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微信表情包文化对大学生情感表达的作用研究

来源:采写编 作者:刘栢慧
发布于:2020-03-16 共3442字

表情包文化论文参考范文10篇之第五篇:微信表情包文化对大学生情感表达的作用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微信表情包的现状梳理以及大学生使用情况分析,研究发现微信表情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流,大学生通过身份认同对不同的群体使用不同的表情包,来传达自身的情绪感受,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在使用表情包交流时也存在信息误读、言不由衷的现象。

  关键词:微信; 表情包; 情感表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得知,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其中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率达到98.6%.从2015年开始,表情包迅速得到了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了表情包文化的传受者,表情包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每一场对话中。表情包对大学生交往提供的便利我们不能否认,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内容,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因此表情包对大学生的情感表达的研究也举足轻重,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与减少过度依赖是十分有必要的。

表情包

  一、表情包与表情包文化

  "表情包"就是通过图片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当社交软件在我们的生活中流行起来以后,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性的文化,并在互联网上活跃着,充斥在网络生活中,基本上人人都会使用或是喜欢发表情包来交流。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通常使用目前最流行的明星、话术、动画或是影视作品的经典截图作为素材,搭配上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有趣文字,从而来表达自己当时特定的情感感受。

  表情包实质上属于一种流行文化,人们的交流方式由最开始的文字交流沟通到逐渐地用简单的符号和表情扩充表情包的内涵。网友通过收藏和发送夹带流行元素的表情包来与他人沟通,人们通过使用微信表情包获得很多的趣味与心理满足,同时也有利于大家情感的表达。

  二、微信表情包的特点及其传播特征

  (一)微信表情包的特点。

  1. 使情绪的表达个性化并进行娱乐。

  表情符号和"表情包"都属于情绪表达的符号化,主要特征就是"情绪+文字+图像"的三位一体。施拉姆在信息的选择中说过"任何一条信息如果通俗易懂,并且人们能够从信息的传播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种信息便会迅速传播".微信表情包传递着多种多样的信息,使用者通过自身的境况选取符合自己此刻心情与境遇的表情,比如开心、悲伤、调侃、自嘲等等,它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其的态度。

  在现在的时代,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人们每天都会在手机上花费大量时间来浏览图片,部分网民在此花费的时间比浏览文字的时间还要长,因为和枯燥繁多的文字相比,微信表情包通过简单的图文组合,表达了调侃、讽刺、关心等,从而使交流双方会心一笑。

  2. 内容丰富,新潮时尚。

  微信表情包素材丰富多样,还可以进行二次加工,从中可以看出表情包制作是活跃在网络中的受众对大众文化或者精英文化的二次生产、使用和消费。

  (二)微信表情包的传播特征。

  1. 时效性和娱乐性。

  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Web3.0的时代,网络上呈现出以娱乐消费为主的现象,表情包就是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兴起的,从"尔康表情包""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到"葛优瘫"等等,能看出表情包的制作也是随着社会热点出现的。在短时期的热度之内,微信表情包就会以恶搞讽刺为意义在朋友圈中流行起来,当热点变得不热,此类表情包就会被另一种热点所取代,所以表情包包含着时效性和娱乐性。

  2. 群体性。

  在微信表情包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对表情包种类的选择和使用也存在着差异。可以说"隔群如隔山",在同一个时间点,同学好友群可能上演恶搞的表情包大战,公司的同事群也可能在发些岁月静好、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客气类型表情包,家长亲友群中可能又是另一种场面,大家都在发着红色玫瑰,举杯庆祝。

  每个群体的认知结构都有相似的地方,不过也有着独特的对文化和传播的价值观念。微信表情包通过各种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传播,随之受众通过对表情包的认同来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从而找到群体归属感。

  3. 多义性。

  表情包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引用了隐喻、比喻、讽刺、歧义、双关等多种修辞方式。一些系统小表情并没有文字叙述用来解释,传播者在发出表情包后,也失去了对这个表情包解释的权利,接收者由于个人性格、文化背景关系、情感认知等各方面的影响,对表情包会作出不同的解释。对比比较明显的就是微信中微笑的表情,在长辈老年人的群体中他们解释为"开心,礼貌地微笑",但随着语言环境的发展和使用者的变化,在90后的群体中却解释成"无奈、无语并且有些尴尬不想继续对话"的意思,代际之间在用社交媒体软件聊天的过程中,每个表情的多义性就显露出来。

  三、微信表情包文化对大学生情感表达的正负效应

  (一)微信表情包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客观、准确地实现从"自我认知"到"相互认知".

  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微信表情包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与愿望,通过观察大学生所使用的微信表情包类型,笔者发现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使用者的性格特征,抑或是反映出使用者本人想向外界展示的拟态性格,以此来增进与聊天对象的亲密程度、拉近距离、化解尴尬与沉默,使得双方的交流更畅快、更具亲和力,实现使用者的认知需求。

  在社会场域之下,我们需要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人们在维护原有人际关系的同时,也需要开拓新的人际关系,这个环节交流必不可少。微信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平台,表情包的作用举足轻重,表情包增补了微信聊天过程中信息介质的不足,提高了交流的效率与质量,更能达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实现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认知。

  (二)情感认同下的文化认同及身份认同。

  大学生借助微信表情包实现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表情包从开始的字符阶段到emoji表情符号阶段,再发展到现今的图片、动画阶段,在网络的不断推动下,它的内涵随之深化,即便不借助文字也能表达自身含义。同样,在同一语境下,不同的人会对表情包产生不同的理解。基于人际交流之上,大部分大学生更容易与使用同一种表情包的人打成一片,更容易产生归属感,他们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彼此兴趣相投,既可以降低交流成本又可以拉近双方交流距离,从而延伸出基于共同认知的共享空间,共享空间又相对利于大学生结交好友、建立群体,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三)微信表情包互动容易造成信息误读与言不由衷。

  大学生认为emoji微笑表情是一种不太开心、比较无奈、客观的假笑,或者说是"请你不要再说了""反思一下你令我不开心了"这类意思,但是在父母认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微笑意思,传达愉悦的心情,同样,基于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局限,误读也会产生。

  微信表情包看似拉近了与交流对象的空间距离,但实质上情感反而疏远。如"表白被拒,内心其实很不开心还要强装很开心""在家长给自己讲大道理时,明明听不进去还要假装您说得对""在学姐学长给自己下发任务,自己明明很不愿意做、很生气还要发开心的表情做回应"时,大学生使用的表情包是言不由衷的。

  (四)合理规避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在与长辈微信交流中,更偏向于使用中老年表情包以及可爱易懂的表情包,来迎合长辈的聊天习惯。这主要在于两者的信息沟、数字鸿沟都存在明显差异。依据信息沟理论,表情包文化的应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是均等的,现有信息水平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够比弱的人获得更多信息,长辈一代对数字化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与大学生存在差距,而且这一差距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大。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新媒体的功能涉猎较广,应用较为熟练,应加强与长辈的互动沟通,进行文化反哺。

  另一方面,微信中表情包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一种日常的人际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与人间面对面交流的频率,人们通过在微信上的问候和沟通来构建关系及发展情感。然而此类线上沟通所营造的情感或关系是依赖于拟态环境进行的。久而久之,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混淆线上和线下情感,甚至于更关注网络关系的维系而忽略了线下真实生活中的交流。此类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微信表情包文化对大学生情感表达的正负效应,尝试提出合理规避手段,希望可以对以后表情包健康发展与传播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美)柯林斯。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M].商务印书馆,2011年。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谷学强。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表情包的情感动员--以"帝吧出征FB"为例[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年05期。
  [4]余乔。传播与文化视阈下的微信表情符号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点击查看>>表情包文化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原文出处:刘栢慧.微信表情包文化对大学生情感表达的影响研究[J].采写编,2019(05):159-160+2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