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惠山泥人是江苏无锡本土的民间传统技艺,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保护和继承问题一直受到无锡市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惠山泥人的历史沿革、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山泥人 传承与发展 问题及对策
Inheritance of Huishan Cl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valuable human spiritual and cultural wealth of preciousnon-renewable resources. Huishan Clay is a native of Wuxi, Jiangsu, traditional folk arts, as an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s protection and the question of succession has been subject to theWuxi municip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concern and attention. Byanalyzing the History of the Huishan Cla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eatures, developmentstatus,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to explore a better way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Huishan Clay.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uishan Clay;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目 录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专家访谈法
1.3.3 逻辑归纳法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析
2.2 无锡惠山泥人作为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的特性
2.2.1 传承性
2.2.2 口头性
2.2.3 可塑性
2.2.4“濒危性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3.1 惠山泥人的历史沿革
3.2 惠山泥人的发展现状
4.惠山泥人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惠山泥人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泥人市场无序,粗制滥造及知识产权侵害现象严重
4.1.2 泥艺人才大量流失、后继乏人
4.1.3 转制科研单位失去了应有的设计研究功能,原创力严重受损
4.2 原因分析
4.2.1 社会变革给惠山泥人乃至传统手工艺带来冲击
4.2.2 惠山泥人受到政府足够重视,然而扶持达不到应有的力度
4.2.3 无序市场得不到有效管理,严重伤害民间艺人积极性
5.从非物质遗产保护视角对惠山泥人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5.1 政企民联手,抢救濒危传统工艺
5.1.1 政府出资与民间集资相结合,对惠山泥人进行系统性整理与研究
5.1.2 搭建民间艺术平台,促进民间传统工艺发展
5.1.3 与相关院校合作,为泥人艺术产业化发展培养高科技专门人才
5.2 整治泥市,完善制度,保护非遗工艺品市场良性发展
5.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
5.2.2 建立泥市中介组织
5.3 树立惠山泥人品牌形象,传播人文艺术内涵
5.3.1 实施无锡惠山泥人品牌战略,在竞争中求发展
5.3.2 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惠山泥人文化,扩大泥人影响力
5.3.3 开展不同层次、生动活泼的泥人文化推广活动,培育潜在”粉丝“
5.3.4 定期举办惠山泥人艺术节,传播惠山泥人人文内涵
5.3.5 引入拍卖等营销手段提升精品艺术品的影响
结 语
参考文献
1.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惠山泥人的发展初有成效,但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过程仍就存在许多问题,保护与传承工作依然艰巨的背景下展开的。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成为了世界各国甚至是举国上下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无锡惠山泥人于 2006 年经批准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无锡市惠山泥人艺术大师喻湘涟、王南仙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人名单。
国家惠山泥人凝聚了江南人民的劳动智慧和特有的地域文化传统,是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的精髓之一,保护与传承“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任务。
本文出自一个无锡土生土长热爱传统手工艺的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选取无锡惠山泥人作为研究课题,对惠山泥人的背景、现状以及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就如何改进现有方法措施、改善发展环境、确保惠山泥人向更好更快方向发展提出建议。本课题的研究是在理论与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惠山泥人的 保护与传承状况提出问题及对策,以期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检索,国外研究文献中未见有关无锡惠山泥人的发展与传承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中一些学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发展与传承研究成果可以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参考和借鉴。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
贺学军学者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目标——“生命力”,确定了保护的具体内容,而且特别强调要确保其实现,表现出真正的远见卓识和对人类文化建设高度的负责精神。这才是当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固本求生之道[1]。
刘魁立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常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发生和构成中的混元性、现实存在的共生性以及和生活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旦我们将这些保护对象这样孤立地保护起来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破坏了这个被保护的事物,要关注发掘特定群体、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质,其中可能真正隐含着民间文化传承、再生和发展的生机、促进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2]。
王松华、廖嵘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其特殊性,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才能实现开发和保护的双赢,同时,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后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在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下,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3]。
国内学界对惠山泥人的关注视角主要集中在艺术学和文化人类学方面,讨论其艺术特征、历史沿革、民俗价值等。研究较为深入全面,比较权威的是汉声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惠山泥人》。该书收录了从 1998 年开始汉声编辑历经四年拍摄录制并整理的 24 种泥人捏塑、彩妆工艺,归纳出“彩塑七法”、“捏塑十八法”,汇集了张道一等专业学者的权威论文,考证了惠山泥人现有传人的师承关系。这套图文并茂的三册装图书涉及到从艺术学、民俗学、艺术人类学等多方面角度对惠山泥人的研究[4]。其他文献研究有陈玉寅的《无锡泥塑戏文》[5]、李松的《惠山泥塑的沿革》[6]和俞菘的《漫谈惠山彩塑艺术》[7]。柳家奎于 1962 年编着的《惠山泥人》[8]是首次对惠山泥人的历史沿革和艺术风格特征、工艺技法等的全面总结。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惠山泥人的关注和研究从未间断过。
黄金霞学者认为:惠山泥人在江南深厚浓郁的吴文化背景下产生受到经济、政治、文学、戏曲等的影响,形成了江南民间特色的艺术风格,其色彩、造型、图案装饰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和心理。极具江南地域特色的风格在民间传统泥塑艺术中独具特色,堪称民间泥塑艺术中的代表[9]。
关于惠山泥人发展与传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濮安国学者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思想领域里的一种沿革与承继,传统技艺又是人类思想的特殊显现和实际体现,它往往是人们的一种造物观念、一种审美意识、一种艺术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人类价值观和生命力的一种重要反映[10]。
孙媛媛、张小开学者在《无锡惠山泥人品牌文化的战略研究》论述了打造无锡惠山泥人品牌文化的策略和方法,并且以设计实例体现无锡惠山泥人文化品牌在现代经济模式下如何继承与创新,发挥其价值,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地域特色文化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关注[11]。
寻胜兰学者认为,惠山泥人的保护与拓展问题应该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为创造无锡市城市品牌形象发挥作用,该项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不仅可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开发力,可以针对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既保留传统神韵又有新意的作品,甚至可以在保留“惠山泥人”总体风格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理想的新的艺术精品,其发展前景还是很广阔的[12]。
尤星、范宁生学者提出,应该看到传承与保护惠山泥人彩塑艺术工作千头万绪,任重道远,当前要着重抓好三方面的工作,多途径传承惠山泥人艺术;按照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规律对无锡市惠山泥人行业重新定位,进行必要的调整;加紧制定有关措施,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13]。
上述研究成果,比较深入全面地讨论研究了惠山泥人的艺术特征、历史沿革、民俗价值等。也对一些背景、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就如何改进现有方法措施、改善发展环境、确保惠山泥人向更好更快方向发展提出建议。但是,这些成果多是人文艺术研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没有较为全面深入研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惠山泥人的传承及发展中的问题对策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有鉴于此,本文就惠山泥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并试图对惠山泥人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些参考。
1.3 主要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和研究,了解当前无锡惠山泥人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对策,提出要研究的内容和初步研究思路,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1.3.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走访,听取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发展现状的认识及其对未来发展的见解。
1.3.3 逻辑归纳法
在文献资料的整理、数据的采集以及访谈调查所得的相关材料过程中,综合运用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发展传承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建 议和对策。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析
在长期的世界遗产保护历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逐渐认识并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样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了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4]。
2.2 无锡惠山泥人作为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的特性
2.2.1 传承性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有特性。指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这是惠山泥人的本质所决定的,我们的祖辈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积累和改进并以师徒或团体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渐形成今天的泥塑技艺。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是我们祖先汗水的结晶。因此说,惠山泥人没有具体的创造者,是后人对前辈已有技艺或习俗的加工和创新。
2.2.2 口头性
指的是惠山泥人的传授继承,即师传徒承,而师传形式多是口头传承少有书面传承。
长久以来,非物质文化都没有与主流文化有同等的地位,相关史料书籍也鲜有记载,而其传承的形式主要靠老艺人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很少以书面形式流传下来。
惠山泥塑技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发展传承,即所谓的口头性。
2.2.3 可塑性
具有口头传承性,就必然具有可塑性。所谓可塑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
传承,它是可以改变,它不像汉字那样,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不变,更不像实物,一旦成形,亘古不变。惠山泥人作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可塑性表现尤为突出。其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通过人的活动传达给他人。惠山泥人的“可塑性”,还体现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变革及创新。惠山泥人是通过前人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对于上一代的技艺可以凭着个人及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才智加以创新改造,进行再发展。
2.2.4“濒危性”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受到损害和破坏,有的濒临失传甚至灭绝。惠山泥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虽依然顽强地流传着,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严峻的。如若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再过一段时间,这项技艺的纯手工制作会失传。保护惠山泥人的继承与发展也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3.1 惠山泥人的历史沿革
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明代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记》中记载:“无锡去县五里为铭山(即惠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盅、泥人等货”。[15]可见当时的泥人已成为商品进入商铺。而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则要到明末清初才开始出现。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扩大了惠山泥人的生产规模,并开发出不少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惠山泥塑艺术进一步发展。50 年代成立了专门的“无锡惠山泥人厂”,后来又相继成立了“惠山泥人研究所”和“惠山泥人博物馆”。 文革后恢复了期间被禁止发展生产的“手捏戏文”。此后一段时间里泥人的创作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全市创作了大量泥人新作,泥人厂与研究所争相绽放。“大阿福”等一大批泥人精品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坛,泥人研究所所长柳家奎也被轻工部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
八十年代后,惠山泥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喻湘莲为首的十多名工艺大师先后赴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展示手捏泥人技艺和彩绘技法。随后经省人大批准施行《无锡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惠山泥人博物馆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惠山阿福》、《福子》、《金童玉女》等一大批泥人佳作获得全国性大奖,并被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1978 年无锡市恢复“惠山泥人一条街”的举措为惠山泥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几十年来在泥人艺术大师和广大泥人艺术工作者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 惠山泥人的传统工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继承, 并且还创造了一批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新作品。然而, 今天的惠山泥人仍然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并且再一次被作为要抢救和保护的重点对象。
3.2 惠山泥人的发展现状
2006 年 5 月 20 日,无锡惠山泥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江苏省无锡市的喻湘涟、王南仙两位泥人艺术大师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作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人名单。
惠山泥人作为无锡本地的民间传统工艺,它的保护继承问题一直受到无锡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恢复“惠山泥人一条街”的举措成为了无锡人民欢欣鼓舞的事。一方面复苏了惠山泥人这一无锡所特有的传统工艺,往日憨态可掬的泥人儿又被摆上街市。另一方面则借助和配合锡惠公园的旅游市场提高了惠山泥人工艺美术的市场效益。近年来,无锡市将惠山泥人的保护、传承、科研、制作、展示纳入惠山古镇区的建设规划之中,设立了“无锡市惠山泥人传统工艺保护专项资金”,并建立了大师工作室。目前,无锡市正在逐步整合惠山泥人的科研、生产资源,努力使惠山泥人制作工艺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保护与发展。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无锡泥人精品迭出,许多精品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专家收藏,不少作品还获得“山花奖”等多项全国性大奖。
几十年来在泥人艺术大师和广大泥人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惠山泥人的传统工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并且还创造了一批符合现代审美需要的新作品。但是,今天惠山泥人仍然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市场环境恶劣,人才缺失、保护措施不完善、原材料日益稀缺等,使得惠山泥人再一次被列为要抢救和保护的重要对象。
4.惠山泥人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惠山泥人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泥人市场无序,粗制滥造及知识产权侵害现象严重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保护工作在近几十年中,尤其是申遗成功之后的这些年,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无锡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惠山泥人的发展现状仍然令人担忧。很多泥塑行业的从业人员,一味地迎合市场,为赚钱不择手段,滥用惠山泥人的技艺,大批量生产低劣泥人。这些“粗货”充斥市场,并作为旅游纪念品被加以推广,致使原有的传统地方特色逐渐褪色、异化,惠山泥人的质量的不到保障,风格也趋渐雷同没有活力。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到了今天,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的老艺人们也日渐凋零,传统的手工作坊逐渐被模具加工所替代,导致惠山泥人市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各大景点、商场、车站被低劣的粗货所充斥,以粗劣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冲击着泥人市场,却不承担社会负担和税务。具有极高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精品泥人却渐渐走向消亡。在泥人市场上,传统“手捏戏文”作为最具代表性泥人被掩盖在质地粗糙、千篇一律的旅游商品中,难以辨识。惠山泥人界的老前辈、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喻湘涟就很反感这类泥塑旅游品,“都是工厂里用模子批量生产的,只能算工艺产品,已经谈不上艺术了。”
4.1.2 泥艺人才大量流失、后继乏人
市场混杂致使泥塑行业萎缩,收入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泥塑技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小。社会行业之间的差距也使得原有泥塑行业年轻人纷纷改行,投往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行业。
知识产权保护的缺失也是泥塑艺人日渐凋零的一大原因。辛苦经营的手艺活简单被机器复制的粗活所掩盖,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老艺人们尚且会丧气,换做现代年轻人,望不到发展前景更是不愿意再继承旧业、苦守清贫了。
4.1.3 转制科研单位失去了应有的设计研究功能,原创力严重受损
2001 年无锡市惠山泥人研究所由全民事业单位转为股份合作制科研企业。惠山泥人博物馆虽然保持了原有全民事业性质,但相关人员的工资需要自收自支,两个单位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此后的泥人研究所经济效益每况愈下,几乎只在为生存而艰难拼搏,赚到的钱首先要考虑养活近百名工艺师和博物馆人员;再者,转制后享有的办公及生产用房可延续使用五年等优惠政策的到期,使得工艺师和研究所根本无暇继续搞创作设计研究。
4.2 原因分析
4.2.1 社会变革给惠山泥人乃至传统手工艺带来冲击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形势、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先进发达国家的企业、跨国公司纷至沓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其中大量的娱乐产品、新型艺术品等,层出不穷。给传统手工艺带来极大的冲击,从根本上动摇传统工艺美术的生存根基。另一方面, 现代崇尚自由个性化的审美观念及新的生活娱乐方式又使传统手工艺很快失去了大量销售对象。而传统手工艺如惠山泥人本身也因其后继乏人、技艺得不到很好的传承, 很快地萎缩、蜕化、甚至消亡。
4.2.2 惠山泥人受到政府足够重视,然而扶持达不到应有的力度
可以说,近年来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给与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然而扶持力度还达不到应有的额度。首当其冲的是资金扶持。2004 年,无锡市建立了每年 20 万元的专项保护资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但基金规定的使用范围很窄,只能用于:(1)申请研究项目;(2)馆舍设施的修复;(3)创作新品;(4)收藏和修复散落在民间的泥人作品;(5)开会或组织对外交流;(6)联络退休在家的老艺人等,原则上不养人,更不能用于专利申请。[16]近年来,无锡市个体泥人作坊、店铺大量涌现,不法商人们毫无顾忌的翻版仿制别人的产权作品,以低廉的价格倾销市场,致使泥人市场鱼龙混杂。唯一的办法是向国家申请专利,予以保护知识产权。而目前拥有版权专利的作品屈指可数。全市泥人行业至少有数千件作品需要申请版权专利,然而相关单位连申请专利的费用都无从找起,这样就使惠山泥人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好的作品被大量仿制而积压卖不出,没有资金回笼就不可能去申请专利,新品就会不断被仿制。
4.2.3 无序市场得不到有效管理,严重伤害民间艺人积极性
目前的泥塑行业在没有市场监管的情况下,一味地迎合市场,滥用惠山泥人的技艺而不用承担社会责任。泥人市场被低质的滥货所充斥,鱼龙混杂的市场埋没了泥人艺术精品,大大打击了民间手工艺人的生存创作。相关法律法规及措施的缺失也使得惠山泥人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严重伤害了民间泥塑老艺人们的积极性,惠山泥人技艺日渐凋零。
保护、传承和发展惠山泥人不仅是政府文化部门的事,也是全民族和全社会的事,对此就保护、传承与发展无锡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谈点浅见。
5.从非物质遗产保护视角对惠山泥人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5.1 政企民联手,抢救濒危传统工艺
5.1.1 政府出资与民间集资相结合,对惠山泥人进行系统性整理与研究将惠山泥人作为一门艺术对其理论化、资料化,也是保护它的一种有效手段。将历代泥人制作的工艺、作品等进行调查、梳理,并制作成书籍或视频以方便收藏和研究。
目前,中国泥人馆,惠山泥人研究所已建成,进一步的系统性整理研究还有待深入细化。
抢救传统工艺仅依靠政府之力显然是不够的,还可以动员全社会包括海外华侨、港商、台胞等人士来共同关心和支持无锡惠山泥人艺术的发展。将政府出资与民间集资相结合,建立社会化保护基金。作为保护工程项目资金,为后续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强大的物质后盾。
5.1.2 搭建民间艺术平台,促进民间传统工艺发展
可以借鉴景德镇民间工作室的成功经验,在民间为泥塑大师设立大师工作室,挖掘老艺人的创作潜力。泥塑老艺人是我们拥有的宝贵人才资源,对于如何传承他们身上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充分发挥大师们在传承传统泥塑技艺上的巨大作用,应当予以极高的重视。建立民办性质的大师工作室不仅可以表达大师的理念,激发大师的创作热情,而且有利于招贤纳徒。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配合制定工作室设立的级别标准和相应的的鼓励措施。
政府可鼓励民间财团与原有泥人艺术企业创办泥塑艺术研究院,与时俱进,学习国内外成功发展经验。原有泥人艺术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寻求新路子,响应国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调整企业发展布局,积极发展惠山泥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业。
5.1.3 与相关院校合作,为泥人艺术产业化发展培养高科技专门人才
各大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传统泥人艺术得不到推广,很大程度跟他的传播手段、材料特点有关系。日本的艺妓娃娃走向世界,除了她精美的制作工艺和可爱的造型,还在于她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后,采用了不易碎易脏的新型材料,便于世界各地人们携带。泥人艺术要扬光大,建议无锡市泥艺单位可与当地有关院校联合开办惠山泥人彩塑艺术班,分别就传统手工技艺与材料创新性研究两个方向专门攻关。前者主要学习传统的惠山泥塑技艺,在前人的经验技艺基础上投入自己的学习创作灵感,活态传承惠山泥人。并吸取传统文化精髓,融合时代特色,对传统惠山泥人进行传统形象的再塑造,艺术形象的再创作。后者侧重于泥人材料成型等方面的研究,为优秀的泥塑作品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和制造业支持,促进泥人艺术的产业链生成和拓展。专业化技术研究,配合规范的产业化生产,研究制作工艺上的新技术、新形式,既可以弥补原材料黑土的稀缺缺陷,又可以让全世界人都方便带走艺术品。因此,系统化地培养一批专业化、集团化、高科技化的新时代接班人势在必行。
5.2 整治泥市,完善制度,保护非遗工艺品市场良性发展
5.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
惠山泥人之所以从业者大量减少,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市场无序严重伤害了泥艺传承人的创作积极性。保护惠山泥人要从规范泥艺市场入手,政府首先应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传统手工艺保护体系。无锡市政府针对现有的传统泥人形象进行申报,政府带头对目前无序的市场进行全面整顿,对一切违法的、未经许可生产的作坊依法取缔,对恶意的粗制滥造进行罚款。制定相关从业资格认证,生产规范许可,规范市场秩序,保证泥人工艺品的质量。同时组织一批相关专业人员来对泥人市场进行维护与监管,建立惠山泥人的管理标准,并让它国际化,现代化,以该标准来规范管理惠山泥人的每项工作,为惠山泥人走出去铺好道路。
5.2.2 建立泥市中介组织
无锡泥人市场发育不好,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很大问题出在没有建立一个得力的、统一的中介组织。建立一个由经纪人统购包销的中介组织,将无锡市泥塑行业分为创作设计、生产和销售三大块,有利于进一步打开市场,增强行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5.3 树立惠山泥人品牌形象,传播人文艺术内涵
5.3.1 实施无锡惠山泥人品牌战略,在竞争中求发展
惠山泥人要求发展,要走的更远就要树立品牌形象,走品牌促发展之路。一方面,创建无锡惠山泥人品牌,在竞争中求发展,走品牌促发展之路,对惠山泥人产品开发、生产进行规划,开发一系列具有独特的江南地域文化色彩的品牌产品,产品从纹样题材选择、设计制作直到规格品质都具有惠山泥人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泥人的品质、规格、包装,都要有惠山泥人自己的特色,与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相匹配,树立品牌形象。
其中,包装设计与惠山泥人风格相协调;要具有江南地域特色;包装要有人性化,满足用户需求。邮购、包装托运注重时效性,保证顾客满意度等事项都要具有惠山泥人的特色,在社会与用户间要树立惠山泥人的良好形象,让 “无锡惠山泥人”品牌深入人心。
5.3.2 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惠山泥人文化,扩大泥人影响力
深度挖掘惠山泥人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品牌传播方案,将惠山泥人的美好形象及其蕴含的人文内涵融入到广播、影视、报刊、书籍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无形中让惠山泥人印象走进人们心中,达到说起无锡就联想到惠山泥人大阿福的效果。建议文化局与旅游局联合起来,每年的文化旅游节举办专场泥人文化活动,把泥人文化渗透进活动的方方面面。来旅游的客人对于象征美好生活、制作精良的泥人工艺品都乐意带一个回去。通过这种形式,不仅使惠山泥人作为一种纪念品与旅游事业结合起来,而且可将惠山泥人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5.3.3 开展不同层次、生动活泼的泥人文化推广活动,培育潜在“粉丝”
无锡泥人的发展,有赖于后继市场的培育。建议文化部门和学校从传承非物质遗产角度,积极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推广活动,吸引不同层次的泥人爱好者。如在各大中小学校举办 “无锡大阿福”讲故事写故事比赛,在增加惠山泥人知名度的同时,让中小学生了解惠山泥人并爱上大阿福这一可爱美好的形象。针对成年人可组织如“惠山泥人 DIY”、“泥人博物馆精品展示周”、“走近泥塑艺术大师——老艺人现场展示惠山泥人制作过程”等活动,让泥人艺术走进青年一代心中。
5.3.4 定期举办惠山泥人艺术节,传播惠山泥人人文内涵
结合近几年非常流行的艺术节形式,将传统民俗艺术与现代节庆结合起来,融入惠山泥人题材的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独特的江南地域气息,向世人传达惠山泥人蕴含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还原历史上惠山泥人的生存制作环境,让人们感受到无锡人民的历史知识、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从而将惠山泥人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深远持久代代传承下去。
5.3.5 引入拍卖等营销手段提升精品艺术品的影响
惠山泥艺大师喻湘涟、王南仙两人的一件作品曾经在北京参加过拍卖,并创下了上万元的拍卖高价。惠山泥人厂的沈厂长对拍卖这种提升高品质泥人作品价值的市场手段表示认可。通过拍卖一方面可以提高惠山泥人的知名度,提升泥人精品的市场价值;一方面通过举办高规格的拍卖会,让这些精品佳作有所归宿,也让识宝惜物之人能够收藏这些艺术佳品;一方面,还能增加泥艺创作者们的收入,刺激他们的创作热情,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惠山泥人的保护与传承之中来。让无锡惠山泥人在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关心下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结 语
无锡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丰富,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较强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力,而且市民对此关注度颇高,市政府也比较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当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政府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一直把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重要的位置,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品牌建设,并鼓励和培养优秀接班人才。我们应该看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实际上就是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缺乏财政的支持,就更要做好开发工作,遵循动态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原则,科学地做到开发与传承的关系处理,增加无锡市城市文化底蕴,提高城市的文化魅力,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很好的贯彻实施,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将来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推动无锡人文城市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学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103-109.
[2]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1),25-34.
[3]王松华、廖荣.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1),107-112.
[4]汉声民间.惠山泥人[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1-3.
[5]陈玉寅.无锡泥塑戏文[J].文物,1959.1
[6]李松.惠山泥塑的沿革[J].美术研究,1959.1
[7]俞菘.漫谈惠山彩塑艺术[J].美术研究,1959.1
[8]柳家奎.惠山泥人[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9]黄金霞.无锡惠山泥人意蕴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6,21(6),54-55.
[10]濮安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承“的思考和认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4(4),1-3.
[11]孙媛媛,张小开.无锡惠山泥人品牌文化的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604,49-50.
[12]寻胜兰.民族产业与城市文化--关于”惠山泥人“的保护与拓展的思考 [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3),121-125.
[13]尤星、范宁生.护靓”最具东方色彩的艺术“--浅谈无锡惠山泥人彩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江南论坛.2005,5,54-55.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10.
[15]张岱,俞平伯.陶庵梦艺[M],卷七,1927.
[16]无锡设专项资金扶持传统工艺,惠山泥人首批获资助[N/OL].http://info.toys.hc360.com/html/001/001/013/010/17418.htm
[17]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5,47-48.
[18]沈大授.惠山泥韵 [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18.
[19]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2007,2,97-101.
[20]张蔚.批量生产不等于有效保护--浅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的价值及保护现状[J].商业文化,2010,10,352-352.
[21]杨武生.惠山泥人制作工艺调查[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2-76.
[22]李妤航.喻湘涟:悲喜都在泥人中[J].农村农业农民,2011,4,53-54.
[23]黄永飞、刘少牛.从惠山泥人大阿福看民间和谐观[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33-35.
[24]沈艳.惠山泥人-”大阿福“源流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6),96-100.
[25]王平善.惠山泥人艺术融入无锡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5),25-28.
[26]雷群虎.无锡民间工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
[27]无锡泥人与”大阿福“[EB/OL].http://jlr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08-2/21/content_405502.htm.
[28]江苏传统工艺美术目录[EB/OL].http:/www.chinacrafts.0rg/area/1O14.html.
[29]杨武生.网络时代下惠山泥人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学时代,2011(12),358-358.
[30]沙无垢、赵建高.无锡惠山泥人[M].古吴轩出版社,2002.
[31]秦川.关于无锡惠山泥人的发展创新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5.
[32]武改翠、李彬彬.无锡泥人”大阿福“品牌形象与设计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107-109.
1导论1.1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出现起源于UNESCO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探索,期间一直贯穿着国际社会、政府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对话,最终这个话题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的权利诉求。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大众文化空间的国际咨询...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UNESCO对非物质文化的关注,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提出,使非遗保护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如何保护非遗,非遗保护的各个相关主体如何分配责任,以及享受何种权利,如何协调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等,...
本文选取无锡惠山泥人作为研究课题,对惠山泥人的背景、现状以及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就如何改进现有方法措施、改善发展环境、确保惠山泥人向更好更快方向发展提出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文化遗产先行国家非遗保护成效显着,有较大的借鉴价值。本文基于对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梳理,提出我国相应非遗保护利用的具体建议。...
在中华文化宝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推动下,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其传承和保护问题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表达出的强大文化内涵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上能够得到较充分地展现,是艺术创意设计中的核心环节。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符号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上的应用十分必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内容涉及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手工技艺、医药、民俗等十余种类别,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古老、传统、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远离...
对淮河两岸人类生活环境、民风民俗、地域文化进行研究,深度发掘淮河文化的价值及历史意义,对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潜在的艺术瑰宝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中的的见证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应该受,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感同身受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并将其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包括了各种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关的器物和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