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身传统
“五四”新文学时期,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得到突出的发展,其中这与周氏兄弟的倡导关系很大,现代散文在其手上发生并在写作上达到很高水平。在为周作人赢得广泛赞誉的《人的文学》里这样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是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这是一篇被称为“从人的本体看待文学本体”的文献。在该文中,周作人还强调了其个人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而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中推崇的是“独抒性灵”的公安派。他一面强调自己所提倡的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不同,一面又强调其与明代公安竟陵派的渊源关系。
在导言中,周作人明确提出“中国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与英国的小品文两者所合成”。这是周作人对中国现代散文源流的看法。
明末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他们的散文以清新活泼之笔,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这种强调“独抒性灵”的文学创作其实是这些文人对当时社会和文坛的一种反抗,他们无视古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作一切的文章,这种“反抗性”也是周作人如此推崇它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周作人强调散文要“性灵流露”,写“真实的个性”,坚持散文对自然本性的追求,这正是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理论的延伸,与其倡导的文学主张有着相合相通之处,而在周作人的“趣味说”,“人的文学”以及“言志”和“载道”的文学争论中完成了对公安派的继承与超越。
我以为可以说,周作人是在利用传统资源反传统,利用“公安派”的反叛性反封建反传统,在“解构”中重建自己的一套文学理论主张并付诸实践,殊为可贵。
众所周知,中国的新文学在第一个十年的发展以散文的成就最大,相比于其他文体,散文创作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化传统化地好,新文学中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形式上多舶来品,从借鉴西方做起,创作起来自然需要一个缓慢学习的过程,一时也难达到很高的高度。但散文不同,它在受到“西风”熏陶的同时,也有着中国本土的“传统”。特别是那些偏重于个人情性的小品文,显然从名人小品中得到过许多借鉴。所以周作人会说现代散文起源于文学革命,但也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现代的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少,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虽然在文学发达的路途上复兴与革命是同一样的进展”。这里说的复兴即是明末公安派“言志”散文的复兴,从而让现代散文得以保存一股土生土长的民族气,更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正如“这风致是属于中国文学的,是那样地旧而又这样地新。”显然,这与周作人在当时对小品文的倡导关系密切。
2 关于散文的新
虽然周作人将现代散文的源流推到了明末公安竟陵派,说它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可是他也明确指出现代散文的新是不同于古代小品文的。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中: “新散文里的基调虽然仍是儒道两家的,这却经过西洋现代思想的陶熔浸润,自有一种新的色味,与以前的显有不同,即使在文章的外观上有相似的地方。”这种对新散文的清晰定位是很正确的,他看出了新散文“现代性”的一面。说我认为中国新散文的“新与旧”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它不像其他的文体,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渊源并不深,在“移植”过程中产生很多“水土不服”的问题,相比于此,现代散文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问题就相对少些,它既有传统的根底也有着现代的血液,既新又旧。而说到底,现代散文还是“新”的。周作人将现代散文的源流推到明末公安派是大有原因的,而这份新就是确立现代散文之所以是“现代散文”的基石。它是侧重于表达现代人的情感体验,思想心理的文学。
3 关于散文的个性
既然周作人将现代散文的起源追溯到明末的“公安派”,也就基本可以看出他对散文个性的认同倾向。“五四”时期是个提倡个性自由的时期,早期的新文学也是反封建反传统,大力提倡个性解放的。提倡“个性自由”是那个时代很多理论家作家的主张,周作人、鲁迅和胡适等人都大力提倡过,虽然每个人的理论主张也有差别。在《导论集》中,周作人和郁达夫都十分重视散文的“个性”,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郁达夫在论说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时,说到人性,社会性和大自然的调和。他说“现代散文就不同了,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和社会。”由此也可见郁达夫在提到散文个性的同时也不忘其社会性。他是偏向于强调作家的一种生活经验,但周作人则更从“性灵”方面强调,还是侧重于作家的一种生命的体验,很明显更加个人化,而且其早期的散文创作就见其“凌厉之风”。周作人在《导论》里对散文有个很独特的洞见———“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他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他之所以说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是因为小品散文是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的,而在“王纲解纽”的时代,就是“个人”的“个性”发挥地最淋漓尽致的时候,所以“王纲解纽”的时代小品文的发展就是文学发达的极致,是言志的散文,他集合了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他以生命的本体融入散文创作的本体,从而使散文这一文体具有心理的整合功能、深层的抒情功能和内在的生命参与,再加上表层的展示自然真实的功能,散文从而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可以说,周作人散文理论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便是散文对“人的自觉”的承担,用人的“自觉意识”去塑造散文的“自觉意识”。
4 关于“美文”
现代散文之所以获得自己的“自觉意识”,也与其文体的确立密切相关。虽然现代散文早就有些开始不自觉地创作,但可以说直到1921 年 6 月周作人在《晨报》上发表了一篇《美文》,现代散文才真正开始理论的探讨和创作的自觉。在理论上,绝大部分人的散文理论都源自或接近周作人的《美文》思想。他在《美文》里这样阐释“外国文学 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这种美文似乎在英语国民里最为发达……”接着说“但在现代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有这类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试呢?”其实我觉得周作人在《美文》里也并没有详细界定什么就是“美文”,它是对西方概念“Essay”的借用。但“美文”概念的提出却为新文学初期所要确立的散文文体规范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5 结语
“五四”散文的创作可谓比较开放多元,周作人的创作可谓是其中最重要的一脉,他不仅在散文理论方面有着突出的建树,而且在实际的创作中也为文坛提供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在整个“五四”思想启蒙大潮之下,“五四”散文体现出了与传统散文很不一样的地方,其思想是新的,其品质是现代的。它主要表现为人性意识的觉醒进而导致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觉醒,更进而推至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全面觉醒。“五四”散文的艺术成就无疑的很大的,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里说“五四运动的时候,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剧和诗歌之上”。因为它所形成的艺术传统,长期被人们所珍视,大家都十分认真地学习它,这不能不对后来的散文创作的艺术表现力产生强烈的影响。
不过,“五四”散文的发展也是存在着不足之处的,它主要表现在没有很好地从自己创新的起点处继续大踏步前进,走向更为辽阔的领域,走向生活的深层,从而力求变得更宽广更深刻更充满勃勃的生气,而是逐渐走向一条艺术净化的道路。单纯地追求艺术的净化,这必然会走向狭窄的途径。像周作人后期的创作就明显走上了这个方向,几乎放弃了对社会对现状的批判和思想的冲击力,从而走向一种冲淡的名士做派,注重散文的艺术技巧。所以,鲁迅很早就指出“现在的趋势,却在特别提倡其和旧文章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小摆设’”。这种追求和中国传统散文尽量契合的艺术途径,既是不自觉的又是不得不出现的一种妥协,这样就必然会使“五四”散文愈益趋于艺术上净化的路子。
所幸,80 年代末开始,散文又走向复兴之路,以至于 90 年代出现了“散文热”。这种升温首先表现在当代作家越来越重视、关注散文这种文体,并且涌现了一大批较优秀的散文作家和作品。许多知名的小说家,把愈来愈多的精力转向散文创作,王蒙、刘心武、张贤亮、李国文、史铁生、王安忆、铁凝、贾平凹、戴厚英、韩少功、叶文玲,等都在小说创作的同时创作了数量可观、质量可喜的散文作品,不少人还出版了散文专集。另有一批专业散文作家崭露头角,如余秋雨、祝勇等的文化散文,张中行、金克木、王元化、黄裳、何满子、季羡林等的学术散文,叶梦、斯妤、苏叶、素素、黄爱东西、南妮等人的“小女人散文”等,都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群,颇受读者的欢迎。很明显,当下散文的发展和格局早已突破“五四”时期的格局和气象,但在“注重自我,表现个性”方面还是与“五四”时期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蔡元培.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M]. 岳麓书社,2011.
[2]周作人. 中国新文学源流[M].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
[3]程金成. 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M].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4]丁晓原. 论周作人与郁达夫五四时期散文观差异[J]. 江苏社会科学,2003.
[5]钱理群.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任何一个学科的命名、理念、及知识体系的建构都是繁复的,且是源远流长。以新文学和现代文学两者而言,如果去探究它们之间是哪一个概念最先使用的?是哪一个人最早提出来的?恐怕十分艰难,也似乎不会有定论。记得钱玄同曾说,创造新文学的第一人...
一在现代中国,美国扮演着双重角色:它既是值得效仿的师傅,备受艳羡,也因为参与了给中国制造困境的历史实践,成为被仇恨的对象。就现代文学而言,既有作家将美国美化成地上乐园,也有作家将它妖魔化成人间地狱。当然,更多的作家游移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在远古先民的世界里,有仇不报是难以容忍的耻辱和失职,愤怒和痛苦的折磨似乎只有通过酣畅淋漓而又血腥残忍的复仇才能得到解脱.因此复仇作为人类早期记忆的一部分,是在远古先民争取生存过程中不得已的选择,大到部落的沦陷,小到家庭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都...
我们要考察五四文学的发生,就需要寻找那些隐藏在五四文学发生的创建主体背后的历史动因,尤其应到他们早期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追根溯源。胡适作为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从徽州到上海,从上海到美国,再从美国到北京,在这样的空间转换中,胡适的传...
中国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之初,梁启超发动了以小说革命(1902)为代表的一系列革命,引起中国文学体系的大变:以诗文为核心文学体系变为以小说为核心的文学体系。梁启超的灵感源于日本新潮,那时日本正在运用西方知识重塑汉语,整个汉字文化圈正在西潮影响下...
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影响日强,国外民众渴求以新目光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莫言凭借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勾勒出一幅幅鲜明生动的中国现代农村生活场景。在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的引荐下,莫言的作品成功地走出了国门,走进了诺贝...
文学作为社会人文意识高度凝聚后的表现,通常与社会现状以及历史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常对文学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实现对历史的深度剖析。自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我国的现代史正式拉开了序幕,而我国现代文学则是从1917年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下面...
摘要我国的网络文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网络文学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呈现出几何增长态势,现已形成了完整的网络文学产业链。随着近几年网络文学从线上走到线下,从实体书出版到改编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IP剧在商业上的成功...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承受着时代带给他的压力,接受与包容外来文化,成为当时必不可少的发展步伐.继承与摒弃也一度成为当时的话题,但是中国的实际国情带给文学上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在继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接受并融入外来文化,并与之将相辉映是这百年积...
通过译介较传统经典较浅显易读、更贴合数字阅读时代受众需求的网络小说,由浅入深地培育海外受众市场不失为现阶段可行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