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习总书记强调,要更好发挥宪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重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发挥宪法的作用,维护宪法权威,全面实施宪法。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宪法是法治国家的标志,没有宪法,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宪法确立了国家根本制度和任务、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我国现行宪法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作为国家根本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
一般认为,依法治国所依之“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依法治国所依之“法”包括而且首先是指宪法,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提出依法治国时,为什么还要特别强调依宪治国呢?这可以从理论、制度和国家发展目标等方面分析。
从理论上看,坚持依宪治国,才能实现宪法之治。习总书记指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法治有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内容统一、明确、普遍适用,程序完整科学,依宪治国除此以外,首先强调实质意义的法治,将监督制约对象从行政权扩及立法权和其他公权力,切实有效保障公共利益、公民基本权利和社会秩序,从而丰富了法治国家的内涵。
坚持依宪治国,是统合执政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愿望的制度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综合考虑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公众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而执政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利益愿望要通过宪法这样的制度平台统合起来,用以规范社会行为、设定价值目标、凝聚改革共识、协调利益关系,并通过宪法实施来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
坚持依宪治国,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按照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的文明发展进程,过去我们说的现代化,是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从国家制度层面提出的涉及整个国家体制的综合意义的现代化,是检验一个国家的基本制度是否比较完善、比较定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我国富强、民主、文明、法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应更加注重发挥宪法在现代化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
宪法实施是宪法原则和规范的贯彻落实,是发挥宪法作用的基础,也是宪法的生命和权威所在。***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法治国家。
我国现行宪法于1982年公布实施30多年来,我国宪法实施取得重要成就,宪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政治建设和人权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宪法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不健全,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等方面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不强等。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还要全面实施宪法,并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全面实施宪法,首先要发挥国家机构在实施宪法和保障宪法实施中的作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立法,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国家行政机关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努力做到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维护宪法权威;各级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落实宪法的各项规定。
全面实施宪法,要加强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新形势下,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把党领导人民制定、执行宪法和法律,与党自身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自觉地维护党的政策和宪法的权威性,坚持依宪执政,使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根本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全面实施宪法,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此外,还要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全面实施宪法,还必须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宪法、崇尚宪法、模范遵守宪法是树立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的关键。要通过宪法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认识到,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使各级领导干部对宪法法律怀有敬畏之心,时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不违宪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根据四中全会决定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培育宪法文化,弘扬宪法精神。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选举或常委会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国家公职人员和公民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恪守宪法原则,保障宪法实施。
目录摘要一、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概述(一)以法治国概述1、以法治国的含义2、以法治国的必要性(二)以德治国概述1、以德治国的含义2、以德治国的必要性二、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一)依法治国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执法、司法态度(...
执政方式现代化一词自党的十六大开始逐渐成为党建理论研究的热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服务型执政党,预示着中共执政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为执政方式现代化明确了一个具体目标,理论界对于执政方式现代化存在各个角度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实现依法执政、科...
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保障国民的教育基本权利,实现教育公平。多数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义务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然而不管是从内涵分析还是从制度设计分析,义务教育都不一定会必然地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自近代英国《权利法案》诞生以来,表达自由作为促进民主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其在宪法制度安排上已经获得了各国的空前支持和响应。就我国而言,新中国成立来颁布的四部宪法都规定了言论自由。例如,现行《宪法》第35条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的中国改革开放,意味着治国理政思路的创新。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建,则意味着中国治理体系从局部开始探索新路。没有创新,就没有当年春天的故事和今天的深圳特区。而在中国创新需要整体注入新观念、新动力、形成发展新机制的今天...
结论从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从依法执政到依宪执政,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执政理念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着,依宪执政是顺应法治社会建设潮流的明智之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坚持法治国家的基本国策,就要坚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其中依宪执...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
合宪性审查工作最终要落实到一整套程序机制上,但目前,有关合宪性审查的启动、审查的方式、违宪责任等均无明确法律规定。鉴于合宪性审查不仅是对法律及法律性文件的审查,还涉及对国家机关行为的审查,因此,仅修正《立法法》并不能解决合宪性审查工作的程序...
一、后革命时期的革命资源后革命概念来自美国汉学家阿里夫德里克的《后革命氛围》一书。该书在检讨后殖民批评与其相关问题时认为,双重意义的后革命比后殖民更能涵括后殖民论的前提和要求[1]。国内文学界、政治学界借用了这一概念,用以表示20世纪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科学地表达了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最高性和权威性地位,以及宪法的遵守和实施在依法治国中的首要地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