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是广泛流传在东北三省及其周边地区的曲艺形式,极具民间的地域特色,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在我国制定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明名单的时候,东北大鼓以其代表性和普及性得以入选,是文化部指定的重要保护对象。但是单纯依靠政府的扶持,无法真正地将这项艺术传承下去,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学习和保护这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成长于创新,只有扎根基层,实实在在地从生活当中汲取营养,不断发挥创造性思维,才能将艺术的顽强生命力富于东北大鼓,使其成为不朽的艺术经典。
一、东北大鼓的发展现状
东北大鼓在华北东北地区拥有广泛的受众,特别是在东北三省地区,备受当地群众推崇。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人们的业余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使得东北大鼓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的生活似乎离东北大鼓越来越远了。很多的年轻人甚至没有听说过这种艺术,更无从谈起欣赏和学习东北大鼓。相关的从业者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劣,导致更多的人才离开了这个行业,转而投向其他工作。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对于东北大鼓面临的窘境,国家给予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
但是更重要的是艺术本身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缺少与时俱进的吸引力,这是导致艺术日渐衰微的主要原因。在呼吁人们关注东北大鼓的同时,还要鼓励艺人们进行创作,重新从生活当中提取艺术的源泉,让东北大鼓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从而避免了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政府的主导和调控的作用仍然有着较大的发挥余地。很多地区由于保护工作比较滞后,难以充分落实政府的各项指示和措施,导致保护工作的效果很不理想,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将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摆上正常的工作日程。这都是政府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规划,使得多项政策得不到有效推广落实,影响了保护工作的进展。其次,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没有形成保护东北大鼓乃至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人民群众无法承担起保护和监督的作用,保护工作失去了最起码的群众基础,也没有良好的宣传氛围和工作环境。从学术角度来说,东北大鼓由于长年流传于民间,形成了口传身授的独特体系,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知识,难以进行大范围的有效学习,从而限制了东北大鼓的推广。
更多的东北大鼓表演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艺术只是一知半解,不能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总结,导致东北大鼓处于停滞状态,无法进行更好的创新和发展。
三、保护和传承东北大鼓的措施
(一)加强保护意识
向全社会大力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使人们了解到自己的身边就有这样需要保护的人类文化遗产,这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不能让它消失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之中。
地方政府要制定详细的保护工作措施,要领会上级领导的指导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将保护工作切实落实到方方面面。
使社会各界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为保护东北大鼓而努力。政府要切实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热情,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规划每一个步骤,做好每一个细节,争取实现保护工作的最佳效果。
(二)加强宣传工作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工作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需要受到保护得到关注的不仅仅是东北大鼓,还有更多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与东北大鼓相同的窘境。人们忽略了艺术在生活当中的重要作用,一些人尽管意识到了这一点,却也没有很好的办法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这些即将消失的艺术。要使保护工作能够持续进行下去,成为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就要在平时做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共识,在全社会形成一股保护艺术的良好风气。只有每个人都注意到了其重要性,才能使东北大鼓乃至所有的艺术都得到最好的保护。
(三)加强推广传承
做好东北大鼓的推广工作,首先是建立培训基地,将愿意学习东北大鼓的年轻人集中到一起,进行有效的系统性的学习,为东北大鼓的表演输送新鲜人才,进而保证演出阵容的完整和活力。其次是尽量恢复散落在各地的演出场地,包括专门用于表演的道具和服装,使观众能够观看到最原汁原味的东北大鼓的表演,从而真正地培养起一批忠实的观众,使人们对东北大鼓这一艺术的喜爱不断增加,为东北大鼓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政府还可以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学习和推广东北大鼓的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补偿,从而鼓励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业中去。这既肯定了所有艺术家和从业者们的工作成绩,又从侧面强调了政府对于东北大鼓的重视程度。
总结
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历史当中,这些艺术记录了无数个值得回味的瞬间,保留下了人们最美好的精神世界。因此,保护东北大鼓,做好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不仅是一趟简单的文化旅程,更是一次精神世界的升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变迁中将民族的内在文化底蕴传承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保护东北大鼓的工作当中。只要政府和社会各界联合起来,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动员一切力量来保护东北大鼓,就能使这一承载了千年人类文化的厚重艺术,饱含着浓郁的文化特色和当地风情,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前行,不断开创新的道路。也为地区宣传建设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春艳.小议东北大鼓的传承与保护,2011,(4).
[2]冯志莲.东北大鼓保护刍议——东北大鼓研究系列之四,2009,(1).
一、花鼓戏的由来花鼓戏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花鼓戏最初的雏形源于宋代的一种民间技艺花鼓,这是一种没有故事情节且简单的歌舞艺术形式。经过明、清的发展,也开始融入其故事情节,并初步形成了一旦一丑角色的戏曲形式...
第3章山庄戏剧发展现状与对策3.1山庄戏剧发展现状作为山庄戏剧的演出剧团,承德话剧团在2011年完成转企改制,而在2004年最后一部山庄戏剧《紫罗兰又盛开了》演出之后,十年间,山庄戏剧没有再度登上话剧舞台。而承德话剧团对于应对戏剧危机的过程...
第4章沧州木板大鼓的价值与保护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发掘沧州木板大鼓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做出的努力,本人于2014年12月先后多次对沧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邢程谦、沧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建国及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负责人刘金芳,...
第3章沧州木板大鼓的音乐特色3.1木板大鼓的语言特色沧州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便是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再加之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造成了沧州语言风格的多样性。沧州由于北邻天津、北京,南达山东,因此语调上很大程度的融入了这几个地区的声调,...
2.3非遗艺人的学艺经历目前沧州木板大鼓的老艺人们皆为半农半艺的普通老百姓,农忙时节大家就在地里耕作,农闲的时间艺人就进行各种商业演出或是教授徒弟,亦或是在沧县文化馆的古韵书场给县城里的听众们表演献艺。沧县运东地区的木板大鼓艺人是以男性艺人...
结语燕赵慷慨多悲歌,鼓曲斑驳谱暮颜,诸般沧桑诉难尽,陌上古音道百年。----题记有这样一种曲子,它在沧县里的一个小村庄徜徉了千百年,它曾披着耀耀的荣光在长城九千里,寿星一万年的屏风边奏予那六十大寿的乾隆,却也曾压着沉沉的绝望在四清,五反的...
摘要我国的秧歌历史悠久,是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也是集歌、舞、乐、美术、戏剧、文学多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不仅具有表演性和观赏性,而且还具有自娱自乐和强体健身的多重功能。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陕甘宁边区出现...
第2章沧州木板大鼓传承情况分析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真正透彻的了解一个音乐文化事项,必须要有一个亲身到田野实践的经历,深入民间,扎根民间,与民间老艺人深入交流,才能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对未来的展望。我...
绪论我国有着丰富而多样的鼓曲艺术形式,许多曲种的孕育和流传,并不仅仅是局限于其产生的区域范围内,而是超出了地域的界限向更远的区域和范围传播。不仅如此,一种鼓曲的产生往往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遵循着形成--变化--发展-...
2.4木板大鼓的折子与春典2.4.1折子的内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折子多是用来当做账本,记录日常开销的,而沧州木板大鼓的折子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采访沧县文化馆非遗保护负责人刘金芳时,我了解到目前沧州木板大鼓流传至今的传承折子共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