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白先勇小说《孽子》中的同性恋书写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杜老师
发布于:2021-10-15 共3650字

  内容摘要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人生,同性恋话题都是较为敏感的话题。同性恋作为少数群体,在社会形态中深受排斥和谴责。白先勇作为同性恋者,站在理解和同情同性恋的立场,创作了同性恋小说《孽子》,描绘一群被社会和家庭双重放逐的青春鸟的生存现状,思考并探求同性恋者的生存可能。本文主要分析《孽子》中同性恋的生存场域和精神世界,对同性恋道德问题进行深入质询,由此阐释《孽子》蕴藉的书写意义。

  关键词:    白先勇 《孽子》 同性恋 道德。

  Abstract

  Homosexuality  is  a  sensitive  topic  in  literature  and  real  life.Homosexuality,  as  aminority  group,  is  deeply  excluded  and  condemned  in  the  social  form.  As  a  homosexual,  BaiXianyong stands in the posit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sympathized with homosexuality, creatinga homosexual novel "evil son", depicting the existence of a group of young birds who have beenexiled  by  society  and  family,  thinking  and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xistence  ofhomosexuals.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living  field  and  the  spiritual  world  ofhomosexuality in the sin son, and deeply inquiries into the question of homosexual morality, thusexplaining the implication of the writing of the evil son.

  Key words:      Bai Xianyong; Evil; homosexual; morality。

  一、 引言。

  关于同性恋,社会心理学将其表述为性变态的一种,其表现是对同性产生性冲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性倒错行为,指对同性别的对象发生性欲望和性行为,是反映在性行为上的变态现象1”。李银河在《性文化研究报告中》指出,“同性恋者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2”。我国学者偏向将同性恋从内隐和外显两个角度来判定:心理上对同性保有持续的被吸引状态,或行为中与同性别人发生性行为关系,可将之称为同性恋。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性取向,同性恋是同性情感或性吸引力的持久模式;作为一种身份认同,是基于吸引同性的行为的自我认同和对其他具有相同吸引力的成员身份的认同。

  从史籍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性恋自古便出现,一直存在于各个时代各个社会阶层中。最初有记录说黄帝时代出现娈童,到《商书》中明确记载着“比顽童”,先秦《战国策》记载“龙阳君泣鱼固宠”,至汉十位皇帝七个皆好男色,魏晋史籍中出现男宠、优童,隋至元少见同性恋记载,但也出现有关嬖臣的记录,至清代上至皇帝下至乡野村夫均沉浸于雌雄同体的伶旦,《清代野记》便有咸丰帝与大臣争一嬖雏伶朱莲芬的记录。在儒家文化占主流的中国社会,对于同性恋始终持有一种不激烈反对、整体呈淡漠化的态度,作为对男女关系的调剂补充,历史上有对男风的推崇盛行时期,但这都是建立在同性恋不影响国运基础上的。《史记》、《汉书》详实记录了大臣对于嬖臣的主要两种态度:

  一、痛恨唾弃。对于“进不繇道,位过其任”、魅惑君主耽误国事的佞臣,一有机会便将他们置于死地,《史记》中便有申屠嘉几杀邓通的描写;二、宽容同情。汉武帝幸臣霍去病,因其仁善退让战功累累得到了众臣的礼遇。魏晋南北朝,上到皇室,下到平民百姓,都出现男风倾向,有阮籍对“安陵”大加赞美的情形。隋至元,整体呈开放包容,文人中多有嬖臣当道会遭致国破家亡的观点所以也出现要坚决摒弃同性感情的观念。明朝极度纵欲倾向强烈,富有名士往往会狎妓,供养戏班子,狎弄伶童十分常见。清代延续了明代之风,文人志士沉溺于雌雄同体的伶旦,对于同性情感的赞美之词十分之多。清末至今,经历马克思、恩格斯的反同观念,以及基督教中对于同性是罪恶丑陋的观念影响,社会对同性恋的认知和认可度大幅降低,大多认为其是有罪的、病态的,虽然 1973 年,精神病诊断标准不再将同性恋列入精神病,社会意识形态默认了同性恋合理性,但在世俗眼光中,同性恋仍然是病态的。

1.png

  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子衿》开始,文学史上出现了众多描写同性恋的作品。

  《越人歌》据传是越人对鄂君子哲表达爱慕的歌曲。明中期出现《龙阳逸史》、《宜春香质》等描写同性恋的文学作品。曹雪芹所着《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关于同性恋的描写,如贾宝玉与蒋玉菡交换汗巾的情节。相关的研究作品主要有矛峰的《同性恋文学史》,书中主要通过整理文献典籍,概现了同性恋发展全貌、作者的思想精华和作品的艺术风格。

  还有施晔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将同性恋书写放在社会背景下解析作品的创作方式和内涵。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一批代表性同性恋作品如《暑假中》、《他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家会借助这一题材表现个性解放的思想。而后一直到八十年代,西方酷儿理论进入中国,社会才再次出现了对同性恋文学创作和解读的热潮,很多令人赞叹的作品发表于世,如白先勇先生的《孽子》、《树犹如此》,王小波的《似水柔情》。此时的作家对同性恋更加的包容,大胆展现着同性恋的性爱与情欲,同时试图构建不同于主流社会的伦理体系。现当代同性恋文本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1.阶段时期内同性恋文本的总体研究:文本意义、社会意义的研究。2.某个作家的同性恋作品研究:人物的悲剧命运、人性。3.同性恋人物形象:从类型、意象角度分析。4.叙事学角度:叙事策略、叙事修辞等角度。可以看到,现有研究角度分散且数量也并不多,还未形成一个完备体系,同性恋研究仍有很大空间。

  本文选取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白先勇先生的作品《孽子》作为研究文本,一是白先勇作为同性恋作家,能够真实刻画出同性恋自身与家庭、社会的矛盾冲突;二是白先勇在《孽子》轻性爱关系的描写而重于挖掘同性恋者内心苦楚,是一部为同性恋者发声的作品。《孽子》被评价为是“第一次一个作者不用曲笔、不用隐喻、不带偏见与歧视,严肃而认真地把同性恋者的世界呈现出来1”的作品。对于《孽子》的研究,大概的研究角度都集中在其社会意义、象征意义或政治意义上,近十年也有研究同性恋本身在作品中形态、意义及文学史上影响的文章。鉴于此,本文将从生存场域、精神世界、书写意义三个角度来分析《孽子》中的同性恋书写,一来补充研究角度,二来展现同性恋的真实世界为同性恋正名,改变人们长期的同性恋是病态的观念。

  【由于本篇文章为本科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二、《孽子》中同性恋生存场域.

  (一)昏暗的安身处

  1.住所

  2.安乐乡

  3.盛公家

  (二)污秽的交易场

  1.王国

  2.客栈

  三、《孽子》中同性恋精神世界

  (一)背负道德罪恶

  1.压抑中的缄默..

  2.安稳中的逃离

  (二)诉求缺失情感

  1.追寻父亲的爱

  2.寻求兄弟之爱

  3.渴望家庭亲情

  四、《孽子》中同性恋的书写意义..

  (一)”来源”说明.

  (二)”道德”问题

  五、结语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孽子》为代表的同性恋题材小说,深入描绘了同性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给保守戒严体制下的台湾社会带了巨大震荡。受西方“酷儿理论”、同性恋运动影响,同性恋题材创作更多转向了积极争取的态度。《孽子》设想了全新的伦理关系,在遵从本能追寻同性情感的道路上,同性恋并不该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压迫和束缚,这一点对于所有性别者都是适用的。

  《孽子》的作者白先勇,是一名作家,同时也是一名同性恋者。《孽子》中同性恋者昏暗肮脏的生存场域映射着白先勇所看到的真实的世界,假使异性恋受到这样的对待,或许多数人会觉得不正常,但同性恋往往被人所理所当然的忽视。被主流社会不容忍而逃离的同性恋者,其实与主流异性恋者同样有着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同性取向的天生性和道德标准的前进性决定同性恋者不该被伦理体系所束缚,任何人都有决定性爱取向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同性恋所需求的社会公正对待,其实是每个人的需求,普适于所有人的社会准则很难实现,但并不是实现不了。对于同性恋题材文本的解读要不断跟从社会观念的发展,同时通过解读营造性别自由的多元社会。

  参考文献

  [1]刘俊:《文学创作: 个人●家庭●历史●传统一访白先勇》, 《东方丛刊》,2007 年1期。

  [2]李银河:《同性恋亚 文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3]余亚鹏:《论 白先勇的同性恋书写》,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白先勇:《孽子》, 花城出版社,2000 年版。

  [5]王婧:《现 当代文学中同性恋形象解析及作家创作心理探寻》,河北大学,2008年。

  [6]罗阳:《 白先勇同性恋小说论》,重庆师范大学,2008 年。

  [7]王晓文:《20 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同性恋叙事的文化闸释》,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蔡丹妮:《白先勇 “孽子”形象分析》,《世界文学评论》2007 年第1期。

  [9]李银河:《酷儿理论面面观》, 《国外社会科学》2002 年第2期。

  [10]李萍:《 同性恋现象的伦理分析》,《河北学刊》2004 年第3期。

  [11]林颖颖:《白 先勇同性恋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 年。

  [12]李银河:《 李银河说性》,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年版。

  [13]奥托●魏宁格:《性 与性格》,译林出版社,2011 年版。

  [14]宁可:《中国耽美小说中的男性同社会关系与男性气质》,南开大学,2014 年。

  [15]杨洁:《酷儿理论与批评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

点击下载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现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