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舞蹈论文 >

赣南采茶舞风格特点、表演特色及其作用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10-16 共3531字
论文摘要

  赣南采茶舞起源于江西南部地区,源于民间采茶劳动和客家民俗生活,据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广泛流传和发展于赣南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最初的时候客家茶农在山间劳动时互相之间会有对歌、对唱,后经过人人传唱就慢慢成为了客家特有的民间歌曲,再附之以采茶时的劳动工具和采茶动作,就逐渐发展为了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的采茶戏。采茶戏进一步延伸就演变为了纯动作、纯舞蹈的表演形式,即赣南采茶舞。

  一、赣南采茶舞风格的“三化”特点

  1.动作生活化

  赣南采茶舞最初的基本动作是由客家茶农在劳动过程中根据采茶的一些动作随心所欲舞动而成的,刚开始的时候所有动作都非常的自然随意,只是用以劳作之余的放松、休息、娱乐,没有固定的程式和规律,主要以茶农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为主,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地域性。采茶舞所用的道具,一般也都是采茶人用以摘茶的竹篮、背篓以及天热时用的扇子等一些随手的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具。无论舞蹈的形式、动作,还是所用道具、表情,都十分贴近赣南人民的生活,都能处处体现客家民族的生活特点,是一种充满地域乡土风情特色和独特民族民俗特点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

  2.配乐乡土化

  赣南采茶舞所用的音乐具有浓郁的赣州乡土气息和客家唱腔特点,其中的曲调主要以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声调式中的“徵调”为主,语言主要是以赣州官话为主的赣南本土方言,唱腔主要以旋律轻松优美、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的茶腔、路腔为主,蕴含着赣南地区特有的茶山气韵和乡土色彩;伴奏乐器采用的也是具有显著乡土特色的“土乐器”,主要有客家人亲手用粘土烧制的二胡“钩”,以及客家民间常用的唢呐、锣鼓、古筝等乐器。这种极具赣南乡土气息以及浓厚地方特色的音乐舞曲,进一步增强了赣南采茶舞的地域性、民俗性和文化性。

  3.形式多样化

  由于赣南采茶舞是在客家人采茶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对唱到后来的唱跳结合,再到后来的辅之以乐器,最后形成一种有奏、有乐、有舞相结合的较为成熟的舞蹈动作,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融合了采茶歌、舞蹈、茶灯舞、采茶戏等多种艺术特点,是一种吸取了各家之长、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这种舞蹈形式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表现方式随意自然,模仿生活百态,通过极为夸张、生动有趣的舞蹈动作,用诙谐幽默、原汁原味的本土语言,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原始地表现采茶劳作中轻松、欢乐、愉悦的心情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最真实地再现了赣南地区的民风、民俗,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客家人勤劳淳朴、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赣南采茶舞表演的“三绝”特色

  1.绝无仅有的单水袖

  在我国传统的舞蹈表演中,水袖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表演道具,一般为双水袖,有的左右对称,有的长短不一。而赣南采茶舞中的水袖与其他水袖不同,仅有左臂袖筒,而没有右臂袖筒,表演时仅以单臂水袖舞动,并配以独特的舞蹈动作,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从舞动技巧上来看,单水袖一般在左臂,以单手挥动,难度较大,具有其特定的动作技巧。表演时,演员必须同时使用手、腕、肘、臂、肩的力量,使身体的多个部位互相配合,从下到上、协调联动,最后构成一系列优美的单袖舞蹈动作。从舞蹈动作上来看,虽然仅有一只水袖,但做出的动作却非常丰富,可做出缠、绕、遮、摇、飘、卷、甩、摆等几十个单体动作。在跳的过程中,演员有时以手抓袖、抬手做遮阳袖,有时又将水袖绕肩穿腋、环腰高抛、穿针引线,各种动作复杂多变、一应俱全,再加上时而辅以静态的特定造型,从而以绝无仅有的一袖之动,充分地展现出了赣南采茶舞的生动表现力。从表现形式上看,单水袖的动作设计主要来源于客家茶农的采茶劳动和日常生活,有时也对农家动物进行形象地模仿。比如在采茶劳动时,有时天气较热,茶农一般习惯于用衣服的左袖擦汗,因此赣南采茶舞中的很多动作都模仿的是茶农擦汗或遮阳,这种动作也叫遮阳袖;还有的在表演时,模仿狗尾摇摆、马站立等形态,非常的逼真形象,体现了赣南采茶舞特有的风格品位和观赏价值。

  2.绝妙变幻的扇子花

  扇子是赣南采茶舞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道具,不管男女老少在表演时右手中一般都会拿一把彩扇,舞动起来可形成各种各样、灵活多姿的扇子花,通过扇子的变化来美化舞蹈动作,突出风格特点,用以渲染气氛,表达舞者内心的激情。

  扇子花一般可以分为单扇花和双扇花,其区别在于,单扇花男女都可以用,而双扇花一般仅用于女演员。扇子花的动作设计同其他采茶舞的动作一样,也来自于客家人的采茶劳动和日常生活,彩扇可以当作采茶过程中所用的劳动工具和生产生活用具,可以当作挖铲、剪刀、锄头等,也可以作为各种炊具、缝补用具等。不管作为什么工具,舞动起来都会给人飘逸、灵活的感觉,使人看了眼花缭乱,极欲随之起舞。

  经过多年的流传发展,扇子花的种类已达到了二三十种,扇在手中,可转、可抛、可吊、可甩,亦可做出类似风车、波浪等的形态,再配上与之相辅的表演套路和口诀,便形成了一套具有特殊艺术表现力的动作体系,从而深层次地增强了赣南采茶舞的艺术感染力。

  3.绝技超凡的矮子步

  矮子步是赣南采茶舞中男演员的基本动作之一,也是该舞种独有的一种动作表演技巧,其动作的形成完全来自于赣南茶郎的采茶动作。每逢采茶季节,客家男女一起上山采茶,女提篮、男背篓,篮中的茶叶一满,便随时倒入男人背的篓中,由于茶树相对较低,男子不得不半蹲双腿,躬下身子,让采茶女把茶叶倒入身后的背篓中,并按紧压实,由此看上去男比女矮,这一动作过程经过舞蹈艺人的演化总结,就形成了赣南采茶舞中的一绝——“矮子步”。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是我国舞蹈艺术领域的一个独创,也是男舞者丑中见美的一种基本动作。其基本的动作形态是演员双腿始终处于半蹲或全蹲的“屈”的状态,具体步法有高有矮,有相互交叉,还有摇、滑、搓等各种步法,要求男演员必须具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和浓厚的艺术表演力才能完成,做起来既要有轻盈的步伐、灵活的膝动,还要配合手腕和手臂的舞动,以及丰富的表情和眼神,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特色。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和提炼加工,现在赣南地区一些其他的民间舞蹈表演中,矮子步也逐渐被女性舞者所运用,比如《茶韵》《客家大脚丫》等客家舞蹈作品中都有矮子步,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赣南采茶舞将矮子步、单水袖、扇子花三种动作有机融合将客家人的乡土风情、文化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极富地域色彩的艺术表现风格受到了赣南地区群众的深深喜爱,也成为了我国地方特色舞种的代表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典范。

  三、赣南采茶舞艺术的“三促”作用

  1.促进了客家文化的发展

  赣南地区是我国客家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客家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地区。自唐宋以来,就有人迁移聚居于此,开始了开荒种茶的生活,在天长日久的种茶、采茶劳动中,逐渐创造出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其中赣南采茶舞就是客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赣南采茶舞的流传发展,使我国乃至世界上很多的人都喜欢上了客家舞蹈、客家艺术,了解到了客家民俗、客家文化,同时也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挖掘、开发和保护赣南客家文化,对进一步促进赣南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促进人们身心协调健康

  赣南采茶舞起源于客家民间,流传发展于群众之中,在当地基本上人人会跳,广为流传,成为了群众最为普遍的休闲娱乐和健身方式。据有关研究显示,赣南采茶舞是一种全身性的、协调性的、综合性的运动,尤其在甩袖、舞扇、做矮子步时,身体的各个器官、各种组织都会全部参与其中,协同运动,对生理和心理都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具有明显的健身效果。多年以来,在客家农村的社区、广场,采茶舞非常流行,成为了群众在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主要方式,在这种群体的舞蹈运动中,每个人都自然而然地融合到了一起,有效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睦协调,也促进了邻里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3.促进了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艺术,赣南采茶舞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它的动作设计、配乐选择、风格表现等,都从不同角度体现着赣南地区特有的地域美、形式美、艺术美和意韵美。而且随着采茶舞的不断发展,其美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拓展,充分展示了赣南采茶舞独特而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对于欣赏舞蹈的观众来说,赣南采茶舞在满足了人们视觉感受和审美需求的同时,还能使人们更直观、更充分、更深入地感知和体会到了民间舞蹈的内在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促进了人们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曾晶.《浅论赣南采茶舞的艺术特征和表演特征》.黄河之声,2013(12).
  [2]黄文华.《谈赣南民间舞的三大表演技巧》.北京舞蹈学院报,2005(1).
  [3]杨吉慧,林建平.《赣南采茶歌舞的风格与特点》.艺术教育,2006(3).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舞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