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宪法学视角下台湾统一问题探究
【引言】两德统一方式对两岸统一的启示研究引言
【第一章】关于两岸关系的法律制度现状
【第二章】两德统一前的法律制度情况及两德协议分析
【第三章】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中”之涵义分析
【第四章】台湾问题解决方式与两德统一的经验借鉴探讨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宪法建议探析结论及参考文献
结 论
从历史的发展潮流上看,走向统一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种意义上,两德问题与我国的台湾问题颇具相似之处,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
在两个政治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德国以开放的胸怀接受了两德之间的关系是因为一种特殊形势而导致的“特殊关系”,两德之间的协议既有两国双边条约的作用,而两德又不是两个独立的国家。就我国台湾问题而言,无论是将台湾当局看做与大陆当局平等还是看做隶属于大陆当局,均太过偏激,难以为双方接受。应借鉴两德处理相互关系的开放态度,在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利益中间寻求新的平衡。
在两个主体之前的相互定位方面,大陆地区涉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法律规范尚不完备,两岸之间的协议也多集中在经济贸易、人员往来等领域,还缺乏更为正式的政治性协议。两岸之间应该无法像两德一样,基于平等主体的地位签订国家协议,但通过政治主体间的协定这一方式,以谈判协商的形式解决两岸之间的分歧,将有助于和平统一进程的发展。
在和平统一模式方面,德国《基本法》规定了“加入”与“制宪”两条道路,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历史背景和现实形势的不同,以平等主体的身份,以“加入”或“制宪”的形式解决台湾问题,并不具有很强的可行性,而在坚持“一个国家”原则的基础上,在台湾地区实行有别于大陆地区的制度,使台湾保留较大程度的自治权,更为符合我国的实际。但德国《基本法》所体现出的在宪法性文件中确定国家统一方式与框架的思想和做法,依然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治国思路,也已经为我国所借鉴应用。
在民意保障方面,两德关于“国家统一义务”的规定,在人民心中有效地建立起了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我国亦应有所借鉴,通过民间交流渠道,在两岸民众中建立国家统一的热情,进而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的进程。
完成祖国统一是一项高度考验中国人民智慧的宏大工程,需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包容万物的情怀,积极应对两岸统一过程中新出现的困难。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问题的解决必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 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讲述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重庆出版集团 2009年 11 月版。
2. 周忠海 主编:《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3 月版。
3. 赖丽琇:《德国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3 年版。
4. 张亚中:《两岸统合论》,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2 年 2 月版。
5. 张亚中:《德国问题:国际法与宪法的争议》,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 4 月版。
6. 王铁崖 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 2013 年 7 月版。
7. 孙谦、韩大元 主编:《欧洲十国宪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3 年版。
8. 周叶中、祝捷 主编:《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法律机制研究》,九州出版社 2013 年 3 月版。
9. [奥]汉斯·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 2013 年 3月版。
10. [德]克里斯托夫?默勒斯:《德国基本法:历史与内容》,赵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 年版。
二、论文期刊类
1. 祝捷:“论两岸法制的构建”,载《学习与探索》2013 年第 7 期。
2. 周叶中、祝捷:“论宪法资源在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中的运用”,载《法商研究》2013 年第 5 期。
3. 杨德明:“涉台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载《统一论坛》2015 年第 1 期。
4. 周叶中:“台湾问题的宪法学思考”,载《法学》2007 年第 6 期。
5. 陈德民:“《反分裂国家法》--两岸和平与发展的法律保障”,载《形势与政策》2005 年第 4 期。
6. 周少来:“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倾向及对两岸政策的影响”,载《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年 3 月。
7. 王建源:“两岸授权民间团体的协议行为研究”,载《台湾研究集刊》2005 年第 2 期。
8. 刘墨、肖之光:“为历史留下公正的注脚--1992 年 11 月两会共识始末”,载《两岸关系》1999 年 9 月。
9. 张华:“‘九二共识’不能被误读”,载《统一论坛》2012 年第 5 期。
10. 李义虎、江宜泽:“‘胡六点’是对国家统一战略思想的深化”,载《亚非纵横》2010 年第 2 期。
11. 周叶中、祝捷:“‘一中宪法’与‘宪法一中'--两岸根本法之’一中性‘的比较研究”,载《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3 年 1 月。
12. 黄嘉树、王英津:“主权构成研究及其在台湾问题上的应用”,载《台湾研究集刊》,2002 年第 2 期。
13. 张亚中:“两岸主权共享与特殊关系”,载《中国评论》2010 年 2 月。
14. 吴友法:“基础条约与两德统一”,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 6 期。
15. 范宏云:“1945 年德国法律地位问题对两岸关系的启示”,载《特区实践与理论》2012 年第 3 期。
16. 卢小川、宋玉辉:“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势下的法律体系现状与完善”,载《研究生法学》2014 年 4 月。
17. 朱维究:“台湾当局’涉及两岸关系立法‘之研究”,载《比较法研究》1999年 3、4 期。
18. 王坤宇:“浅析台湾’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载《新财经》2011 年 3 月(上)。
19. 凌远:“评台湾当局的《两岸关系条例》”,载《中国法学》1992 年第 3 期。
20. 黄来纪、宋锡祥:“’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研讨综述”,载《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 年第 4 期。
21. 杜力夫:“论两岸和平发展的法治化形式”,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5 期。
22. 周叶中、祝捷:“两岸治理:一个形成中的结构”,载《法学评论》2010 年第 6期。
23. 郭梅花:“基础条约前后的两德交流与德国统一”,载《青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4 期。
24. 汪曙申:“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观念刍议”,载《台湾研究》2009 年第 3 期。
25. 王英津:“关于’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的新构想”,载《台湾研究集刊》2009年第 2 期。
26. 石立坚:“联邦德国基本法介绍”,载《国外法学》1986 年第 2 期。
27. 徐彬:“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关系概述”,载《世纪桥》2010 年 2 月。
28. 叶阳明:“西德因应德国分裂时期(1949-1990)之宪政安排”,载《台湾国际关系学报卷》2006 年 7 月。
29. 祝捷:“联邦德国基本法与德国的统一”,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 9 月。
三、学位论文类
1. 王晓明:“反分裂国国家法与解决台湾问题的一个中国原则和战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2. 邓敏:“两会协议法律的法理探讨”,厦门大学 2014 年硕士学位论文。
3. 邵元君:“试析一国两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年硕士
毕业论文。
四、外文论文类
1. [德]Michael Kilian, Der Vorgang der deutschen Wiedervereinigung, Handbuch desStaats Rechts, Aufl.3, C.F.Müller, Heidelberg 2003.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紧急状态问题成为宪法理论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使得近代宪法诞生伊始学者们就将其置于重点研究的领域,亦即如何实现紧急状态下的法治化,既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又保证宪法基本价值不被破坏。...
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国家监督制度。回溯其在中国封建社会下的制度沿革,虽然其机构名称(会稽、宰夫、御史、比部等)几经变化,但其均不脱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纠察百僚,纲维庶政的职责,但在封建皇权体制之下,审计制度充其量也是封建皇帝统御臣民的...
一、我国人大制度的简略回顾从建立到破坏再到恢复的艰难历程我国人大制度自1954年建立迄今已经运行了60年。回顾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前,我曾以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负责人的身份,被派去主持海淀区清华大学选区的人民代表选举。当时选举...
对于我国修宪建议研究者而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政治宪法学和规范宪法学之间的纠结。莫纪宏研究员指出:政治宪法学的性格是直白和坦率的,其学术方向是要解决纸上的宪法与现实的宪法之间的脱节,其学术企图是要将现实的宪法直接映照到纸上的宪法里,使得...
在我国,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法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在农村,总体来看,农民的法治意识还不够强,我们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农民的法治意识十分淡...
一、当代不受歧视权的发展不受歧视权源于平等权基本权利。平等权产生于近代各国宪法上的法律平等原则,体现在1791年法国宪法第1条规定的在权利上人人平等,和1868年美国宪法第14条规定的法律的平等保护。宪法上的平等权奠定了不受歧视权的法理...
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保障国民的教育基本权利,实现教育公平。多数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义务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然而不管是从内涵分析还是从制度设计分析,义务教育都不一定会必然地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在宪法秩序变革的各个时期,公共财政制度的变革无疑处于枢纽的地位,历史上几乎所有重大的制度变革,其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财政压力背景。公共财政关系构成了国家和公民之间最根本的契约关系,所有的公法学研究都无法回避这一基本法律关系。面对现代国家的财...
5我国环境的宪法保护完善卢梭在《论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曾提到:所有的人都应该服从然而没有人命令他,所有的人都应该效劳但是却不存在主人?这些奇迹就是法律的杰作。人们只把正义和自由归于法律。正是这个有益的公意机构在公民权中确立了人们之...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大背景下,环境权入宪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议题,这是因为环境权入宪本质上就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回应。一直以来,有关环境权入宪的讨论从未停止,但是环境权入宪的实践却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