑聋生的个性特征、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从聋生的个别化需求出发,实施有差异的教学,采用分层教学、个别干预、调整课程等策略和措施,推动聋生差异化发展,让每个聋生接受适合的教育。

  关键词:聋校;数学;差异化发展;分层教学;个别干预;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李天顺最近撰文指出:特教工作者需要研究每一个残疾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多重需要,因人施教,尊重差异,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提供相适应的教育,推动差异化发展。[1]聋生由于听力损伤,语言、认知、思维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个性特征、智力发展、学习态度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和正视聋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要,使每个聋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接受适合的教育,实现聋生的差异化发展。

  一、差异化发展的内涵

  从概念内涵上看,差异化发展是与“同质化发展”“统一化发展”相对而言的,是指个体不同程度的、有差异的发展。本文中的“差异”指的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聋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各种数学素养方面的差异现象,包括聋生个体发展状况的差异和聋生教学活动参与情况之间的差异。

  差异化发展在基本理念上与因材施教、差异教学一致,都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因材施教和差异教学更着重于从教育教学方法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处理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较少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的层次上阐述问题。[2]而差异化发展首先是在考虑和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把促进聋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其次才是作为与这一价值理念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与过程,是对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进一步发展,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化表达。

  二、差异化发展的特质

  差异化发展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尊重聋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以促进每个主体的个性化发展。概括来说,差异化发展的特质可以从起点、终点、路径三个环节来考量:

  (一)起点———从差异出发

  聋生个体原有的各种差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主要表现为影响聋生发展的各种内因的差异,如遗传素质、听力损失程度、目前的身心发展水平等因素。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必须充分尊重聋生原有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聋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属于其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新知识的“生长点”“延伸点”。对于每个聋生数学素养发展起点的认定,可由学校数学学科组制订合适的教育评估方案进行科学的评估,聋生及家长共同参与评估过程,并经过学校备案后实施。

  (二)终点———为了差异化发展

  对聋生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为聋生在思维品质、学业成就、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促进聋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追求。因为教师的教学追求的不是用统一的要求、标准、内容、形式和方法,把这些差异显著、个性鲜明的聋生塑造成同一规格的人,而在于引导聋生建构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三)路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

  为了实现聋生的差异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聋生的个体差异,探索实施分层的差异教学,为聋生制订合适的有差异的教学目标,设计并组织各种灵活多样的、富有弹性的、差异化的教学活动,对聋生的学业表现实施差异化的评价,如有需要的话可以实施个别干预,使每个聋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差异化发展的策略

  (一)立足学情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差异化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尊重聋生的差异性,需要针对聋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差异化教学。表现在数学课堂上,是一种分化式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分层的学习目标,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但是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学生,为他们设定的目标、设计的活动都应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3]

  如在教学《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乘加、乘减这一内容时,可为ABC三类学生制订各自的学习目标:A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够列出两种算式进行迅速、准确的计算。了解同一问题可以使用不同的答题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思维品质的提升。B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理解乘加、乘减算式所蕴涵的算理,掌握计算顺序,做到计算准确。C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主题图表征的具体情境,并能通过辅助学具理解情境,能根据教师的列式用自己的方式计算得出正确答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三类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品质、理解能力、情绪行为等差异,设计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学习活动。如在教A类学生时,适当放手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交流两种算式在主题情境图中的意义。B类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用语言复述两种算式的意义。C类学生利用摆学具或画点子图来理解算式的含义,使用查看乘法口诀表或数数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计算。

  同样,在巩固练习中也要对这三类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完成“做一做”的看图填空时,A类学生在填写完成以后,还要求他们说一说为什么两个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B类学生按要求写出乘加、乘减两个算式。C类学生只要求能写出一个算式。

  对这三类学生设计差异的教学目标、活动内容、练习要求,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让每一个层次的聋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针对薄弱环节,实施个别干预

  即使在集体授课时采用分层教学、分类要求,仍然会出现部分聋生在数学思维方面缺乏有效性与组织性,对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难以提取,出现注意力缺陷与记忆困难,缺少当前教学内容所需要的预备能力,不能有效地参与到当前的教学活动中,甚至出现捣乱的不良行为。[4]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采取个别干预措施,帮助巩固这些聋生的薄弱领域。根据每个聋生的学习困难差异程度,还应该采取不同强度、不同频次、不同级别的干预措施。

  【案例】

  小华同学听力损失80dB,有一定的残余听力。植入了电子耳蜗,可听见较大的声音,但还不能完全辨别。升入二年级时,基本能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但20以内的加减法只能依赖数手指完成计算,影响计算的质量与速度,跟不上二年级当前的学习进度。因此,教师为她制订了一级干预方案,每周三天,每天至少20分钟。利用实物模型、思维导图等多种方式帮助她理解算理,强化记忆。实施干预方案两周后,小华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基本完成干预目标,两周后结束干预方案。分层教学时,执行B类学生发展要求。

  因为计算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实施了个别干预方案后比较顺利地达到了预期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文本理解、题意分析等较困难的内容时,如果实施一级干预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还必须加强干预的密集程度,实施二级乃至三级干预方案。

  (三)根据评估结果,科学调整课程

  聋生数学学习困难干预措施对于数学低成就学生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但这种干预措施有时并不能完全实现预定的目标,多重障碍聋生即使进行了三级干预也不一定见效。

  根据这种情况,需要根据这些聋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学习的数学课程作出适宜性调整。调整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对聋生数学素养进行的教育评估。教师根据评估的结果对该生的数学课程进行适宜性调整和改造,以适应该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对这些聋生制订复式教学方案,让其得到适合自己本身水平的发展。

  【案例】

  小天同学听力损失95dB,佩戴了耳内助听器。有较严重的注意力缺陷和记忆困难,只能口头数到10,缺乏解决数字加减问题的基本技能,难以进行10以内的加减计算。为他制订了三级干预方案,利用实物、游戏等辅助手段进行指导。四周后,干预效果并不明显。

  数学教研组对三级干预效果进行教育评估后,一致认为仅凭个别干预无法让该生获得适合的发展。经过家长的同意,对他的课程进行适宜性调整,进行复式教学。课堂前二十分钟,对其他同学进行二年级正常进度的教学。小天同学安排数数、写数等书面作业或10以内的加减多媒体游戏,让其进行自学。课堂后二十分钟,其他同学进行书面作业练习巩固当堂课教学内容,对小天同学进行一年级学习内容的个别辅导。

  经过这样的课程调整,小天同学获得了适合的数学教育,在数学学业上有了较快发展。满足了其个体发展的需要。

  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差异化教学,能推动聋生差异化发展,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应然选择,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教师应始终秉持差异化发展理念,让每位聋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天顺.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大力提升特殊教育质量[J].现代特殊教育,2019(2).
  [2]曾继耘.差异发展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4.
  [3]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2.
  [4]莱斯莉·劳德,等.差异化教学探究:文学、数学和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9.

点击查看>>特教数学论文(优选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安徽省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原文出处:田寅生,赵庆春.基于聋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9(16):52-5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特殊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