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管道,中医亦称肛漏。它是一种临床常见病,治疗以手术为主,肛瘘手术切口一般不予缝合,由于创伤炎症刺激、创面污染、及其他各种因素制约,术后易出现肛门渗液较多,肛缘水肿等,严重者可以出现感染,导致创面愈合时间长,故术后创面多愈合缓慢,病程长。
为促进肛瘘患者术后切口的愈合,减轻痛苦,近年来我科采用术后三黄洗剂加味便后熏洗伤口,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 观察对象
1.1 病例来源 选择我院 2014 年 1 月 -2014 年 5 月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 60 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低位单纯性肛瘘诊断标准:只有一条管道,内口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均接受肛瘘切除术者;符合中医辨证湿热下注证:肛周经常流脓,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灼热;肛周有溃口,按之有条索状物通向肛内;舌红,苔黄,脉弦或滑;创面面积介于与 2cm×3cm 与6cm×2cm 之间(创面面积以手术当日创面大小为原创面面积);年龄在 18~65 周岁,男女不限。
1.3 排除标准 伴严重心脑肝肾疾病、糖尿病、结核病、营养不良、贫血、内分泌紊乱、慢性腹泻、肛周皮肤病、肿瘤放化疗、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未满观察期而中断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2、 一般资料
治疗组男 20 例,女 10 例;平均年龄(36.3±4.4)岁;病程 3~20 年,平均 11 年。对照组男 21 例,女 9例;平均年龄(35.2±5.2)岁,病程 1~20 年,平均 9 年。经统计学分析,2 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3、 治疗方法
2 组患者行肛瘘切除术后均常规抗感染、止血等治疗术后常规予以抗炎、止血、软化大便等对症治疗;术后第 2 天开始每日便后先熏蒸后坐浴,约10~20min,再用凡士林纱条换药。
3.1 治疗组 采用三黄洗剂加味,便后熏洗伤口,药用:黄芩 15g,大黄 15g,黄柏 15g,苦参 15g,五倍子、芒硝各 30g,冰片 2g,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 2 次,每次 200mL,加温开水 2L。
3.2 对照组 患者术后采用 1∶5000 高锰酸钾溶液2L 熏洗坐浴 2 次。
4、 观察指标
4.1 创面愈合时间 以创面完全上皮化之日作为创面愈合时间。
4.2 创面渗液消失时间 明显改善:创面渗液基本消失,外用 2 块纱布无明显渗透;改善:仍有创面渗液,外用 2 块纱布稍有渗透;无改善:创面渗液无明显变化。
4.3 创面愈合率 以公式计算伤口不同时相点的创面愈合率,愈合率 =(原始创面面积 - 未愈合创面面积)/ 原始创面面积,计算平均创面愈合率。
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测量指标都以(x_±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疗效观察1 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渗出消失时间比较2 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和渗出消失时间比较见表 1。经 t 检验,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患者创面渗出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 2 组术后创面愈合率比较。
经治疗后,2 组患者术后创面均治愈,2 组患者治疗后第 7 天、创面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 14 天创面愈合率与对照组相比比,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肛瘘的形成多由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自然破溃或手术切开排脓后,脓腔缩窄,变成管状,破口缩小,不能自愈,即成肛瘘。药物治疗只能减轻症状,不能除根,现代医学多采用手术、瘘管切开术,术后换药治疗,因切口不缝合,靠肉芽组织生长填充切口而愈合,病程较长,一般病程 26d 左右,且术后易出现创面渗出液增多、肉芽生长不良等并发症,延缓创面愈合。祖国医学也认为,肛瘘是湿热之邪,下注魄门,气血凝滞,蕴结不散,血败肉腐,腐肉未去,新肉不生,遗留而成。虽经手术切除,但创口局部湿热未尽,湿热之邪凝滞气血,侵入组织经络,可影响创口的愈合。故肛瘘术后良好的中药熏洗、坐浴,也是手术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药熏洗疗法是利用温热的药液,先熏后洗,借助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使药液的有效成分透过皮肤及创面组织吸收,减少创面渗出液,促进创面愈合。近年来的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局部熏洗有良好抗感染作用,且能促进细胞的分裂与肉芽组织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切口的愈合。三黄洗剂加味中黄芩、大黄、黄柏、苦参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杀灭作用,清热有抗菌消炎作用,燥湿即达到脱水消肿减少渗出液的目的。五倍子有消肿、止血的作用,现代药理学分析五倍子的主要成分是鞣酸,有明显的收敛、抗渗出、抑菌作用,芒硝、冰片均有消肿止痛之效,且冰片还有利于药物的扩散和吸收。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消肿止痛、生机敛疮之功,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组织供氧及营养吸收,减少渗出,促进水肿消散和切口的愈合,本方能控制创面炎性反应,保护创面,为创面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玉瑶,谷云飞 . 肛瘘术后的创面治疗研究进展 .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5):440.
2. 李曰庆 . 中医外科学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2010. 244~247.
3. 毛细云,张利容,王建民 . 白竭散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12(12):1183.
4. 陈媛媛 . 德湿康用于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 河北中医,2004,26(6):423.
5. 曹波 . 中药熏洗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及促进创面愈合的临床观察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6):1870.
6. 宋铎,马兆哲,王永,等 . 肛泰软膏加三黄洗剂在痔术后促愈合作用的临床研究 .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9):1763.
肠粘连性腹痛是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通常在手术操作中使肠管暴露在外的时间过长、空气污染、创面大、手术过程中止血不够彻底或腹腔冲洗不够彻底、腹腔中有异物或手术后有漏出液及渗出液等原因都可以导致肠粘连。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明显腹痛,其次会有排气不...
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化学刺激或损伤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其多继发于急性阑尾炎、胃肠溃疡病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等急腹症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腹部压痛、腹肌紧张,以及恶心、呕吐、发热,部分患者可...
肛瘘的概念是肛周皮肤与肛管或直肠相通形成的一种病理性通道。在我国,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直肠疾病,约占肛肠病发病人数的1.67%~3.6%,在治疗方面,保守治疗难以治愈,且易复发,只能缓解临床症状,为手术创造条件,同时,由于内口是所有肛瘘的致病源,...
高位后蹄铁形肛瘘是高位复杂性肛瘘中常见类型,手术多采用切开挂线术,术后创面较大,且创面易生脓腐坏死组织,愈合迟缓,形成难愈性创面,如何促进肛瘘术后创面可控性愈合是肛肠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高位后蹄铁形肛瘘术后创面采用搔刮祛腐法,经...
随着我国交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颅脑外伤的创伤发生率也逐年的升高,且该病由于涉及到人体重要的器官组织,因此病情危急,受伤后易引发各种不良后果,部分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1].但是由于颅脑外伤的病情较严重和复杂,术后由于手术的创...
在临床上,肛瘘术后易复发,创面愈合较为困难,究其病理机制,肛瘘术后创面切口属于开放式,在肠内外细菌作用下,易发感染,形成感染性伤口,因此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较长。相关研究显示,运用现代医学方法治疗肛瘘术后难愈性创面疗效往往欠佳,而经由中医辨证...
术后肠功能不全是腹部和其他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引起腹胀、腹痛、延缓经口进食,导致肠粘连、吻合口瘘、切口裂开、切口疝、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重者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肠功能不全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国家级名老中医徐...
肛肠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痔疮和肛周脓肿以及肛裂等疾病,临床中常常采取手术治疗,但是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使得患者术后恢复较慢。临床中常常给予高锰酸钾坐浴治疗,这种治疗方法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且治疗效果也比较单一。因此,如何有...
混合痔是肛肠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30%~40%混合痔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1-2];水肿造成肛门局部组织肿胀,肿胀压迫感觉神经末梢可引起局部疼痛,同时局部某些炎症递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及5-羟色胺等的刺激也可引起疼痛,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