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至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社会的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时代在不断变化,但是传统的治理模式显然无法跟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步伐,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信息化革命潮流下,传统治理模式在引导政府发挥职能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了改善目前的现状,政府只有利用现代化的治理模式,转变自身的执政方式,重新调整自身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引导社会良性发展的作用。
地方政府作为一个领域内的综合性管理者,必须在治理模式上具备足够的先进性,才能在治理的过程中体现出本区域所独有的特色,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才会拥有实际性的意义。在现代化的治理模式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改革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 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所谓全能政府就是指政府全面掌控社会经济发展、各种资源等,在各个领域范围内渗透政治权力对一切社会活动的影响力,使整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打上政治化和行政化的印记。
在全能政府的干预下,社会发展将更加合理、有序,不会出现大方向的偏差,但是这也将导致整个社会,不论是团体还是个人都过于依赖政府,严重缺乏自主性及创新性,一旦离开政府的引导,则无法独立生存。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地方政府对一个地方的管理也并不总是完美的,就目前来说,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管理的事件频现,过多地干涉一些管不了、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而在一些需要政府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的地方却又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严重下降。而现代治理模式所要求的有限政府则是指政府将自身的干预范围缩小,将部分权力放至市场、社会甚至是个人手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放权给老百姓”的管理理念逐渐兴起,“有限政府”这一名词从中衍生出来,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但是在我国的行政管理实践过程中却仍未成为现实,全能型政府仍然作为主要的力量,在阻挡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若要促进区域发展,地方政府就必须顺应现代治理模式的要求,从全能向有限转变,为社会管理打造全新的平台。
2 合理设置控制与服务的比重
受我国传统的行政理念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长期以来,各地地方政府都在治理上形成了一种缺乏科学性的认知,认为对地方的治理就意味着全面的控制,地方只有在政府的管控下才能实现有序的运作,所以服务意识薄弱。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我国政府人员受官本位的思想影响严重,普遍认为政府地位更高,政府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地位并不是相对平等的,所以致使社会力量长期处于弱势状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度有所减小,但是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视为“领地”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各部门之间缺乏合作的意识,因此也就没有形成深刻的服务意识。
改变目前现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现代治理模式的要求,合理设置地方政府控制与服务的比重,减少对社会的管控,更多地服务于社会,由管制向协调转变,而协调就更加考验地方政府的管理技巧,所以政府首先需对自身形成准确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
3 地方政府充分尊重民众意见
地方政府在拥有足够的资源和绝对的权力的情况下,通常会习惯于为人民作出决策,但是由于政府在收集决策信息的过程中缺乏准确性和对信息的敏感性,而民众又无法获得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所以地方政府所作出的决策往往质量不高,甚至导致各种遗留问题出现,影响社会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普及,民众参与决策的途径扩大,参与决策的欲望也大大增加,所以,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摒弃以往关门决策的作风,充分尊重民众的意见,增加决策的合理性,使政府的管理更有利于民。
4 实现制度创新,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底盘,对国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组织拥有足够的力量,才能有效抑制权力的肆意扩张。社会组织发展意味着民众可以更加方便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这样就能减少民众对社会制度的怨气,增强国家凝聚力,政府的高效运转也能拥有更大的支持力量。只有当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时,社会管理才能体现出更好的效果。但是就目前来说,影响社会组织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地方政府所设置的各类门槛,涉及资金、政治等方面,严重影响社会的管理效率。因此,实现制度改革创新,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来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必要性,这也是在现代治理模式下加强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5 促进管理主体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以后,政府的治理主体逐渐单一化,权力主要集中于唯一的权力机构,而社会、市场以及个人在单一的治理主体制度下,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制约,缺乏积极性,因此国家经济缺少活力。利用现代治理模式,首先要求治理主体必须变单一为多元,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社会格局,集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6 结语
政府统制必须与社会自治之间实现相对协调,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利用现代治理模式来推动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对创造良性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增进社会和谐稳定来说是一条具有实际意义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子响 . 治理模式转型与社会管理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取向引导研究 [J]. 宿州学院学报 ,2011,26(9):3-6.
[2] 常雅慧 . 西安社会管理网络化治理模式探析 [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1(3):137-140.
[3] 许冰杨 . 乡村治理视野下的复合社会管理--以北碚区静观镇为例 [J].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2(5):58-60.
[4] 杨玉秀 . 当代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浅谈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 [J]. 理论导报 ,2012(3):10-10.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摘要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指出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到2020年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改变。地方政府作为整个政府体系最基础的部分,其职能的设计和执行效果很大程度决定了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整...
第2章地方政府行政效能监察相关理论概述2.1行政效能监察相关理论概述2.1.1行政效能监察的内涵行政效能的含义。我国学者对行政效能概念的解释主要分为两个观点。一种观点是,行政效能是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其职责,运用其权利,取得行政目标所体...
乡镇机关是我国五级政权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处于基层,但承担联通农村社会与国家的责任,并且是规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报告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法治保障,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
一、引言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行政管理体制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已经成为了维护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政府要逐渐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并且本着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原则,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采取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地...
4.5加强公务员薪酬制度的法制化管理4.5.1推进《公务员薪酬法》制定《公务员法》对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的主要问题做了相关规定,但迄今为止,我国都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薪酬的法律法规。很多发达国家在探索合理薪酬制度的过程中,都相继建立了规范公职人员薪...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和实施调节的领域,只应由市场主体和市场...
3.4地方政府行政监察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地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近一段时期,随着我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地方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立竿见影的成就,但由于起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自然生态环境却受到了严重破坏,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危及到公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环境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在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