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事实
2014 年 2 月,陈 X( 17 岁) 、赵 XX( 17 岁) 、沈 XX( 17 岁) 、孙 X( 16岁) 、葛 XX( 16 岁) 等人结伙在某中学附近公路桥边,拦截路过此地的两名男生,对其进行殴打,后强行取得现金分别为 110 元和香烟等。
2014 年 3 月,陈 X、赵 XX、沈 XX、曹 XX( 17 岁) 、陈 XX( 16 岁) 、徐 X( 15岁) 结伙在某中学附近公路桥边,拦截路边此过的男生邹 X,对其进行殴打,后强行取得现金 100 元。接着陈 X 等人乘坐人力三轮车至该县某酒店附近,拦截一男生,对其进行殴打,并取得该生手机一部,后因嫌弃该手机即归还该生。
二、分歧意见
( 一) 陈 X、赵 XX、沈 XX、陈 XX、曹 XX、孙 X、徐 X、葛 XX 等人的行为均构成抢劫罪,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 四) 项,依法提起公诉。其理由是: 一、目的明确。最初因陈 X 碰碎别人电玩室玻璃门,物主要求其赔偿,陈 X 等人没钱,于是约集其他几人夜间去“逮黑头”( 抢钱之意) 。二、手段明显。该案侵害对象均为夜间单行的青少年; 作案时间均为深夜; 作案地点为大桥等处,均为公开场所、交通要道; 取财方式为叫来单行人,先殴打后搜身或者先搜身后殴打。故其行为均抢劫罪的主、客观要件。
( 二) 陈 X、赵 XX、沈 XX、陈 XX、曹 XX、孙 X 等人的行为均构成寻衅滋事罪,依法对陈 X、赵 XX、沈 XX 提起公诉,对陈 XX、曹 XX、孙 X 鉴于情节较轻,依法作相对不诉处理,而徐 X、葛 XX 作案不满 16 周岁,故其行为不构成犯罪,依法作法定不诉处理。
三、分析意见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 一)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规定: “对于未成年使用或使用轻微暴力强抢少量财物的行为,一般不宜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其行为符合寻衅滋事罪特征的,可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规定: “对已满 14 岁不满 16 岁的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使用语言威胁或者使用轻微暴力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的,可以不认为犯罪。”
( 二) 案情研究: 综观本案,这是一起未成年结伙犯罪,一种青春期萌动的表现,其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特征更为明显,符合寻衅滋事罪的特征。
1. 从该案的犯罪动机上看,因为陈 X 要赔偿别人玻璃门没钱而纠合各被告人进行所谓“逮黑头”,而真正赔偿别人下玻璃门的钱是将葛XX 的手机卖得款赔偿的,所发生的各个事件均为各被告人寻找年龄相仿或较小、人数较少的对象,一般以学生为主,叫人站立或找人谈谈,不听则动以拳脚,且其人数数倍于对方。
2. 本案各被告人强行索取他人财物为“逮黑头”,而本案多数人对“逮黑头”的真正意义却不明确,其积极参与带有偿试新鲜的目的。有的被告人曾听别人被逮过黑头,想跟后一睹为快。因此他们中多数人对参与作案的目的不明确,主观故意不确定,也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抢劫犯罪故意不明显。
3. 从本案情节看,各被告人对被害人进行殴打,具有寻求刺激、填补精神空虚的目的。
( 三) 定性把握
1.《意见》规定: 对于未成年人使用或威胁使用轻微暴力强抢少量财物的行为,一般不宜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而《解释》中规定: “对已满14 岁不满 16 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使用语言威胁或者使用轻微暴力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的,可以不认为是犯罪”。因为抢劫罪是一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刑法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抢劫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不仅侵犯他人的财产权利,而且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性质比较严重,而对该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虽然强行劫取了他人财物,但其强制手段并不严重,索取行为比较有节制,抢得的财物又微不足道,就可以认为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只作为一般违法行为处理。因此,对未成年人轻微涉暴案件中不但要执行〈意见〉也要结合《解释》,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
2. 对作案时年满 16 周岁未满 18 周岁,采用拳打、脚踢、打耳光及语言相威胁的手段,多次向其他未成年人强行索取钱物,且每次索取得到的数额在几元、十元、二十元不等的现金。从其主体身份、作案的手段、选择的对象、选择的地点、索取的钱数以及行为的后果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流氓习气的表现,特别是一些在校学生,由于受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影响,往往出于逞强好胜和通过强拿硬要来显示“威风”和“强大”,这种行为对社会秩序的侵害远远大于对他人财产权益的侵害,因此按照〈意见〉的规定,更符合寻衅滋事罪的特征,应当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3.〈意见〉、〈解释〉均使用“轻微暴力”,对此准确把握才是正确适用法律,对未成年涉暴侵财案件处理的关键。我们认为: 一对于劫财手段不以施暴为主,且暴力手段没有造成被害人身体上遗留特征的伤害,不需经过医治的,即可认定为使用“轻微暴力”,如一些中、小学生在学校内外、放学途中,拦阻其他学生,以打耳光等方法强抢他人随身携带的少量财物的。二“轻微暴力”,以一般人的观察被害人受伤程度难以明显看出,即使需要医治,也无需复杂的检查,更不需经法医等法定鉴定机构的鉴定,对此认定应为日常生活中的“轻微”的概念,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轻微”。三是综合评定施暴的力度、使用的手段、打击的部位、连续的程度、造成的后果等方面,从而正确把握〈意见〉的立法原意,避免执法上偏差。当然〈意见〉使用的词语“一般”,而对于未成年劫财手段残忍的、非法占有目的明确的、施暴程度明显的、造成后果严重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定罪和处以刑罚的。
参考文献:
[1]祁迎光. 浅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与处罚[J]. 管理观察,2009( 11) :321 -323.
[2]杨庆祥,路建. 对未成年人权利保障体系的探讨[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 4) :110 -114.
在国外,一般把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称为人格调查制度、量刑引入社会评价、量刑前调查报告制度。在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少年司法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均有强制性规定。我国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调查制度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直到2012年,我国新修...
一、西宁各法院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非刑罚处罚措施的状况非刑罚化是指对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或者有人身危险性的犯罪人,以刑罚之外的刑事制裁方法实现刑法防卫社会的目的[1]。非刑罚处罚措施是指司法有权机关根据刑法的规定,直接或者建议适用的主刑和从刑以...
我国迫切需要一套属于未成年人的司法制度,即专门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行政机关和未成年人法院,我们必须将未成年犯罪者从普通刑事法庭中剥离出来,这样才能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能预防犯罪低龄化。...
家庭暴力犯罪自诉案件是由被害人或其代理人收集家庭暴力证据并提起诉讼的案件, “取证难”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隐私保护原则,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增设了未成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其中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是刑法对未成年人为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是否负刑事责任以及所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和大小在年龄方面的规定。它在未成年人刑事实体法中具有重大的价值,是未成年人刑事实体法的阀门,以生理年龄为标准,确定哪些未成年人进入未成年人刑事...
新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在第五编特别程序第一章设置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这是对未成年人特殊、优先司法保护原则在刑事立法层面的体现。其中关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规定,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充分体现了此次刑诉法修改更加符合国际刑事司法发展趋势,...
当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所勾勒出的网络社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最热络的话题时,网络世界变得缤纷炫丽,人声鼎沸,整个地球也被浓缩在方寸电脑里。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6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所统计,全世界已有超...
基于家庭的特殊性和个案的特殊性可以对其施予刑罚个别化处置, 但总体而言, 对家庭暴力犯罪的刑法规制不能与其他暴力犯罪的刑法规制偏离甚远, 以免人为割裂其适用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性。...
自家庭产生之初, 家庭暴力这一毒瘤就扎根于社会。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规定:“家庭暴力指行为人以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 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