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语悬疑电影片名汉译对其在中国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从音译、直译、意译和兼译四个翻译策略入手,探究英语悬疑电影片名汉译过程中译者应如何选择翻译策略来实现观众的期待视野,论证接受美学在翻译中的指导意义,以期对未来的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 接受美学;观众;英语悬疑电影;片名翻译;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uspense film tit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communi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titl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uspense film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explores how the translator should choose the strategy to realize the audience expect vision from transliter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and demonstrates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practice of future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Keyword: reception aesthetics; audience; English suspense films; title translation;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进一步提高。悬疑电影作为国人消遣时间以及了解多元文化的渠道,正逐步走入人民生活。一部好的英文悬疑电影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首先要有吸引观众的汉语片名。电影片名让观众对电影有一个大致了解,因此,英文悬疑电影名的汉译十分重要。
虽然对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已不在少数,但对英语悬疑电影片名的研究却不多。截至2020年10月30日,在中国知网以“英语电影片名”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期刊论文共158篇,而以“英语悬疑电影片名”为关键词搜索到的期刊论文为0篇。在158篇研究英语电影片名的论文中,包含关键词“翻译”的论文共79篇,仅有6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研究视角。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核心,与英语悬疑电影片名汉译的目的一致。因此,本文拟从这一视角分析英语悬疑电影片名的翻译原则,以期对后来的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一、翻译中的接受美学理论
德国文学史专家、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接受美学理论,尔后,姚斯和其他五位文艺理论家共同创立了接受美学学派。接受美学理论“把注意力从作者和文本转移到文本—读者的关系上”[1]366,打破了传统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观点,确立了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该理论中的主要观点如下:
其一,接受美学主张以读者为中心。在以往的翻译理论中,一般强调以作者为中心,或以原文文本为中心。接受美学的出现,将读者放到了衡量翻译质量的重要位置。翻译的实践过程不仅是从原文到译文的简单转化,还需要文本的所有经历者一起参与,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1]24。换言之,读者是作品传播的重要媒介。
其二,读者的“期待视野”。“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1]2 4。
其三,“视野融合”。“读者在阅读时,通过不断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交互作用中作品的意义与读者的理解不断地融合,最终在不断的运动中形成了‘视野融合’”[2]。文学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读者会形成个人的见解,两者会经历接触、抵抗、理解等过程,最终在某个点达到融合。因此,译文要考虑译入语受众的背景文化,以快速而有效的方式融入译入语文化。“也就是说,读者的接受成为翻译活动的出发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3]
二、中英语电影命名的特点
电影片名作为一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其特点主要有二,一是简明扼要,二是生动形象。首先,很多电影片名会以影片中的人物、地点、时间等主要信息来命名,片名虽然简单易懂,但是紧扣主题,吸引观众;其次,为了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有些电影片名会使用比喻、暗喻、反讽和省略等修辞手法,或者使用带有悬念、美感的词语来命名。
三、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接受美学
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要在被观众或者读者的接受中体现。电影作为文学艺术的产物,更需要观众的接受来体现其价值。为了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运用多种翻译策略或者技巧。本文将从音译、直译、意译和兼译四大翻译策略出发,以英语悬疑电影片名为例,分析接受美学理论如何在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中得以体现,汉译的英语电影片名如何满足读者/观众的期待视野。
(一)音译
英国现代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对“音译”对象进行了界定,即“人名、地理地形名称、报纸刊物名称,仍未翻译出来的着作、电影、喜剧名称,私人公司及机构名称、公共或国家机构名称,街道名称、地址等”[4]。
英语电影中大多以主角名字、时间或地点命名的片名,可用音译法进行汉译。例如,Mr.Holmes《福尔摩斯先生》(2015)、Mulholland Dr.《穆赫兰道》(2001)、Roswell《罗斯威尔》(1994)、Miss Sloane《斯隆女士》(2016)和Harry Potter《哈利·波特》系列等。使用音译法翻译电影片名,一方面可以直观地向观众透露影片的主人公或者其中的人物性格、事件发生的时空等重要信息,使读者对影片有最初的判断或理解;另一方面,音译法可以使影片译名保持原名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这一角度来说,音译的英语电影片名可以满足读者的期待,译名不仅形美,同时音美。然而,受英汉两种语系差别的限制,音译法翻译的译名有时与原名之间的音节等方面会难以完全匹配,这样的译名会对影片的宣传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同时偏离读者的视野。
《福尔摩斯先生》和《哈利·波特》这两部英语悬疑电影的片名,以主角名字命名,采用了音译法,影片的受欢迎度和观影人数可观。一方面是因为译名保留了原名的特点,同时突出了影片主角;更重要的是,在电影出现之前,同名小说已经有了多年的读者期待,读者已从小说中了解了影片的剧情和精彩度。也就是说,两部电影的同名小说已经先期为其造势,因此,这样的英语悬疑电影片名采用音译法是合适的。
而《穆赫兰道》、《罗斯威尔》和《斯隆女士》这样的英语悬疑电影片名较为小众,而且大部分中国观众对英语国家的人名、地名等并不熟悉,直接采用音译法很难引起观众的强烈兴趣,甚至会限制观众的想象力。例如《穆赫兰道》,从片名来看,只能知道电影的主题是一条马路,可能会给读者带来悬念和好奇心,但是其他的信息都不明确,而且片名缺乏特色,读者可能会对电影失去兴趣。观影后才会发现,电影与马路没有关系,而是通过一个悬念重重的梦来引发观众的自省。电影情节的巧妙与精彩并没有在影片片名中体现出来,即便它荣获多项大奖也并没有为大众所熟知。这样的电影译名虽然尊重了原名,但是远离了观众的期待视野,是英语悬疑电影片名汉译的反面例证。
(二)直译
所谓直译,“即在尽量保持源于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就是让译文和原文用相同的表达形式体现相同的内容,从而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色彩。直译要保证文通字顺,避免硬译”[5]49。
很多英语电影片名会采取直译的方法进行汉译。例如Hard Candy《水果硬糖》(2005)、The Sixth Sense《第六感》(1999)、Rear Window《后窗》(1954)、12 Angry Men《十二怒汉》(1957)和The 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应》(2004)等。这些采用直译法汉译的英语悬疑电影片名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这些电影的原名就是简单易懂的事物,汉译时直接保留“原形”,不仅让读者理解准确、传达了影片信息,同时保留了原片名的主要思想和民族文化特色;其次,直译的片名可以保留原片名的部分节奏感。但是,直译对于部分包涵文化色彩的片名并不适用。
成功的范例如《第六感》和《蝴蝶效应》。首先,译名没有背离电影原名的形式与意义;其次,对于大多说汉语的观众来说,这两个词并不陌生,即使不了解“第六感”和“蝴蝶效应”的具体含义,也能因此判断电影的类型,由此引起观众的观影欲望。
然而失败的例子诸如《水果硬糖》和《十二怒汉》,虽然遵循了直译法的原则,保持了原名的含义和形式,但是无论电影原名还是译名,都没能体现出悬疑电影应有的神秘感。事实上,电影《水果硬糖》讲述的是小女孩海莉惩罚恋童癖男人杰夫的故事。水果硬糖代表的并不是糖果,而是美国网络俚语之一,很多时候代指未成年少女。英语观众对电影原名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有所理解,甚至有观众可以根据片名联想到影片中的“硬糖”未成年少女是危险的;而对于汉语观众来说,译名无法传递原名的文化信息,可能会导致联想偏移,认为影片更像是儿童类型电影,会降低对影片内容的期待。
(三)意译
“在语言出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时,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当译文和原文无法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相同的内容时,译者舍弃原文的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色彩,就是意译。”[5]50
在英语悬疑电影汉译所运用的三种基本翻译策略中,意译法应属最贴近读者期待的一种翻译方法了。例如,Inception《盗梦空间》(2010)、The Prestige《致命魔术》(2006)、Searching《网络谜踪》(2018)、Self/less《幻体:续命游戏》(2015)和The Losers《绝命反击》(2010)等。英语悬疑电影重在情节,电影片名带来的悬念可以从开始就吸引观众的眼球。当以上的电影片名直译后无法带给汉语观众悬念时,译者采用意译来达到这一目的。虽然电影片名的意译使得原名与译名意思不完全相等,但是译名并没有脱离影片的主旨内容,译名甚至更容易被观众所理解。
从影片在国内宣布之初,《盗梦空间》就引起观众热切期待,不仅因为其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其特别的片名也是部分原因。“《盗梦空间》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柯布带领其‘特工团队’,进入他人梦境以从中盗取机密,并通过植入意念的方式重塑他人梦境的故事”[6]。译者对片名进行翻译之前,会去观影了解、分析影片内容,在此基础上运用合适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对影片片名进行恰当、正确的翻译。Inception在词典中释义为“开始,开端;初期”[7],若译者以这个角度进行翻译,那么影片的悬疑色彩就会因为片名而失色。译名中,译者仅通过“盗梦”两个字就将电影的主要内容完全概括出来,同时加入“空间”二字,既符合中文的四字结构,又给“盗梦”加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和观影欲望。
(四)兼译
“所谓兼译,是指将音译、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融合成一体,兼顾使用。”[8]翻译时,很多时候仅使用单一的翻译策略并不能完美地诠释原文的含义,此时就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或者多种翻译策略。例如The Mist《迷雾》(2007)、Orphan《孤儿怨》(2009)、Memento《记忆碎片》(2000)、Se7en《七宗罪》(1995)和Gone Girl《消失的爱人》(2014)等就是兼译翻译策略的成果。
《孤儿怨》中一对育有一双儿女的夫妇,因即将到来的新生命胎死腹中决定从孤儿院收养一个孤儿,但是随着孤儿女孩的到来,家里接二连三地发生各种离奇之事[9]。作为一部英语悬疑电影,要在电影译名中体现出悬念,仅使用直译法译为“孤儿”是不够的。根据影片的内容,译者创造性地加入一个“怨”字,使电影译名更贴近主旨、符合电影类型;同时“怨”与“院”同音,“孤儿怨”做到译入语中的音美。这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让译名与原名的意义更加接近,也更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
“电影Se7en《七宗罪》以罪犯约翰·杜制造的连环杀人案件为线索,从警员沙摩塞和米尔斯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七宗罪’系列谋杀案的故事。”[10]影片讲述了与天主教教义所提到的七个罪孽有关的谋杀案,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因此电影原名以“七”为名,但是为显示此“七”的特别之处,seven中的字母v被阿拉伯数字7替代。译名“七宗罪”能够将“七”直译,但无法从字形上表现影片的特别之处。然而译名中的“罪”将影片引向了悬疑、犯罪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使译名增添了宗教色彩,观众也会因此产生兴趣。
对以上英语悬疑电影片名及其译名的分析表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所使用的策略并不是单一的。在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中,如何选择翻译策略,要考虑片名所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的美感和其商业价值要求,这些原则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将几种翻译策略有技巧地结合与综合运用,才能译出更好的作品。
四、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因此译者在对英语悬疑电影片名的汉译过程中首先要将观众的背景文化和接受度纳入考虑范围,在此基础上,使用某种或多种翻译策略使译名更加恰当与精彩。未来的英语悬疑电影片名的译名要得到译入语观众的肯定,可以把译入语受众的期待视野作为评价片名译名质量的标准之一,以催生更多形神兼备的悬疑电影片名的诞生。
参考文献
[1]姚斯HR,霍拉勃RC .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周宁,锐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2]唐瑞.接受美学视域下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策略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6):353.
[3]黄樱.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17.
[4]刘树森.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简析[J] .中国翻译,1992(2)-52.
[5]张白桦.翻译基础指津[M] .北京中译出版社, 2017.
[6]韩西苗.试论电影《盗梦空间》语言和叙事的新特点[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10):89.
[7]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956.
[8]王曦.浅谈电影片名翻译[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4):256.
[9]千里.电影《孤儿怨》中紧张感的营造[J] .大众文艺, 2017(22):165.
[10]张小林.符号学视阈下电影片名翻译研究[J]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5);:57.
所谓接受理论是以读者的解读活动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它认为作为解读对象的文学文本,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文本中的审美现实只有在读者的解读接受中才能实现为有生命的审美现实。在它看来,真正不朽的作品并不只是作家个人的产...
0引言:陌生化理论陌生化,又称奇异化、反常化,是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具原创性的概念。陌生化是指有意识地使被感知对象变得困难,使它和读者原有的体验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使意义的获得变得艰涩,延长了读者对形象的体验过程[1]。日常语言在...
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批评范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主要体现在其理论关注焦点的变化上。自浪漫主义运动之后,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对象是作者,直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与作者相对应,作为文学活动重要一环的读者,还只是理论家们偶尔涉及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