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羌有尚武好勇的民风,纳西族是古羌人后裔,在历史上长久保持着突出的崇尚勇武精神。[1]纳西族先民共有梅、禾、束、尤四个氏族,四个氏族部落在南迁的过程中形成了尤束互婚集团和禾梅互婚集团。各个互婚集团呈网状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向南迁徙下来,征服土着濮人,并逐步与之结合共同繁衍了摩挲夷,也就是纳西民族。经历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其间历时八百年的历史岁月,形成了纳西三大部落,其中在奉科、宝山等地的尤氏部落,在拉伯建立依山枕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鲁盘瓦寨,其逐步壮大部落势力,一步步向丽江坝子白沙、束河等地发展,[2]最后造就了木氏土司的辉煌。
对尤氏纳西部落尚武精神历史变迁的研究,旨在探索尤氏纳西部落从弱小部落发展到木氏土司辉煌的原因,促进对该纳西部落发展历史的认识。
1 结果与分析
1. 1 氐羌族群的尚武遗风
原始时代,人类在生存竞争中,首先是与人与兽的斗争,而在这种严酷的斗争中,武术竞技开始了萌芽。[3]纳西族源于河徨地区的古羌人,从有关史籍记载中看,纳西族的尚勇好武与古羌人的民风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后汉书·西羌传》中说: “河徨间地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从上古到春秋,西羌向东方中原各地迁徙很频繁,主要原因是因为那时原始的西羌部落以射猎为生,居处无定,随野兽迁徙。[4]可见,纳西族祖先在原始社会,同样面临着生存竞争。经过长年逐步累积,逐渐产生自觉运用武术技巧的观念,便有了武术意识的萌芽。严酷的生存竞争环境和武术意识的萌芽,促使了纳西族祖先尚武精神的产生。
氐羌族群往南迁徙的路线上,经过土着巴人的故地。巴人指的是川西南康巴人。东巴经典称“巴人长有七张舌头,能说善辩的人,有九颗胆的强悍和野蛮的种族”,氐羌族群南迁路过巴人地域的时候,遭到巴人的残酷拦截,置于灭族绝种的困境。最后迁徙族群在除夕夜半“黑直”的时辰,趁巴人个个喝醉酒的时候击败了巴人。所以先民通过“巴瓦扑”葬仪,讲述先民在南迁的路上,遇到巴人拦劫,置迁徙族群于灭族绝种的困境中,又获重生的血泪经历,警示和教育后来的子民永远不要忘记。
由此可见,氐羌族群在征服自然环境和迁徙路上遇到土着人阻杀的历史来分析,尤氏纳西族群的先民为了族群的延续,必须具备尚武好勇的民风。
1. 2 远离硝烟自谋发展
公元7 世纪初,吐蕃王朝的崛起,打破了川西南和滇西北“酋寨星列”的相对安定的格局。纳西三大部落也开始卷入到了战争之中,特别是拥有盐铁之利的东部禾氏纳西部落和雄踞地理要塞的西部梅氏纳西部落,在吐蕃王朝、南诏、唐王朝的博弈之中,常置于残酷的战争中,部落自身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然而,地处丽江江湾地的尤氏纳西部落,它与吐蕃、南诏阻隔重山重水,其境内也没有盐铁富利,又远离吐蕃南下南诏北上的过境之地。因而丽江江湾地尤氏纳西部落,躲开了唐王朝、吐蕃和南诏三强的频繁战争,在吐蕃与南诏的斗争中,中部的尤氏纳西部落,它潜在江湾腹地的口袋底,充分利用特有的地利条件,常持观战的局面,不惹是生非,赢得了相对安定的社会和平环境,自立自谋的繁衍生息、发展生产和文化,不露声色地图谋自身发展。
南诏在贞元十年( 公元 794 年) 大破吐蕃于铁桥城,吐蕃败北,南诏斩断铁桥之险,与吐蕃不复交通。南诏的异牟寻分析比较纳西三部落的历史情况,对纳西三部落采取了不同的统治策略。南诏对西部梅氏纳西部落和东部禾氏纳西部落,采取了削弱二部势力的,迁出土着纳西居民,放到异地分而治之,行以军事占领统治。而南诏对中部尤氏纳西部落,实行羁麽之治,一般予以安抚,或用其力量,所以从唐贞元十年( 公元 794年) 到唐亡,期间108 年的时间内,中部尤氏纳西部落为南诏的羁縻之治政权,承认其酋长的世袭地位。唐末,公元902 年,权臣郑买嗣篡灭南诏,建立大长和国。时尤氏部落为南诏所辖,大长和国对尤氏纳西部落授以麽些诏的封号,继续羁縻之治。但是这支不受注意的弱小势力,躲在江湾的口袋底,自谋图强,自求发展,到了唐末时,尤氏纳西部落计有一万五千户的部落子民,也就是说成为了拥有近十万人口的大部落。“宋玉挥斧”其中就把尤氏纳西诏划出皇土,时长和国经历天兴国、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政局十分不稳定,处于自顾的困境,时尤氏纳西诏,尤古年的后裔子孙自任大酋长,行以自立为王,自谋图强,赢得自求发展的安定的政治局面。
可见,该阶段尤氏纳西部落加强了经济、文化、军队等实力的储备,积蓄能量,等待机会壮大实力。因此,认为改阶段纳西族尚武精神采取了“自我保护”的方式,对外不加以宣扬纳西族武力的强大,不与周边强大势力进行对抗,在纳西族内化的尚武精神。
1. 3 审时度势主动向朝廷靠拢
蒙古在北方掘起后,在统一全国战略中,对西南边疆的云南十分重视,1235 年和林会议后,制定了南北包抄,夹击南宋的战略计划。时蒙古大军压纳西诏边境,诏主阿良审时度势,以识蒙古军过境纳西诏地域,仅为借路,图谋大理国,拊南宋半壁江山,何况蒙古铁骑所向披靡,小小纳西诏不胜蒙古兵的对手,诏主阿良经过反复权衡后,战必伤,降必利,结果迎兵于奉科三江口,帮助忽必烈大军以济金沙江。后阿良率纳西土兵为先锋协助蒙古大军,忽必烈论功行赏,把一直到把阿良升为元帅,赏赐丰厚。公元1263 年委任阿良查罕章管民官一职。
在忽必烈的帮助下,“酋寨星列”的纳西部落,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统一,并把统一的纳西部落直接纳入皇土,可以说没有忽必烈的南征,没有纳西部落的统一,也不会有元朝以后纳西族的掘起。元二十二年( 1285 年) 新立丽江宣抚司,时阿良阿胡继任江宣抚司职,阿良阿胡慎重的选择以大尤地( 英古公本) 为治所新址,大尤地是一座天地造化的既有城墙又有护城河的城堡,其地理位置,是个易于防守,也能出其不意地可以抵到辖区地的每一个地方,为治所理想的选址地方。
该阶段尤氏纳西部落的尚武精神,充分认识当时局势和本部落的能力,主要体现的是审时度势的思想,确保该部落的生存和发展。最后,历史也证明了正因为该时期审时度势的尚武思想,主动向朝廷靠拢,不仅保住了该部落的生存权,而且也为明代木氏的掘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4 借“藩篱”开疆扩土
明洪武十四年( 1381 年) ,时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已有十多年了,朱元璋派遣颖川候傅友德,永昌候蓝玉,西平候沐英等率三十万大军进讨云南,遂破大理。时丽江土酋阿甲阿得,任丽江宣抚司副使,“率先归附”,并亲率土兵从征傅友德,以克服周边众夷,朱元璋闻之,赐予木姓,从此尤古年先祖一系列得纳西土酋始有木姓,阿甲阿得改姓以木,名木得。洪武十六年,木得亲率纳西土兵,从征傅友德攻破元右宰相所盘踞得景东佛光寨等,立有功绩,朱元璋“嘉其伟绩”,授木得丽江世袭土知府“诰命”一道,“诚心报国”银子金带等。
历史得经验说明,明王朝认识到靠大理“辑宁边境”是靠不住得,而丽江土知府比大理是小土酋,将来羽翼丰满,没有自立为王得他图势力。“云南山川形势……北以鹤庆为关,以丽江为蔽,西北吐蕃以丽江、永宁、北胜为扼塞,识此三要,足以筹云南矣。”[5]朱元璋按此为筹云南得方略,大胆弃其依靠大理之举,取以挟持纳西土司得势力,“守铁桥以断吐蕃,守石门以绝西域”之策。成为明王朝西北得藩篱。木氏土司在历史上,时为吐蕃所有,时为南诏所辖,深受其在两大民族夹缝间生存得危难,因而木氏土司欲求依靠中央皇朝得愿望,是纳西土酋得客观历史因素形成的。故木氏土司也心领神会皇恩欲求图报的旨意。
木氏土司也明朗地取一条上紧靠中央王朝,南拒大理国东山再起,西北“守铁桥以断吐蕃,守石门以绝西域”的重任。并公开打着“辑宁边境”、“明国藩篱”的大旗,用武功向西北吐蕃,东北和东三个方向扩张势力的策略方针,逐步实现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军政合一的土司统治政权。木氏土司借屏藩行以武力,从征明军勘乱,内治评叛定疆; 大破吐蕃土司联军; 向西北藏地用兵; 向东北与西番永宁五所争夺金矿等。木氏土司除了依靠明王朝发展壮大自己,同时对明王朝“诚心报国”和军事支持。
同时,木氏土司取以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载体,对纳西子民采用多种形式的扩土有理的教育,将这一理念在纳西子民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力争负诸于纳西子民实现用武功开疆扩土的行动上,并让它成为纳西人传统心态文化,陶冶和铸造纳西子民的心理素质,成为纳西子民向上进取的传统文化的灵魂内核。该阶段尤氏纳西族后代的尚武精神,不仅在行动上进行强化,同时加强了思想上的教育,同时,体现出了“大一统”和一些“国家认同感”思想。
1. 5 改土归流前后
从清初到吴三桂叛乱的平定,其间经历近四十年的历史岁月,而木氏土司也经历了其间几代土司的夭折,加上几股外力造成的祸患,弄得木氏土司在内困外患的漩涡里浮沉。《木氏宦谱》载文: “至丁亥年( 1641 年) ,流寇首乱,搜掠历代所赐金银牒物并敕诰,俱被罄尽,地方焚掠一空。”看来木氏土司有难言的苦衷。顺治十六年( 1659 年) ,清军入滇,木懿土司“争先投诚”,顺治十七年( 1660 年) ,清朝廷仍授袭木懿土知府职,管理原 地方。吴三桂叛乱拉拢木懿,木懿“坚志不从”,木懿被其诬告被囚禁七年之久。康熙二十年和康熙五十六年木氏土司积极协助清军,参与军事活动。
公元1723 年( 雍正元年) ,丽江府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了木氏土司世袭丽江土知府职,将木氏土司降为土通叛。改土归流在政治上废除土司的统治,打破土司分散割据的局面; 经济上在土司地区实行科田纳粮,变通土司征税为中央王朝直接向土民征收粮赋,以增加经济收入;军事上解除土司的武装、收缴土司的武器,以防止地方势力的威胁,加强对地方直接的军事控制[6]。这样,经历元、明、清三朝代,历时470 年的土司政权遂告崩溃。丽江能以和平过渡的手段实现改土归流,其主要一点是清王朝既定的改土归流政策,是封建领主经济转变为地主经济的进步措施,是顺应满清王朝既定的改流政策的历史潮流的效应结果。
该时期尤氏纳西部落后代的尚武精神,一是以“大一统”和一些“国家认同感”思想为主导,积极向清王朝靠拢并协助参与战争; 二是由于经历其间几代土司的夭折,加上几股外力造成的祸患,整体实力明显下降,其尚武精神也有所流失; 三是通过改土归流,虽然木氏降为通叛失去了经济和军事上的控制权,但是民间作为尤氏纳西部落后代子民,仍然承袭了尤氏纳西部落先民的尚武精神,在之后红军长征过丽江和纳西族抗日救亡运动中,充分体现出尤氏纳西部落的勇武之精神。
2 结论
1. 尚武精神贯穿整个尤氏纳西族部落历史发展过程.从尤氏纳西族先民氐羌族群得尚武遗风,到改土归流之后尤氏纳西族部落后代子民仍然保留有尚武精神,纵观尤氏纳西族部落发展历程,尚武精神贯穿了整个尤氏纳西族部落历史发展过程,对其历史得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得作用。
2. 各阶段尚武精神因社会环境和族群发展的不同而有差异尤氏纳西族先民氐羌族群为了生存竞争在征服自然环境中萌芽了尚武精神; 在南迁过程中路遇阻杀,为了族群的延续必须崇尚勇武精神; 在本部落尚处于弱小阶段,选择远离战争,发展壮大的尚武精神,储蓄能量等待时机; 审时度势主动向朝廷靠拢,借以确保该部落的生存和发展; 借藩篱使尚武精神开始处于付诸于行动阶段; 族群衰落阶段,在尚武精神中提升“大一统”和“祖国认同感”思想。由此可见,各阶段尚武精神因社会环境和族群发展的不同而有差异。
3. 尚武精神中“大一统”和“祖国认同感”的体现尤氏纳西族群体智慧的结晶.公元7 世纪初,吐蕃王朝的崛起,打破了川西南和滇西北“酋寨星列”的相对安定的格局,尤氏纳西部落较之于其他部落可以说是弱小的部落,在面临战争选择时,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族群的灭亡。从唐、吐蕃、南诏的博弈中选择远离战争,到元代主动向忽必烈靠拢,就开始在尚武精神中体现出一些“大一统”和“祖国认同感”,到了明代这一思想体现得更加突出,清朝初期到改土归流前后,木氏衰落,“大一统”和“祖国认同感”的准确定位,才使尤氏部落后代子民与“祖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尚武精神中“大一统”和“祖国认同感”的体现是尤氏纳西族群体智慧的结晶。
3 建议
1. 借尚武精神变迁,促进了解该部落发展历史
尚武精神思想的体现和行动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纳西尤氏部落的历史。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族群发展程度、社会局势等因素,导致了该部落在不同时期选择的尚武精神思想体现和行动选择的差异。研究该群体的尚武精神变迁,有助于促进了解该部落的发展历史。
2. 尚武精神应与时俱进
因社会环境的差异和族群发展程度等,会有不同尚武精神思想的体现和行动的选择,从该部落尚武精神的变迁和族群的发展,说明了尚武精神要与时俱进,才能让族群常年立于民族之林。
3. 探究尤氏纳西尚武精神核心思想和迈向成熟的标志
从原始社会尚武精神的萌芽阶段,到尚武精神中“大一统”和“祖国认同感”的体现并付诸于行动,尤氏纳西尚武精神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并指导该群体常年立于民族之林。但是,对纳西族尚武精神研究成果甚少,有待于对该群体的尚武精神的核心思想及何时迈向成熟等问题进一步研究,促进了解该民族常年立于民族之林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杨福泉,纳西族的崇尚勇武精神及其源流探索[J]. 民族研究,1990,( 3) : 75.
[2] 木丽春. 纳西族通史[M].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1) :7.
[3] 周伟良. 中国武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2.
[4] 马长寿. 氏与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13.
[5] 木丽春. 纳西族通史[M].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72.
茶学思想所倡导的德、静等理念, 都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价值诉求。所以, 如果我们能够将茶学思想与传统武术文化相结合, 其必然能够优化该文化的传承机制, 并且造就持续性影响力。...
一、研究意义团队精神可以概括为:一个团队的全体成员对自己的团队满意和认同,能够主动的把团队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发展个体的创新性与创造性的同时,能够考虑到团队的其他成员,主动与他人合作,尽心尽力的为实现团队利益而努力奋斗。龙舟运动不...
近些年探析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关系的研究成果颇丰,不管是从哲学视角、历史进程还是审美意识、艺术方面等所梳理的区别,几乎一致认为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造就分属不同的身体文化体系。历史演进,社会结构重组,中国武术也随着社会历史...
第五章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社会文化意义一、沧州回族武术文化精神的内涵。(一)海纳百川、包容豁达的精神。沧州回族武术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是老一辈武术家在总结、发展自身的传统特点的同时,广开胸怀、博彩众长,吸收其他门派的优势,形成...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一个巨大的子系统,是中华民族逐渐形成的巨大历史文明,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民族文化。...
跆拳道为韩国的国技武术,是一种手脚并用的强身健体运动,大约诞生于1,300年前,相传跆拳道是由中国的北少林传入,经过数百年的研究和磨炼,及无数次改进,而成为现在的跆拳道.它以其腾空、旋踢脚法而闻名。跆拳道这个名称来源于韩语的跆(指用脚踢打),...
中国古代武术精神作为古代武术的衍生形态,便可以理解为古代武术习练卓有成效的武学大家,对“阴阳”学说由身体表现形态上升到思想意识层面并期望付诸于具体行动的一种“信念”,我们把这些“信念”的成因加以概括,可以笼统的归结为“法”与“易”,便可称之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