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

中国与西方马意象的不同理解

来源:文学教育(下); 作者:张英
发布于:2020-11-05 共3733字

  摘    要: 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具有不同意蕴,马意象就是一例。在中国,马拥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认为马意象代表着速度与奋发向上的精神,经常以马喻人或自喻。在西方马意象却象征身强力壮、任劳任怨,而且还是高贵典雅的代表。由于赛马运动的普及,英语中还产生了许多与马相关的习语。

  关键词: 中西文化; 马意象; 对比分析;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以及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联想,人们提到它们会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因此,意象具有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的功能。[1]马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一,肩负着文化意象的使命。但是,由于中西民族在文化积淀、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马意象在中外交流中有不同理解。

  一.中国马意象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马的释义是:“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鬃,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2]正是由于马“善跑”且“是重要的力畜之一”,使得中国人对马少有恶感,因此马向来都是正面形象。虽然马是人类驯化相对较晚的动物,但是从蒙学读本《三字经》中“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将马排在“六畜”的首位可知,马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不仅如此,为了改良马的品种,国人从古至今都投入了巨大经济、人力和物力,根据《礼记·月令》中的记载“(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可知,周代时就正式设立了“马政”来推动养马事业,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认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莫不以马政为重。故问国君之当者,必数马以对......”[3],其他动物都未曾有此待遇。甚至汉武帝时为了获得汗血宝马不仅赋得一首《天马歌》:“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而且还两次发兵大宛国。及至现代,中国马的品种资源已经十分丰富,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马驴驼志》的品种资源就达42个之多[4],这也正反映出马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马在中国历史之所以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盖因古人认为“马者,贵兽也。夫毛兽之类众矣,能引重致远,堪托生死者,独马可当”[5],这正与马意象相关。马意象给人最典型的特征是奔跑迅捷,速度快,耐力好,可负重,可远行,因此汉语中积累了大量带“马”的成语、诗句、典故:“马到成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词句无不表示速度之快或耐力之强,令人见之心喜,充满好感。另一方面,马匹在奔跑之时,四蹄翻飞,马鬃轻扬,身姿飘逸,志气昂扬,洋溢着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如果是群马奔腾,则更是英姿雄发、气势磅礴。仰天长嘶,声震环宇,令人激情澎湃。因此,马总是给人以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催生了“龙马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的词句,也诞生了诸多善长画马的艺术大家,如唐代韩干、北宋李公麟、近代徐悲鸿等。

  马非凡的奔跑能力以及其昂扬向上的精神使古人常以马喻人或自喻,年青的杰出人才常被称为“千里马”或是“骏马”,壮年精英被赞“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老而弥坚之人则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仅所有的人才都与马挂上了钩,而且发掘人才的人也被称为“伯乐”,源于秦穆公时一善于相马之人。唐代韩愈也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古人为了能够招徕优秀的人才不惜“千金买马骨”,许以优厚的报酬,也表达自己对人才的谦恭态度。反之,如果有暴殄天物、埋没人才的局面,则被称为“万马齐喑”,清人龚自珍有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如果有才能的人因不小心犯了一个小差错而受挫,那是“马失前蹄”;而如果此人从此一蹶不振,虚度年华,不再发挥自己的才能,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马齿徒增”。
 

中国与西方马意象的不同理解
 

  二.西方马意象

  马在西方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万多年前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里就出现了马的形象,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平台展示的四匹青铜战马相传也是古希腊时期的作品,而《圣经》中也记载着圣人耶稣、上帝之子是降生在伯利恒一座破旧的马厩中的,这也彰显出马在西方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马在西方,尤其是英国,最主要是作为耕地、拉车、做杂役的农业生产工具存在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马“把西方农业拉进近代农业的门槛”[6]。因此,马象征着强壮、力量、胃口大、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等抽象的概念,英语中也由此保存了诸多表达此类含义的带horse的成语和习语。比如,work like a horse表示“埋头苦干,拼命干活”,a willing horse喻指性情善良、工作努力、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并且有若干与此相关的谚语:All lay loads on a willing horse.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马在西方还扮是人类战争、狩猎时的好伙伴。在希腊神话中,海神波赛冬(Poseidon)出门乘坐的黄金战车是就由白马拖拉的,而且他还是赠送人类马匹的神;蛇发女妖美杜莎(Medusa)被砍后,颈项里冒出来的生有双翼的神马珀伽索斯(Pegasus)后来成了文艺女神缪斯(Muse)的坐骑,因此英语中flying horse(飞马)可以表示“文艺女神”。而北欧神话中主神奥丁(Odin,世界统治者)也骑着一匹八条腿、白色或灰色带有斑纹的马。而在战场或者狩猎活动中,马对于骑者来说,不仅是伙伴,更是可以以生命相托的兄弟。人与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患难与共,生死相随。所以在德语中,das beste

  Pferd im Stall(马厩里最好的马)用来指“最有效率的搭档”。马是人类的亲密伙伴,人类就负有照顾马的责任,反之,如果马主人没有好好照顾马儿不仅会受人指责,在英国还会受到法律惩处。2012年英国High Wycombe的一个名叫Glenister的女子,就因为涉嫌虐待两匹马而被处以“剥夺养马权利五年”的处罚。[7]而在英语中,更是干脆以horse来代指“骑兵”,horse and foot则是骑兵和步兵一齐上场,表示“全力以赴”。

  马在西方人看来,象征着骑士精神,代表着一种谦卑、坚毅、忠诚与骄傲。很多西方绘画和雕塑中,英雄人物和帝王都骑在高大的马背上,甚至有些马的前蹄还要腾空而起,正是借骑马来彰显他们的气势和威风。另一方面,由于只有贵族或者富裕之家才能负担起奔跑速度更快的战马与猎马,所以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高贵与优雅的代名词。因此,ride/be on the high horse骑上高头大马,一下子就高人一等,表示“盛气凌人、趾高气扬、目空一切”。意大利语中的马也代指骄傲自大,意大利人经常说la superbia va a cavallo e torna a piedi(骄傲骑马而去却步行而归)表示“骄兵必败”。

  在西方人心目中,马不仅具有贵族气息,还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高大威猛,而又勇敢智慧。因此,他们将骑马视为贵族必须掌握的技能,并逐渐将之演变为一种体育运动———赛马。早在1174年,英国伦敦就出现赛马场地,不过主要是王公贵族们的专享。时至今日,赛马已经不再宥于贵族。每当比赛时,上至王室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会穿上华丽的礼服,去观看骑手与马匹的出色表演,并将那些骑手奉为“运动的王者”,甚至有些贵族还会亲自下场参加比赛。西方人对马的热爱使得赛马运动在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已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并且辐射种马培育、赛马驯养、马匹交易、赛事运营、媒体转播、金融支持等多个行业,已经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在英国,赛马已经成为仅次于足球的第二大体育产业;在美国,2017年赛马业对GDP的总贡献竟然超过1220亿美元,创造的工作岗位达170多万个(比如骑手,马工,训马师,赛马场餐饮,马匹运输,兽医等)。[7]不仅如此,赛马业还为英语贡献了许多与马相关的术语和习语,“黑马”一词就是一例。1831年英国政治家、小说家本杰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出版了《年青的公爵》一书,书中描写了一场赛马比赛,两匹夺冠呼声最高的马一路领先,眼看其中一匹胜券在握之时,一匹黑马突然杀出,率先到达终点,夺得冠军。从此,a dark horse就用来表示“出乎意料的获胜者”。除此之外,play the horses表示在赛马中“赌马”;而back/bet on the wrong horse则是指在赌马时押错了马,因此表示“押错宝了,做了错误选择”;a horse of another/the different color则表示“另一回事,另当别论”,因为赛马时参赛的马要系不同的授带,失败的骑手就把绶带输给系着另一种绶带的马(a horse of another color)。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意象,从而影响到人们的顺利交流。马意象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意蕴仅是其中一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目的“并非为了判定中西两种文化孰优孰劣,而是为了指明两种文化的主流倾向,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理解,正常交往,也便于两种文化取长补短,创建更加理想的人类文明。”[8]因此,中西文化的对比研究还是任重而道远,仍需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登文,瘳丽娟.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缺损与重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317-318.
  [2] 中国社会科学字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755.
  [3]班瑞钧.政治背叛者的记忆与自辩[D].南京:南京大学,2017:23.
  [4]姚新奎,乔轶伦.马“六畜”之首[J].人与生物圈,2013(5):72-77.
  [5]韩晓冬.天马与中国汉代雕塑艺术中马的形象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17.
  [6]邹幸居.“牛”、“马”中西文化内涵差异的认知探讨[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74-79.
  [7] 东北证券.休闲服务行业深度报告:国内赛马砥砺前行,海南有望迎来突破[EB/OL].2019-06-25、2020-03-04.
  [8]赵静.英国马文化论析[J].现代交际, 2013(10):63-64.

作者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张英.中西马意象的对比分析[J].文学教育(下),2020(09):34-3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返回: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