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论文权威推荐10篇之第七篇:从儒家文化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译论之间的关系
摘要:儒家的最大成果就是伦理学。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与中国伦理学,尤其是儒家的伦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将归纳从我国佛经翻译时期到20世纪初传统译论中的伦理思想,探究其儒家思想根源,从儒家文化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译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儒家文化; 伦理; 翻译; 中国传统译论;
一、引言
伦理构成人类文化的核心层面,人类的行为总要受到伦理的制约。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当然与伦理也密切相关。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首先提出了"翻译伦理"这一概念,认为"翻译伦理"是构建翻译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Berman,1984:23)。此后,许多西方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译伦理观。安东尼·皮姆认为翻译伦理即译者伦理,将翻译视为一项由译者为客户提供的职业服务(Pym,1997:10-11)。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认为,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翻译伦理体现的是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韦努蒂,2001:360),因此他提出了"差异性伦理".
国内也有一批学者提及了翻译中的"伦理"问题。例如吕俊在《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一书中提出,"翻译活动是一种对话和交往,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言语交往行为,这就要求人们遵守一些准则和规范。……这就是说它更需要伦理学的指导。"(吕俊,2001:272)但是大多学者都受到了西方翻译"文化转向"的影响。(彭萍,2013:8)
其实,就伦理学来说,中国的伦理学资源可能是全世界最丰富的。儒家的最大成果就是伦理学。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与中国伦理学,尤其是儒家的伦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将归纳从我国佛经翻译时期到20世纪初传统译论中的伦理思想,探究其儒家思想根源,从儒家文化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译论之间的关系。
二、儒家伦理文化
伦理即人对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与人的道德密切相关。(彭萍,2013:10)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道、佛三家的学说都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研究和阐释。但是由于政治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儒家的伦理观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文化作为一种弘道崇德的文化,或者说是一种道德文化(潘惠锦,2018:77),渗透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先秦儒家关注更多的是自身的德性修养,例如儒家所讲的独善其身,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经过汉代董仲舒的发展,再到宋明之后,儒家也十分重视社会基层教育与伦理的普及工作。(吾淳,2007:31)例如张载建议:"共买田一方,画为数井。上不失公家之赋役,退以其私正经界,分宅里,立敛法,广储蓄,兴学校,成礼俗,救灾恤患,敦本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遗法,明当今之可行。"
儒家的伦理道德内容也经历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例如,孔子提出了"仁"、"义"、"礼",而后孟子加入"智",构成"四德",其后董仲舒又加入"信",成为"五常之道",将此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并不局限于某一阶段或某个人的儒家伦理,而是着眼于儒家伦理的整个发展历程,不仅包括了孔孟等人的思想,也包括了儒家经典《周易》、《大学》等中的内容,基于此分析中国传统译论中的伦理关注。
三、中国传统译论中的伦理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一)"善""信"之伦理
翻译的"善"、"信"论实际上是关于如何定义"忠实"的伦理,最早可追溯到我国的佛典翻译时期。《法句经序》中指出,在"译胡为汉"时,支谦起初认为至少应该"粗得大趣",且认为竺将炎的译文"近于质直","嫌其辞不雅".但是维祇难强调:"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这里的"善"字意为,对于佛经的翻译,要做到明白易懂,不丧失其义理。而其他人还进一步引用了孔子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来表示赞同,因此支谦在翻译时便"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由此可见,这些论述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息息相通。(陈福康,2005:6-9)
洋务运动时期,马建忠曾在《拟设翻译书院议》中讨论过"善译"的标准,他认为"善译"就是译文与原文在意思上没有出入,读译文者能与读原文者有相同的感受。(同上:90)严复著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引用了儒家经典《易经》和孔子的话作为立论依据。他在《译例言》中写道:"《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者楷模。"(同上:107)这也透露出中国传统译学理论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上述译论中的"善"与"信"实际上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善",《易经》中认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君子须时刻"遏恶扬善"、"见善则迁".(曾文芳,2018:97)作为译者,也应该要与原文和读者为"善",传达原文旨意,让读者理解译文,这正是"善"的体现。"信"作为儒家五常之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的基本道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文解字》对"信"字进行解释:"信,诚也。"也就是说,信即诚实,即言语符合事实。(张岱年,2005:124)而本文中翻译伦理的"信"是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忠实于读者,这便是忠实之伦理,也非常符合儒家的伦理思想。(彭萍,2013:107)
(二)"义"之伦理
翻译中的"义"是指道义,即译者的责任和使命感,是一种译者伦理。佛典翻译时期,对于译者"道义"最为详细的论述当属彦琮在《辩证论》中提出的"八备说",尤其是其中的备一、备二、备五、和备六均是关于译者的人格修养,是一个优秀的译者不可缺少的。彦琮的"八备"不属于翻译方法这个层面的问题,而上升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本身的问题(陈福康,2005:29),阐述了译者的责任与道义。
鲁迅与其弟周作人都是清末介绍和翻译欧洲新文艺的先驱。当时二人翻译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是源于一种崇高的道义感和被压迫民族之间的同情。(同上:166)这正是译者的"道义"所在。民国时期郭沫若在翻译理论建设方面亦有所贡献。他在《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译文中抨击了译界弊端,随后又指出"救济之方",强调"唤醒译书家的责任心",这对当时整顿译界是由指导意义的。
这种关乎译者的责任与道义正是儒家五常之一"义"的继承与发展。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见义勇为"的标语,这正是基于孔子"见义不为,无勇"的言论。孟子关于"义"最著名的言论当属:"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荀子亦肯定了"义"的价值:"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宋明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程颢认为"义"即是非之辩,指出:"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上述传统译论中,从彦琮到郭沫若,不论是关乎译者的个人修养,还是对民族大义的呼吁和提倡,都与儒家之"义"息息相关。
(三)"救国"之伦理
"救国"之伦理是就翻译的社会目的而言,关于"救国"的论述最多可见于近代中国传统译论中。近代中国饱受帝国列强的欺压,中国的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纷纷开始翻译国外作品,有关译论也相应而生。
例如,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维新派梁启超提出"欲求知彼,首在译书",在《变法通议》的第七章开头就写道:"兵家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开门见山地指出国家的危险现状,认为翻译的目的是极为明确的:"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昭昭然也!"(陈福康,2005:98)林纾的译论中,一以贯之的就是爱国与救世。他在《黑奴吁天录》的《例言》中明确表示,希望国人通过黑奴的悲惨遭遇"引为殷鉴","勿以稗官荒唐视之".
上述的翻译"救国"论其实源于儒家"孝悌"的伦理准则,并逐渐发展为"以国为家,化家为国"的思想。(吾淳,2007:230)例如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林则徐到林纾等人,都认为翻译是救国图存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这种自古延续下来的爱国情怀其实从未动摇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我国佛翻译时期到20世纪初的传统译论中包含的伦理主要有:"善"、"信"之伦理、"义"之伦理和"救国"之伦理。这些伦理准则与儒家文化的伦理观密不可分。本文从儒家文化的视角出发,力求探索中国传统译论中的伦理及其儒家思想根源,这是跨学科研究的一种尝试,以期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Berman, A. L'Epreuve de l'étranger: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Herder, Goethe, Schlegel, Novalis, Humboldt, Schleiermacher, H?lderlin[M]. Paris:Editions Gallimard, 1984.
[2] Pym, Anthony. Pour Une Ethique du traducteur[M]. Arrsa et Ottawa:Artois Presses Universitéet Presses de l'Uinversitéd'Ottawa,1997.
[3]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李保强,陈海岩。儒家"义"伦理思想的历史传承及其当代教育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87)。
[5]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6]潘惠锦。儒家伦理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当代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1)。
[7]彭萍。翻译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8]韦努蒂。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A].査正贤译。刘健芝校。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9]吾淳。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主要关于儒家伦理可能性问题的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曾文芳。国学经典中"真、善、美"道德内涵浅析[J].管子学刊,2018(4)。
[11]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继承儒家文化中的优良基因,立足于解决当今世界的难题,提供一套属于中国的方案,以促进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魂"的高度予以审视,儒家文化这种独特的人本向度具有历久弥新的德育意蕴,可为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花馍是以面作为主要原料, 以枣、黑豆、颜料等辅料做出各种造型的民间艺术, 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平阳花馍是山西花馍艺术的突出代表, 2011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研究平阳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素材。...
我国当下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整体变迁的过渡进程之中。统治我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自近代西方入侵以来被强行斩断主干, 并在之后的内忧外患中不断衰落, 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正统地位。...
正确处理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出发,研究二者融合的意义,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侗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千百年来生活在湘黔桂毗邻地区,以水稻耕作为主,这个民族热爱自然,关注生态,一直传承着丰富的具有原生态特质的古俗文化.所谓古俗文化,民俗学意义上是指源自传统较早时期的被主流文化所超越了的民间古代风俗文化,是一种无法用主...
济宁因商业而兴。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济宁运河文化表现出了包容各方的特点,而这一特点也正是济宁运河文化本土化特征的体现。...
企业诚信建设不仅事关企业的长期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市场发展,更对我国整个社会的信用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是中共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领导人,是最早一批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对周恩来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内容。...
从现代体育与酒的几个基本关系解读可以看出:现代体育和酒都生产和复制特定的社会文化符号以及社会关系。现代体育消费中的酒文化是基于现代社会基本的消费文化环境存在的, 且仰赖着媒体、资本、科技等诸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