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

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发展及其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13 共2255字
论文摘要

  歌剧是西方音乐的重要体裁.在歌剧中,不同角色通过华美的声乐演唱,深刻揭示内心世界的感情波澜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乐队组成的宏大交响网络,使得器乐与声乐相互辉映,非常完整地展示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西方歌剧自16世纪末期崛起后长盛不衰,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歌剧作曲家及其着名作品.中国对于歌剧的探索是伴随着西方音乐的传播而开始的,与20世纪初期的近代音乐发展大体同步.1945年4月,五幕歌剧《白毛女》的首演在延安剧场精彩亮相,从此,我国的民族歌剧创作以其鲜明的民族性登上了世界歌剧的历史舞台.

  1 近代民族歌剧的萌芽形态创作的民族性元素

  学堂乐歌在20世纪初期兴起后,曾经朝着两个方向继续深化:一是沈心工和李叔同很快从学堂乐歌的填词创作转向词曲兼容的自主创作,并经赵元任等作曲家的努力而使民族歌曲创作渐成气候.二是黎锦晖(1891~1967年)的儿童歌舞剧创作使学堂乐歌得到形象化的发挥,且在音乐格调和审美趣味等方面更加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有着简单故事情节、也有角色演唱和歌舞表演,总共12部作品在音乐上可以分成两个类型.一类作品的主要唱段选择通俗易唱的中外流行歌调加以改编和填词而成.例如《,麻雀与小孩》和《葡萄仙子》等;另一类作品的主要唱段根据剧本内容创作而成,并在剧中人物的音乐形象刻画、音乐的朗诵性和戏剧性诸多方面有所追求.例如《,小小画家》和《最后的胜利》等.黎锦晖的这些儿童歌舞剧作品,显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歌剧作品,但是可以视为近代民族歌剧的萌芽形态.黎锦晖之后,俄籍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在我国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创作了歌剧《观音》,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产生过影响;陈田鹤、钱仁康、黄源洛等作曲家先后沿袭西方歌剧体制创作了《桃花源》《大地之歌》《秋子》等作品,虽然在音乐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还有欠缺,却体现了可贵的探索精神.

  2 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浓厚的创作

  当近代音乐创作主流从国统区移到解放区以后,延安的音乐界和戏剧界积极响应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发出的号召,纷纷投入工农群众的火热生活,创作了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音乐戏剧作品.我国的歌剧艺术,是从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等作曲的五幕歌剧《白毛女》的问世,在我国歌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歌剧事业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43年,安波作曲的《兄妹开荒》、马可编曲的《夫妻识字》、刘炽编曲的《减租会》等小型秧歌剧问世,显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把戏剧、音乐、舞蹈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的创作,为产生成熟的民族歌剧提供了基础.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经验积累《,白毛女》于两年以后脱颖而出,开辟了民族歌剧的新天地,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白毛女》是鲁迅艺术学院的集体创作,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作曲为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作品的剧情取材于晋察冀边区广泛流传的真实民间故事,通过贫农女儿喜儿的人生遭遇的变化,充分展开中国农村的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冲突,突出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时代主题.作品的音乐以民间音乐为基本素材,采用河北民歌、陕北道情、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秦腔等多种音调,变化处理成各种主题,同时借鉴西方歌剧手法进行戏剧性展开,成功塑造了喜儿、杨白劳以及反面人物黄世仁的音乐形象.另外,作品吸收了西方歌剧的独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在创造民族韵味的咏叹调方面也做了有益尝试,从而留下《十里风雪》《北风吹》《老天杀人不眨眼》《太阳出来了》等富有感染力的优美唱段.因为《白毛女》的典范作用,解放区的音乐家和戏剧家不断推出新的民族歌剧《,刘胡兰》和《赤叶河》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

  3 从不同方面探索民族歌剧的民族音乐风格和手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歌剧的创作取得了新的成果,在现代音乐发展中占有十分显着的地位.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的《小二黑结婚》走的是一种路子,试图通过融入戏曲音乐来解决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和戏剧矛盾展开等问题.梁寒光作曲的《王贵与李香香》和罗宗贤作曲的《草原之歌》走的是另一种路子,试图倚重西方歌剧的经验,尽可能通过朗诵调和咏叹调使音乐得以自始至终的贯串和发展,努力克服当时有人批评的"话剧加唱"的缺点.其后,诸如《红霞》《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江姐》《阿依古丽》等作品,从不同方面探索民族歌剧的音乐风格和手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我国作曲家在继承本民族音乐、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和汲取西洋歌剧的有益经验,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歌剧作品.例如《,刘胡兰》《草原之夜》《嘎达梅林》《傲蕾·一兰》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歌剧创作亦呈现新的气象,一批颇有影响的作品,无论在题材的选择、技法的运用等诸多方面,都显示出更为开阔的视野和锐意创新的气魄.例如《,伤逝》《屈原》(施光南作曲)《深宫欲海》《从前有座山》《巫山神女》(刘振球作曲)《原野》(金湘作曲)《马可·波罗》(谭盾作曲)《狂人日记》(郭文景作曲)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伤逝》《芳草心》《苍原》等作品在音乐上又有新的突破,把民族歌剧创作带向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高晓旭 . 中国音乐剧的民族化发展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2008.

  [2]黄美丽 . 论20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化进程[D]. 西南师范大学,2005.

  [3]吕海霞 ."文革"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D]. 陕西师范大学,2006.

  [4]欧璐莎 . 论中国歌剧音乐创作自我品质的确立[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戏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