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代表上党地域文化特色的沁县漳河剧团,在上党地区尤其是在农村文化阵地占据重要的位置。然而,由于现代媒体及娱乐文化的冲击,上党梆子演出市场落入低谷,漳河剧团发展陷入困境。本文试分析剧团发展困境及其原因,提出新时期漳河剧团传承创新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漳河剧团; 简介; 现状; 困境; 发展;
作为代表上党地域文化特色的沁县漳河剧团,在上党地区尤其是在农村文化阵地占据重要的位置。他们扎根于乡村,接轨于时代,多少年来占领着农村戏曲文化大舞台这块阵地,对丰富群众的精神娱乐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漳河剧团简介
沁县漳河剧团成立于1946年,文革期间改为“沁县东方红剧团”。1982年冬又恢复为“沁县漳河剧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漳河剧团在上党大地享有盛誉,在长治市县级剧团中名列前茅,唱腔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上党梆子。特别是1984年晋东南地区举办的自编自演现代戏汇演中,《远方归人》荣获十三市县24个专业剧团第一名,获得5项大奖,以“一旦四生”扬名上党。被地区文化局选送赴省汇演,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太原日报等都作了报道和评论,全团演出人员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李立功的亲切接见。时隔四年,1988年在山西省振兴上党梆子调演中,《珍珠衫传奇》荣获五项金奖,为此,长治市劳动竞赛委员会为漳河剧团记集体一等功一次,4人记个人一等功,其他演职人员分别记二、三等功。1988年-1990年被县委政府授予8大红旗单位之一,1989年在全国现代戏年会上《情满深山》获“演出超百场奖”,并由山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制成三集电视剧播放,1990年《珍珠衫传奇》获全国第二届戏曲电视剧“黄河奖”,当年经济收入突破21万元,受到市县两级政府嘉奖,后来的《丑嫂》、《铜板金簪和美金》等也都获奖,为繁荣沁县的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传统戏曲受到现代媒体的冲击,演出市场落入低谷,职工收入难以维持生计,未能及时上缴职工社会养老保险金。直至2012年冬被迫停演(当时,拥有二级演员2人、三级演员4人、四级演员3人),只能各自寻找生存之路。剧团领导多次向上级反映。职工们也多次向上级领导反映剧团实际困难情况。经过努力,文化局提供解决办法,人社局、编办协商沟通,才把应该入编的都入了编,并办理参保事宜。2017年,县文化局责成专人对漳河剧团进行整顿。于2018年2月,经过民主推荐,选举出田天平同志为团长的新领导班子,新班子组建后,克服重重困难,排练了两个多月,从5月份开始下乡演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艺术团体又展示在世人面前。
二、漳河剧团的现状
田天平团长说:“谈起剧团的现状我既激动又寒心。激动是我们剧团所选剧目主题思想积极,而且演出唱、念、做、打俱佳,备受观众的欢迎。寒心是我们奉献太多,而回报太差。”漳河剧团原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目前,是自收自支股级事业单位,编制42人,现有职工38名,其中10人因身体原因不能上班,能正常演出的只有28人,其中40-50岁4人,50-60岁24人,大部分是初中学历,自小学习唱戏。就该团现状而言,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年演出场次在一百五十余场以上,每次都需要向社会雇佣临时演员20多人才能演出,主要活动在沁县各个乡镇村,以集会为主,收入视当地经济情况而定,导致剧团人员工资很低,甚至有时养老金都交不起。即便是这样,他们无论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冬,都能活跃在城镇乡村,一丝不苟地为群众演出。
目前,剧团演出的剧目有自编自排的以古装剧为主的《吕后篡朝》、《宋宫血泪连三本》、《雁门关》、《杨怀玉招亲》、《杨怀玉认母》、《徐公案》、《闯幽州》等,今年还新编排了《蝴蝶梦》等,题材有历史剧、神话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改变着乡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帮助当地农民消除愚昧、崇尚科学,为脱贫致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力,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力军。
三、漳河剧团的困境
分析置身困境中的漳河剧团,先得弄清产生困境的原因。据团长田天平说:“主要原因是人才和资金短缺两个方面。”
第一,演职人员青黄不接。
剧团多年未招收新人,人才断档,演出艰难。同时有些好的人才、主演因工资收入低,跳槽、改行到了收入高的部门或单位,有的奔波于乡村的红白喜事之间,当起民间八音会艺人,只有少数人员在支撑着、坚守着。戏剧人才培养需要的时间长,起码要5年以上,并对相貌、嗓音、身材等条件要求高,还得具有一定天赋。而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戏曲艺术这种职业又苦又累,一方面家长不愿意让孩子遭罪,另一方面这种职业赚钱又慢又少,年轻人更不愿意去学。加之剧团创作(编剧)人才缺乏,没有专业人士编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讲当地故事的现代剧本,更加突显了剧团现有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
第二,资金短缺。
剧团面临舞台设备陈旧、服装道具破烂、内容更新慢等问题,这是直接影响剧团艺术水平和演出质量提高的大问题,严重制约着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剧团是自收自支单位,实际就是市场化运作。长期以来,职工收入低下,政府又不投入,导致资金严重短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戏曲艺术之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漳河剧团就形成了“老牛破车”,市场萎缩的恶性循环局面,照此下来,这代人老了不能演了,剧团也就彻底完了,上党梆子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沁县也就绝了,实实在在存在人亡艺绝的危险,更谈不上传承发展。
四、漳河剧团的发展
如今的戏曲艺术,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而就在这种新的文化环境下,剧团要想发展,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
(一)政府扶持,大力宣传。
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山西省政府提出的振兴“四大梆子”工程,漳河剧团的唱腔“上党梆子”是其中之一,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人力、财力、物力等支持。各级文化部门、曲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等组织举办的各类比赛演出,尤其是大型节日活动,漳河剧团必须参演,并给予经费保障。在县乡财政有限的条件下,要千方百计增加文化活动经费,为支持戏曲的传承、发展和保护提供经费保障,预算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专项经费,县、乡、村在筹划有关群众文化活动时,漳河剧团及负责人要积极参与,大力宣传,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进来,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希望他们能认真地对待这种传统艺术,并引起他们的兴趣。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进行品牌推广,将剧团的演出范围不断扩大,进一步提高剧团的知名度。
(二)创新引领,强化队伍建设。
剧团人才缺乏,怎么会有发展?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剧团扶持的投入,第一是保障和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才能留住人。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措施办法,才能引进人才、激励人才、用好人才,对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给他们相应的待遇,真正体现党和政府对艺术工作者的爱护与重视。第二,组织专业人员编写新的剧本。传统的上党梆子剧目流传至今,人们已经背的滚瓜烂熟,对观众吸引力已不强。要根据艺术创作规律、市场需求和审美取向等,创作艺术性和社会性并重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戏剧作品。第三,扎扎实实开展传承保护工作,县政府已将上党梆子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必须开展抢救性保护,认真开展“戏曲四进”活动,即进校园、进社区(农村)、进机关(企业)、进军营。第四,建立长效机制。戏曲人才的培养,应当作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解决眼前人才短缺问题是“引进”,长远来说应开办专业戏曲学校,不管是委托代培,还是开辟县级专业学校,总需要一个人才培养补充的渠道或基地。针对各年龄群设置不同内容的戏剧形式,将新的艺术元素结合最新的影视、科技等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传承工程从娃娃抓起,只有创新才能在演出内容上给观众带来新奇感,使人们进一步热爱戏曲艺术,融入到传承中来。
(三)解决剧团的排练场所问题。
剧团人员最多时达100余人,有团部、排练厅、职工宿舍等基础设施,但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现在连个基本的排练场所都没有,影响了剧团排练及表演质量,因而必须尽快多措并举解决场地问题。
(四)学习专业的管理运营模式,拓展文化产业链。
一方面针对演出行业现状,制定行业规则,不断健全行业内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行业自律机制;另一方面加强中介机构和演出从业人员的协调沟通,为剧团提供规范的经营指导,尤其是中介机构(经纪人或外交)。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文化消费中,有产品,有消费,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市场。要做到:一是戏曲与沁县的群众文化结合,将戏曲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二是戏曲与沁县相关产业结合,大力发展与演艺业有联系的演员培训业、演出中介业、戏剧服装道具制作业等,逐步形成产业链;三是戏曲与旅游业相结合,启动戏曲进景区,把戏曲文化融入到旅游业中,形成旅游业中“戏曲寻根线”,为沁县旅游业开辟一个新天地。这样才能使剧团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之中,才能有所发展壮大。
总之,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漳河剧团恢复起来了,虽然步履维艰,也能勉强运作,但是后继无人依然令人十分担忧。归根结底是要让艺术家们得到相应的报酬,能养家糊口。面对社会就业渠道多元化,更多人选择的是收入相对高的、稳定的工作,而不是难以维持生计的唱戏,因此,为了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培养专业人才,创作符合市场的新剧目,为漳河剧团以及上党梆子的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一、当下戏曲改编的普遍性纵观当下的戏曲新创剧目,挂以改编之名的比比皆是。有些作品即便没有注明改编,但其剧情内容也明显带有过去某个成熟剧目的影子。尽管改编历来是戏剧创作的一种方式、一种补充,因改而精的剧目也为数不少,但原属配角的编创手段一旦...
一、前言阳新采茶戏是湖北省阳新县一个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剧种,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新采茶戏渊源于茶歌,经由黄梅采茶戏与阳新当地花灯戏结合流变而成,从发展至今,约有200余年历史。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阳新采茶戏在当代遇到受众缺乏...
东北大鼓是广泛流传在东北三省及其周边地区的曲艺形式,极具民间的地域特色,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在我国制定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明名单的时候,东北大鼓以其代表性和普及性得以入选,是文化部指定的重要保护对象。但是单纯依靠政府的扶持,...
一、花鼓戏的由来花鼓戏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花鼓戏最初的雏形源于宋代的一种民间技艺花鼓,这是一种没有故事情节且简单的歌舞艺术形式。经过明、清的发展,也开始融入其故事情节,并初步形成了一旦一丑角色的戏曲形式...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楚、汉、黄、花)之一,在江汉平原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表演形式是在传统的民间歌舞和地花鼓的基础上融合发展而成,主要常演剧目分为三种类型:婚恋家庭、公案推理、民间传说。...
第3章山庄戏剧发展现状与对策3.1山庄戏剧发展现状作为山庄戏剧的演出剧团,承德话剧团在2011年完成转企改制,而在2004年最后一部山庄戏剧《紫罗兰又盛开了》演出之后,十年间,山庄戏剧没有再度登上话剧舞台。而承德话剧团对于应对戏剧危机的过程...
一、宫天挺生平及其作品简介元代后期剧坛上较有成就的作家宫天挺,他的事迹在《录鬼簿》有记载,都将他置于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之首。现在传曹楝亭本记载他的生平事迹:天挺,字大用,大名开州人。历学官,除钓台书院山长。为权豪所中,事获辩明,亦不见用。...
近年来, 文化行业对戏剧表演专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是由于学校教学与专业需求脱离, 戏剧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