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以及价值分析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界定《刑事诉讼法》第 99 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
据此法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依法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起的,或人民法院提起的,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所进行的诉讼活动。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价值分析(1)刑 事附带民事诉讼体现了诉讼经济原则 ,节省了法院的人力、物力,可以使案件及时结案,也减轻了当事人的讼累。
(2)其一并审理的特征便于法院的同一审判组织在一个诉讼程序里还原案件的真实情况,提高法院了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正确率,同时也使被害人的经济损害得到合理的赔偿,维护了法律的权威。
(3)它使部分民事赔偿案件在审理和判决阶段能够得到及时履行,解决了执行问题,减少因赔偿金额不到为而引发的波动,促进社会稳定。
2 刑事附带民事损害赔偿与刑事赔偿的区别
(一)赔偿请求主体不同。 附带民事损害赔偿的请求主体是因犯罪行为而受到损害的任何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刑事赔偿的请求主体则是因国家司法机关违法职权行为而遭受损害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
(二)赔偿责任主体不同。 附带民事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是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而刑事赔偿的责任主体则是以国家的名义予以赔偿,所以其主体是国家。
(三)赔偿范围不同。 附带民事损害赔偿的范围是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而刑事赔偿的范围不仅有财物损害的赔偿,还有人身损害的赔偿。
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局限性
在现阶段,我国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只限于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如果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给被害人的精神方面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被害人可以选择在刑事诉讼进行完毕、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被确定以后,向人民法院提起独立的民事诉讼,要求进行精神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已经以批复的形式表明, 在刑事案件当中,如果被害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害的,并且在刑事诉讼中附带提起民事精神损害赔偿的,或者在刑事诉讼结束之后另行提起民事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4 在刑事诉讼中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价值分析
(一)促进国家法制统一。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扩大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但是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因犯罪行为遭到损害的被害人却不能申请精神损害赔偿。显而易见,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以缓解上下位阶的宪法与刑事法律、 同一位阶的刑事法律与民事法律的冲突与矛盾, 促进国家法律制度的内在统一,实现刑事法律与司法解释之间的统一。
(二)严格规制犯罪。 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遭受损害,将会受到刑事法律的追究,情节严重的情况下,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那么侵权行为人不会选择加重侵权行为,能够更好的规制犯罪行为。
(三)发挥法律功能的作用。 在经济社会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 在刑事诉讼里确定精神损害赔偿可以防止死者近亲属与被告人非法“和解”,维护法律尊严,保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对于被害人来说,其财物可能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甚至没有损失,但精神伤害却是巨大的,甚至可能会有伴随终生的痛苦。确定精神损害赔偿可以在一定程度起到一种抚慰的作用,这是公平正义原则的体现。
5 我国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议
(一)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到刑事诉讼体系中。 通过以上对精神损害赔偿的价值分析,说明将其纳入刑事诉讼中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 不仅能促进社会进步,更是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二)明确并细化精神损害的赔偿标准。 在精神损害赔偿标准方面,可以根据被告人的过错程度、被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情节、被告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被害人有无过错等具体的情况来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
参考文献:
[1]卓朝君。附带民事诉讼效率价值分析[J].江 汉论坛 ,2002(11)。
[2]刘海红。论国家赔偿中的损害赔偿[J].山东审判,2005(01)。
[3]肖建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内在冲突与协调[J].法学研究 ,2001(06)。
作为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中日两国在刑事起诉方面奉行起诉法定主义为主,辅之以起诉便宜主义。在国家掌握刑罚权之前,人们依靠自己的私力维护自己的权益,包括重要的人身权,生命权,财产权,但是这种私力救济必然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以致个人的权利更加得...
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工作目标,要求所有司法机关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改进工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也强调,要健全预防和纠正冤假错案机制,坚决防止和依法纠正冤...
精神病可以分为司法精神病和医学精神病,精神疾病的伪装又称为诈病,是指以欺骗为企图,故意地模仿疾病或夸大疾病的一种症状。伪装精神病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疾病,它通常表现为为了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有意识的伪装成为精神病人。一、司法精神病现有问题(一...
一、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的制度构建我国应该规定证据开示主体为控辩双方及无辩护律师的告人,即控辩双方双向开示:控示己方证据,这是双方共同的义务,而我国现行刑诉法和有关司法解释,都只规定了公诉方对辩护方的开示,但对辩护方在开庭前向公诉方开示其...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对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作了较大修改,在传统的证据确实、充分标准中添加了排除合理怀疑的重要元素,使得去伪成了求真的重要一环,对于刑事司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合理怀疑仍是个抽象的概念,可能的怀疑能否上升为合理的怀疑...
2012年3月14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获得全国人大通过,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侦查程序进行了全面的修正.和96年诉讼法相比,在侦查程序部分,新刑事诉讼法增加8个新条文、修改了24个条文.修改的条文涉及到除侦查终结一节...
在国外,一般把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称为人格调查制度、量刑引入社会评价、量刑前调查报告制度。在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少年司法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均有强制性规定。我国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调查制度都没有明确的规定,直到2012年,我国新修...
二、我国的刑事起诉制度(一)酌定不起诉:起诉便宜主义在我国的适用1、起诉法定主义和起诉便宜主义在我国的运用现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72条体现了刑事起诉法定主义,规定了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条件和程序: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我国迫切需要一套属于未成年人的司法制度,即专门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行政机关和未成年人法院,我们必须将未成年犯罪者从普通刑事法庭中剥离出来,这样才能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又能预防犯罪低龄化。...
一、沉默权概述提到沉默权就会讲到米兰达规则在美国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警笛突然想起警灯突然狂闪,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警察跳下车才空制住犯罪嫌疑人后会脱口而出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根据美国联邦法律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