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河洛文化论文(优选范文10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0-03-16 共9278字

  河洛文化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主要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河洛文化论文范文,共同来探讨一下河洛文化的特点。

河洛文化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一篇:近年来河洛文化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河洛文化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成立了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使研究得以有序进行;河洛文化研究出现了深入拓展的趋势,河洛都城史、宗教、对外交流和传播、河洛郎、墓志碑刻、河图洛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队伍和科研力量进一步加强。河洛文化研究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理论性问题尚未解决,研究不够系统,低层次成果较多,经费短缺,研究队伍参差不齐等。笔者认为,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规范学术研究,扩大对外交流,创建河洛文化期刊等,对改变目前河洛文化研究的现状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河洛文化; 都城史; 宗教; 对外交流; 河洛郎;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还是连接海峡两岸的重要纽带。深入研究河洛文化对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与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在全世界华人、华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文化的认同和国家认同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深化改革、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洛文化研究已历经40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近年来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版学术专著和论文集40多部,硕果累累。

河洛文化

  一、河洛文化研究取得的成就

  (一)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成立

  经民政部批准,2006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各方面尤其是豫、闽、赣、粤、台五地的研究力量得到了一定的整合和提升。在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的领导下,各地河洛文化研究得以有序、正常开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二)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入拓展

  随着河洛文化学术研究会的召开,河洛文化研究的成果日益增多,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河洛文化研究还纠结于河洛文化的地域、概念、意义,近10年河洛文化研究的范围得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就广度而言,一是都城史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展,断代史、通史研究齐头并进;二是单体研究向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发展,对河洛地区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建筑、社会生活、阶级阶层等领域的研究都有一些较有分量的成果,如薛瑞泽[1]的《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郭绍林[2]的《隋唐洛阳》、毛阳光与杨作龙[3]合著的《洛阳考古集成》等。笔者将从河洛地区的都城史、河洛宗教、河洛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河洛郎、河洛地区墓志碑刻与河图洛书六个方面概述。

  1.河洛都城史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洛都城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第一阶段,偏重于洛阳都城性质和形制的研究,宿白[4]的《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以及阎文儒[5]的《隋唐东都城的建筑及其形制》作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第二阶段,由于学者的不懈努力,考古挖掘、出土文献日益增多,学界研究逐步向纵深拓展。"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一是表现出对洛阳古都在中国古都发展史上地位的宏观把握;二是对都城形制和规划布局的分析,基础性的微观性复原研究以及古都政治、经济、里坊研究都取得进展;三是受国内文化史、环境史兴起的影响,洛阳古都文化和生态环境研究得到人们的重视,洛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也受到人们的注意。"[6]第三阶段,洛阳古都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以往研究着力的都城形制和规划布局研究继续受到重视,并逐步深入;二是河洛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的进展,大大推动了洛阳古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有郭绍林[2]的《隋唐洛阳》、郭绍林与王双怀[8]合著的《武则天与神都洛阳》、张祥云[9]的《北宋西京河南府研究》等,这些学者对唐宋时期的洛阳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2.河洛宗教研究

  河洛地区是我国古代宗教文化极为兴盛的地区。2 000年前,老子在洛阳著《道德经》;佛教东渐,传入洛阳,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建于此地。河洛地区的宗教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有近50篇(部)。就佛教而言,学者主要探讨了河洛地区佛教文化、佛教建筑与佛教人物、佛教音乐等。刘英丽[10]《河洛佛教音乐艺术的历史变迁》一文对河洛地区佛教音乐的变迁进行了探究。洛阳道教尚未引起研究的重视,目前仅见温玉成[11]《隋唐洛阳道教略述》和霍宏伟与刘连香[12]合著的《洛阳云溪观遗址出土碑铭考述》两篇文章。对洛阳宗教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温玉成[13]《河洛文化与宗教》。该书主要有14章,探讨了历史时期河洛地区宗教发展的概况及发展的原因。侯超英与刘福兴[14]合著的《河洛宗教史迹》对河洛地区宗教发展的历史进行了钩沉。目前,河洛宗教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集大成之作尚未出现,研究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河洛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是根文化。历史上,河洛地区战乱频繁,导致大批民众远播闽台湖湘,甚至世界各地,他们传播的优秀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河洛文化的对外交流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洛地区的移民、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三个方面,代表性的论著有任崇岳[15]的《中原移民简史》、薛瑞泽[16]的《河洛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汤漳平[17]的《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综论》、杨崇汇[18]的《河洛文化与台湾》和扈耕田[19]的《河洛文化与一带一路》等。尤其是薛瑞泽[16]先生的《河洛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按照不同的地区方位,对河洛地区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时,采取先朝鲜半岛,然后是日本列岛,再着眼东南亚的次序,本书堪称河洛文化对外交流研究的代表之作。

  4.河洛郎的研究

  河洛郎聚居在广东的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河洛郎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的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于进取。学界近年来对河洛郎研究给予了关注,代表性的成果有张华、萧河、刘广才[21]合著的《台湾河洛郎》、张惟[22]的《闽南人创造的滨海移民文化》、陈榕三[23]的《"光州固始"与闽台的历史渊源关系》等。这些论著指出,台湾的河洛郎是历史上数次大迁徙由中原经福建再到台湾的,河洛郎在闽台地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移民文化。目前,学界关于"河洛郎"的研究一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河洛郎"的称呼的由来、河洛郎的起源等尚未达成共识。

  5.河洛地区墓志碑刻的研究

  "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河洛地区历来是帝王将相最理想的归宿丧葬之所。这里埋葬了数十位皇帝,数千位王公百官和名师硕儒,珍贵的墓志碑刻浓缩了几千年文治武功的辉煌历史,因此,墓志拓片成为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十年,在河洛墓志方面研究较有影响的当属毛阳光先生,他主要从事洛阳唐代墓志搜集、整理与研究,先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50篇,出版学术专著《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24]《洛阳流散唐代墓志续编》[25]《新中国出土墓志·洛阳师范学院卷》[26]等。余扶危[27]的《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对洛阳出土的有卒葬地的墓志,从东汉至元明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对研究古代洛阳都城里坊制度、京畿行政区划、地理山川形势、帝王陵墓的位置及贵族墓葬分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郭茂育与刘继保[28]合著的《宋代墓志辑释》搜集宋代河洛地区流散新出土或尚未发表的墓志拓片226方。近年来,宋史研究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李伟国先生也致力于河洛地区流散的宋代墓志的搜集和整理。总之,目前学界关注的重点是唐宋河洛地区墓志的搜集整理研究,宋元以后流散的墓志尚未引起重视。

  6.河图洛书的研究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然河图、洛书究竟为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献一直未载,至宋人陈抟始将失佚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于后世,对此,历代均有争议。围绕其来源,学界有以下观点:第一,来源于道家炼丹养生术;第二,来源于对天河(即银河)星象的观测;第三,来源于对古气候、方位的观测;第四,来源于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历法;第五,洛书起源彗星的气体尾巴轨迹;第六,河图数导源于《周易·系辞》"天地之数",洛书亦导源于《周易》;第七,河图、洛书皆为无稽之谈。以上诸说尚属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认。目前,关于河图洛书的代表性论著有王永宽[29]的《论河图洛书与远古物象崇拜》、史善刚[30]的《论河图洛书与八卦起源》、郑万耕[31]的《毛奇龄对河图洛书的驳斥》、杨效雷[32]的《"河图""洛书"非点阵之图考》和刘起釪[33]的《黑白点子河图洛书》等。

  (三)研究队伍和科研力量进一步加强

  随着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民间研究者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用文化研究的视角进行多维研究。国内若干大学的教师和社科系统的研究人员纷纷加入河洛文化研究队伍中来,从不同的角度对河洛文化展开研究,不少研究机构还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例如:洛阳师范学院的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有专职研究人员20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15人,博士16人。同时,外聘国内知名专家李学勤、宁欣、杜文玉等10余人。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从学校地处洛阳具有的历史、文化、地理等资源优势出发,对河洛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下设河洛历史文献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美术考古研究所、城市地理研究所等,分别开展古代河洛历史文献、文学艺术以及古代河洛地区城市与社会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河南科技大学成立了河洛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有专职人员15人,开展河洛区域史、洛阳都城史、河洛地区生态环境史方面的研究。此外,洛阳理工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也有一批学者,扈耕田、张新斌等从事河洛文化研究。

  二、河洛文化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

  回首以往,尽管河洛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研究仍有深入拓展的空间,笔者认为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一些理论性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如河洛文化的概念、地域范围、性质、特点、河洛文化圈的概念等并未达成共识。

  其二,研究经费不足,制约了河洛文化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目前,河南省投入河洛文化研究的科研经费不足,主要依靠各研究机构的支持及研究者个人的项目申请,没有本领域研究的专项经费,导致河洛文化的研究开展时间虽然很长,但总体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研究广度和深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其三,研究不够系统,研究成果低层次重复现象严重。虽然河洛文化的研究成果不少,但高质量的精品还比较缺乏,泛泛而谈者众,高屋建瓴者寡,达成共识者少,何谓河洛文化、河洛文化应该包括什么内容、河洛文化的地位与影响等,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也制约了河洛文化在全国学术界的影响力。

  其四,研究力量分散,研究缺乏长远规划。河洛文化的研究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众志成城、群策群力,才能形成规模效应,产生广泛的影响。目前,河洛文化的研究基本上是各个科研机构和单位各自为政,专门研究机构缺乏,研究者都是进行自发的研究,这也导致了该领域始终缺乏一个长远的规划研究,呈现重复和碎片化。

  其五,缺乏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目前,河洛文化的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近年来,福建、江西、广东、台湾的一些学者也加入研究队伍中,但总体研究人员的广泛性和多元性还不够,也缺乏新鲜血液的加入,呈现后继乏力的态势。

  三、结语

  今后,河洛文化研究若要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并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同,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吸纳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加入河洛文化研究队伍,进一步整合河洛文化研究的力量,扩大对外交流;第二,河洛文化会议要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对参会论文严格把关;第三,规范学术研究,严厉批评那些重复的、缺乏新意的研究;第四,创建一份以书代刊的杂志,使河洛文化的研究有专门的成果平台,让更多人的学术成果为社会、学界了解和认可。

  参考文献
  [1]薛瑞泽。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7]郭绍林。隋唐洛阳[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 毛阳光,杨作龙。洛阳考古集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
  [4]宿白。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J].文物,1978,(7):42-52.
  [5]阎文儒。隋唐东都城的建筑及其形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4):86-105.
  [6]李久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洛阳古都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7,(4):27-35.
  [8] 郭绍林,王双怀。武则天与神都洛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
  [9]张祥云。北宋西京河南府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10]刘英丽。河洛佛教音乐艺术的历史变迁[J].史学月刊,2015,(9):125-128.
  [11]温玉成。隋唐洛阳道教略述[J].中国道教,1989,(3):35-38.
  [12]霍宏伟,刘连香。洛阳云溪观遗址出土碑铭考述[J].四川文物,2004,(3):71-75.
  [13]温玉成。河洛文化与宗教[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14]侯超英,刘福兴。河洛宗教史迹[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15]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16][20]薛瑞泽。河洛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17]汤漳平。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
  [18]杨崇汇。河洛文化与台湾[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
  [19]扈耕田。河洛文化与一带一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21]张华,萧河,刘广才。台湾河洛郎[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3.
  [22] 张惟。闽南人(河洛郎)创造的滨海移民文化[C]//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守望与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鹭江出版社,2007.
  [23]陈榕三。"光州固始"与闽台的历史渊源关系[J].台湾研究,2013,(1)。
  [24] 毛阳光。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25]毛阳光,余扶危。洛阳流散唐代墓志续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26] 毛阳光。新中国出土墓志·洛阳师范学院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27]余扶危。洛阳出土墓志卒葬地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8] 郭茂育,刘继保。宋代墓志辑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29]王永宽。论河图洛书与远古物象崇拜[J].中州学刊,2006,(1):144-149.
  [30]史善刚。论河图洛书与八卦起源[J].史学月刊,2007,(8):79-88.
  [31]郑万耕。毛奇龄对河图洛书的驳斥[J].中国哲学史,2001,(4):15-21.
  [32]杨效雷。"河图""洛书"非点阵之图考[J].南开学报,2004,(3):73-77.
  [33]刘起釪。黑白点子河图洛书[J].中国史研究,2006,(4):111-115.

  文献来源:程新晓。近年来河洛文化研究综述[J].文化学刊,2019(10):31-34.

河洛文化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二篇:河洛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摘要:洛文化是根植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根文化。河洛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诞生在今天巩义市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处, 并由此地向外辐射发展。河洛文化有其丰厚独特的内涵与诗圣的有着深刻的渊源, 研究河洛文化的内涵特点对研究杜甫诗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河洛文化; 儒家文化; 杜甫诗歌

  杜甫的诗歌创作是从其河洛家乡为起点, 其从一个普通诗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杰出诗人的飞跃, 也植根于河洛故土地。他的成长和成名, 以及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都与养育他、滋润他的河洛大地与河洛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河洛家乡与河洛文化是杜甫诗歌的"源"和"本".那么河洛文化具有什么内涵特点, 其与杜甫思想的形成又有什么渊源, 又怎样影响杜甫的诗词创作将是文章研究的重点和价值诉求。

河洛文化

  一、河洛文化的内涵特点

  河洛文化应该指的是黄河中游的文化, 即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的"三河".河洛文化表现出中国正统文化的特色, 河洛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王都之地。由于河洛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无可取代的中心地位, 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以洛阳为国都。曹魏时期, 曹丕以魏为土德, 认为水得土而乃流, 土得水而柔, 改雒为洛, 自是雒阳又称洛阳。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 初建都代 (今山西大同) .北魏统治者认为国都太偏, 很难成为政治文化的中心, 于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唐朝以洛阳为东都。唐高宗与武则天皆居在洛阳, 改东都为神都, 直至则天女皇病死, 唐玄宗又在长安即位。这个时期是洛阳最繁荣的时期。自东汉至唐朝, 洛阳基本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个时期的河洛地区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所表现的文化是封建国家的正统文化, 是帝王文化, 而不是地域文化。

  河洛地区的诸侯小国, 如东周王室、郑、宋、蔡、卫、许、陈、虢、汉阳诸姬等在先秦史具有重要的地位。东周王室在春秋时期虽然已经衰微, 但仍是天下之共主;宋国文化是殷商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延续, 陈国文化是虞舜文化的延续, 卫国汲取殷周之精华, 郑国处于"天下之中".位于"天下之中"的河洛地区的诸侯小国的文化, 代表着我国古文化的不同的源流。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 撞击出灿烂的火花。河洛文化是当时最先进文化的代表。但河洛文化繁荣发达与该地区诸侯国国力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 仍值得我们探讨研究。河洛文化表现出中国正统文化的特色, 代表着我国的主体文化和核心文化。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是我国学术界的重要任务。

  二、河洛文化与杜甫思想的渊源

  杜甫从幼年起, 直到他三十五岁移家长安, 就一直生活在河洛地区的巩县 (今河南巩义市) 、洛阳和偃师。他青少年所受的教育, 一直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教育。他念念不忘自己"自先君恕、预以降, 奉儒守官, 未坠素业"的家学素业, 以"传之以仁义礼智信, 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进雕赋表》) 为荣耀。自汉代崇儒以来, 儒学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食粮, 经过魏晋玄学, 唐代经学、佛学的注入, 河洛文化呈现新的特点。杜甫就是在儒学的家学渊源与河洛儒学传统的文化氛围中, 接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的, 他的"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的报国壮志,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每依北斗望京华" (《秋兴八首》其二) 的忧国忧民情怀, 就是他儒学家学的培育与河洛儒学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

  河洛文化是一种综合型的多元文化。除了儒家文化之外, 道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在河洛地区也是源远流长的。在河洛地区还有许多道教、佛教名胜, 全国闻名。在道教方面有唐代洛阳的玄元皇帝庙、济源王屋山的阳台宫和篙山下的篙阳观等。在佛教方面有龙门的奉先寺, 篙山的永泰寺、法王寺、篙岳寺, 巩县的石窟寺等。杜甫在青少年时代就接触过道教与佛教, 写了《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游龙门奉先寺》等诗。天宝三载, 李白辞京还山, 路过洛阳时与杜甫相会, 杜甫想追随李白一道去"相期拾瑶草", 去求仙学道, 他还与李白结伴一起到王屋山的小有清虚洞天访问过道士华盖君, 因华盖君已死, 才打消了他求仙学道的念头。杜甫的晚年思想上有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的痕迹。他曾说过:"身许双峰寺, 门求七祖禅"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 可见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之深。这与他早年受到河洛地区道教与佛教文化的影响有关。

  三、河洛文化的内涵特点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杜甫在天宝十一载以前, 写诗约有一千多首。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自七岁所缀诗笔, 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可惜这些诗后来大都失存了。在他的诗集中, 在其家乡河洛地区所作的诗歌, 只有三十余首。他在天宝四载入长安之前的诗作, 现存二十七首, 大部分都写于河南。杜甫少年时期所作的诗今皆不传。从他后来的回忆可看出, 他早年主要是读书与学习写诗。他晚年在《壮游》一诗中回忆说, 到了十四五岁, 他已颇为文坛宿儒所注目:"往昔十四五, 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 以我似班扬。"崔、魏是指当时的郑州刺史崔尚和豫州刺史魏启心。十四五岁即能够得到郑州与豫州两位刺史的赞扬, 可见杜甫这位少年诗人, 在当时是非常杰出的。当时的名士李邕和王翰曾经屈驾与少年杜甫交往:"李邕求识面, 王翰愿卜邻"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杜甫对这几位伯乐识人的前辈, 心怀感激。其实, 杜甫虽少年老成, 但仍是个孩子。其童年时期经常与儿时玩伴在故乡玩耍。杜甫少年丧母, 有很长时间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家寄养。他对洛阳的风光名胜十分熟悉。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在杜甫看到时才竣工五六十年。当时龙门的许多佛寺建筑都是十分壮丽的, 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气色皇居近, 金银佛寺开。" (《龙门》) 他还在龙门奉先寺住了一宿, 写下了《游龙门奉先寺》诗一首。他还游过洛阳的玄元皇帝庙, 在庙中他看到了盛唐时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道教壁画《老子化胡经》及"五圣真容图":"画手看前辈, 吴生远擅扬。森罗移地轴, 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滚, 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 旌旗尽飞扬。"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此间, 他还与当时的名流与达官结交, 曾经到洛阳岐王李范与崔涤宅邸中去听著名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唱歌。杜甫晚年在长沙见到了流落在那里的李龟年, 曾写下了一首诗《江南遇李龟年》, 诗中写道:"岐王殿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又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回忆了当年在洛阳的事。杜甫青年时期所作的《房兵曹胡马》、《画鹰》、《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假山》) .《重题郑氏东亭》也都是河洛之间的作品。《房兵曹胡马》、《画鹰》等诗与《望岳》一样, 都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品。诗中充满着许身报国, 驰骋风云, 鹰扬九州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

  杜甫的诗作, 诸如"七龄思即壮, 开口咏凤凰, 九岁书大字, 有作成一囊。"、"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忆年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都深受河洛文化的影响。可见河洛文化对杜甫诗作内涵和风格影响致远。

  参考文献
  [1]李玉洁。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史的地位[J].江西社会科学, 2005 (12) :43-46.
  [2]冯至。杜甫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18
  [3]张忠纲。杜甫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6:285
  [4]杜甫。杜甫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17

  文献来源:马锋。河洛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9):128-129.

河洛文化论文(推荐范文10篇)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