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

电视布袋戏的产业化发展——以霹雳布袋戏为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544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霹雳布袋戏发展特点研究
【引言】台湾布袋戏发展创新探析引言
【第一章】台湾布袋戏的源起与发展
【第二章】电视布袋戏的产业化发展——以霹雳布袋戏为例
【第三章】霹雳布袋戏的艺术性问题
【第四章】霹雳布袋戏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结语/参考文献】台湾电视布袋戏的继承与展望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2.电视布袋戏的产业化发展--以霹雳布袋戏为例

  在现代化社会浪潮中,台湾电视布袋戏以黄氏布袋戏为例,看到了时代的变迁,抢先认识到了当代社会的变化对布袋戏带来的的冲击和机遇,于是积极响应时代特色,对布袋戏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黄氏布袋戏具有家族传承和地域性的特点,因黄家居住在云林虎尾县,所以形成独特的云林虎尾布袋戏。霹雳公司与国际市场接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德国人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提到“艺术复制”和“文化工业”14,艺术作品具有即时即地性,是独一无二的,而现代技术使艺术的机械复制成为可能。作为民间艺术的布袋戏本身是属于现场表演性艺术,操偶艺师的现场表演是即时性的,无法复制的。但是霹雳公司通过影像技术等手段把一次性消费的表演艺术转变为可重复欣赏的商品,并大量复制。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是我国台湾,台湾的文创产业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形成良好的富有创新活力的社会氛围,电视布袋戏正是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下产生的。

  霹雳公司学习日本动漫产业,将布袋戏的发展纳入现代化产业体系中。黄氏家族除了编排霹雳布袋戏进行播放收取相关费用外,还积极发展与之相关的周边,如发行相关DVD、会刊、海报等,形成了一条以布袋戏为核心的产业化体系。在其探索道路中,它充分借鉴现代动漫产业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布袋剧为核心,以此来带动相关周边产业的发展,如木偶、手办等产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模式。并且依托前者,后者的发展势头迅猛,盈利日益扩大。电视布袋戏的风头彻底盖过了传统布袋戏“在传统曲艺表演中,惟黄海岱这一家族的霹雳布袋戏成功地驾驭时代潮流,走进创造流行的娱乐主流”.

  2.1 霹雳布袋戏的创新与变革

  黄氏家族第三代利用现代组织形式,成立了霹雳国际公司,抛弃了以往布袋戏发展中的独门小户的形式,将布袋戏的发展纳入了现代化组织体系中,充分利用现代组织的优点,积极收集资金、网罗人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布袋戏集团。其中不仅有专门的制偶部,还包括场景布置部、情节编排部、服装造型部等部门。

  利用现代化的组织形式,将以往布袋戏的编排流程打散并将之专门化,从而使原本复杂的工作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流水作业,更加简单高效,也更加有利于市场化操作。 把布袋戏搬上电视荧屏制作成一系列电视剧剧集,形成台湾特有的电视布袋戏,如霹雳布袋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优势,创建了霹雳电台,用以专门播放布袋戏的戏剧。这种方式突破了以往当时当地的搭台表演,受众更加广泛。

  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再加上布袋戏内容的改革,内容上不再是老套的传统说教故事,从金光布袋戏开始,故事内容就发展为以武林人物为主角,江湖恩怨情仇为故事发展主轴。传统布袋戏的故事有很强的宣教意义,人物扁平化,如戏剧人物般奸忠善恶分明,符合中下层百姓闲暇之余看戏的喜好。布袋戏搬上电视之后宣教功能明显减弱,取而代之得是娱乐功能,故事人物更具复杂性剧情转折大。比如改编自《野叟曝言》的《云州大儒侠》,原来有江湖和朝堂两条线索,后来因为观众口味变化编剧把朝堂戏删去,只保留下江湖戏份。在网络上设有霹雳官方论坛让年轻人讨论剧情,每年评选剧中的人气角色。这使得布袋戏更加吸引群众,尤其是当代社会的消费主体,青年群体。

  霹雳布袋戏在金光布袋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包括加强声光爆破效果、使用电脑特效、戏偶的加大与精致化、改进操偶方式等等。对布袋戏的木偶形象、声乐和情节编排进行了创新。当前人民群众对于娱乐活动的追求更加地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和快节奏,对声乐和视觉效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音乐伴奏变成流行音乐,舞台增加了各种灯光和烟雾效果。黄氏家族根据当代群众的审美观,对木偶的形象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摆脱了原来布袋戏中固定化的形象模式,木偶的造型服饰更加趋于华美。在情节安排上,突破了以往的老旧故事演义,代之以全新的编剧,并充分借鉴中西方的文化,杂糅了中西方各种传说典故,使得情节丰富紧凑、曲折离奇,吸引人心。以霹雳布袋戏为例,近来更是运用 CG 技术加强了视觉效果,从视效来看已经很接近偶动画。

  2.1.1 口白与原创音乐

  霹雳布袋戏从 1988 年的《霹雳金光》开始,在二十几年里自身也不断求新求变,据 2006 年的《壹周刊》报道,霹雳公司当年的总资产约 1.82 亿元。在二千多集的剧集里,不管是剧内的木偶还是剧外的技术手段都在不断发展更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新剧的画面清晰度和木偶的时髦值都比老剧提升了很多。霹雳的口白一直由八音才子黄文择一个人负责,所有角色不管男女,再加上旁白都以闽南语配音,这也成为霹雳布袋戏的一大特色。黄文择的配音很符合各个人物的身份性格。一页书拥有高亢清亮绵长的嗓音,一听就是内力深厚的高人;儒门之首疏楼龙宿拥有抑扬顿挫的儒音,这是黄文择利用文白异读制造的儒音效果。但是随着霹雳公司逐渐进军大陆市场的计划,以及为了扩大观众群,从 2013 年的《霹雳侠影之轰定干戈》开始有了国语和闽南语两个版本的配音。在配乐方面早期的配乐借用了现有的流行音乐和日本动漫音乐,后来霹雳公司与专门的音乐公司合作,制作原创音乐,每一部剧集都配有片头、片尾曲,在每一部剧集结束后发一张音乐专辑。在声乐上,充分借鉴中西方各种声乐器具,摆脱了以往声乐中典型的中国民间声乐,如二胡等,使得声乐更加丰富动听,突出了强悍的声乐效果。

  霹雳的原创音乐以古风的纯音乐为主,加入现代流行音乐特色,每个角色都有专属自己的人物曲,人物曲与角色性格经历相互匹配。霹雳播放至今已有 2000 首原创音乐,配乐是它的一大特色,一听到相关配乐戏迷就知道是哪个人物出场了,一个角色还拥有文戏、武戏两种风格的配乐。经典的音乐有素还真的人物曲《白莲还真》,武戏曲《剑挽天华》等。

  2.1.2 木偶与布景改良

  布袋戏又称掌中戏,传统布袋戏木偶大概 30 公分左右,方便由操偶师在手中控制,传统布袋戏木偶的身体和四肢都是布料做的。操偶师只能做出简单的摇头、行走动作。为了适应电视画面的需要,霹雳布袋戏把木偶尺寸加大。在早期的霹雳剧集中木偶在一尺三左右,现在的剧集中木偶尺寸在 90 公分左右,偶头十二公分左右。因为木偶的变大,传统的单手操偶变为如今的双手操偶。霹雳保留了传统木偶的雕刻技艺,木偶偶头都由雕刻大师手工雕刻而成,木偶身体比例也比较接近真人。木偶的五官长相越来越精致,随着审美变化原来的圆脸逐渐变成瓜子脸。木偶发展为木偶的眼睛由早期的笔画眼演化为玻璃眼,毛发由传统的塑胶假发演进为真实的植发。木偶的五只手指可以灵活抓取物品,双腿装设关节可以跪坐和踢打。木偶在操偶师的操作下可以进行武打动作,在武戏指导下武打动作行云流水,具有武侠动作场面的效果。在布景上也由以往的小规模布景、单一操偶师转变为现在的大型布景,道具师制作出如真实场景一样的道具,大小比例刚好适合木偶。木偶的戏服也从以前的简单变得繁复、华丽,内外有几层衣服,衣服上都有绣花质地轻柔,采用轻纱来突出高人隐士的飘逸,水袖和披风都采用略透明的薄纱,这样木偶动起来拍摄武戏时增加唯美的效果。衣服都是服装部门手工制作,加入一些时尚元素,从老剧集中木偶造型厚重棉被般的垫肩转变为追求时尚的外观。陈龙廷认为“从布袋戏的角色扮演的原理来看,角色的概念是由木偶的外貌、木偶的动作与木偶的说法所组合产生的”17,木偶本身没有表情也没有感情。观众通过对木偶造型的第一印象来感受喜好,然后根据操偶师的操偶,编剧赋予木偶的台词才让这个木偶活起来,观众才会觉得这是角色。

  2.1.3 分工明确、电影化制作

  霹雳各部门分工明确,有专门的制偶组、场景布置组、编剧组、服装造型组等部门。霹雳公司抛弃了传统的剧团模式,采用企业化经营。霹雳公司目前在云林拥有占地数千坪的片厂,有 200 多名员工,通过不同部门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周两集一集 60 分钟的剧集产量。剧组拍摄进度快过播出进度,通常在播放一档作品时编剧已经完成了下一部的剧本,这也造成了观众观看反馈的不及时,等到观众对剧情的不满传入编剧耳中时下一档已经开始拍摄了,剧情也无法修改和弥补。布袋戏拍摄时除了基本的文、武戏、甩偶等,还加入了电影特有的吊钢丝效果。操偶师还会面临一些传统操偶不会遇到的情况:如在看不到戏偶的情况下演活戏偶,或者有些场景需要潜水拍摄等。以电影《圣石传说》为例,操偶师为了拍摄主角傲笑红尘和剑如冰乘船的画面,而潜水操偶。霹雳是用木偶作为角色,操偶师操作木偶做出各种动作,再按照拍摄电视剧的方法,用摄像机拍摄完成。

  霹雳的制作采用电视、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剪辑技术,除了后期动画制作特效外还采用实景拍摄的手法。场景、道具就只有比例上与拍摄电视剧用的道具不同。霹雳布袋戏失去了传统布袋戏的现场性,抛弃了传统戏剧“现场表演,双向交流”18的特点,加入了现代镜头语言、蒙太奇、剪辑技巧的运用。中国独创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也是和霹雳布袋戏一样把传统融于现代之中,《小蝌蚪找妈妈》把传统水墨画引入现代动画制作中而取得的巨大成功,水墨动画制作过程复杂,现在的水墨动画一般采用电脑软件的方式来制作。值得一提的是霹雳独具特色的武戏,早期布袋戏最受观众欢迎的就是其武打动作,在热闹的锣鼓声中木偶相互摆开阵仗,在操偶师的操作下舞刀弄枪。现在的霹雳布袋戏则是由专门的武术指导,操偶师在武指指导下拍摄武戏,一个角色也有文戏和武戏两尊偶,足见霹雳对武戏的重视。霹雳布袋戏的武戏不但武打动作细腻清晰,还有漂亮的剑术与刀法。人物手腕可以转剑,两个角色对打常常会在空中凌空对杀,这需要操偶师把木偶吊钢丝来完成。人物的动作飘逸潇洒,不仅是武打更是舞蹈。比如明珠对长空一战两个人物在竹林中来回,时而沿着竹子滑落,颇有《卧虎藏龙》里竹林一战的风采。

  2.2 霹雳公司的商业运作与营销手法

  在传统布袋戏还在苦于没有传播渠道,表演依然仅限当时当地时,电视布袋戏打开了新的传播领域。而霹雳布袋戏更是不满足于仅限电视的传播途径,不断寻找新的传播渠道,如在录像带盛行时进入录像带市场,后来又改为发行 DVD.

  与台湾最普遍的 24 小时便利店合作发行,方便大众购买。开启网络营销和直营精品店模式,发布相关周边产品,扩大盈利途径。下面从传播渠道和周边产品开发两个角度分析。

  2.2.1 多种传播渠道

  1975 年台语布袋戏禁播,直到 1982 年才解禁。解禁之后的黄家主攻电视剧市场,而 1986 年黄文择又开拓了布袋戏录影带租赁市场,扩大了霹雳布袋戏的流通渠道。在录像带租赁市场繁荣的时候发展了一定数量的观众。现在录像带被更先进的存储技术 DVD 所取代,霹雳公司紧跟时代潮流,以每周一次的发行速度发片,与台湾最普及的全家便利店合作,方便市民购买最新剧集。电视布袋戏流行后,黄强华、黄文择兄弟在 1995 年创立霹雳卫星电视台,专门播放霹雳布袋戏剧集。霹雳台有自己的主持人,讨论霹雳剧情人物的相关节目,全天除了广告外只播放布袋戏。除了霹雳电视台外还与中天电视台合作播放剧集。网络的兴起使敢为人先的霹雳公司看到了商机,顺势展开网络营销。公司设立了霹雳布袋戏的官方网站,发布最新剧情动态。官方网站有提供给戏迷讨论剧情的论坛,在网络购物兴起后官网也成了发布周边产品的平台。霹雳还采用会员制营销手段,在官网上注册会员后享受优惠。在 2000 年霹雳公司拍摄了首部布袋戏电影《圣石传说》,首次以电影形式出现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好成绩。大陆观众收看到的第一部霹雳布袋戏剧集是 1997 年在福建东南电视台播出的国语配音的《霹雳狂刀》。之后霹雳剧集的视频出现在优酷、土豆等网站上,大陆观众可以免费收看。现在霹雳公司把播放版权卖给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大陆观众也可以在网络上收看到每周最新的剧集。

  2.2.2 周边产品开发

  霹雳公司除了播放剧集外,也学习好莱坞模式和日本动漫产业,开发相关周边产品。1997 年,霹雳公司与游戏公司合作,推出以剧中人为主角的游戏如《霹雳奇侠传》、《霹雳神州 online》等游戏。霹雳公司在 1994 年成立霹雳会,创立会员制度,会员每月会受到霹雳公司发布的《霹雳月刊》这本杂志,介绍幕后制作与编剧构思。霹雳把木偶进行偶像化包装,木偶拥有精致的服饰和多样的性格,角色注重多元化,有的性格霸气有的知书达理。观众对木偶的感情投入带动了周边产品的消费。针对消费者的怀旧心理和求新心理,时不时让退隐的老角色重新出山,同时又不断的推出新角色。热门角色都有自己的后援会,人气高的角色甚至有一群自己的粉丝,加入后援会需要每年交会费,粉丝可以为自己喜欢的角色投票。霹雳在每周发行光碟外,还制作相关角色公仔、海报、钥匙扣、笔记本、角色个人写真集等周边产品。霹雳的戏偶也成为商品,十几厘米的小偶需要几百人民币,同电视里比例大小的戏偶需要上千元,价格与日本的 BJD 娃娃一样。

  在宜兰、高雄等地设立专门卖周边产品的精品直营店,目前已经有四十多家加盟店。台湾相当看重霹雳布袋戏的传承意义,2006 年霹雳布袋戏击败台北 101 等对手高票评选为“台湾意象”,在台湾可以看到布袋戏人物的地铁专列,在桃园机场有霹雳布袋戏的专门展出台,布袋戏中知名度广的角色还会拍摄电视广告。在霹雳进军大陆之后一直参加大陆的漫展活动,以此增加关注度扩大自己的观众群。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戏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