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生前,对年轻一代,走过了一段从希望到失望的心路历程,但他之所以对青年一代仍然抱有信心与期待,仍然不遗余力扶植青年人,甘愿为青年人作梯子当垫脚石,是整个民族的生命力给了他信心。
不过,即便是青年人让他失望,他们中有几位表现出的品质与精神深深打动了他,让他刻骨铭心。读一读 《为了忘却的记念》、 《忆韦素园君》,对柔石、韦素园的眷恋深情,淡淡的哀伤伴着轻轻的叹息,令人落泪。
鲁迅是孤独的,不是世俗生活的孤独,而是灵魂深处的孤独。生前能真正理解他的人很少。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晚年有两位年轻人不仅走进了他的生活,还跟他发生了心灵的碰撞。
一位是日本人增田涉,还有一位就是萧红。
鲁迅去世后,回忆文章写得最好的还是他们二位。许广平是鲁迅的伴侣,但许广平的回忆文章虽然有厚厚一大本,但令人失望,远远比不上萧红那篇几千字的文章。
有的人猜测鲁迅与萧红有私人恋情,完全是无稽之谈。
许广平是鲁迅生活上的良伴,二人感情真挚,爱情甜美。有 《两地书》 为证,有题 《芥子园画谱三集》 赠诗为证: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但相知相爱是一回事,有没有心灵深处的共鸣又是另一回事。
从性格上看,许广平是那种大气、爽朗、有决断,相对比较粗放一类的女人,好处是为人大度宽容,不拘小节,情绪比较稳定。不足是敏感力要差些,特别是对一些细微纤弱的感情变化,感觉要迟钝得多,比较缺少艺术家的心灵感应。也因此她对鲁迅心灵深处脆弱、敏感、病态的一面,感知不会很深入。
萧红就不一样了,气质上敏感、脆弱、忧伤,情绪起伏大,容易波动,比鲁迅几乎犹有过之。她天生就具有艺术家的敏锐与超强的感知力。她的小说 《小城三月》 简直就是一首忧伤的歌。事实上,与他对萧军的看法相比,鲁迅更看重萧红的文学才能。从书信中也可看出,鲁迅对萧红的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到现在,经过时间的检验,也印证了这一点,萧红的作品比萧军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从性格上,他带有女性的脆弱、柔性、敏感、情绪起伏强、变化快,也因此,他有着超强的艺术感受力与创造力。但在精神意志上,他却有着作为男性百折不挠钢铁般的力量。
萧红以她女性特有的纤细与敏感,对鲁迅灵魂深处的变化有着异于常人的感知。萧红曾对鲁迅的杂文和小说有过一番评价(在聂绀弩的回忆文章中,手头无资料),聂绀弩认为是他见过的对鲁迅作品最为恰当中肯的评价。
萧红是个孤独寂寞的女人,内心那么敏感、纤弱,从一个大家小姐,受尽挫折,远离亲人,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她多么需要有个倾诉的对象,有个可以依靠的宽阔肩膀,同时又能让自己的心灵自由飞翔。
然而,偏偏结伴的萧军虽然操笔为文,实为一介武夫,好大男子主义,喜任侠仗义,独对缠绵悱恻的感情缺乏感情与耐心。萧红虽然得到了他的肩膀,但心灵并不自由。二萧感情出现裂痕,实为性格不相融使然。
萧红为排遣心中苦闷,有一段时间经常无事到鲁迅家中去坐坐,刚好那一段时间鲁迅在病中,精力不够,所以每次萧红来了,大多由许广平作陪,时间久了,许广平也不堪其累。
对萧红的内心感受,以鲁迅的敏感,是知道的。但对视萧红如晚辈的他来说,又能说什么呢,不要说他在病中,就算他身轻体健,也是有心无力,爱莫能助。就算他相帮,也要避嫌。
早在他与许广平热恋时,在厦门就憨态十足地向许广平在信中说:
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邪视,而且将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
许广平回信道:这封信特别的“孩子气”十足,幸而我收到。“邪视”有什么要紧,惯常倒不是“邪视”,我想,许是冷不提防的一瞪罢!记得张竞生之流发过一套伟论,说是人都提高程度,则对于一切,皆如鲜花美画一般,欣赏之,愿显示于众,而自然私有之念消,你何妨体验一下?
所以,为避嫌计,鲁迅对萧红不能也绝不会多说什么?这种情形之下,萧红只得离去,而且是远走日本。
鲁迅能深味萧红内心的苦楚,以他的睿智,恐怕早已经预知,这个在他心目中最有文学天赋,最有创作潜力,也是他期望最高的女作家,此后的人生路也许人更加坎坷。
也因此,在萧红离去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消息,让他经常叨念:怎么去了这么久也不见音讯?
但在萧红看来,她又能说什么呢,考虑到先生的病体,她不想再增加他的负担,何况自己正在挣扎与调整中。萧红人虽然离去了,但心却还始终牵挂着敬爱的先生,在这人世间,唯有这位老人,在她最孤立无助的时候,给过他强有力的支撑,给过她力量与勇气。在她最苦闷的时候,给过她深切的关爱与理解。
鲁迅去世后,也许在萧红看来,她心中的一座大厦已经坍塌了,她经常去灵魂深处探险一座迷宫已经消失了,同时带走的,还有那充满父爱的目光,那远别前放心不下的叮咛。
一鲁镇意象与文化语境、意境的关联作为汉语的这一个,鲁迅无疑是使用汉语写作的典范,无论是情境还是社会文化语境,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制约着他,这也与他的生存习俗及其生存模式息息相关。作为汉语的这一种,鲁迅的小说文本,无论是叙事策略还是叙事审美形...
一、说出真实与说谎涓生和后羿都在人生的选择中呈现哈姆雷特式的自我挣扎,思想多于行动的延宕促成了二人的悲剧命运。对哈姆雷特而言,生存还是死亡是个问题;对涓生而言,追求理想中的新生活与麻木于现实是个问题;对后羿而言,追求个人飞仙与维护婚姻是...
意象是在过去已积累的大量表象基础上,主题头脑中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的设计图像。在中国,独特的文学审美作用使月亮变成一个多元综合的文化载体,一种蕴涵丰富的文化艺术符号。月亮情结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是月色如水水如天般的美丽景致,是月是故乡明那样...
李大钊和鲁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在《新青年》的旗帜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致力于白话文运动的开展以及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虽然两人的文学理想和实践有所差别,但在时代的鼓动下却在现代杂文创作方面形成了共同阵线,不仅丰富了文学...
1《美食家》中的多重叙事纠葛陆文夫的作品倾向于采用多重对话结构,在矛盾纠葛中拎出问题《,美食家》亦不例外。阿二是朱自治的包月车夫,他的黄包车有皮蓬,有喇叭,有脚踏的铜铃,冬春还有一条毡毯盖住坐车的膝头。漂亮的车子配漂亮的车夫,特别容易招揽...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占有一席之地,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所创作的作品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值得研究。...
鲁迅曾于1927年2月到香港作了两次演讲:《无声的中国》[1]和《老调子已经唱完》,[2]也曾两次路经香港,并就他对香港的所见所闻,写了三篇关于香港的文章,即《略谈香港》,[3]《再谈香港》[3]和《述香港恭祝圣诞》。[1]由于鲁迅与香港有了这样的渊源,鲁迅...
鲁迅对《文心雕龙》研究的革命性开拓,首先表现在他对《文心雕龙》"心力"说的历史继承和现代深化上。...
李欧梵撰《铁屋中的呐喊》(下简称《铁屋》)对大陆学界冲击力甚大,其第一缘由,是因为在他以王瑶、唐弢为代表的80前学科近乎失语的空白地带①,找到了破解鲁迅人格的钥匙,此即:鲁迅所选择的生命目的,完全不合乎那个时代知识者中着名人物如梁启超、严复、孙中山...
鲁迅先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选材视角非常独特,常常没有过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的是用朴实真切的语言对人物心理进行有效刻画,虽然不着痕迹,但是却又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