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羽说,"这是一部穆斯林的纯洁的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1] 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愁肠百转的韩子奇,风云叱咤的梁君璧,独立坚强的梁冰玉,纯洁善良的韩新月,渊博多情的楚雁潮,他们都拥有着悲剧的一生,小说唱响了一曲曲痛彻心扉的悲歌,具有强烈的悲剧美感,爱情的悲剧、信仰的悲剧、母爱的缺失.本文通过分析三位主要女性人物探寻作品的悲剧美感.
一 、玉 碎
在梁冰玉身上,我们看到一位独立坚强的女性"向往爱情--因爱受伤--对爱绝望--拒绝爱情--得到真爱--爱而不得"的人生经历.
年轻的梁冰玉向往美好的爱情,但在燕大与杨琛的一场初恋却彻底摧毁了这个少女对爱的渴望与遐想.爱的人居然是一个叛徒,她无法呆下去,想要逃离那鸟笼般的世界,逃离燕大,逃离博雅宅.
于是,她随姐夫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漂泊路.
她并没有从此摆脱爱情的苦闷,奥立弗,一个中英混血的男孩爱上了这位中国姑娘.可她似乎已对爱彻底绝望,奥立弗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在买完圣诞树、玫瑰、炒栗子的归途中,奥立弗遭遇轰炸,不幸丧生.死者已矣,留给冰玉的却是不尽的自责,她感到空前的无助与懊悔,不停地向姐夫诉说她与杨琛、奥立弗间复杂的"爱情"故事.
那场无情的战争,在一种近乎患难见"真情"的情况下,她和姐夫韩子奇步入爱河,开始了一段异国"夫妻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爱的人.可他们不能在一起!
这份爱不会被社会伦理接受,姐姐君璧不可能忍受这一切,韩子奇又是软弱矛盾的,而冰玉更不可能一味忍耐或做出任何妥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爱是违反教规的:"他们的结合,没有'古瓦西',没有证婚人,没有婚书,也没有举行宗教仪式,当然是非法的,是真主和穆斯林所不能容忍的!在穆斯林世界,已婚者犯通奸罪和杀人、叛教并列为三大不可饶恕的罪恶……"[2]
这份爱由此结束,爱而不能的冰玉走了,留下年幼的女儿,继续漂泊,"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地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去寻找自己."[3]
梁冰玉身上交织着爱情与信仰的悲剧,爱情在道德与信仰中幻灭.
二 、月 缺
韩新月生下来就注定是个悲剧,她是父母不合伦理和教规的结晶.妈妈在她两岁时就离开了,一直在外过着漂泊的生活;"妈妈"在她身边,却不曾给予过母爱!照片上和生活中的妈妈判若两人:
前者温柔慈祥,亲密无间;后者却难以捉摸,离她很近,心却很远.
新月哪里知道她不是妈妈,而是姨妈,是生母深深伤害过的姨妈.
新月的记忆里,"幼时陪着她睡觉,帮她穿衣服,喂她吃饭,带着她在院子里玩儿"[4] 的都是姑妈.是姑妈关心她的饮食起居,在意她的喜怒哀乐,记得她的生日喜好."妈妈"却似乎总是隔得很远,常常表现出漠不关心与无可奈何的表情.母女间没有贴心的交谈,更多的是解释,解释却带来更多的误会与隔膜.
在人生最美好的季节里,新月忽然从高峰跌落谷底,患上严重的心脏病,承受了不应加之于她的苦难.幸运的是,她得到了弥足珍贵的爱情,楚雁潮爱上了新月,默默为她做着一切.他们的爱没有轰轰烈烈、海誓山盟,却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爱恋.这份爱,那盆代表生命的巴木西可以作证,那曲如泣如诉的《梁祝》可以作证,那叠《故事新编》译稿可以作证,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足以作证.
可尽管二人有着"一样的国籍,一样的肤色,使用一样的语言文字,并且一样挚爱着共同的事业"[5],尽管楚是新月继续与病魔作斗争、坚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但在回回的世界里,"卡斐尔"[6]是不能与穆斯林相恋结合的.爱情终究敌不过信仰.新月最后那点活下去的希望被无情地夺走了,在等待天明、等待她想要见的那个人的希冀中死去,留给楚的只有不尽的伤痛与徒劳的思念.
新月短暂的一生是缺乏母爱的,没有妈妈的疼爱、关怀,只有责怪、甚至伤害,小说有着一种母爱缺失的悲剧感.她拥有过美好的爱情,但终究归于悲剧,而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穆斯林信仰的宗教.爱情悲剧、信仰悲剧、母爱的缺失三者在新月身上交织在一起.
三、 璧 残
表面看来,梁君璧是家庭的主宰,是不可动摇的权威,是可恶的独裁者,更是悲剧的制造者:迫使冰玉度过33年漂泊的凄苦生活;让韩子奇和她在无爱中继续十几年"婚姻生活";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亲手断送儿子天星的初恋;没有给予新月起码的关爱,更别说伟大的母爱,残忍扼杀了新月的爱情,让身患重病的新月过早结束年轻的生命.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君璧可说是小说中最具悲剧意蕴的人物."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威势,其实内心隐藏着一腔悲痛".[7]
梁君璧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崇敬先知穆罕默德,信仰真主安拉,严格遵守一切教规,努力践行一个穆斯林的使命.她坚信真主能给她幸福.然而她得到了吗?
她一生从未得到过爱情,饱尝无爱的苦果,与韩子奇在患难岁月里仓促而成的报恩式婚姻终究只能是场悲剧.与丈夫在重振奇珍斋时的相濡以沫更多的是一种兄妹亲情的艰难维系.战争即将爆发,丈夫为了那些玉器,毅然抛妻弃子,逃往英国.一走,就是十年,十年间,君璧艰难支撑着家,看着奇珍斋,守着博雅宅,独自抚养幼子,表现得那么刚强,然而在刚强的外表下又该是怎样的痛苦和寂寞呢?
她始终坚信丈夫一定会回来.她一直等着,等着韩子奇归来,盼着全家团聚.不幸的是,十年的等待,等来的却是丈夫和胞妹的双重背叛!"节外生枝的男女私情打碎了韩子奇在韩太太心中的形象."而夺走她丈夫,拆散她家庭的却是自己的亲妹妹,一切念想在顷刻间坍塌,致命的打击使她"脚跟发软""身体轻得像柳絮""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8]
梁君璧是个可悲之人,她没有过爱情,最后亲情也在她手中一点点淡漠.一直虔诚信仰着的宗教更在最后给她致命一击:丈夫韩子奇居然不是穆斯林,是"卡斐尔"对她而言这也许是最大的讽刺与悲哀.
参考文献:
[1] 刘白羽,穆斯林诗魂 [N].光明日报,1990-7-29.
[2]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40
[3]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43
[4]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1
[5] [8]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84、414
[6] 指"不信教者",有"异教徒"之意.
[7] 刘白羽,穆斯林诗魂 [N].光明日报,1990-7-29.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曾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笔者认为它之所以被称奇,除了其故事中人物的身份奇--穆斯林、回回,职业奇--琢玉手艺人、玉器收藏家,风格奇--月光笼罩下的浓郁的宗教神秘色彩等,还在于作品对月象、玉象的创造性...
《穆斯林的葬礼》一经发表,便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的效应.着名作家冰心就认为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1].无论是评论家、学者还是广大读者,都对这部长篇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新时期文学和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第一部成功...
莫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异军突起的中国当代着名作家,他的出现给中国文坛注入了一股不同于以往的新鲜血液。回顾莫言20多年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其作品有很多共同点:题材以展现农村故事为主,情节曲折,语言颇具中国乡土特色却又...
一、玉文化在作品选材上的体现作者选择了一个回族的玉器世家展开故事,由此玉贯穿了《穆斯林的葬礼》的整个情节,我们可以把玉认定为深入了解文章的重要线索.《穆斯林的葬礼》中的每个人物都为玉做出了巨大牺牲,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了玉的生命.从博雅宅的第一位...
意象,是诗歌批评中一个最常见的术语,却并不为诗歌体裁所独有,在其他文学形式中同样存在.作为兼备表象与意义的审美复合体,意象并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它在生成过程中经过了作家的选择与过滤,体现着作家的才学和意趣.随着作家文化容量的扩展和文化视野的开拓,他...
《穆斯林的葬礼》(以下简称为《葬礼》)是霍达迄今为止最有力度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葬礼》曾因此而获得诸多殊荣,比如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全...
一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完成于1987年9月,最初在1987年冬至1988年春发表于《长篇小说》季刊总第17、18期上,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其内容梗概为:民国8年,年纪约60开外的吐罗耶定带着收养的十多岁的孤儿易卜拉欣去克尔白朝觐.在...
在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风景线上,《心灵史》与《穆斯林的葬礼》(以下简称《葬礼》)格外引人注目。这两部佳作都出自回族作家之笔,前者是硬汉子张承志所写,后者是奇女子霍达所作,他们在同一母体文化、同一民族情结的牵引和驱策下,建构了回回人的艺术世界。解读...
在传统认知中,空间被看成是人或物存在的场所,是容纳人与物的容器、等待被填充的空洞,或是指人与人、物与物或者人与物之间所存在的空隙,是静默无声的背景,人物在根本上是在空间或场景中展开的时间建构,一旦被建构起来,似乎就会长久保持下去。空间因此...
T.W.阿多诺在《道德哲学的问题》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Moral(道德)这个词来自于拉丁文mores,我希望你们大家都知道这个词,mores就是Sitte(伦理,道德)的意思。如果人们不是从一开始就想完全抽去伦理这个概念的内容,而不至于使自己对这个概念根本做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