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沧州木板大鼓的传承与保护探究
【绪论 第一章】沧州木板大鼓的历史概述
【2.1 2.2】木板大鼓拜师方式及学费情况
【2.3】非遗艺人的木板大鼓学艺经历
【2.4 2.5】木板大鼓的折子与春典
【第三章】沧州木板大鼓的音乐特色
【第四章】沧州木板大鼓的价值与保护
【结语/参考文献】沧州大鼓的艺术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2.3 非遗艺人的学艺经历
目前沧州木板大鼓的老艺人们皆为半农半艺的普通老百姓,农忙时节大家就在地里耕作,农闲的时间艺人就进行各种商业演出或是教授徒弟,亦或是在沧县文化馆的古韵书场给县城里的听众们表演献艺。沧县运东地区的木板大鼓艺人是以男性艺人的演唱为主,这也许与男性在农村家庭里占据主导地位有一定的关联。
艺术的基本特性是可以愉悦人的性情,使人在理性的环境中得到暂时的休息和放松。对于音乐的感官关照所引起的感性愉悦,不是生理的快感而是一种审美愉悦。2015 年 1 月 12 日,在沧县旧州镇后曹庄村采访大鼓艺人刘银河时,笔者了解到,沧县的这五位木板大鼓非遗传承人几乎各自都身怀绝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刘银河的演唱原汁原味是目前中国木板大鼓界唱腔韵味最传统的,其唱腔几乎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改革。他所教授的徒弟目前成绩最为突出,曾多次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比赛中获得金奖,多次代表中国到美国、法国等国家进行交流演出。刘老师 1948 年出生,年少时曾经拜在温贵泉老先生的门下专习木板大鼓,据老人回忆说"温老先生一生命途多舛,年幼时便遭遇家庭的变故,父母早早离世,不幸的际遇让老人早早的饱经了生活的磨难。平日里他不拘言笑,对学徒们要求都极为严格,因此大家都非常敬畏他,当下的这几位非遗传承人几乎都是他的徒弟。
老人介绍说自己有一个绰号叫"傻样书生",这个绰号来源于过去演出中的一段特殊经历:"早在 1965 年我(17 岁)时,就参加了当时沧县的曲艺队,进入曲艺队的第二年也就是 1966 年,由于受到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演出的市场不是很景气,曲艺队面临着瘫痪的局面,当时的艺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只能自己四处奔波主动去求书。在1967 年的 11 月份,我同当时的搭档弹弦艺人朱家彦到沧县的梅官屯村说唱传统书目《小俩口抬水》,由于时处政治敏感时期,我们没有跟随形势说新书,结果被当地的群众给举报了,正在演出的过程中便被挎着枪的军人给押走了,在当地的村上被扣押了一宿,第二天便被民兵给派送到了公安局。公安局一询问发现是两个说书的,没犯什么错误,于是让我俩写了检查之后就放了。但是当时可真是把我给吓坏了,直到现在只要看到穿绿军装的人我就犯傻,因此人们就给我起了个绰号叫傻样书生。目前刘银河是所有艺人中能够说唱书目最多的艺人,他能够说唱小段子 40 段,大段 35 段,及几个传统的长书,在 20 世纪 70 年代曾依据当时的政策和形式创作了以根治南卫运河为主题的小段《喜相逢》。
2015 年1月 8日,笔者曾就大鼓艺人刘凤喜老师的学艺经历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刘凤喜的艺名叫刘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中国大鼓界名震四海。当时他收徒最多,并且他的多位高足曾在省市的曲艺团担任专业木板大鼓演员。刘凤喜是一位善于革新的艺人,他首先总结出了木板大鼓头板、二板、三板在演唱时的发音吐字技巧;其次改木板大鼓句尾的背宫腔为轻声上扬的曲调,这一创新赢得了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使得改革之后的曲调更加俏丽活泼、轻松流畅、但是又不失沉稳与大气。
刘凤喜 16 岁拜温贵泉为师专习木板大鼓艺术,1972 年沧县曲艺队复建之后曾经多年担任曲艺队长并在沧县文化馆任曲艺辅导员,他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也是河北省曲艺协会的理事成员,是沧州曲艺界的泰斗,更是第一个把木板大鼓搬上舞台和荧屏的艺术家。根据刘老先生自己回忆说:"我曾经与着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相声大师侯宝林等多次同台演出过,1974 年我演唱的《夜探潇湘》在当时被定为是全国电台的交流节目,不仅参加了国内的曲艺汇报演出而且多次曾在中央和河北省的广播电台播放。当年,时任中央领导的陈云同志非常喜欢曲艺,听我唱完《夜探潇湘》之后赞不绝口并且保存了我的磁带。之后文化部长高占祥同志还亲自打听过我说:"刘凤喜这位艺人还健在吗?如健在,希望他能继续演出".
目前刘凤喜老人已经是沧州木板大鼓界年纪最大的艺人。退休之后由于身体一直不太好,老人一直在家养病,将近 20 年没有再带过徒弟,当年他的诸位高足已多半都已转行。2004 年的秋天老人克服了脑血栓给他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拖着孱弱的身子与木板大鼓艺人王银杰、石景芬等老人一起排练演出了新创作的段子《公仆情》,在河北省燕赵群星比赛现场中,一举夺得了老年组金奖的桂冠,为沧州的非遗申报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沧州影响力最大的曲艺名人,刘凤喜先生的个人曲艺生涯被多部专业曲艺着作收录。
2015 年 1 月 16 日在沧县风化店乡小官庄王银杰家中,笔者采访大鼓艺人王银杰时得知:王银杰是目前大鼓艺人中最善于创作,能够依据形式进行改编创作新段子的艺人,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可是尽管老人已是 70 岁高龄,但仍然每天坚持对着镜子练习基本功,反复的去斟酌自己的眼神、动作、迈步和唱腔,同行都给予了老人极高的赞誉"说他表演时表情精细、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身段灵活洒脱而又干净洗练".
他 1962 年学徒,当时与刘凤鸣同时拜温贵泉为师学习大鼓艺术,学了 2 个月零十天便出师了,老人介绍说:"当时师傅教书只教会梁子(相当于故事的梗概),学成之后主要还是需要自己对故事情节和内容进行延伸和展开。王银杰年轻时曾最远到过东北的四平去说书,善于表演传统长书《杨家将》,如果每天晚上按表演两个小时来计算的话,整部书目表演完王银杰能说 6 个月,小段擅长表演《罗成算卦》、《姜太公卖面》、《三姑爷拜寿》、《王三姐挑菜》、《小佳人送饭》等,后来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变化,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王银杰就依据当时的政策,创作了几个新段子。王银杰的老伴儿是一位西河大鼓演员,老伴去世后,王银杰心理非常悲伤于是就创作了《光棍难》、《讲四老》、《守业难》等小段。
采访时老人介绍说:"我 1962 年跟随着着名的民间艺人温贵泉先生学徒,一年之后沧县曲艺队重建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去了。当时文教局的领导让我给他唱个段子听听,我就上了场可是刚一个段子唱完弦子就断了,当时局里的领导同志说"赶紧接上,这小孩行,敲鼓、眼神、派头都行,跟别人不一样,是块料。别看他年龄小,可是这孩子悟性高,从头到脚都充满了艺术细胞,于是我就被局里的领导给留下了".
1967 年的冬天我在黄骅的燕吴庄西排说书,当时正是冬季里的三九天最冷的时候,我说书到了情节高潮处打算留下个扣(悬念)第二天接着说,谁料观众们尽管冻得直搓手跺脚但还是不肯走非要我说完结个尾,不然这晚上回去睡不着也得琢磨这故事结尾。老人说,我这个人啊不爱好历史,不喜欢看书,尽管我又学老书又唱现代段子,但是对于一些传统的长书我还是比较欠缺。"王银杰是目前沧州的曲艺舞台上最活跃的艺人之一,在 1992 年,他曾受到国家文化部、广电部、国家保密局的邀请,在人民大会堂表演了木板大鼓节目《小城风源》,演出结束后他还与宋祖英等多名艺术家到中央电视台进行了节目的录制。在庆祝祖国成立 72 周年华诞的国庆晚会上,王银杰表演的《自古燕赵英雄地》受到了党中央领导们的高度赞扬。2010 年王银杰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首届中国曲艺节,由他演唱的《贾宝玉夜探潇湘馆》一举夺得了本次比赛的最高荣誉"卢浮金奖".
自从 2001 年沧县文化文化馆在沧县礼堂举办"古韵书场"开始,每年的暑期王银杰都会按时同其他的大鼓艺人一道参加演出并配合电视台对节目进行录音和录像。
2007 年沧县木板大鼓传习所成立后,每年他都利用暑假的时间对学徒进行为期两个人的大鼓培训,闲暇时间便走村串巷的卖自己唱的木板大鼓磁带维持生计。在采访时老人说:"由于木板大鼓传习所里招收的学员基本都是村子附近的小孩,所以他们一般都是在学校放暑假的时候专门到沧县文化馆的木板大鼓传习所去学习,并且到时文化馆会派车来专程接送老师和学员,提供食宿,并奖励学员书包和文具。平时每个周六、日下午的两点到四点,我所带的学员们便都到我家里来学习。"为了传承乡土的曲艺文化,目前王银杰已经先后收徒近 20 余人,其中跟他学艺时间最长的是五年,王银杰为沧州木板大鼓的传承和传播做了突出贡献,在采访接近尾声时老人说:"我会用我的生命坚守这份事业,多培养些徒弟,为木板大鼓的传承尽一份自己的力量。"2015 年 3 月 17 日在沧县纸房头乡高屯刘凤鸣家中采访刘凤鸣时,笔者得知刘凤鸣是几位非遗传承人中最善于弹奏三弦的艺人,木板大鼓的表演讲究"三分唱,七分弹",所以三弦弹奏的水准会直接影响着演出的整体效果。在表演时,伴奏的演员要和说唱的演员配合默契,要依据唱腔的变化来进行随腔伴奏,用三弦的伴奏来烘托出演员的唱腔。通常三弦的伴奏技巧有拨、粘、揉、扣等多种技法,演奏时要依据表现的情感来选择相应的的技法。老人讲到,在演唱时演员一定要注意的自己手、眼、身、法、步。因为在表演时,演员要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有时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有时又以旁观者的角度对故事的剧情进行叙述和评价,有时扮演男人,有时扮演女人,有时扮演老人有时扮演小孩,要能够做到在多个角色中进行自由的人物转换,要能够在穿插的不同人物之间跳进跳出,灵活转换。
木板大鼓的表演讲究"身上有架儿,脸上有相儿",饰演人物角色要形态逼真,诸如表演时眼神的变化分为静眼、神眼、怒眼、瞟眼等,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手往哪指,眼往哪看,演员的站姿或走步始终要保持丁字步,这样的站姿一是可以给人以美感,另外可以令演员看起来更具有精气神。
在演唱时,要想打动人,演员首先要投入自己的真实感情,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表演时注意力要集中,眼神不能涣散。在演唱时要依据塑造的人物形象,运用不同的声腔。刘凤鸣介绍说:"要想表达人物特别高兴的情绪时,气息应该沉下来,发出宽厚的声音叫欢声;要想表达愤怒的情绪时,要怒目圆睁,同时要将气息提起来发出急促而烦躁的声音叫恨声;要想表达人物内心极度悲伤的情绪时,要屏住咽喉,嘴巴闷住声音,通过鼻腔来发出一种颤抖的声音,同时噎住气,再把字从嘴里送出来,这种唱法是木板大鼓中最为典型的唱腔叫"背宫腔",由于木板大鼓多表现悲伤的情绪,因此这种类似于哭腔的唱法运用的最多,也最能代表沧州木板大鼓的特点。由于木板大鼓说唱演员要同时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因此说木板大鼓学艺难。
一、地方剧种即墨柳腔的历史渊源柳腔这一剧种大致产生于清代中叶的即墨西部地区,逐渐形成后流行于胶东一带。柳腔是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形成的,又称老拐调儿、哦嗬唵.据调查:乾隆十三年(1748年)时,年景不好,群众生活无法维持。西边(指即墨县以西)...
第4章沧州木板大鼓的价值与保护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发掘沧州木板大鼓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做出的努力,本人于2014年12月先后多次对沧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邢程谦、沧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建国及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负责人刘金芳,...
第3章沧州木板大鼓的音乐特色3.1木板大鼓的语言特色沧州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便是物资交流的集散地,再加之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造成了沧州语言风格的多样性。沧州由于北邻天津、北京,南达山东,因此语调上很大程度的融入了这几个地区的声调,...
第2章沧州木板大鼓传承情况分析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真正透彻的了解一个音乐文化事项,必须要有一个亲身到田野实践的经历,深入民间,扎根民间,与民间老艺人深入交流,才能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对未来的展望。我...
一、引言汉纳吉奥加玛(1945-)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西部城市劳顿,具有基奥瓦族印第安血统。吉奥加玛本人身兼导演、编剧、编辑、教师等职,更是第一个广为人知且十分成功的美国印第安裔剧作家。1972年,吉奥加玛主持设立了著名的美国印第安剧社(AITE...
绪论我国有着丰富而多样的鼓曲艺术形式,许多曲种的孕育和流传,并不仅仅是局限于其产生的区域范围内,而是超出了地域的界限向更远的区域和范围传播。不仅如此,一种鼓曲的产生往往也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遵循着形成--变化--发展-...
《牡丹亭》的结局是喜剧性的,但这个喜剧结局包含太多偶然因素.如果我们从全剧来看,《牡丹亭》展示给我们的却是深广的悲剧意蕴,它的悲剧特性才是必然的.从这些悲剧意蕴中我们可以推测《牡丹亭》和汤显祖本人的价值困惑,也可以从中瞥见晚明心学思潮乃至整个晚...
洛林汉斯贝利的戏剧《阳光下的葡萄干》是黑人戏剧中第一部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的剧作,故事主要围绕杨格一家对一笔赔偿款的分配展开。男主人公沃尔特李杨格的妹妹柏妮莎希望这笔钱能帮助自己支付上医学院的学费,实现成为医生的梦想;他的母亲与妻子则希望能...
2.4木板大鼓的折子与春典2.4.1折子的内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折子多是用来当做账本,记录日常开销的,而沧州木板大鼓的折子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采访沧县文化馆非遗保护负责人刘金芳时,我了解到目前沧州木板大鼓流传至今的传承折子共有两...
摘要木板大鼓主要流行于河北省沧县的民间,是一种集语言、音乐、表演于一体的综合的曲艺形式,因演唱者多带有沧州口音,故又名怯大鼓.随着国家非遗保护项目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沧州木板大鼓也光荣的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的非遗项目史册。政府及多方部门的关注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