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

关公与武术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06 共574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关公对心意门与无形拳法门的影响探究
    【第一章】运城地区关公武术的发展探析前言
    【第二章  第三章】关公与武术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4.1】关公对武术运动形式的影响
    【4.2】关公对武德的影响
    【结论/参考文献】关公对运城武术的促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 文献综述

  2.1 关公的相关研究

  关羽,字云长,生活在东汉三国时期,生前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位列五虎上将之首,生前的职位仅为将军,封号也仅为汉寿亭侯。但身死之后,关羽的影响越来越大,达到与孔子平起平坐的地位,被尊为"武圣".他的传记载于史籍,他的英勇事迹在文学作品及民间口头广为流传;他的形象在戏曲舞台上勾画塑造;他的道德情操被讴歌赞颂,对他的崇拜长期不衰。关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影响非常广泛,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人的民俗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但如此,在国外的一些地方如日本、东南亚、英国、美国等地,也有很高的地位。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只要有华人的社区,都必然有人崇拜关羽。在海外,只要提到关公,人们就会想到中国,想到 龙 的 传 人 . 如 美 国 圣 地 亚 哥 加 利 福 尼 亚 大 学 人 类 学 系 教 授 DavidJordan( 汉名焦大卫) 教授这样评价关公:"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直到信息化的今天,关公的崇拜和影响仍未减弱。

  2.1.1 关公现象的形成

  "忠、义、仁、礼、勇"是核心:关公一生所体现的"忠、义、仁、礼、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形象,这是关公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其中"忠"最具特色,关公的忠被称为是"彻底的忠",中国传统的文化将忠诚誉为崇高的美德。关羽对刘备的忠诚不仅表现在对国君的忠诚,还具有对朋友的忠诚,从而对关羽所表现出的忠诚,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上司国君都乐于接受,乐于肯定。关羽之"义"将把儒家教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关羽始终恪守"桃园三结义"的誓词,关羽一生中所体现的"忠、义、仁、礼、勇"的高尚道德情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特别是适应了下层市民百姓的文化心理态势。关羽的"仁"表现为"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爱戴百姓,善于接近普通人,这也是关羽受普通人爱戴的原因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将礼视为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关公所遵循的礼既是忠君之礼,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勇武,通过个人表现出来是一种气质,通过整个民族表现出来则是一种精神,关羽这个勇武之士的形象,使人们在心理上得到接受,从而倍加推崇。

  关帝庙遍天下是基础:这是关公文化长盛不衰的物质基础。古代"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在当代关帝庙仍是最多的庙宇,据台湾专门研究宗教的学者张柽介绍:即使经历战争年代,在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有一次专门调查统计,大陆专供或合供、配供关公的庙观达 4.4 万多座。关帝庙不仅遍布汉族居住地区,在中国的边远地区如西藏的雪域、新疆的大漠,黑龙江畔的边村,都建有关帝庙。其他如香港、澳门,也都建有关帝庙。在台湾,关帝庙建筑尤为普遍。在国外,东南亚一些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都有关帝庙建筑,甚至在澳大利亚和美国,也建造有关帝庙,关羽也受到祭祀,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建有关帝庙。

  在所有的关帝庙建筑中,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的关帝庙规模最大、最为宏伟,堪称天下第一关庙,武庙之冠。

  外在因素的推动:宗教是关羽神圣化历程的起点和重要传媒.儒教、佛教、道教竞相推崇、神化关羽,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文学作品的描述为关羽神圣化形成创造了外部环境,历代文学艺术家对关羽的美化和颂扬,使一种理想化而又理性化的封建时代的英雄人格典范,就这样在艺术家们的鼓噪喝彩声中渐趋成形。封建统治的推崇直接推动了关羽神圣化过程,在关公神化过程中,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尊崇,累累封谥功不可没,由侯到王,由王到帝集荣耀于一身。

  2.1.2 关公的相关文献

  唐兆梅在《评关羽其人》一文中,从关羽一生的际遇、身死之后被神化的原因出发,认为关羽为刘备蜀汉政权的开创和奠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忠勇著称,打过许多胜仗也打过败仗。对关羽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他的骄傲自大破坏了吴蜀联合,他的"骄于士大夫"影响内部团结,他并非不近女色,对关羽的最终评价是不宜肯定。

  郑敏在《说武圣人》一文中,认为关羽与孔子并称为文武二圣,在中国历史上有巨大的影响,从关羽斩颜良、单刀赴会两个故事阐述了关羽的勇武形象,从关羽被曹操俘虏、败走麦城两个故事阐述了关羽是一个勇武有余,缺乏谋略的武将,从关羽死心塌地的追随刘备,肯定了关羽的忠义精神。

  武玉芳在《从关公身份的演变看关公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一文中认为关羽生前是蜀国的大将,对关羽的崇拜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清代关羽的崇拜达到了最高峰,关羽被一步步的神化,被上下所认同,与历代封建皇帝的封谥、各教派(佛教、道教、儒教)的神化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关帝显灵济世故事有直接关系。同时表达了:"关羽形象在以后每个时代的存在,并不是关羽本人的现实存在,而是在于一种由于社会的接受而建立起来的文化世界里"的观点,认为关公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促进传统文化复兴、加强国际友好交往、维系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凝聚力、促进旅游开发、推广道德教化等方面".

  刘永生在《从关公崇拜看关羽的道德精神》一文中从关公被兵家、商界、佛教、道教、儒教的崇拜,从关公的祭祀(官祀、民祀)说明关公已成为一种文化。关公所体现的道德精神包括"仁义盖天、正气凛然,忠信无敌、致死不休,神勇无双、胆识过人".

  暴丽霞在《论关公精神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相融与互补》一文中阐述了关公精神的内涵忠、义、信、仁、勇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仁、礼、中庸、中和"的基本特征。从"忠、义、仁"三个方面论述了关公精神与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从"勇"论述了关公精神与传统体育文化的互补,在论述到关公精神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时,她认为关公的"忠"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表现,关公的"义"是公平竞争、和平友谊的表现,关公的"仁"是团结有爱、博爱文明的表现,关公的"勇"是勇敢果断、开拓创新的表现。

  牛贤芳在《谈关公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一文中认为对关公的崇拜和信奉已达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关公文化。关公文化可以用"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来表述对国家的忠义、对社会的诚信、对民众的仁爱。

  同时认为关公文化的核心是诚信,在市场经济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今天,关公文化对促进社会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前人对关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历史人物关公的评价、对关公崇拜的现象及原因的分析、对关公精神的作用以及关公文化的时代意义的研究等方面,而且是从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的分析较多,缺乏硕士以上层次的学位论文对关公的研究,对关公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

  2.2 关公与武术的相关研究

  关公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一员武将,位列五虎上将之首,其武艺高强战功赫赫,一生以勇武著称,是古今习武人群的一员。

  2.2.1 武艺评价

  关公作为三国时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威震华夏,其勇武威猛闻名遐迩。官渡大战的前夕,袁绍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曹操率兵驰援,令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关羽远远望见颜良的旗帜,便策马入万众之中,刺颜良于马下,取其首级而还。这种"入万众之中,取敌上将之首级"的做法,必须具有高超的武艺和勇敢的气魄。建安24 年(219 年)七月,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去樊城援助,驻屯城外。关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将于禁等七军淹没于大水之中,最后生擒于禁,斩杀庞德,通过此战役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中原,使得曹操有了迁都之念。曹操的谋臣郭嘉说关羽与张飞"皆万人之敌也",曹操的谋士刘晔也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孙权一方的周瑜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季汉辅臣赞》中写道:"关、张赳赳,扶翼携上,雄壮虎烈".《三国志》中,对关羽、张飞的评价是"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这些来自敌对方和后世的评价和看法对关公的武艺评价如此之高,可见关公武艺之高强。而关羽和张飞二人相比较,尽管张飞"雄壮威猛"也声名远播,但仍"亚于关羽",稍逊一筹。此后,关羽成了勇武威猛的代名词。

  2.2.2 "武圣"称号关公的封号和尊称多得数不胜数,关公的形象也是无所不包。作为"武圣"的关公形象被人们广为传诵。关公生前是刘备手下的一名将军,位列五虎上将之首,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关公生前的最高职位仅为将军,封号也不仅为"汉寿亭侯".但是在他死后,对他的封谥却纷至沓来,不断升温,地位被不断的抬高。由侯到王,由王到帝,由帝到圣,到最后成为与孔子平起平坐的武圣人。宋朝是"武圣"关羽的起始阶段,宋朝末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国内积贫积弱,社会充满危机,还要面对辽和西夏的威胁,正是宋朝面临的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使得当时的权力阶级试图利用关羽的勇来对抗外来的威胁,鼓舞士兵的士气,所以在宋朝时期对关羽的封谥多达 6 次,关羽由侯、公、真君而成为王,宋代最后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从宋元到明中叶,随着关羽影响的进一步发展,关羽得到统治阶层的认同。

  明朝时期,中国的海岸线经常会受到倭寇的侵袭,人们生活十分困苦,面对倭寇的侵袭,封建统治者运用关羽的忠义仁勇形象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忠于国家,明神宗万历年间,关羽角色完成了由王到帝到圣的转变。清朝中后期,吏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还要面对国外势力的侵略,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封建统治者希望人们像关羽一样,奋勇杀敌,忠于自己的国家。

  顺治九年(1652 年)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从此,关羽成为封建社会的"武圣",也变成了为全民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关公的武圣封号不是浪得虚名,而是靠他的勇敢、武功和战绩树立起来的。

  2.2.3 关公精神与武德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输入"关公与武术"关键词,搜索的相关文献比较缺乏,研究结果甚少,总共出现以下文献资料,如下:高峰在《浅谈关公崇拜对我国武术道德的影响》一文中,从"忠、义、仁、勇、信"出发,阐述了关公精神与武德的相融,他认为关公精神所蕴含的"忠、义、仁、勇、信"的文化特征,在武术道德中体现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道德标准,反映武术道德的内在秩序,彰显了中华民族感情和武术精神的审美认知。

  同时认为"武圣"形象的关公,对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习武人群的楷模。

  吴红芳在《关公精神及其对当代习武人群的影响研究》一文中认为关公精神的内容主要包括忠诚的高尚美德、崇尚信义的高尚情操、崇尚仁爱的人格力量、崇尚诚信的高尚情操、崇尚勇武的英雄精神、崇尚睿智的儒雅风范及崇尚礼仪的儒家规范七个要素。

  该论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阐述了关公精神对习武人群的理念和习武实践的影响,认为关公精神对习武人群的技击技术和习武实践方面影响有限,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忠、义"等思想品质对习武人群武德的影响。

  冯志平在《关公精神对习武人群理念的影响》一文中认为关公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忠、义、仁、勇、信",关公精神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标准之一,影响着习武人群的理念。解读了习武人群的理念包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勤奋刻苦的意志理念、德义先行的道德理念、见义勇为的正义理念、注重大局的容忍理念、注重感情的友谊理念。从"核心内容、时代性、文化相通性"三个方面阐述了关公精神与习武人群理念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认为关公精神对习武人群的理念具有积极的影响。

  唐韶军在《从崇拜"武圣"论"传统武德"》一文中认为关公是三国时期的一员战将,作为习武人群,被称为"武圣"的主要原因是武德造诣之高。

  阐述了中国武术的武德观念一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义是武德之本,而关羽性格的本质特征正是忠义,儒雅风度是武德之形,而武艺超群, 兼通经史,刚柔相济, 张驰有度正是儒雅风度的表现。最后表达了"人们对武林中英雄人物的敬仰,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都具有崇高的武德"任春香、文江峰在《论关公精神与武术精神的融合》一文中概括了关公精神是豪杰之资与圣贤之学的融合,武术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人武德修养;第二、集体的道德观念;第三爱国主义的精神。从"民族精神、中华大一统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关公精神与武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大统一的积极作用、对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

  综上所述,前人对关公与武术的研究,集中在对关公武艺的评价、关公精神与武德的关系两个方面,相关研究文献较少,理论研究薄弱且处于零散状态,没有从全面的角度来分析"武圣"关公对武术的影响,理论研究与"武圣"地位不相符合。

  

  3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关公对运城地区无形拳法门和心意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研究内容的需要,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网络工具搜集相关的文献;利用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购买相关书籍;通过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解州关帝庙服务中心搜集、购买相关书籍和资料;通过"中国关帝网"搜集相关资料,为本论文的撰写搜集充足的资料。

  3.2.2 实地考察法

  为证实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提高论文素材的真实性,对运城市解州镇的关帝祖庙、常平村的关帝家庙进行实地考察和访问,以及对运城市安邑县的心意门、运城市临猗县的无形拳法门进行实地考查和访问,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充分的材料和素材,证实论文的客观性。

  3.2.3 访谈法

  根据论文的写作需要,主要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如下:对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邹明老师、以及运城学院体育系教授王建洲老师、张河水老师,讲师孙会文老师、暴丽霞老师进行了访谈;对运城河津市著名武术家王刚师傅进行了访谈;对运城市安邑县地方拳种 "心意门"的主要代表人物王金安师傅、心意门研究会会长史明老师,以及心意门的主要弟子竹春梅老师等进行了访谈;对运城市临猗县地方拳种无形拳法门中的王武杰师傅进行了访谈,王武杰师傅是无形拳法门创始人王有志师傅的儿子兼传承人,现任"运城市武术协会委员、临猗县武术协会主席".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