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 初步认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二.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1.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历史作用
2.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哲学,它研究的是奠定行为,思想和认识之基础的意义与原则。近年 来,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很大冲击和迫害,在这样的时机人类对永久不变的真理和幸福拥有很大的需求。特别在伦理道德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轻便的当今社会,我们应对哲学中的伦理学进行认识和探讨。通过这一学期中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初步认识来深思在生活中我们的伦理观念和伦理价值观。 本文将要主要论述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为基础,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来发现它的历史作用,并总结其对当今社会的人类行为、思想上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现实意义
一. 初步认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其范围广大又深渊,不能简单地写成论文,其内容需要深究。下面只是我初步对亚里士多伦理学的总体认识和个人见解。 在道德知识和道德行动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更注意行为。所谓注重行为,有两方面相关的含义,一是实践性,二是情境性。“在行为和活动中没有法定的准则”,只有个别化的需要发挥“明智”去把握中庸的道德情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偏重理论的,而伦理学是偏重实践的。亚里士多德批判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伦理学唯理智论,认为伦理知识虽然是普遍的,但却不能顾及到个别行为的无限多样性。亚里士多德还批判了柏拉图有关统一的善理念的观点,指出如果这种善不能实现,那就是毫无意义的。伦理学应该关注能够实践和实现的“我们的(人类的)至善”。所以,亚氏提出的人类的至善是幸福,这与柏拉图只存在于理念世界的至善有明显的区别。亚氏对人类本性中的善持肯定态度,并把这种善的可能性归结于人的感觉活动(与理性)。亚里士多德在《大伦理学》中写到:“当方向正确的理性同感觉活动协调一致时,德性就产生了,而感觉活动是同理性一致的。感觉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德性本身就是它们所固有的。不仅如此,应该说,不是理性,而是方向正确的感觉活动才是德性的因素。” 正因为此,亚里士多德才强调感觉、喜好、行为、习惯对于德性的重要性。培养德性不仅是学理论知识,或者说主要不是靠智力发展,而是依赖行为习惯的养成。亚氏明确指出:德性“产生于习惯”。亚氏还论述了道德行为的条件:(1)行为是自愿的;(2)行为是在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3)选择。亚氏重视个别情境,认为伦理学是具体情境中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最高原则是中庸,也就是避免在“情感和行为中”的“过与不足”,伦理实践中的最高智慧是明智。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是非常先进的 。 我很赞同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标准、友爱分类和亚里士多德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把友谊分为三类:为了快乐、为了利益和为了友谊本身。前两类友谊不是真正的友谊,因为目的是外在于友谊的,这两种友谊的存在取决于它是否能伴生快乐和利益。一旦这种伴随结果消失,这种友谊也会宣告结束。只有第三类友谊才是真正有德性的友谊。这种友谊的目的是内在的。从这种友爱出发,人们准备为朋友献出一切的金钱、荣耀地位或其他财富。但这并不说明行为者缺乏对自己的关心,或者这种友爱要求人们是无私的。相反,道德高尚的、爱人的人同时是“自爱”的:因为这种人把“大部分道德上的美留给了自己”。友谊内在包含的美德就是友爱的人留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庸理论、应该由中产阶级治理国家的思想以及有关良心的论述也很有启发。
还有亚里士多德的善恶观重视了关系和现实,因而超过了柏拉图。柏拉图从神的视角来建立善恶观,认为一个彻底的善人永不遭恶,因为身体的境遇并不重要,只要心灵不堕落即可。这种彼岸世界的善恶观没有给现世的肉体和事物留下一席之地,也否定了母爱、关怀等在伦理学中的地位。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要现实主义得多。他承认了在幸福问题上人际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及运气和偶然性对幸福的影响,正视了善人也可能遭际不幸和不善的现象。
在我的个人意见,不能同意亚里士多德将情感建立在信念的基础上,如亚里士多德对怜悯的解释是:只有认定受苦者不应该受其所受之苦,我们才应怜悯他。对此,我这样理解:这就有可能使我们先去探究别人受苦的原因,而不是关心其本人。这种做法可能使我们变得残忍。此外,诺丁斯写的《教育哲学》中分析了亚里士多德道德理论的两点不足:一是其德目直接来自他生活的那个具体社群,笃信奉行这些德目不利于人们批评和推动自身所处的社会趋于完善。二是这些德目可能排斥、压制其他未提及的品德,因此是暗含等级性的。亚里士多德的当代推崇者麦金太也认为:不同的实践和行为需要不同的德性。他指出了这种观点内含隐忧:不同的实践其实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实际占有不同的实践机会。因此,等级化的德目就会造成等级化的社会,甚至是精英集权的社会。
二.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1.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历史作用
苏格拉底,柏拉图所发展的伦理学具有唯心主义知识论倾向,而亚里士多德在结合了前人的伦理学思想后,对其进行了修正。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即知识的论断是片面的,决定美德的除了知识,应该还有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是有关原理与原因的知识,并认为美德应该是包含有智慧的,而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美德概念。这就解决了有的具有智慧的人不具有美德,而有些具有美德的人也并无过人的智慧的矛盾。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等人的伦理思想,建立了幸福论伦理思想体系。他曾说“最优良的善德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善德的实现,也是善德的极致。”他认为,人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分辨善恶并从善避恶的判断能力。这种理性可以指导人的行为,成为一种德性,从而过上幸福生活。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综合了前人的伦理思想成果,正式使用了“伦理学”这一名称,并把它作为一门学科。他将伦理学定义为研究人们的行为及品性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人的道德品性之科学。他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倾向的知识论伦理学进行了修正与发展。其“实践理性”的观点也得到了后世哲学家们的认同。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对古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中庸”学说,中庸是他的整个伦理学体系的根本原则。他指出人的灵魂包括三个部分,即感情、能力和品质。感情是指欲望、愤怒、恐惧、快乐等伴有愉快与痛苦的感觉,能力是指我们借以体验上述感觉的东西,品质则是指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感情的方式。亚里士多德认为,感情和能力都谈不上美德,只有品质才存在美德和恶行的问题。一个人如果能以一种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态度来对待感情,那就是美德。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美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它乃是以居间者为目的的。”“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征,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性。”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学说也表现在他的政治学思想中,面对动乱频仍、危机四伏的希腊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既反对少数寡头的专制制度,也反对平民掌权的民主政治。他认为贫富悬殊和强弱对立是导致各种政变和暴乱的根本原因,因此一个理想的城邦社会应当由那些既不十分富有、也不十分贫穷的中产阶级来当政。这些人由于财产适度,所以“最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则”,从而在贫富两个敌对阶级中有效地发挥“仲裁者”的作用,保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体验到志愿精神的本源——友爱,也能了解什么样的中庸之道才是一种美德。而良好运作的志愿者团体,依然需要按照中庸之道去推动管理上的平衡,这其中法治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亚力士多德说,幸福,是学得的而不是靠运气获得的。一个人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就不可能获得幸福。因为幸福在于整个灵魂,尤其是灵魂的欲望部分的合乎德性的活动。没有通过这种活动获得灵魂的善,就是拥有全部外在的善也是枉然。多数人能够达到的幸福,就是人的道德德性的实现活动,以真实的善为指归。
结语
从伦理学的发展路径来看,哲学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人们的价 值观,世界观影响着道德实践。正是因为古希腊人对于知识的崇拜,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非常重视知识的培养,甚至一度将知识等同与道德。 对智慧的推崇,幸福的向往都对现代伦理学的发展造成了影响。虽然道德即为知识的论断已经为当代人所摒弃,但它几其后的理论观点所包含的时代意义依然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万俊人.政治伦理及其两个基本向度[J].伦理学研究,2005.1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参见全增嘏.西方哲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题目: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的内容及当代意义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前言二、社会契约的含义三、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的历史渊源四、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五、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六、结束语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洛...
题目:《理想国》的产生及其研究的社会问题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理想国》诞生的社会环境与背景二、《理想国》所披露的社会问题三、柏拉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与当今我国政策的对比四、结论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直...
题目:中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及其价值观差异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一)、古希腊哲学时期的流派及其代表和思想(二)、中世纪哲学时期的流派及其代表和思想(三)、近代哲学时期的流派及其代表和思想(四)、德国古典哲学(五)、...
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一生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其政治学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第一次将政治学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使政治学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由此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其伦理学的...
题目:以《单向度的人》和《人论》透视人生的意义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在挣扎中不停追求幸福的当代人二、黑暗中总是期待光明三、有意义的人生必定要经得起推敲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内容提要:当代社会以其高科技与高速模式为人的生存提供前所...
题目:西方哲学史各阶段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变化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古希腊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二、中世纪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三、资本主义社会下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四、19世纪末期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主体性思想的发展以及...
摘要: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唯有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的庸人驱除到一旁去的时候,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天日的可能。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必须确定构成哲学家...
摘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
题目:辨析西方哲学中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存在的提出二、存在的语言考察三、从存在到存在者四、此在五、结语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存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