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主要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篇体育锻炼论文,希望通过以下的论文,大家对大家写作体育锻炼方面的论文有所帮助。
体育锻炼论文写作参考10篇之第一篇: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策略研究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符合主体教育观念的要求,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帮助。教师要合理选择体育训练内容,精心设计教法,丰富训练活动,拓展生活实践,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坚韧的品质,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体育; 锻炼习惯; 策略研究; 培养;
在小学体育和健康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操作技巧,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师可通过合理选择内容、精心设计教法、丰富训练活动、拓展生活实践等策略,为学生创造适宜的体育锻炼环境。此外,体育课堂教学时空有限,只靠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是不现实的,教师要利用多种时机向学生渗透终身锻炼的意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一、合理选择内容
学生年龄小,体育锻炼意识欠缺,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运动训练任务,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觉锻炼意识。
体育教材有比较系统的训练内容,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教学训练条件,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如教学五年级的400米速跑项目时,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运动状态,教师布设竞赛活动:男女生分成两组沿着操场跑道(400米)跑一圈,女生在男生前50米处和男生同时起跑,终点设在男生起跑点;在女生到达终点之前,如果一个男生能够超越至少两名女生,就算这个男生获胜,被10名男生超越算女生组失败;失败者要继续跑,胜利者则可以参与其他活动。教师发出任务后,学生顿时兴奋起来,跃跃欲试。比赛正式开始,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都使尽全力奔跑。为促使学生在课外时间锻炼速跑,教师将这个比赛项目定为固定训练项目,比赛失败的学生要接受更多训练。
这里,教师利用对抗性比赛,将学生速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师对训练内容的选择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学生速跑能力不高,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以此为训练发动点,设计有一定难度的训练形式,提升了学生的训练品质。
二、精心设计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展开多种形式的教情和学情调查,找到教学设计切入点,提升课堂教学匹配度。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示范操作、多媒体展示、游戏竞赛等,都属于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对相关教法进行创新,调动学生训练的热情。让学生在训练体验中形成体育学科能力,这是体育教学的直接追求。
如教学五年级篮球训练课时,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让学生正确持球、运球、投篮,并将基本要领列出来让学生背诵,然后进行实践操作。在学生对篮球基本规则有了一定认知之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一系列篮球游戏:运球游戏,即利用运动器材设置障碍,让学生绕障碍带球快速通过,如果中途出现运球失误,需要从头再来,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通过的障碍者为胜;投篮游戏,即教师设定固定位置,让学生投篮,累计计算命中率,自由组合成四人团队,综合计算比命中率,排出班级名次,倒数小组需要表演节目作为象征性惩罚。为提升学生的篮球基本功,教师专门给每一个小组配备了篮球,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学生参与热情倍增。
这里,教师为学生准备多种游戏活动,将篮球训练融入游戏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训练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对篮球运动项目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
三、丰富训练活动
学生年龄小,喜欢热闹场面,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给予针对性布设,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学生大多有好胜心,教师给学生布设竞赛活动,或对运动游戏进行创新设计,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体验和运动动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运动诉求,教师对此要有充分认知,如果可能,要定期展开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的普遍要求展开运动设计和发动。如教学五年级的蹲踞式跳远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训练热情,教师在训练形式上展开创新设计:以10人为一组,小组成员轮流展示,其他人作为评委进行评价,如果有半数评委认为该成员不合格,则该成员需要增加训练量。学生听说要求之后,顿时活跃起来,纷纷进行精细化训练。在课堂展示时,经过几轮操作,合格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自觉展开训练,为未合格的同学当教练,进行技术指导,实现共同进步。
这里,教师对训练的组织形式进行改进设计,增加了科学性,提升了公平性。学生要达标,自然要强化训练。不合格的学生则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自觉训练,其他学生也积极帮助,训练气氛逐渐形成,给体育活动带来了生机。
四、拓展生活实践
生活中的体育锻炼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师要有衔接意识,结合课内训练展开课外训练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运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最终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之中,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准备更多带有生活特色的运动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具体体验中完成训练迁移。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体育教学带来了更多选择,教师不妨利用信息交互平台展开教学互动,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和教师互动,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排球训练是五年级的训练重点,教师要为学生讲解相关规则和技术动作要领,要求学生展开分项学习训练。如垫球需要掌握落点,还要注意借力和发力,这不是一朝一夕的训练就能够掌握的。为此,教师为学生布设了课外训练任务:每周每个学生要垫球100个,由体育骨干负责监督检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垫球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越来越喜欢排球运动,都能够自觉地参与与排球有关的活动。在课堂检验时,教师对学生的训练质量进行验收,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
这里,教师为学生布设的生活训练任务并不算很重,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不仅增长了学生的运动能力,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排球情结,使学生对这个项目的了解更深入了。
文献来源:胡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0(09):39-40.
体育锻炼论文写作参考10篇之第二篇: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才需求已经从专业人才转变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素质教育成了教育的终极目标。素质教育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文化方面有较好的发展,还要求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文章阐述了体育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议,希望对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活动; 学生心理素质
引言
体育教学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抵抗力,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将分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探讨在体育锻炼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建议。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是人从出生后,在社会环境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下,经过社会实践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主要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为目标,倡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这些是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必备的品质[1].
二、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体育锻炼可以直接增强学生的体魄,提高学生生理上的抵抗能力。但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更深层的东西,即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调解学生的情绪,开发学生的智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很大的益处[2].
(一)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中学阶段,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大多只能来自他人的经验,直接接触外界的途径很少,他们对于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有局限性。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主要带领学生在室外进行肢体上的活动来进行教学,这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如在长跑中可以知道自己的耐力如何;在短跑训练中了解自己的速度如何;在跳高和跳远中了解自己的弹跳力等。在这些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进行利用和发掘。团体活动,如拔河、接力赛等合作的项目中可以使学生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并加以学习,而且游戏活动中会出现各种情况,能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较为叛逆的时期,学生可能会走入交流方面的误区,与外界环境的隔离导致适应能力逐渐变差,这时与同学、老师、家长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信任,提高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活动不同于理论学科,它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比如,拔河时,所有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能够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开展篮球赛、足球赛等团队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能学会合作,还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借助体育活动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达到身心舒畅的效果。比如,在跑步时放空自己,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思考与想象;定期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学生减少紧张和抑郁情绪,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
三、在体育锻炼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议
(一)过硬的专业知识
过硬的专业知识指的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学生需教师的专业引导,以便体育活动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益处。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通过不同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某个班级的男生的身高较矮,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时就不能按照学校要求进行篮球训练,可以变换为足球训练。
(二)转变以学为主的思想观念
教师和家长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以学业为主的传统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有效的引导,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教师才能更高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才能更高效地在体育锻炼中吸收精华。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与智慧,花费更多时间来设计教学方案,让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乐在其中。比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常规的体育活动,运用体育器材进行锻炼;也可以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三人两足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
每个学校都会开展春季运动会或者秋季运动会,这是一股很好的运动潮流。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跳绳比赛,以便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五)课内、课外体育锻炼兼重
体育锻炼是终身的,它在铸造学生坚强性格上起着重要作用。体育锻炼不仅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因此,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在家的周围慢跑、在家里打太极等,还可以号召家里人一起进行体育活动。
结语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还能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和优秀品质。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嘉。主体教育、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在高职体育中的整合[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67-69.
[2]杨文轩,张细谦。新常态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J].体育学刊,2015,22(05):1-4.
[3]王红。体育教学中如何实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14(17):20-21.
文献来源:李想军。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名师在线,2020(09):68-69.
体育锻炼论文(推荐范文10篇) | |
现如今,雾霾天气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地区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处理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
综观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情况却可以发现,受课时所限绝大多数高校每周仅安排了1~2节体育课。而要想仅仅依靠每周1~2次的体育课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学生的健康素养,显然是不现实的。...
1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1.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大,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
教育是培养新生代准备从事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中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代力量,他们的身体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程度。...
近几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占全国总人口的14.8%,将每年增长100万人,中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将给国家的经济发展、财政收支、社会结构与稳定带来巨大的压力,也给老年人自身带来烦恼与困扰[1].为了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发生,人...
本研究以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大学生体育锻炼参行为与形体,体质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引导在校女生的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依据,为女性终身体育的培养提供数据支持。...
人们在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心理上的困扰。在美国的一份社会心理抽样调查报告中说明,由于社会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人们面临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89%的人承认自己经历过沉重的压抑;20%的人肯定自己曾经有过濒临精神崩溃的感觉;全美每年...
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在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准,对参测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学生体质状况。...
青少年时期一方面是自我意识和人格等心理因素发展的敏感期;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的体育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成年后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参与[1]....
与一般同龄人相比,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竞争,有研究表明,10%~30%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53.7%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亚健康状态[2]。作为一个特殊专业群体,医学生由于课业紧张、学习压力大、业余生活相对单调,更容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