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第二人称叙述相关问题研究
【引言 1.1】小说的叙述人称
【1.2 1.3】关于第二人称叙述的争议与界定
【2.1 2.2】第二人称小说分类的困境
【2.3】第二人称叙述再分类
【3.1 3.2】有悖常规的叙述策略
【3.3 3.4】第二人称叙述的叙述节奏
【参考文献】第二人称叙述的叙事效果研究参考文献
第二章 第二人称叙述分类
第二人称叙述最显著的两个特点,一是叙述话语具有强烈的对话感,叙事交流具有层次感;二是"你"的所指存在不确定性。中外论者曾根据这两点,尝试着对第二人称叙述的类型进行归类,以便对第二人称叙述做更深入的研究。但总体来看,相关讨论不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国学者莫妮卡·福鲁德尼克的划分,国内的谢腾和刘韵佳在各自的硕士论文中也提出过不同的区分标准,这些都对第二人称叙述类型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章将在分析和吸纳几位前辈的经验的基础上,对第二人称叙述的不同类型做一个更全面的考察,并尝试着运用多重标准进行归类,希望能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第一节 研究现状
首先,是德国学者莫妮卡·福鲁德尼克所做的研究。她在论文《Second PersonFietion: Narrative You As Addressee And/Or Protagon》中把第二人称叙述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称为有交流层的叙述,也叫叙述者模式,这第一大类下面又有许多不同的分类型,为此她还作了一个表格,这里我们翻译成了中文:
第二类是无交流层的叙述,她举的例子是麦克勒尼的《闪光,宏城》。可以看到,Monika Fludenik 对第二人称叙述的分类比较复杂,大类下有小的分类,下面又有更小的分类,层层分级,一共分了四层。最高一层的分类标准是被叙述者"你"是否相对于叙述者而独立存在,是否与叙述者有话语交流,以此划分出两大类型,一是有交流层的叙述,二是无交流层的叙述。从上面引用的图示中我们能看到,大部分的第二人称小说属于第一大类,也就是小说叙述是"有交流的叙述",叙述者和故事中的"你"是有话语交流的,不管"你"是主人公还是叙述接受者,"你"都是不同于叙述者的一个存在。第二大类无交流层的第二人称小说数量不多,Monika Fludenik 举了 Mclnerney 的《Bright Lights,Big City》为例子,认为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以第二人称来叙述自己的故事,小说叙述中对话交流的意味不强。不难看出,Monika Fludenik 采用的叙述有无交流的标准,本质上是叙述者与故事的空间位置关系,即图表说明中提到(Teller Model)叙述者模式。这与"立足点说"以及热奈特关于"同\异故事"的划分有相似之处,即第一人称叙述就是叙述者与故事同处一个空间,第三人称叙述就是叙述者在故事空间之外。不同的是,Monika Fludenik 认为第二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可以在故事内外游走,既可以与故事同处一个空间,也可以在故事之外。在第三层的划分中,各类型之间的区别是"你"的角色是主人公还是听众以及"你"与叙述者的互动情况的区分。总的说,Monika Fludenik 的分类是以叙述者为切入点,用叙述者与"你"是否有交流以及交流的不同情况为考量对第二人称叙述进行的划分。
香港岭南大学的谢腾在硕士毕业论文《当代中文小说中第二人称叙述》中对第二人称叙述进行分类时采用的是双重标准,一是叙述者的位置是在故事之内还是在故事之外,二是叙述者对文本的"掌握程度的深浅",实际上就是叙述视角。
叙述者对文本的掌握程度有三种:第一种叙述者"全知全能",对任何故事情节都可以叙述;第二种叙述者只能掌握叙述文本中"你"的情况;第三种是叙述者对文本中的任何情况,包括"你"的某些情况也不能掌握,叙述者相当于故事的旁观者,这种叙述视角也就是我们说的"外视角".根据这两个标准,谢腾归纳出了四种类型:1.叙述者处于文本外,全知全能;2.叙述者处于文本外,叙述者掌握"你"的一切;3.叙述者处于文本内,全知全能;4.叙述者处于文本内,旁观者。谢腾认为叙述者处于文本外且是旁观者、叙述者处于文本内且掌握"你"的一切的这两种类型是不存在的。
另外搜集到的是刘韵佳 2010 年的硕士毕业论文《第二人称小说的接受研究》。刘韵佳的分类使用的也是双重标准,一是"你"的指代是被述者还是叙述接受者,二是叙述接受者对"你"身份的辨认。但是刘韵佳的分类较为模糊,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她在"叙述接受者对'你'身份的辨认"这个大目录下将第二人称叙述分为"你"的身份清晰型、"你"的身份模糊型、"你"的身份介于清晰与模糊之间型这三种类型。但她在分析莫言的小说《十三步》时,一方面认为小说中的"你"指代的是被述者,一方面又认为"你"属于身份模糊型,这就产生了矛盾。
以上介绍的三种分类方法都对第二人称叙述类型学的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 Monika Fludenik 在分类时将叙述者与"你"是否有交流纳入考虑范围内,谢腾注意到不同的叙述视角对第二人称叙述的叙述效果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刘韵佳则开始真正地从第二人称"你"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品格为切入口来探讨该问题,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上述几种分类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Monika Fludenik 和谢腾在分类时过于关注叙述者,而忽视了"你"的价值,刘韵佳虽然把关注点放在了"你"身上,但表述略显笼统,且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总的来看,对第二人称叙述类型的研究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第二节 第二人称小说分类的困境.
传统小说故事情节的编排讲究脉络清晰,人物形象的刻画力求丰满典型,稳定、统一的人称形式为促成这样的叙述效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二十世纪以来,现代小说出现了并不统一或指代不明确的人称形式,这一方面对取得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叙述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却对小说类型的分类造成了困难。
从理论上讲,小说的叙述人称是指被述者的人称形式,以这样的标准对小说人称类型进行分类理应是易行的,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尽然,主要的困难是对于某些使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文本难以进行归类。
一类是人称交替出现的叙述。拉美作家拉洛斯·富恩斯特的小说《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讲述了一个人弥留之际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叙述者交替使用三种人称进行叙述,三种人称同时指代一个人物,每一种人称叙述大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这里,小说虽然使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称叙述,但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第二人称小说,因为就全文来看,被述者的人称形式始终处于不停的交替之中,文中的第一、第三人称叙述也占了大致相同的比例。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问题,无论将该作品归入哪种人称形式的小说中都显得不太合适,如果可以,称为"混合人称小说"倒更为恰当。同类型的小说还有高行健的《灵山》。
第二类是像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那样,小说具有叙述分层的特点,叙述者口中的"你"时而作为接受者存在,时而又独立完成了一个,成了故事中的人物,有时又同时兼有两者的部分属性。对这类小说的人称形式进行归类的困难是主人公难以确定。我们知道,判断一部小说是第几人称小说,首先要确定主人公是谁,只有明确了叙述者对主人公的称谓,小说叙述的人称类型才能确定,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但《寒冬夜行人》的主人公是谁呢?小说开篇写道:"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寒冬夜行人》。"之后便是关于这个"你"的故事。那么,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那个买了小说、即将开始阅读的读者"你",还是那个被读者阅读的《寒冬夜行人》里的人物呢?卡尔维诺有意模糊两者间的界限,制造"你"的身份的混乱,使我们在做相关讨论时,无法明确主人公确切的指代是谁,失去了判断小说人称归属的大前提。在这样的情况下,说《寒冬夜行人》使用的是第二人称叙述可以,要说是第二人称小说就值得商榷了。
还有一种人称形式难以界定的叙述--意识流小说中的人称混乱现象。
你对她投以敏锐的眼光。手腕上套着遮阳伞的提手带子。她住在利森公园,忧愁而生活精致,是个才女。你这些话去说给别人听吧,斯蒂维:那种一拍即合的……谈谈苹果点心吧,piuttosto.你的头脑哪里去了?
抚摸我吧。温柔的眼睛。柔软的柔软的柔软的手。我在这儿很寂寞。啊,快抚摸我吧,现在。什么字是人人都认识的字?我独自在这里,静静的。也很悲哀。
抚摸,抚摸我吧。
他把涂写了一些字的纸片和铅笔都塞进一个口袋,把帽子拉下来蒙住眼睛,仰身在有尖棱的石头上躺了下去。
这是《尤利西斯》中的几段叙述,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内心独白。在这几段叙述中,"你"、"她"、"我"、"他"四种人称交替出现,交织在一起,显得十分混乱。这种内心独白加频繁变换人称式的叙述对一般小说所呈现出的"我向你讲述他的故事"的叙述模式形成了挑战:一方面,内心独白有意淡化小说其实是叙述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本质,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弱了内心独白者其实是被述者的身份,反映在文字上就是叙述者很少用某种人称代词对独白者进行指称,这就导致我们捕捉叙述者对主人公的称谓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使判断该叙述属于哪种人称类型的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被述者的人称不断地在"我"、"你"、"他"、"她"之间变换,使故事层面的话语交流结构也不断变化,一会儿是"我"(独白者)向"你"讲述"我"的故事,一会儿是"我"向"你"讲述"他\她"的故事,一会儿又是"我"向"你"讲述"你"的故事,这与传统小说中相对稳定的交流形式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同时也让其人称类型变得难以把握。
以上我们分析了对第二人称小说进行分类时遇到的困难,一是为了说明某些叙述类型在人称方面具有独特性,难以对其进行简单归类,另外也意在指出某些叙述类型虽然可以被称为第二人称叙述,但就整部小说而言,却很难将其定义为第二人称小说。由此也可以看出,第二人称叙述的内涵相对于第二人称小说是较广的,这也是下文主要讨论第二人称叙述而不是第二人称小说类型问题的原因。
第三节第二人称叙述再分类如前所述,第二人称叙述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你的指代具有不确定性。祖国颂教授在分析你的指代时,总结道你可能有五种不同的指代物:故事的主人公、被假定的叙述者自指、故事接受者、某一人物独白时的自称、文本叙述接受者。应该说你...
第二节关于第二人称叙述的争议长期以来,第二人称叙述存在的客观性是许多学者所不认可的,造成这样的局面,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人们在研究叙述人称问题时往往想当然,认为其含义是不言自明的,关注不够,对第二人称叙述的分析也不够深入;客观...
第三节第二人称叙述的叙述节奏第二人称小说读起来常常给人一种费劲的感觉,没有耐心的读者恐怕很难完整读完一整部小说。一个原因之前我们提过,叙述者一味地叙述你如何如何,容易让读者产生紧张和反感情绪;另一个原因则是第二人称叙述共有的现在时特性导致...
疯癫是疯子和癫子的合称。疯癫视角就是从疯癫者的角度去叙述故事,也可以让置身情节之中的某个疯癫者直接担任叙述者。从病理学上来讲,疯癫是一种需要隔离、禁闭、管控、救治甚至驱逐的病态。在法国思想家福柯看来,疯癫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什么是文明?他无...
结语本论文选择了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课题--第二人称叙述。从目前查到的比较有分量的专著、文章来看,否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的观点占了多数,造成这样的局面,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人称是小说叙述中最常见的几个要素之一,其含义往往被认为是不言自明的,导...
引言关于小说叙述人称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叙事学界许多重要的学者都对此做过或多或少的论述。但这种讨论的必要性也曾遭到过质疑,比如美国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就说:也许被使用的最滥的区别是人称,说出一个故事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讲述的,并没有告诉...
摘要叙述人称是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理论从叙述者立场出发,以叙述者与故事的空间位置为判断依据,将小说叙述人称区分为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对第二人称叙述要么含糊其辞、避而不谈,要么干脆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的存在。20世纪以后,随...
第三章第二人称叙述的美学旨趣叙述人称是一个充满诗性品格的叙述要素,它的选择已经显示出了小说叙述行为的特定程式和策略技巧。在三种叙述人称中,第二人称叙述的诗性品格尤为独特,这主要的还是由第二人称代词你的独特性造成的,诸如你叙事强烈的对话感...
一、作家学者化与学者作家化在我的记忆中,作家学者化这个口号最早的提出者是王蒙先生,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自他发表在某刊物或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王蒙认为:新时期文学十多年虽然热闹风光,思潮迭起,新人辈出,作品剧增,但多是各领风骚数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