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真、善、美”的追求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22 共3364字
论文摘要

  我国具有悠久的的历史,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创作一直未曾中断.我国不仅仅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国家,更是一个有着深沉文学内涵的国家.随着时光的变迁,不变的是我国那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曾经,中国也曾受过许多的内忧外患的伤害,但斩不断的是我们文学的根茎,不论什么时候,都无法阻止中国人民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热忱.

  在不同的时代,我国的文学都有着不同的鉴赏标准,在1917 年,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一同开展的文学革命,彻底结束了我国的古典文学时代,开启了我国文学创作和审美的新篇章---现当代文学到来了[1].我国的现代文学从"五四"文学开端,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是以人为核心进行文学创作,反对过去的旧文学,文学内容要倡导自由平等.鲁迅先生更提出,创作文学要"以人为本"---以人道主义为文学的根本.从那时开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审美便将鉴赏的核心标准放在了"人"身上.而文学创作本就是一种表现当下世界的客观现实、作者内心的艺术世界的文化形式,因此也是一种表现世人审美的意识形态.走在新时代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迎来了新的审美追求---真、善、美.

  一、"真"---文学的真实性

  郁达夫曾指出: "艺术的价值,完全在一真字上,是古今中外一例通称的."文学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现实给作者带来的灵感,离开了实际,文学就失去了创作的源泉[2],建筑在虚空中的亭台楼阁最终都禁不起众人的审视和时间的洗礼,因此文学最具备艺术价值的一点,便是它的真实性.文学是创作者从生活中汲取到艺术的养分和灵感,以高于生活却又不离开生活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进行创作的,文学的真实性,是文学整个体系的根基.创作者将自己的生活见闻、历史事件或者他人的真实事件进行文学融合、创作,或在优秀的作品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想进行二次创作,使文学作品充满了真实的厚重感,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吸引力.真实的文学作品能够对现实生活进行一个很好的再现,揭露社会热点问题,重现过去的历史真相等等.例如,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文学作品,都是以人为本进行创作的,因此出现了"为人生"的文学学派,他们的文学作品多数是一些问题小说; 还有新写实小说派,以评述日常人生来作为写作重点; 又如文学革命的先驱鲁迅先生入木三分地对旧社会的各种黑暗现象和对人民所受的压迫进行了深刻的描写,以笔锋作利刃刀刀狠刺社会的黑暗面,勇敢地曝光了国民隐藏的劣根性,如《呐喊》、《狂人日记》、《阿 Q 正传》等经典名作,无不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黑暗,重新正视我们的生活社会,逼迫人民从自我麻痹的思维中解放出来,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又如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它向我们直白地重现了战争时期一个有关饥饿、灾难和人性的故事,让我们回顾了那段惨烈的历史,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身,感受小说背后想要告诉我们的沉重的内涵.

  从另一角度来说,文学的真实性除了指内容的真实性,还指文学感情的真实性.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是创作者的真情实感,是创作者对待现实生活的感情、领悟和体验,加上创作者的想象.创作者以心相待,创造一个丰富的世界,让读者沉溺其中,并感悟创作者的感悟,感受创作者的感受,并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真正的领悟真谛[3].创作者赋予文学作品的真实的感情,赋予了作品最真实的生命力.如中国新诗的开拓者郭沫若,他豪迈澎湃的激情、惊涛骇浪的气势、极具创意的新颖诗作,引经据典的手法,无不体现着郭沫若先生对理想的追求和高尚的情操,以及富有现代意义的时代精神.像《凤凰涅盘》,其中就包含了诗人对理想中乌托邦般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奋发向上的创造精神; 又如余华的《活着》,情节离奇,却深刻地写出了作者对于生命的呼唤:

  小说中的福贵身边的亲人都相继死去,他失去了一切,世界留给他的,唯有"活着"……小说写出了生活的艰难,活着多么不容易,余华先生通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生存的意义",让我们知道了活着的艰难,珍惜自己活着的每一天,同时也被福贵那老黄牛般坚忍不拔的毅力所感动.

  二、"善"---文学的功利性

  中国自古有言: "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人以儒家学说为主流思想,因此,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以行善、性善为美的.而作为国人审美的一种意识表现形态的文学作品,不可例外的也以弘扬、表彰和追求"善"文化为文学的表达中心.

  文学中的"善",指的是艺术的倾向性.创作者习惯在文学作品中创作出善恶分明的人物,作品中由角色演绎大是大非,传达"善"的道理和意义,对建设和谐、美好社会起到了极大的思想推动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的向导作用.

  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些作品,同时充斥着阴阳黑白两面,既有美好生活的一面,也有黑暗丑陋的社会现象的一面,两者在极端矛盾的冲突下表达了创作者对美好社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对黑暗的丑陋的现实进行讽刺和抨击.这种"善良论"不仅向社会宣扬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也有利于人们对于自身的反省和正确认识,学习这种向上的、乐观的正能量,更让人们直面社会中被刻意忽视的一面,正视社会存在的隐患和问题,激发人们积极地整改.这说明文学作品中的"善"不仅仅是一种纸上谈兵的论调,更是一种精神的扩散,能够感染人们,使人们在感受到"善"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挖掘出自身的善良的本性,激发人们对社会生活伦理价值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也有许多类似的惩恶扬善的作品,例如鲁迅先生笔下那淳朴正直的少年闰土,为鲁迅先生带来了极大的童年乐趣; 谌容的《人到中年》中,主人公陆文婷在生活和工作两点中忙忙碌碌,生活压力压得她疲惫不堪,但她对待病人极富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她的这种美德在作品中得到了讴歌,体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美好赞誉; 又如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主人公祥子从积极向上、正直诚恳,为理想不断奋斗,到被生活压弯了脊骨,成了一个堕落的自私自利的落魄鬼的整个经历,凸显出了善恶之间的激烈斗争,让我们唏嘘不已的同时,坚定了自身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又如大地的歌者---艾青,他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高赞了大堰河农妇的美好品行,塑造了她缀满光辉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保姆的怀念感激之情.

  三、"美"---文学的审美性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产生审美感官上的愉悦.文学扎根于"真实",源源不断的对"善"的追求,从而开出"美"的花,结出"美"的果.文学的美包含方方面面,自然山河的美、人间真情的美、人性善良的美等,它有着统一的内容和形式,宣扬着主流而正确的"三观"取向,使人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感受欢愉.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创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的审美、对于道理的审美、对于想象空间的审美等,创作者将这些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刻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为整个作品注入了灵魂,让文字在创作者的笔下如同他的演员,演绎着创作者想要表达的美好.而人类总是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人类也带着审美的眼光去进行文学的阅读,感受着审美的体验,被美所吸引,被美所感动,同时对自己正在生活的现实社会进行重新审视,增强了人们对于美和和谐的追求.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创作者们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为我们描绘的正是从古到今都为人们向往的桃源美景,山清水秀,体会国土山水的一片风情万种; 民风古朴,邻里之间你来我往,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那是我们现在生活的钢铁森林中所被禁锢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交往,人际关系之间少了几分金钱的市侩,多了几分真性情的温暖,让人想触摸,亲身体验,又怕触摸,会是海市蜃楼一触即散.而其中的《边城》,便是美的代表作.主人公翠翠身上就带着自然赋予的美丽与善良,由她化身成我们所追求的美好,代替我们体验我们所向往的世界.沈从文在故事中寄托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他被自己追求的世界感动着,我们被他描绘的世界感动着.而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同样表达的是对理想人性与美好和谐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乌托邦的美好世界,没有纷争,没有痛苦,人人安居乐业,美哉美哉.在《受戒》中,汪曾祺就是用一种平淡的方式,诉说着不平淡的美好故事.多情的徐志摩一生渴望的,也正是对爱与美还有自由的共同追求.

  真善美的统一是现当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审美追求,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将真善美三者和谐地融为一体,通过文学作品展现给世人看.创作者用生命、用思想汇聚真善美,编写成章,而我们用最包容的心去审美,体会创作者交付给我们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军鸿.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简论[J]. 文学教育( 上) ,2010,( 1) .

  [2]王海娜. 真善美---文学的价值追求[J]. 商业文化,2010,( 4) .

  [3]范欣欣,石宏伟. 真善美---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J]. 名作欣赏( 学术专刊) ,2007,( 6)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现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