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5.1 科学规划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5.1.1 目标定位。
根据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独特的优势,建构以民族民间工艺等多个行业为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体系。把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变为"有利可图"的行业,使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融为一体,以增强民族文化保护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张力,使民族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使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把贵州的民族文化产业培育为贵州战略性的后续支柱产业。
5.1.2 路径措施。
5.1.2.1 重大项目带动。
加快建设省级民族文化产业园区。依托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优势资源,加快建设毕节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黔西南民族文化产业园、凯里民族文化风情园、贵州民族文化出版产业园、贵阳阳明文化产业园、黔中国际屯堡文化生态园、黔南布依文化园等民族产业园区。统筹规划建设各市州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根据各市州不同的特色民族文化,打造贵州民族民俗创意产业园、凯里民族工艺品交易基地、天柱三里岩侗族民俗文化村、丹寨民族文化体育特色产业园、麻江夏同和故居文化产业园、雷山千户苗寨文化园、台江施洞苗族原生态文化产业园、织金官寨彝街文化园等项目。在建设省级、统筹市级重大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时,应充分考虑对现有园区、基地和项目资源的整合,选址、内容合理的继续保留,选址、内容不合理的应重新选址或调整内容,同时还应该对现有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项目资源进行适度的归并,以提高园区、基地和项目的整体质量。
5.1.2.2 实施"三个一工程".
通过培养、扶持一批民族文化产业示范村、民族文化优秀演出团、民族文化特色系列产品,将文化与旅游和城乡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使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民族文化产业示范村、一个民族文化优秀演出团、一项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走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民族文化、促进一方经济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
5.1.3 规划实施保障。
5.1.3.1 组织保障。
部门联系会议制度。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部门的协助、支持和配合,宣传部的方向性调控、发改委的宏观管理、统计局的科学评估、文化部门的产业数据等等,决定了一个省、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因此,贵州应建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区域、行业、部门和所有制壁垒,消除资源要素流动的瓶颈梗阻和分散割裂状态,形成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民族文化人才整合、文化产业集团化整合、关联产业基地化聚合的良好态势。
5.1.3.2 资金保障。
逐年增加专项资金。贵州应逐年增加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改制,参与重大民族文化产业项目的实施和民族文化产业园的建设。
5.1.3.3 公共服务平台保障。
建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网络平台。对重点民族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整理、推介,在平台上招商引资,为国内外文化企业和投资机构提供民族文化产业动态信息服务;同时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法规在网络上予以公布。建立文化产权交易所,使原始创造、歌舞作品、文化创意等可以像商品一样挂牌出售,建成西部地区面向国内外的民族文化展示、产品交易等综合性服务平台。
5.2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并轨。
5.2.1 注重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贵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千年来积淀了众多独特的文化资源。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开发文化产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贵州加快经济发展的"机会窗口".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贵州许多地方目前还是"粗放式"的低效率开发和利用,而民族文化资源非常脆弱,如果开发不当会对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居民建、民族歌舞、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造成损害。因此应依据不同民族的情况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
5.2.1.1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
人文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资源的成分,它是民族风貌和特色的集中体现,包括民风民俗、民族民间手工技艺、民族歌舞、宗教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对现存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应尽量保持其相对原始的面貌,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努力体现该地的历史、文化、民俗、建筑等特点。如对民俗风情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就要注重其可参与性的打造;对宗教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则要注重配套项目建设,避免单调开发,造成"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结果;对民族民间艺术表演的开发利用,则应原汁原味复原和再创作,挖掘民歌、民间舞蹈和地方戏曲等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精髓和风格,把握原形和核心;对工艺品和民族服饰的开发利用,则应捕捉时代市场的需求,在品种和样式上推陈出新。此外也应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开发,采用民族电子书出版、民族互联网出版 、民族移动出版等新形势。
民族数字出版物不像旅游业要受时间、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也不像文化艺术表演要受舞台及一次性消费的限制,它能使千里之外的人们直观、形象、真实的传播内容,表达深刻的思想和体验,给受众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总的来说对贵州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要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不同于他处的古风古貌、地方民族特色吸引受众,以独特造优势。
5.2.1.2 民族文化资源的再造。
当今步入新媒体时代,人们的需求层次多样,仅靠原创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的时代的变迁,必须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实施民族文化再造。民族文化再造是以民族文化底蕴做铺垫,通过对民族文化元素加以筛选,深入研究挖掘其文化资源并概况、提炼出最具文化内涵价值或形象价值的元素,然后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消费心理进行转换、重构,开发出超越传统概念的现代文化产品和服务。民族文化再造重点是把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品、风味食品等特色资源进行深度开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5.2.2 以大数据技术开发、管理民族文化资源。
"大数据(big data,mega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数据量大(数量级到达 10TB 以上),有类型繁多、流动速度快等特点。"贵州民族文化资源是历史过程中沉积的瑰宝,有不可估量的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和要素,也是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料和源泉。
安顺蜡染涵盖了多少鲜明的地域特色?牙舟陶制技艺还有哪些未挖掘特点?
雷山苗族银饰技艺、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对现代工艺会有怎样的启发?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开发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对认识贵州民族的文明发展历史,发展、延续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贵州数字化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将形成一个具有大数据特征的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分析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凝练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也对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有脾益。
5.2.3 加强民族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
民族文化知识产权是民族文化拥有者的合法权利,2003 年贵州出台的《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对民族文化知识产权有了基本的立法建设,近年贵州日益重视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虽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问题。针对贵州民族文化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是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
首先应精确知识产权最终的权利主体。现有的针对少数民族的知识产权指向一个很大的群体范围,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整体创作,无法精确定位权利主体。其次应将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文化元素如地标、黔药收纳到知识产权保护中。
最后应重视商标法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商标法保护的重点是民族文化资源的的经济价值,如山东蓬莱"八仙过海"相关商标的注册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5.2.4 保护与开发并举。
5.2.4.1 注重保护的有效性。
贵州区域经济不发达,某些时候为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忽视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而对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肆意开发。贵州要实现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涵养良好的民族民间生态环境。如贵州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它们是各民族文化中最富生机和活力的资源,在开发中的保护尤为重要。
5.2.4.2 注重保护的科学性。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是为了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进步。首先,要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社会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伦理和宗教价值、艺术价值和满足文化市场的经济价值等等进行科学的估量和计算,然后据此划分价值等级,实施不同的保护措施;其次,要建立切实的制度和采取有效措施,把开发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纳入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框架中,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合理地位,发挥民族文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再者,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并不是让其一成不变,应运用时代新技术,在充分把握和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完善和充实民族民间文化;此外,保护民族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想要长期保存、经久不衰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保护民族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的同时还需要"走出去"与外来文化交流,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最后,还需要文化创新,在传统的资源基础上注入现代理念,使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
5.3 加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创新民族文化发展。
贵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需要加强人才智力支撑。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举行"旅游专家基层行"活动,举办党政分管领导、旅游部门领导培训;实施旅游经营智力引进和人才自培战略,积极引进品牌管理公司和专业团队参与酒店、景区等旅游实体管理;举办中小型旅游企业与人才供需见面会,推动建立旅游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定向订单式培养的新机制,探索建立本土旅游人才就业激励机制;利用"东盟教育周"平台,促进贵州省旅游院校参与旅游人才国际合作交流等等。
5.3.1 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创新创造关键在人,文化产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竟争,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贵州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国发 2 号对贵州"支持贵州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大东部地区、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与贵州开展干部双向挂职、任职交流工作的力度。
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支持贵州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西部之光"、"博士服务团"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和引智项目向贵州倾斜。实施"贵州专门人才培训工程"和"院士专家援黔行动计划"的支持,研究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职称、政治及经济待遇,给予融资优惠政策,简化创办企业手续,积极引进省外和国外高质量的文化人才和智力;同时,"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1和国家奖励制度",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
5.3.2 培养文化人才队伍。
加大"产学研"平台建设,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发展与文化相关的高等教育,培养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会展策划和文艺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立旅游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定向订单式培养的新机制,破除政策限制,加大对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对民族人才队伍的培训,对民族人才的建设给予政策倾斜,为民族队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5.3.3 创新民族文化。
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还处于现代化的边缘,在建设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贵州民族文化绝不能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剥离,对外来的文化应批判的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应用新媒体自觉地融入文化全球化,发扬民族文化的特色,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与外来文化共同发展,建设多元文化新体系。
数字信息技术将引导文化产业的革命,在文化领域贵州民族文化的数字化程度非常低下,贵州民族文化要响应时代的呼唤,利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支撑体系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范式向数字文化范式的创新。利用网上图书馆、博物馆等网上文化数据库,能使贵州民族文化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跨文化交流,提升贵州民族文化知名度、加强贵州民族文化竞争力,从而推动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5.3.4 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带。
贵州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应以民风、民情、民俗为重点,利用贵州各区域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区域合作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带。以贵阳、大方、毕节为主,打造以奢香古驿文化、水西古城、宣慰司府古城文化体验、影视拍摄、百里杜鹃休闲娱乐、民间工艺品漆器生产等等的彝民族文化产业带;以贵阳、凯里、榕江、黎平为主,打造苗族侗族的歌舞、器乐、服饰、民族民间工艺品开发、文化体验和创意产业的民俗风情苗侗艺术文化产业带;以贵阳、遵义、务川、道真为主,打造特色的古军事历史文化城堡海龙屯、沙滩文化、仡佬民族文化产业带;以贵阳、都匀、独山为主,打造荔波喀斯特世界遗产地质科普文化旅游、平塘"藏字石"地质景观、惠水燕子洞奇观和世界独有的水族文化及布依族文化体验、独山花灯和三都水族刺绣等民间艺术为代表的民族工艺文化产业带;以贵阳、安顺、镇宁、兴义为主,打造参观历史名人故居、屯堡历史文化体验、民俗工艺生产、山地体育、户外运动地建设、布依族文化和喀斯特自然景观为主的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以六盘水、毕节为主,打造可乐夜郎及中水夜郎文化保护区、石门坎文化遗址保护区、高原立体体育训练基地等文化体验产业带;以贵阳、 铜仁为主,打造锦江龙舟文化、大明边城军事文化、梵净山佛教文化产业、紫袍玉带石创意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带。
5.4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增强文化适应力。
5.4.1 健全"走出去"扶持机制。
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贵州多数是按照国家要求参加一些少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贵州才逐步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开始探索"文化走出去"战略。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参加小范围的活动到参加大的国际文化盛会,从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工艺品的展览到参加国际性的大型活动,贵州文化交流逐渐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贵州对外交流基本形成了官方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访问演出与商业性演出相结合、国外交流与境内交流相结合、成人艺术交流与少儿艺术交流相结合的全方位格局,交流范围遍及港澳台及世界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但如何让贵州的民族文化真正地走出去、立得住、站得稳,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走一条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与新时代相结合的路子,是贵州对外文化交流工作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建立健全与文化相关的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对省内文化企业及项目进行分类遴选,选择运营好的重点企业及有发展前景的重点项目,通过设置引导资金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给予支持。同时开辟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出境审批手续,鼓励企业加大出口业务,培育企业的国际化竞争能力,不断开拓占领海外市场。
5.4.2 加强国内交流。
贵州的各民族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包含了各个民族的精华,体现了各民族的民族精神。贵州应加强国内的民族文化交流,这对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树立民族自豪感、加强地缘民族关系有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的传播是民族发展的动力,贵州的民族文化要在国内进行广泛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除糟粕"互相交流和借鉴,首先将贵州绚丽多姿的文化在国内广泛的传播,然后再走向世界。
5.4.3 注重国际合作。
2008 年贵州省与文化部首次在贵州黔南州共同举办"艺海流金--多彩贵州行"活动,让来自香港、澳门等地的文化艺术界人士对贵州神奇多姿的民族文化流连忘返、惊叹不已。20 世纪 90 年代,贵州的民族歌舞、服饰戏剧、民间绝技、工艺品等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为贵州民族文化走出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贵州民族文化代表团、贵州民族艺术团、贵州民间舞蹈团、贵州省话剧团、贵州民族服饰表演团、贵州京剧艺术团、遵义杂技团等团体通过各种文艺演出,拓宽了贵州的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提升了贵州对外文化形象。目前贵州杂技已在国际文艺演出市场中占了一席之地;贵州文化品牌《多彩贵州风》,成为贵州对外文化交流的名片。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贵州的民族文化优势将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吸引国外专家、学者的眼球,贵州民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势所必然,水到渠成。
但贵州还有许多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品及民族服饰、傩戏及原生态民族歌舞等鲜为人知,贵州应加强与国际文化艺术团体的交流和互动,加大在国外举办展览及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大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博览会、国际影视博览会、摄影展、文艺展演、摄影艺术讲座创作等主题活动以及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路采风活动,宣传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5.5 创新民族传媒业。
5.5.1 民族出版业。
5.5.1.1 革新文本出版形式。
民族文化出版形式的创新要抛弃陈旧的出版观念,结合新媒体时代的背景提出适宜的出版理念和机制。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贵州民族文化的出版应响应技术革命,使新文本满足各类读者对民族文化的阅读需求,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让读者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要加强贵州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和宣传力,就需要革新贵州民族文化的文本宣传形式,其中有众多的文本形式能使民族文化得以推广、宣传。其中文字文本是较传统和基本的民族文化出版形式,这种出版形式被广泛采用。贵州有 49 个民族聚居,有着丰富的多样性,要使文字便于理解那么少数民族语和汉语双语编排是文字文本的基本表述形式。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不同的鲜明民族特征,每个民族的传统建筑、特色服装、别致的音乐和绘画都是其特点的表述,它们反馈出了民族审美意识和观念。图文文本也是民族文化出版不可或缺的文本形式。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字因各种原因不完善或者缺失,那么图文并茂的文化载体形式就是其主要文本形态。文字和图像相得益彰,较于单纯的文字文本表述更直观,也可容纳更多的文化生态信息。图文文本有利于复原和保护民族文化生态,也对民族文化生态的观察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视听文本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融合产生了大量的视听媒体平台。民族文化采用视听文本的形式,应用 MPR(语音视频和图文同步呈现)技术能使民族文化能够实现横向阅读和多维度阅读:保留人们对纸媒的传统阅读习惯,也创新民族文化传播传承模式。视听文本的应用将使民族文化的出版开启新的纪元。
5.5.1.2 拓展发行渠道和内容。
数字技术实现了传统技术与新技术的结合,这带来的变革和冲击是巨大的,文本的生产开始了全新的数字化运作,文本的发行渠道也开始转向网络,意识到传统渠道的不足众多出版社使用网络渠道来弥补、创新。
贵州民族文化文本的发行应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仅用电子书来表现贵州民族文化,而且应该结合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拉进出版物和读者的距离。文本的内容是贵州民族文化,那么在阐述贵州民族文化的同时应注意内容的可读性和知识性,让读者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我国的图书市场目前缺乏管理,图书质量参差不齐,更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贵州民族文化出版物要严格保证质量,民族文化出版作品的内容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发挥贵州民族文化出版资源的价值性和持续性。
5.5.1.3 产学研并举,健全出版研究机构。
至 1953 年我国开展民族出版事业以来,民族出版业已发展了几十年,从初创到辉煌的实践历程亟需总结,贵州民族文化的出版实践更是需要这样的经验指引,因此在贵州成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对贵州民族文化出版进行研究刻不容缓。成立专业的研究机构可以集中资源梳理贵州民族文化出版业的发展历程,提供针对性、高效的理论指导。再者可同高等学府、科研出版机构联合,各单位分工合作,由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持,出版机构给予实践机会,科研机构提供理论指导,这样能有效解决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无法迅速适应出版单位工作需要等问题,通过产、学、研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贵州民族文化出版业提供助力。
5.5.1.4 文字书刊物的数字化、网络化。
2013 年全国共出版图书 44 万种,总印数 83.10 亿册,我国拥有民族出版社39 家,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种类有 26 种,但全国总出版少数民族出版物 5560 多种,6500 万册,少数民族出版仍需发展。
每个民族都需要载体来承载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语言文字就是最基本的工具,它是民族得以凝聚、技术得以传承、生命力不衰的源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他国文化软实力的侵蚀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受到的冲击也日益剧烈。
因此,贵州民族出版物可以借鉴网络数字出版模式,应用信息技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而起到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作用。
储蓄容量大、效率高、时间长是数字出版物的特点,运用数字化技术能整理大相径庭的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建立起多地区、多部门、多行业的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凭借数字出版物的永久储存的特点,能使精粹的民族文化资源得以长期保存和发扬,从而激励民族文化出版业的蓬勃发展。贵州是 49 个民族的聚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整合多样而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立饱满、高质的民族出版数据库,通过国家数字网等国际权威平台对外宣传、服务的意义是重大的。首先,这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其次,少数民族数字出版物的整合和集中储存有利于构造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体系,有利于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最后,对分散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系统开发,利于保护面临失传的少数民族文化。
5.5.2 民族影视业。
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绮丽的自然风光,为民族影视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基础,苗族、侗族、仡佬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是影视剧本的重要灵感来源。贵州民族影视业需要依托这些可贵的资源,结合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
贵州民族影视业与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相结合能让民族艺术倍有渲染力,有利于的影视的传播和产业发展。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创作民族影视剧本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也更妥善的保存了剧本内容,降低了被破坏的可能性,并且数字化技术能估算影视制作成本、精确支出,有效避免了人工误差。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将便捷民族影视作品的创作,提高民族影视作品的广播、互联网传播效率,继而推动民族影视业的发展。
贵州也应重点建设民族影视内容产业基地,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影视内容产业链的发展。
5.5.3 民族演出业。
贵州省有着贵州省歌舞团、贵州省花灯剧团、贵州省黔剧团等民族演出单位,这些民族艺术表演团体从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提炼出音乐、服饰道具、舞蹈等素材,通过民族文艺演出展示、宣传了贵州丰富的民族文化。当今的注意力经济时代,贵州民族演艺业是最引人注目和易于传播的民族文化产业业态。贵州民族演艺业能够宣传贵州形象、加强文化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贵州民族演艺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开发类似侗族大歌的特色演艺资源,重点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演艺品牌,在贵阳、遵义等主要城市设立演出地点,最大限度的营造贵州品牌形象,吸引国内外的目光,进行全国范围的、世界范围的巡回演出。
5.5.4 民族博物文化业。
5.5.4.1 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贵州应加大公共财政对民族博物文化业的投入,建立政策导向扶持、鼓励社会多渠道投资博物馆建设的新机制。支持社会、民间特别是企业建设博物馆,对私人办博物馆予以适当引导和扶持。鼓励和指导民间收藏活动,适时举办民间收藏博览会;引进国内外着名拍卖活动,激活博物馆宣传市场。同时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形成以国有民族博物馆为主体、多渠道开设博物馆为补充,各文化产业和专题民族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
5.5.4.2 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妥善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修缮和保护重要古建筑、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5.5.4.3 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贵州建设发展民族博物文化业,要充分利用各类民族文化资源,逐步开放大专院校博物馆,并重点建设及扩建一批市级和县级博物馆,新建一批特色博物馆、展览馆,形成以综合性和专业性博物馆为主干、各类小型博物馆为辅助的博物馆群体;使贵州省成为西部地区博物种类多、展示科技先进、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的省份。
5.6 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拓展融资渠道。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特色经济,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的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没有文化底蕴的旅游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因此,可以说旅游文化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5.6.1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贵州因其独特的咯斯特生态地貌,构成了多样化的旅游自然资源;贵州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文化积淀丰厚,有着珍贵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贵州旅游资源的最大特色,在于具有"天人合一"内蕴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性,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省转型发展的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2014 年贵州省实现了旅游增加值 780 亿元,占全省 GDP 比重已达 8.7%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 18%左右,全省旅游业生产税净额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 10.5%左右,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贵州经济拉动强劲,支撑有力,贡献突出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4000 公里,9 个市州均实现机场通航,加密航班航线 41 条,贵广高铁开通,立体化快速交通体系初步形成,给贵州文化旅游发展迎来了最大"红利".贵州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是带动其他文化行业发展的龙头。因此,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充分挖掘、丰富文化内涵,依托原生态民族文化,立足于"深度化"市场需求,加快开发提升民族文化体验等慢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游,建设一批重点民族文化村寨,打造一批民族文化体验型旅游景区。
5.6.2 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品牌。
文化无国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贵州民族文化富集,贵州应走特色的发展之路,打造国际化的民族文化品牌。首先,保留民族文化特色,传承好民族文化。要把民族文化的"本真"放在首位,对那些价值较高、濒临灭失的民族文化要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保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保存,并通过录像、出版和传承等方式抢救性保护,同时推动保护工作法制化。其次,突出民族特色,提升"多彩贵州",以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区、重大历史及自然文化遗迹为重点,充实文化内涵,推出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品牌。第三,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工业;依托民族文化村镇村寨,把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塑造为国际旅游品牌。
5.6.3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目前贵州的民族文化产业处于重要的发展期,但其民族文化产业因当地文化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小,文化受众面较窄,文化企业盈利少等特点,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媒体的快速普及,民族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政府资金的投入可以引导文化传播的内容,掌握文化舆论的走向的绝对的主导权。近年来贵州省加大了资金投入,特别是各市州根据自身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出台了许多具体措施。如省会贵阳,释放政策红利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去年 9 月,贵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其中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释放政策红利:"对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给予 200 万元补助;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给予 100 万元补助;被国家部委评定为文化品牌的给予 80 万元补助;被认定为国家级的动漫企业,一次性补助 50 万元。"此外,贵州省应在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上下功夫,为文化产业聚集创造良好的环境;应深入研究与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机制,通过产业联动完善文化产业链;还应注重不同地区发展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避免全省各地文化产业雷同化。
5.6.4 拓展融资渠道。
5.6.4.1 建立政企银联席机制。
贵州省应深入研究民族文化产业投融资工作。首先,可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支持,相关部应积极"跑步进京",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支持;其次,建立定期召开"银企政"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通过银企洽谈会、投融资洽谈会等形式,让银行对民族企业生产的产品及发展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提振金融机构贷款信心。同时,定期对有融资需求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前期研究、筛选、论证,定期向金融机构进行推荐;最后,定期举行招商引资洽谈会,积极参加各类文化产业博览会,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渠道,推介文化企业。
5.6.4.2 鼓励多元化投资。
一方面,贵州在政策上要做好引导,通过节庆、论坛等形式,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民族文化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主动参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的一些公共机构应为文化企业融资,搭建平台。文化企业可以借助证券市场在创业版和中小企业版中融资,也可以引入股权投资基金,或通过票据统一债券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总之贵州省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深刻认识单纯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是不够的,必须推进融资方式多样和融资参与主体多样化等多种形式,才能让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刘艾琳。偶像工厂SM公司[D].西南大学2009.[2]滕青。流行音乐中韩流现象之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3]徐姗姗。跨文化传播与渗透的新范例[D].华中师范大学2006.[4]李世军,吴娴。韩国文化的...
一、广西海洋文化以音乐代表作彰显笔者曾讨论过,以北海疍家人为代表的渔家游牧文化;以京族为代表的海洋少数民族文化;以山口红树林为代表的海洋湿地文化;以三娘湾为代表的海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海洋生态文化;以涠洲天主教堂为代表的海岛宗教文化;以北海...
本文将归纳从我国佛经翻译时期到20世纪初传统译论中的伦理思想,探究其儒家思想根源,从儒家文化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译论之间的关系。...
凤阳凤画又称凤凰画或龙凤画。在绘制技法上,凤阳凤画以民间工艺色彩为主,同时兼有年画的通俗画风。凤画中的凤凰象征着吉祥如意,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地域的审美需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民间艺术发展史上,凤阳凤画因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风...
在新的时期,我国的群众文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广泛传播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这种文化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大众所需要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他是我国群众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国群众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我国当代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群众文化是我国...
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且遍及赣南的各个角落,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使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发展缓慢, 笔者在百度搜索赣南旅游路线, 仅有一条是客家民俗风情游, 即赣州文庙—龙南小武当—关西新围。由此可见, 赣南客家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还处于...
第三章贵州苗族铜鼓民俗文化艺术第一节苗族铜鼓的分布和来源苗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自唐宋以后,经过元明和清朝数百年的迁徙和流动,苗族的分布形成现今以贵州为主的苗族聚居地,湖南和云南次之。目前,除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为人口...
大运河世界遗产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条河流,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8个省市27个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处遗址点,河道总长1011 km.河南段是大运河与中西部的衔接,是向西的延伸。...
河洛文化即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文化,这一地区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核心文化的源头,如《周易》和儒道及中国化了的佛教都源自于河洛地区。...
岭南饮食文化在不断的融合中形成了“杂、鲜、和、养”的特点[5], 其中包含了许多养生保健元素与智慧, 不论是肴馔, 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汤、粥、茶等生活习惯, 无一不体现了岭南饮食文化中的养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