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在扮演角色塑造人物时,会发现每个人物都有其想要达成的目的和追寻的目标。人物一旦有了要做一件事的动力,有了为某个目标努力奋斗的决心,就会采取行动。人物一旦行动,难免会遭受到阻碍或干扰,与外部环境发生冲突,遇上阻力。阻力,有的来自外在因素,如社会的、物质的、本身能力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有的出自心理因素,是人物自身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人生观、自我意识等的干扰。遇上阻力,人物常常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产生内心冲突。这种内心冲突一旦产生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着复杂性和多重性。
人物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需求,而这些动机彼此之间是相互排斥矛盾的。这种人物受内、外在因素之影响,难以选择而产生矛盾的心理现象,我们称为内心冲突,或心理冲突。
一、双趋冲突
人物面对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选择,人物对此两种选择怀有同等强度的动机,但因条件的限制,只能选择其一,不可能同时拥有两者,心理上会产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难以取舍的冲突心理。比如,一个女孩想买这件红衣服,又不甘放弃那件蓝衣服,但钱就这点,买了红的就要放弃蓝的。怀有这种心理冲突的人往往在选择一个以后,对另一个没得到的产生珍惜、怀念及更有价值之感,因为那一个也是她所喜欢的,人们总有“得不到的东西都是最好的”的心态。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的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滩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二、双避冲突
当人物面对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时,而这两个目标又都为人物所厌恶,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外一个,而处于左右为难的选择困境。这是处于前无退路、后有追兵的心理状态。比如,一重伤病人须锯掉一条腿才能保命,死亡与残废之间,他必须选择一种。面对这样的选择,人物应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视那个伤害较轻的,以作为选择的依据。通常人物做了一个决定之后,越趋于其中一个不愉快的目标时,他就会变得越紧张,越会做出反常举动。
比如,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
当曹操正处于进退维谷,犹豫不决之时,夏侯惇误将曹操感慨之言传为巡营口令,而杨修又曲解“鸡肋”为退兵之意,在军营风传。曹操怒而杀了杨修,一反常态,强行进兵。结果大败,还险些断送了性命。
三、趋避冲突
这类规定情境指人物面对单一目标,而同时产生两种动机。目标对于人物而言,同时具有吸引力与排斥力,促成人物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例如,男孩子想追女孩,又怕被拒绝。酒鬼喜欢喝酒,又怕得肝癌。越被吸引越想逃避,越想逃避越被吸引。
四、双重趋避冲突
这一规定情境指的是人物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目标,每一个目标都形成趋避冲突,无法作决定,但此人必须就二者或多个选择中作一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状态。这类冲突的解决,往往要看目标所具有的价值及个体的需求强弱而决定。例如,现代的贾宝玉们多数坦言要选择薛宝钗做老婆,和林黛玉谈谈情说说爱。如果一定不准他们有婚外恋,爱情和婚姻要统一的话,他们就举棋不定了。这两人,一个艳丽妩媚,一个袅娜多姿,形貌各有千秋。可她们的性格却大相径庭。宝钗健康、敦厚有福相,和气团结,公关能力强,稳重大方,出得了厅堂,肯定是婚姻的第一志愿。不过,她城府太深,虽然不是一个心里藏奸的人,但也只能维持家庭,要和她说到一起去也很难。而黛玉呢,体弱多病,风一吹就倒,动不动就是泪眼汪汪,而且心眼又小,讲话尖刻,戳起人来专往人的痛处戳,要是一起过日子,太累。不过,她有灵气,用情单纯,和她在一起,绝对是真正的爱情。
由此可见,要想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必须要把握好人物的心理冲突。因为正是这些看似左右为难的心理冲突,才极大地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凸现了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从而,衍生了匪夷所思的人物行为,构建了一幕幕令人难以置信的戏剧场面,成就了妙趣横生,且又不乏完美的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