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

“打莲湘”舞蹈的审美风格与音乐艺术

来源:菏泽学院学报 作者:蒋燕君
发布于:2020-01-15 共4791字

舞蹈鉴赏论文第四篇:“打莲湘”舞蹈的审美风格与音乐艺术

  摘要:打莲湘”舞蹈融合了如皋莲湘和吴县莲湘中“打莲湘”的舞蹈成分, 并借鉴其他一些地方花鼓表演中“打莲湘”的舞蹈动作, 归纳总结它们之间的共通性, 提炼出“打莲湘”舞蹈的基本动作元素,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舞蹈动律、体态和动作。“打莲湘”舞蹈具有独特的舞蹈特征和鲜明的审美风格。“打莲湘”作为一种在江苏各地广泛传播的民间传统舞蹈, 具有重要的传承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打莲湘”; 舞蹈; 艺术感染力;

  Dance Appreciation of Playing Lianxiang

  JIANG Yan-jun

  College of Music and Dance, Heze University

  Abstract:Absrtact: Playing Lianxiang combines the dance elements of Rugao Lianxiang and Wuxian Lianxiang, introduces the dance actions from other local flower drum performances, summarizes the commonalities, extracts the basic action elements, and summarizes its dance rhythm, action and movement. As a folk traditional dance widely spread in Jiangsu, playing Lianxiang has its unique d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 aesthetic style and has important inheritance and research value.

  引言

  2015年6月分别对位于江苏省的扬州莲湘花鼓 (四人花鼓) , 泰兴花鼓, 如皋莲湘, 吴县莲湘, 浒浦的花鼓, 海安的花鼓等舞蹈进行实地调研, 通过仔细比较发现, 有的花鼓舞中也或多或少的涉及了“打莲湘”舞蹈的一些动作及技术技巧。花鼓舞中的“打莲湘”舞蹈动作虽然与如皋和吴县以及其他地方的“打莲湘”舞蹈的动作略有不同, 但是存在着一些共通之处, 它们在形式和形态上都大致相同, 花鼓舞中的“打莲湘”舞蹈成分是涵盖在它们之中, 但是它们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本文综合多个地方的“打莲湘”舞蹈形态、风格、动作等, 提取其舞蹈成分的共通之处来进行研究, 在理论及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探究。

  一、“打莲湘”的舞蹈特征

  (一) 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皋莲湘存于江苏省如皋县, 清末至解放前, 如皋县农村城镇常有一、二妇女手持莲湘棒演唱“莲湘”, 沿门求乞。她们手拿着莲湘敲打四肢, 编唱一些应景捧场的莲湘词, 群众称之为“打莲湘”, 解放后发展成双棒对打的集体群舞形式。原来的“打莲湘”以唱为主, 以打为辅, 或由“旦”、“末”表演莲湘剧, 如皋莲湘从单棒莲湘吸取大秧歌、腰鼓、京剧动作技巧, 发展成单棒、双棒相结合的完整的莲湘群舞形式。如皋莲湘的主要动作有大秧歌步, 此动作执“竖棒”, 左手捏腰带尾端, 前两拍起步向前大步跨两步, 第三四拍小跑两步。棒打里外拐这个动作则要求先“胸前抱棒”, 然后右“前弓步”, 双手分开经下向后甩, 棒头击地, 接着双手向后甩, 棒尾击地, 起立, 左射雁, 棒尾击左脚掌。单棒对打里, 二人面对面, 左“跪蹲”, 双棒头击地, 双棒尾再击地一次, 随着起立, 重心在右脚, 各自榜尾在腹前相击, 最后右棒头下打右脚掌, 双臂上举, 二人举棒, 棒头相击。在吴县莲湘中, “莲湘”以所使用的道具命名, 这种道具有的地方又叫“莲厢”、“花棍”, 但是跟如皋莲湘中的莲湘如出一辙。吴县莲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侧身莲湘, 表演形式为左手在腹前向上击并拨棒头, 然后成“按掌”, 棒尾至左下方, 接着左脚向左前擦地, 右手翻腕成棒头朝左, 紧接右手手心向上握莲湘。对比这两个地方的莲湘,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二) 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

  江苏省民间舞蹈种类丰富多样, 尤其蕴含“打莲湘”这一特征的舞蹈也是不在少数。“打莲湘”舞蹈不仅存在于地方莲湘中, 而且在不同地方的花鼓中也同样存在, 通过对其仔细比较, 发现其中之“打莲湘”舞蹈成分可谓是大同小异, 综合了各个地方和其花鼓中的“打莲湘”舞蹈成分。

  江苏省的泰兴花鼓、淮安花鼓、四人花鼓、浒浦花鼓中同样存在“打莲湘”舞蹈的影子。泰兴花鼓中太公钓鱼、雪花盖顶、古树盘根、直膝都与如皋莲湘和吴县莲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淮安花鼓里的打莲湘, 以男性动作为主, 例如莲湘十八把和莲湘二十四把。四人花鼓中同样也有莲湘舞蹈的成分, 比如喜鹊登枝这一动作在动作走势上跟如皋莲湘里的棒打里外拐动作极为相似。打对笆这一动作又与单棒对打有相同之处。存于浒浦花鼓中的打莲湘舞蹈动作主要有单腿跳转、踏步转身击、百挑等, 这些动作同样也是通过转身击打身体各个部位而成, 配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完成。

  二、“打莲湘”舞蹈的审美风格与音乐艺术

  (一) “打莲湘”舞蹈的审美风格

  了解和研究一个舞蹈, 把握其主要的审美风格尤为重要。审美风格代表了一个舞蹈整体上的内在形象特征, 是舞蹈自身的内在标准, 它也是学习舞蹈的一个重要步骤, 有其独特的价值作用, 通过把握一个舞蹈的风格特征, 可以使人们对一种舞蹈所独有的形象特点有所认识和掌握, 它也反映了每种舞蹈自身的独特艺术魅力, 代表了舞蹈的核心和灵魂[1]。每一个独立的舞蹈都必然会有其自身的风格性, 人们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 能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的观念, 在其风格上进行学习和准确的把握, 从而掌握舞蹈的整体。所有的舞蹈都是依据其自身的审美风格来展现和塑造的, 例如说, 新疆维吾尔族的审美风格在动律上主要概括为多朗的颤步和划冲步, 赛乃姆的垫步、三步一抬以及女性舞多用的摇身点颤这四种, 其基本体态为昂首挺胸、头部高高昂起、立腰, 挺拔而不僵 (指体态立腰、拔背、挺胸、昂首) , 而它的主要动作是三步一抬、后踢步、横垫步。所以说, 掌握了它的风格性, 也就更有利于后面舞蹈的学习[2]。同样, 把握住“打莲湘”舞蹈的内在风格特征对其学习和研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其必要的条件。“打莲湘”舞蹈来自民间, 只有了解其风格特征, 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 以下将在其动律、体态和动作上分别对其展开描述[5]:

  1. 动律

  (1) 点颤步。此动律多在点脚的基础上完成, 舞者在点脚基础上, 轻抬脚面, 一拍一次, 节奏轻快活泼, 也可根据舞蹈动作的变换进行节奏的调整, 可快可慢, 可重可轻, 需要注意的是, 点颤步不仅要点, 还要注重颤, 在点的同时, 膝盖和腿部即可轻微颤动, 节奏点保持一致, 点与颤相得益彰, 相互配合。

  (2) 三步一踢。此动律为“打莲湘”舞蹈中的常用动律, 顾名思义, 在进行三步走之后, 踢小腿一次, 此动律可连续使用, 常配合以上身及道具, 动律轻盈洒脱, 不可拖泥带水。

  (3) 横错步。横错步动律是在向左右方向横向走步的同时, 左右脚交错而做, 一拍一脚步, 动律为慢节奏, 且做时要平稳, 切不可脚步忽高忽低, 忽快忽慢, 保持起伏的力度感。

  (4) 拧身颤。此动律不同之处在于动律重拍的把握, 在做拧身第一拍时为轻拍, 后一拍时为重拍, 做完一面的拧身颤转换到另一面时速度要快, 保证两面拧身衔接的顺畅性, 此动律也为“打莲湘”的主要动律之一。

  2. 体态

  “打莲湘”舞蹈的体态特征为头部微微向后仰, 上身也稍向后轻仰, 腰部放松, 双臂收放自然, 身体放松不紧绷, 总的来说, 舞蹈动作是在一种身体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完成的。

  3. 动作

  (1) 以“圆”为主的动作。纵观整个“打莲湘”舞蹈的动作动势, 不难发现, 其主要动作走势是以“圆”为主的, 很多动作也是以“圆”为基础而做的, 这也变成为了“打莲湘”舞蹈里的核心动作思想。比如说, 在做“八字花”动作的时候, 棒头在身两侧各划一个竖圆成“八字”形路线, 这个“八字”形路线便是在轮圆的基础上形成的, 左右划“八字”更是体现了一种划圆的动势。像“棒打里外拐”里的第一拍至第二拍动作时, 执莲湘的右手由棒头击地一次再到棒尾击地一次, 中间就是走了一个“圆”的路线, 在第六拍到第八拍时, 右手从做“八字花”的第一拍动作到棒头打左脚掌外侧, 其中变经过了一个立圆。再比如, “单棒对打”里面第四拍至第五拍, 右臂上举棒头, 然后做“身后抱棒”, 同样是走了一个立圆动势。诸如此类的动作还有很多, 所以, 综上所述, “打莲湘”舞蹈中是以“圆”这一动作动势为主的, 通过以“圆”为主的动作动势把婉转这一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 比如说在“仙人跳”、“晃身敲湘”、“跷肚皮”、“挑金担”、“双棒四击棍”、“大秧歌步”等动作中, 婉转性就表现的格外明显, 动作没有过多的富含技术技巧, 突出“打莲湘”本身的委婉、柔和、抒情的成分在里面, 动作轻盈欢快, 且展现出“打莲湘”的优美舞姿。

  再比如说, “打莲湘”舞蹈中有些动作是以莲湘敲打身体各部位而形成的。在晃身敲湘这个动作中, 第六拍时, 重心移至右脚, 左脚虚点地, 上身略后仰, 同时左手由下向上击棒头, 此动作便走了一个圆的动势, 在以圆的基础上而形成。还有在侧身敲莲动作中, 从第二拍的右手翻腕, 棒头朝上, 变成手心向上“握湘”, 以及紧接第三拍的榜尾击右脚跟外侧, 很明显可以看出, 整体动作形势都是在以圆的走势上完成的, “打莲湘”舞蹈中还有很多类似于这种的动作走势, 所以以“圆”为主的动作是其主要的动作之一。

  (2) 吸踢腿。“打莲湘”舞蹈系民间传统舞蹈, 动作多以轻盈活泼为主, 形成了舞蹈中多以吸踢腿动作为主, 而且此动作也常与莲湘结合完成。比如说棒打里外拐中, 舞者在第七拍时左小腿吸起向外踢, 这时棒头打左脚掌外侧, 使整个动作看似轻巧活泼。在单棒打双雁动作中, 第五拍右腿后吸踢跳, 这时棒头击右脚前掌, 左手“按掌”, 眼看棒头, 整个动作也同样是在吸腿跳的过程中完成的。此类动作在舞蹈动作中还有很多, 吸踢腿动作也代表了“打莲湘”舞蹈的特点, 能够反映出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舞蹈中用莲湘的敲打和吸腿跳的结合恰巧体现了“打莲湘”舞蹈所独有的民间艺术性, 为其舞蹈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二) 舞蹈音乐艺术

  “打莲湘”的音乐多来自当地民间小调, 颇为丰富, 每个小曲均有“曲牌” (或称“调名”) , 如《花鼓调》、《莲湘调》、《穿心调》、《侉侉调》、《剪剪花调》、《数鲜花调》、《卖油郎调》、《倒花蓝》等, 曲调优美。有的抒情流畅 (如《穿心调》) , 有的轻快明亮 (如《挂金锁调》) , 有的哀怨抑郁 (如《花鼓调》) , 有的热情奔放 (如《莲湘调》) 。音乐里很多唱词也都用方言演唱, 在韵味上增添了不少柔和、抒情的成分。乐曲结构通俗, 便于叙事, 也易于即兴发挥。有的开场及中间的小锣点子节奏变化丰富, 这种欢快的音乐节奏有力地烘托了舞蹈的热烈气氛, 也有的伴奏乐器加入了二胡、笛子、琵琶和扬琴等, 总之, 其音乐种类丰富多样, 异彩纷呈。

  三、“打莲湘”舞蹈的传承与应用

  (一) 舞蹈文化的传承

  纵观国内各个学校开设的舞蹈课程, 很多年以来一直会有偏重身体技能训练而忽视舞蹈文化传承的教学现象。我们应更多关注舞蹈自身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及传统习俗等舞蹈文化更能提升舞蹈的教育价值[4]。

  我们通过比较不难发现, 有过民间实地采风或对当地民间舞的各个方面或多或少的了解的学生, 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对原生态民族舞蹈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和认识。反之, 如果只接受教学本身动作技术层面的口传身教, 将探究不到舞蹈文化的精髓。

  所以应鼓励教师及学生走进原生态舞蹈文化中, 积极开拓对新舞种的认识与了解, 增强学生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5]。“打莲湘”舞蹈来自民间, 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民间财富, 它继承了老一辈人民的艺术精髓, 集民间精华之所在, 研究“打莲湘”舞蹈对继承和保护民间舞蹈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舞蹈的实践应用

  “打莲湘”舞蹈整合了相关地区的“莲湘”舞蹈成分, 具有相对完整性、统一性及概括性。其研究成果可具体指导不同地区的“莲湘”舞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 让学习者领悟“打莲湘”舞蹈之魅力。再者, 对于专业舞蹈人员或非专业舞蹈人员, 以及不同的场所, 如老年活动中心、少年宫、艺术团、学校等, 均可提供必要的学习参考。同时, 可以让更多的“莲湘”舞蹈爱好者在研究探索时予以借鉴, 以推动民间舞蹈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民间舞蹈的历史长河中, 类似于“打莲湘”这一舞蹈形式的民间舞蹈还有很多, 它们不仅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是世界极其宝贵并且濒临灭绝的文化财富, 期待人们进一步去发掘、研究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叶宁.舞蹈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9:36-39.
  [2]吕艺生.舞蹈:作为艺术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4:134-136.
  [3]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2:281-282.
  [4] 温柔.舞蹈生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79-80.
  [5] 贾安林, 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319-320.

点击查看>>舞蹈鉴赏论文(优选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菏泽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原文出处:蒋燕君.“打莲湘”舞蹈赏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9,41(03):131-13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舞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