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微观经济学论文 >

论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理论观点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来源: 生产力研究 作者:李博雅
发布于:2020-03-07 共7842字
国富论论文专业研究范文10篇之第六篇:论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理论观点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摘要:亚当·斯密是伟大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其两本著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分别立足经济发展和伦理道德两个领域, 其中所阐明的理论和思想, 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文章将两本书结合起来学习, 汲取其中之精华, 通过分析两部巨作的理论观点, 论述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 经济发展; 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bstract:
 
  Adam Smith is one of the greatest economists and ethicists in the world. His two books "The Wealth of N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focus on a socie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oral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Until now, the theories and thoughts contained in the books have provided significant values for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recommended these two classic and authoritative books many times.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essential theories in combination of the two masterpieces and discuss the enlighten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oral construction.
国富论
 
  一、引言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被世人尊称为“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其两本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 和《道德情操论》, 在经济和精神两个领域分别构建了价值规律和伦理道德的理论体系, 用两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活动和社会道德。这两本著作是18世纪英国社会的现实反映, 一经出版, 便引起当时大众的广泛讨论, 其深远影响遍及英国本地乃至欧洲和美洲大陆, 在国家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方面都赢得了大批的追随者, 可谓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无与伦比的经典地位。时至今日, 《国富论》中的经济理论和《道德情操论》中的道德思想, 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 全球经济疲软、复苏乏力, 在此环境中,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仍保持着中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世人瞩目。诚然,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健发展,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拼搏的奋斗精神, 也反映了我国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视, 反映了中华民族不骄不躁的品格和对善与美的追求。正如***总书记所说:“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莫衷一是, 行无依归, 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是***总书记多次推荐的经典, 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读经典, 就是读核心价值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改变的作品, 读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 读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二、《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
 
  (一) 经济学的经典———《国富论》
 
  《国富论》共分为五篇, 分别讨论了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 资产的性质和积累, 不同国家财富的不同发展, 政治经济学体系和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国富论》的经典地位在经济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正如罗森伯格曾经所言:“在过去的200多年, 经济学史的特点就是对亚当·斯密的著作的不断注释。”[2]这说明, 《国富论》之所以能够称为经典, 是因其“具有通过与各种时空情境的结合而不断获得新活力的能力”[3]。一代又一代的学者通过对这部巨作的注解, 融入了时代变换背景下的不同解释, 这些后续的发掘和再创造, 在浩瀚的著作海洋中筛选出这部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同样, 《国富论》也是在批判并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完成的。亚当·斯密总结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 系统地阐述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 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
 
  斯密首先表达了对重商主义的反对, 肯定了劳动价值论, 认为劳动和分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亚当·斯密提倡劳动, 将劳动作为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 强调社会财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 并通过制作针的例子, 说明了分工对提供劳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因此, 分工理论贯穿《国富论》全书, 是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认为社会分工不仅可以极大地改善劳动生产力, 而且能够提高劳动技能, 促进技术进步, 最终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接着, 斯密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说明生产是经济发展的来源, 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 并提出分工应当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进行劳动的选择, 以获得更大的劳动成果。此外, 《国富论》还对产业进行了论述, 认为一国产业的发展会推动经济的发展, 而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4]。
 
  自由放任的经济主张是《国富论》的核心思想, 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描绘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运行的调整。斯密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听其完全自由, 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利益, 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5]并且“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 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 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6]。长期以来, “看不见的手”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反映了斯密自由经济的思想, 提倡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经济问题, 减少政府干预, 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 认为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的市场竞争将通过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 从而消除不公, 推动经济发展, 达到社会利益普遍增加的效果。
 
  (二) 伦理学的经典——《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 首次出版于1759年, 共七部分, 修订过六次。在《国富论》中, 斯密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 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个人效益的最大化, 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然而《道德情操论》却站在利他的角度, 从同情的基本原理出发, 讨论了正义、仁慈、克己、责任等道德范畴产生的根源, 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 揭示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 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斯密在书中阐明:“富人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 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7]可以说, 《道德情操论》所表达的实质就是通过伦理道德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人们社会道德的形成。
 
  书中首先明确了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在人的天性中总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是如何自私, 他总是会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 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虽然他什么也得不到, 只是为别人感到高兴。当我们亲眼目睹或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时, 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同情或怜悯。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 这是无须证明的事实”[8]。斯密指出,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同情既能适当减轻痛苦, 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快乐, 当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 当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以获得旁观者的赞同, 此时两种美德就确立了:旁观者的努力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 当事人的努力树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随后, 斯密从意欲产生的结果及其与原因的关系出发, 研究了优点和缺点的功过感, 并扩展到对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论述。斯密认为, 人们对自己的评判原则来自于最初针对别人的道德评判, 当考虑到任何个人的品质时, 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第一, 美德对自己的幸福程度所产生的影响;第二, 美德对其他人的幸福程度所产生的影响。并且, 社会风气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对美德的看法。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 道德准则是一种自制意识, 是良心的呼唤, 是对普遍道德的责任感。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怎样才叫‘利己’, 读完《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通过这本书, 斯密为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世界整理出一条有秩序的思路, 就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其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着相当程度的契合性和传承性, 相比《国富论》, 《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 为提升人类福利这一目标提供了方向, 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对我国的启示
 
  (一) 《国富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国富论》虽然源自18世纪的英国, 其中却多次提到中国, 斯密对中国的判断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 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根据马可·波罗的《游记》, 古代的中国、埃及和印度这三个国家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 主要优势为农业和制造业, 并称中国是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口最多、人民最勤劳的充分富裕的国家之一。第二, 中国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斯密认为, 与西欧国家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相比, 当时的中国已然陷入了停滞状态。他指出, 在国家变得富裕时, 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应是舒适幸福的;当国家处于停滞状态时, 生活资料贫乏, 人民生活也较为艰难。而在当时的中国, “耕作者终日劳作所得报酬若够购买少量稻米, 也就觉得满足。技工的状况就更恶劣。欧洲技工总是漫无所事地在自己工场内等候顾客, 中国技工却是随身携带器具, 为搜寻或者说为乞求工作, 而不断地在街市东奔西走。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乏国民的贫困程度”[9]。这就是说, 低廉的劳动价格决定了当时中国人民生活资料的贫乏, 这是国家停滞的自然征兆。第三, 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在斯密的认知中, 中国停滞不前的根源是重视农业而忽视对外贸易, 重视发展农业, 是因为君主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地租或地税, 而农业的兴衰将直接影响他们收入的增减。轻视外贸, 表现为“在很长时期忽视或者鄙视国外贸易, 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到中国的一两个港口进行极为有限的贸易”[10], 这使得中国经济近似于一潭死水, 不仅“大大限制了中国通过国外市场的销售来大大提高本国制造品的产量, 也失去了学习和模仿他人先进技术的机会”[11]。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构建了一个批判的、否定的中国形象, 有些现象和场景直至今天依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进。然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回归了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是飞速的, 成果是显著的, 生产力状况和生产方式的不断提高更是展现了一个今非昔比的大国风范, 但《国富论》一书中总结的经济原理和经济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首先, 发展市场经济, 要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我们既要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当前, 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已大幅提升, 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在不断提高, 宏观调控体系也更为健全。但是,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 如, 政府干预与市场功能发挥不足、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等。因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绝对性的作用, 肯定了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 充分说明资源配置的任务应交由市场来完成, 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应当由价格机制来自发调节。只有通过市场竞争来优胜劣汰, 通过市场交换形成分工和协作, 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创造有利条件, 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蓬勃的生机和发展活力。
 
  其次, 要承认私人主体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 并积极调动私人部门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这是市场经济迸发活力的根本保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和资源让世界各国为之感叹, 但是, 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而言, 也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供需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要激发私人部门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加快PPP、资产证券化、普惠金融等模式的推进, 降低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 为其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和公平的平台。私人利益的驱动, 会自发地诱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使经济要素流向效用最大化的方向, 从而不断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最后, 应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间的关系。尽管在资本主义初期, 斯密的理论体系确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繁荣, 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使斯密体系的缺点完全暴露了出来, “政府干预”的思想才使资本主义从这场危机中走了出来。因此, 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并不代表不需要政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也正是围绕着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关系, 必须要进行合理的界定。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事, 政府就不要插手, 交给市场来做, 市场做不好的, 政府再来弥补, 发挥宏观调控应有的作用。所以, 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正确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
 
  (二) 《道德情操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启示
 
  斯密在《情操论》中立足于利他主义,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 阐明了具有利己本性的个人怎样自觉控制他们自私的感情或行为, 以及如何自发建立有高尚行为的道德社会。他指出:“富人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 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12]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人离不开社会, 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而斯密在分析人的道德感形成的过程中, 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以及社会风气在道德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其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契合的, 斯密从“公民的幸福生活”入手, 而马克思着眼于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从根本上说, 社会道德要适应其所在社会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 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作用。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具有自律性、稳定性和广泛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价值引导, 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实践的价值准则。***总书记曾说:“核心价值观, 其实就是一种德, 既是个人的德, 也是一种大德, 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是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 引领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建设, 在个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等方面形成启人心智、润人心田、催人奋进的道德理念, 为各民族、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在判断行为得失、明确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涵化德性修养、彰显公民人格等方面提供基本的规范和标准。
 
  其次, 要发挥道德的自生作用, 也就是在制度建设上消除阻碍人的自由健康发展的障碍, 保证人的正常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在斯密看来, 只有在自由的制度下, 自由的人才可能形成正常的道德。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更高形态的社会形式, 实现了人类更高层次的自由。因此, 在道德建设上, 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自觉坚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汲取精华、剔除糟粕,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作用, 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 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道德观念, 提高社会整体道德素质。
 
  再次, 坚持以德治国、以德兴业、以德立人。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个体, 其理想信念、行为规范和对美德的追求, 反映了一个国家所能达到的文化或文明高度, 表达了人类社会对社会理想目标的价值认同。同样, 在社会层面, 道德的作用也是对国家和人自身的积极理解, 是一种人类精神理想的确认与确信, 一种积极的人类文化价值追求。斯密多次论述外部环境对道德形成的影响, 认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公民道德的养成提供了富饶的土壤。***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 就是进一步强调了“德治”思想中的“正能量”, 强调了道德在社会风气中的重要性。因此, “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 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 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14]。
 
  最后, 要创新道德建设的方式。实现道德信仰和道德规范大众化, 需要关注道德实践方式的创新。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 应当积极探索道德建设的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 坚持采取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灌输与互动相结合、道德榜样示范与群众自我教育相结合、制度化手段与非制度化方式相结合、大众传媒引导与文学艺术感化相结合的举措[15]。要大胆探索、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形式和途径, 充分发挥政策、法律和制度等的导向作用, 调节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 使道德的积极践行者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能获益, 实现德福配享、德福一致。
 
  四、总结
 
  亚当·斯密的两本著作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影响是巨大的, 出版后, 其理论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衍生出多维的解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与历史情境相结合, 与现实状况相联系。亚当·斯密对人性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 《国富论》中的人是利己的, 《道德情操论》中的人是利他的。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一方面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伦理观、道德观、社会观。两本书看似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内心世界, 也揭示了经济个体在参与经济活动时矛盾的内心世界。只有把经济上的利己性和伦理上的利他性结合起来, 才是完整真实的人性。
 
  两本经典著作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启示也颇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推开了自由放任经济的大门, 在竞争机制、对外贸易、政府角色等方面都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诸多理论依据和借鉴思路。从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 斯密对于伦理道德和美德的阐述, 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推进以德治国、以德兴业、以德立人的发展战略,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类社会过渡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 就要求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不是利己, 而是为公众、为社会, 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个人愿望与社会理想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我们需要个人服从社会、个体融入整体, 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因为只有一个完好的社会, 才能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环境。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 国无德不兴[N/OL].人民网, (2014-05-05) [2017-07-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24-24975911.html.
  [2]Rosenberg N.Adam Smith and Laissez-faire revisited, Adam Smith and Modern Political Economy, Bicentennial essays on The Wealth of Nations, ed.by G.P.O'Driscoll, JR., Iowa 1979:19.
  [3]罗卫东, 2013.经典的意义:以《国富论》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 (1) :34-41.
  [4]赵永宏, 王冬放, 2014.论《国富论》中的经济发展理论[J].平顶山学院学报 (29) :102-106.
  [5][6][9][10][1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7][8]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11]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13]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OL].新华网, (2014-05-04) [2017-07-0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14][15]李泽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 2015-11-05 (16) .
点击查看>>国富论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原文出处:李博雅.《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7(10):100-103+16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微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