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动物( 比较)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学科,本篇就向大家介绍几篇发展心理学论文论文的范文,希望以下为大家精选的发展心理学论文,对大家了解此类心理学有所帮助。
发展心理学论文精选10篇之第一篇: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分析
摘要:学前儿童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体、思想、语言、性格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地提升,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儿童这个时期的成长情况,以帮助儿童全面发展。儿童的生存环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为此儿童家具的设计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从多方面探讨怎样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具用品,以促进幼儿其身心和谐统一。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 儿童中期; 家具设计;
要站在家庭教育的角度对儿童进行全方位教育,这有助于培养儿童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这个时期是儿童快速发展的时期,家长要重视为儿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以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本文从儿童家具的应用设计入手,根据学前儿童的理发展特点,旨在为幼儿建立一个舒适的生活氛围。
一、发展心理学定义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体现人类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它通过研究人们在成长时期心理所产生的变化,研究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探讨其内在发展规则。人的心理是随着成长而改变的,它的变化受到生活环境和具体实践的影响。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点研究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中,包括自身的心理改变以及发展特征,对分析人类及人类行为产生了重要意义。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儿童认知水平及成长源动力,探究人从出生到长大再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规律,其对儿童成长和教育起着指导意义。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一)成长空间的应用设计
对于儿童家具设计来说,其成长空间设计主要是针对儿童心理发展对成长空间的设计需求,从而使儿童家具与儿童的心理变化相匹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具的调整要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可以从变量上入手,这样就可以合理地配置家具资源。另外,由于空间的变化特点,随着时间的累积,学前儿童也会对家具有着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因此适时调整儿童家具空间,可以防止由于空间的不适合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影响到儿童的健康发展问题,儿童家具设计人员要从儿童的健康成长去综合考虑。
(二)装饰成长的应用设计
装饰成长设计可以满足儿童成长中不同时期的身心发展要求,它是站在儿童家具装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变化而进行设计和调整的。图形设计在装饰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设计师通过图形的修改,努力达到图形的个体差异,目的的满足每个儿童家具装饰成长的不同需要。另外儿童家具设计师要充分结合色彩的变化特点,从而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环境变化相匹配。为了使儿童对家具产生积极态度,给儿童带来各种不同的视觉体验,还可以打造充满国际语言元素的家具环境,为学前儿童建立良好的语言氛围,使他们可以直接的获取外文学习机会,这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提升了他们的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学前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
此外,还可以针对学前儿童的不同年龄、不同性格进行色彩需求分析,尽量满足儿童装饰成长的个体需要,儿童家具还可以通过自己组装以及调节部分元件的方式达到装饰可成长。
(三)功能成长的应用设计
1.转化性原则。儿童家具的可转化性是指将一件家具通过特殊方式转化成具有另外功能的家具,从而使一种家具满足儿童的多种需求。同时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节省儿童家具的数量,从而释放出更多可以为他们利用空间。另外,由于儿童成长阶段的心理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单一功能的家具很不适合学前这个时期的儿童成长特点。
2.发展性原则。儿童家具的发展性是指儿童家具不仅可以满足儿童自身的需求,而且还可以使儿童在应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开发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等。具备一定发展功能的儿童家具可以促进儿童在成长期间身心和谐发展,而且在儿童探索家具多种功能的过程里,他们的成就感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促进了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四)互动交流的应用设计
互动交流指的是从儿童交流互动的角度出发,满足儿童变化发展的社交需求。学前儿童和他人的沟通交流是成长的主要组成部分,比如和长辈的交流,与伙伴的交流等方面,这些都是儿童心理变化的重要标志,而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设计师要综合这些方面去考虑,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舒适的氛围。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
1.提升学前儿童的分享思维。儿童的分享思维是指在集体生活里,儿童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物品等等。这是儿童思想意识水平的最初体现,可以反应出他们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的关注。通过利用科学的方式提高学前儿童的分享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2.加强学前儿童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在儿童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幼儿会下意识地模仿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时期,家庭和学校都要为儿童提供积极的引导,努力帮助儿童克服成长中的困难,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结束语
学前儿童在生理、心理、思想、人格等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对儿童家具的设计工作中,要结合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以发展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使儿童家具与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相匹配,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佚名。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分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
[2]武丹凤。家庭教育视角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应用与实践研究[J].知识经济,2018(4):130-130.
[3]佚名。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分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9(2)。
文献来源:曹馨月。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分析[J].才智,2020(03):41.
发展心理学论文精选10篇之第二篇:发展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摘要:发展心理学以个体的心理发展问题为研究导向, 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在个体发展的每个阶段中都并面临独特的发展任务与不尽一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文章梳理了发展心理学在理论基础与不同年龄阶段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的研究, 并对发展心理学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干预措施进行展望。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 心理健康; 理论基础; 实践研究;
Abstrac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akes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s its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 In each stage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ere are unique development tasks and inconsisten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t different ages a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ospects the research problems, research methods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n mental health.
Keywor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ental health;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research;
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论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个体承受着日益严峻的心理负担与压力, 心理健康问题亟待解决。系统梳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实践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对于正确认识与依照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1].
一、发展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研究
1.生物学理论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身心活动均与神经系统的参与密不可分。有关大脑神经的研究发现, 由神经缺陷引发的疾病有2000多种, 其中有2/3是因神经系统异常所引发的。表观遗传 (epigenetics) 是DNA序列不发生改变、可遗传且可逆性的基因表达。研究发现, 若调控表观遗传修饰的基因产生突变, 将会引起发育异常问题的出现。例如, 由于MeCP2基因突变导致甲基化DNA识别异常, 而引发雷特综合征, 导致儿童出现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下降、伴发孤独症、出现刻板动作等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2].从个体的终身发展来看, 有的行为变化在整个发展期是稳定的, 而多数行为则是变动不居的。此外, 许多不同的行为变量是受共同基因型控制的。由于学科发展等条件的限制, 发展心理学在过去的研究中极少关注基因和大脑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而随着科技进步与学科交叉融合, 这一现象目前正积极地发生改变。对个体发展的生物学理论的探索, 能够帮助我们从基因和脑等物质层面更好地认识个体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
2.认知发展理论
智力正常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皮亚杰认为, 智力是肌体有效适应环境在客观条件下创造最佳生存条件的品质与能力, 个体智力的发展是在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与平衡化这四个因素共同支配下发生的。其中, 生理成熟是身心发展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成熟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只有通过机能的练习与习得性经验, 才能使之从可能变为现实[3].随着年龄的增长, 物理环境与社会性经验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平衡化则可视为心理发展中的关键因素。而正确认识与把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可为"判断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否正常, 并及时采取教育干预措施, 以有效地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不同在于, 他特别强调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 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他还创造性地提出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这一概念, 这为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开展适应学生的当下身心成熟水平, 积极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3.生态系统理论
诚如前述,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 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布朗芬布伦纳将生态系统描述为一组由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等四个部分交互作用、层层嵌套的巢状结构。微观系统 (microsystem) 位于最里层, 是个体直接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模式。自个体出生至婴儿期, 其微观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等对个体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增进社会性知识有益的成分, 逐渐进入其微系统中。中间系统 (mesosystem) 是两个或多个微系统间的互动与联系。例如, 家庭与学校的互动, 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的联系等。外层系统 (exosystem) 是个体不直接参与, 但是会对个体产生影响的系统。有关"父母职业环境对于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逐渐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点, 其中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探究父母工作压力体验。近年的研究表明, 父母工作压力状况会影响到家庭成员互动的质量, 从而诱发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宏观系统 (macrosystem) 实质上是一种广阔的意识形态, 它包括位于前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社会背景模式。实际上,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环境适应问题, 它不仅是个体自身发展的问题, 还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个缩影。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各个社会系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多元社会文化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冲击日益频仍。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能够指导研究者既能设身处地于一个具体的系统中对个体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又能不局限于某一系统, 采取普遍联系、动态发展的视角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 并为建设良好的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理论指导[4].
二、不同年龄阶段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1.儿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一是儿童的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攻击行为是指以伤害或侮辱其他人或人群为目的的行为。洛伦兹通过对人与动物攻击行为的一系列观察与研究, 他提出攻击行为是一种本能, 攻击是由于内部能量到一定水平后仪式性的爆发, 这对于保存生命具有重要意义。道奇在其攻击行为产生机制的信息加工理论中认为, 信息加工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 都可能引发攻击行为的恶性循环[5].有研究者通过追踪研究发现, 与异卵双生子相比, 同卵双生子的攻击行为相关度更高, 这给攻击行为受遗传因素影响提供了实证支持。还有研究发现MAOA基因活性降低会导致攻击行为提高, 脑区中的下丘脑和杏仁核也和攻击行为有密切关系。近年来, 有关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攻击和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进程、攻击行为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及如何对攻击行为进行预防和治疗等方面[6].利他行为是指助人者主动为他人提供援助、救济、安慰或同情, 使他人产生愉悦体验的行为。近年来, 多数研究结果证实利他行为对身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胡天翊等人提出利他的"自激励效应", 尝试从身心互动的角度阐述利他对助人者自身带来的影响, 进而探讨利他行为在进化上可能存在的优势。谢晓非等人研究发现, 助人者在提供帮助的过程中会获得某种生物性的反馈, 从而获得心理和生理的内部效用增益。谢晓非等人还从进化视角提出身心互动的利他行为双路径模型, 指出利他行为给助人者带来更好的适应性与得到他人认可的机会[7].通过对近年国内外有关利他行为研究进行总结我们发现, 利他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有奖赏的过程。利他者不但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悦纳与青睐, 而且能够得到正性心理反馈, 有利于心理健康品质的培育。积极引导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 不但有利于社会人际关系和谐, 而且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儿童气质与人格发展。儿童气质与人格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历久弥新的问题。儿童气质 (children's temperament) 是指儿童在进行心理活动时显现的稳定的人格动力特质。A.托马斯和切斯依据儿童在活动水平、心理活动节律、趋避性等九个维度上的特征, 将儿童气质分为难教养型、迟缓型和易教养型等三个主要类别。姚凯南等人对儿童的气质、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 儿童的气质与人格的维度有相关性, 麻烦型及中间偏麻烦型气质的儿童行为障碍的发生率高。近年来, 研究者针对儿童行为抑制性、中小学生个性特点与学校适应、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是近年来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重心。研究者通过较大规模的追踪设计, 为探讨儿童气质的稳定性及对后期行为影响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此外, 还有研究者采用跨文化的比较, 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气质与人格发展中的作用。目前, 研究者更多采用脑电图等新指标, 来判定人的气质和人格差异, 对人格结构、类型以及与利他行为的关系进行大量研究, 为健全人格培养与教育提供实证依据。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时间的跨度和考察的广度。这些研究较少再去孤立地考察任一社会行为的表现, 而是一方面在更大范围内考察其与其他社会行为和人格特质的相关, 另一方面, 更加关注其出现前的预示信号、可预测源以及出现后的结果和对其他人格特质的影响等。不同跨度的追踪研究和交叉滞后设计等技术, 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青春期被霍尔 (Stanley Hall) 称为人生的"狂风暴雨期".已有研究表明, 青春期许多问题行为的高发是因该阶段对压力源敏感的激素水平显著提高、大脑的前额叶、边缘系统和多巴胺的输入系统等系统迅速发展引起的[8].随着社会转型与时代发展, 个体所处的环境也日趋复杂多变, 这也是导致该阶段诸如成瘾、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
当前, 关于青春期成瘾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烟酒成瘾、游戏成瘾和网络成瘾等。据《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显示, 在中国的青少年中有近1500万人被确认吸烟, 还有约4000万人尝试吸烟。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也被称为网络依赖或网络性心理障碍, 这将严重危及其人际关系、生活、工作与学习等方面的质量。由于青春期个体的心理抵御能力较低, 网络游戏本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这导致网络游戏成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游戏成瘾者会表现出对网络游戏无节制的需求、对游戏耐受性强、矛盾自责等症状, 且会导致较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 接触暴力网络游戏能够启动游戏者攻击性认识, 进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张国华和雷雳研究发现, 宜人型和谨慎型人格可以直接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 其中, 网络游戏的体验与卷入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9].研究者发现, 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诱因大致可包括三类:其一, 网络本身具有匿名、便捷、自由等特征, 这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二, 那些具有高焦虑抑郁倾向、自控力差人格特质的个体更易习得网瘾行为;其三, 家庭和学校的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压力, 这也导致其企图通过网络来躲避现实困境。青春期会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近几年研究发现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有上升趋势[10].抑郁者表现出长期持续性情绪低落等特征, 他们一般很难对事物提起兴趣, 并表现出缺乏自信、情绪压抑、全身无力、懒散少动、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思考困难等身心状态。抑郁有"懒、呆、变、忧、虑"等五个主要特征[1].从已有研究结果可以发现, 影响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社会和个人等三个主要方面。当前, 有关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国外研究者关注点之一。
3.老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 老年期个体在心理健康的很多方面很脆弱, 需要更多的关注。老年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感知觉下降、记忆力和智力下降、情绪不稳定、性格多变等, 由此类问题导致的阿尔茨海默病 (俗称老年痴呆) 、老年抑郁和焦虑症等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 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人相对于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更低。近年来, 研究者不再局限于对认知"下降"的描述, 进而将目光投向了补偿性功能, 从大脑本身的适应性和问题解决策略变化等角度, 解释老年个体如何补偿由神经机能衰退而引发的问题。在生命全过程发展变化理论中的"选择性优化补偿原理"可以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干预与训练具有指导作用。有研究者把生物、信息加工和行为等三个水平与认知老化有关的研究进行整合, 提出神经递质不足理论。根据神经网络模型参数, 儿茶酚胺浓度的下降会降低信息加工中的信噪比。该模型解释了许多诸如不同年龄人群的学习速率、对无关干扰项的抑制能力等之类的认知老化现象。研究者通过分层回归技术对认识活动、教育水平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 认知活动更能直接预测罹患风险。到目前为止, 可用来鉴别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变量并不多见。老年人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家庭, 家庭的结构与关系以及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均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由此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异, 都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影响。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是指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 它是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的心理指标。已有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能够有效地降低老年人焦虑、抑郁及敌对情绪, 并能够正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还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的物理环境控制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如果老年人对生活中的重大事务或居住环境有控制感可以让老年人保持更好的心理状态和更高的幸福感。萨拉森 (Sarason) 研究表明, 老年人接受的社会支持与他们面对生活中问题时候的信心与自尊呈正相关;莱斯曼 (Reissman) 发现, 老年人给予子女提供信息支持能够获得被需要的感觉, 从而提升了自尊感。还有研究发现, 接受子女的社会支持时会比给子女社会支持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吴振云等人对"集中养老"和"居家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集中养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在社会养老的微观系统中, 会导致老人难以与亲人及时进行感情交流而产生孤独、焦虑与抑郁等凡此种种负性情绪, 从而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12].
三、发展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展望
第一, 研究的问题。
发展心理学将继续突出强调个体早期和中老年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研究者在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重新开始重视对基础理论的探究。研究者还将从系统的观点对家庭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并把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引入更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 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或逆境的影响, 即早年心理创伤、家庭养育环境、亲子关系及其社会化过程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同伴关系和同伴互动发展和变化的理论和统计建模、青少年早期的异性关系、同伴和友谊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等也将是发展心理学领域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热点。同时, 如何保持老年人健康的心态、相对良好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 需要研究人类心理老化的认知特征与影响因素, 如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记忆力、计算力、语言和思维能力等认知障碍。为促进积极老龄化, 对老年认知障碍评估属于心理健康评估范畴, 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第二,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发展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核心是揭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 基因、环境、脑和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过去的发展心理学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大多属于横断的研究, 特别是实验研究过于看重个别心理过程的发展, 难免造成对于发展问题全貌与历程的理解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方法选择中, 发展心理学将继续从各个理论流派中吸收借鉴研究方法, 脑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逐渐显露出其优势。随着发展心理学与脑科学交叉融合, 以脑科学方法为工具的以解决发展问题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已然呼之欲出。心理能力发展的大脑定位、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的可塑性等都是研究的重点。在方法学上认知神经科学包括两类互补的研究途径:一是用电生理方法研究感觉信息如何在清醒动物大脑中表征;二是用无创性成像方法研究正常人的感知觉以及高级心理过程。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使研究者洞悉人脑认知活动"黑箱"成为现实可能。随着发展心理学对脑功能成像技术、行为遗传学、统计方法等方法和技术的吸收与借鉴, 其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正由过去对现象的描述或思辨跃升为真正的科学研究。当然, 发展心理学还应从生理、心理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来探讨心理健康问题, 这就不能仅仅依靠实验法, 进行长期的自然观察法进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 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终端为载体的心理测评软件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Software) 得到广泛使用, 这为实时监控全民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个体的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心理健康的检测与预警机制打开了方便之门。
第三, 干预措施。
纵观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成长历程, 我们发现, 发展心理学正是在给人类和社会提供心理健康等问题的服务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的。在研究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原因与机制之外, 探讨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标志和有效干预方案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关注。目前, 对于发展心理学领域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主要通过抽样调查,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采用不同标准的心理发展测量工具 (如格塞尔发展顺序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Gaesell发育量表等) 对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识别与评估, 进而采取诸如心理辅导与咨询、综合护理干预等措施。当前, 采取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心理治疗等技术对于青少年学生负性情绪进行心理干预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识别与干预工程, 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积极采用心理测评系统的同时, 还应该努力推进测评工具标准的统一化、进行大样本与纵向研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相关因素, 并及时采取多维度的心理干预措施。发展心理学研究视野的拓宽与研究方法、技术的进步, 将为建设生命全历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11]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32-37.
[2]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融合研究[J].教育研究, 2018 (9) :139-148.
[3]白学军。发展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20-29.
[4]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 (4) :433-439.
[5]俞国良, 辛自强。社会性发展: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249-261.
[6]李晓文。人格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1-154.
[7]谢晓非, 等。利他仅仅利他吗?--进化视角的双路径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 2017 (9) :1441-1455.
[8]陈春萍, 程大志, 罗跃嘉。雌激素对情绪的影响:心理、神经、内分泌研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1 (11) :1049-1062.
[9]张国华, 雷雳。人格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3) :102-109.
[10]崔丽霞, 史光远, 张玉静。青少年抑郁综合认知模型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学报, 2012 (11) :1501-1514.
[12]吴振云, 李娟, 许淑莲。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3 (11) :713-715.
文献来源:俞国良,张伟达。发展心理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7):133-136.
发展心理学论文(推荐范文10篇) | |
2017年,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全国首套中医药小学教材《中医药与健康》在全省范围内投入使用。届时, 浙江省所有小学都会开设中医药课程 (五年级) , 系统讲授中医药基本理论与实际应用。...
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总体感受称为总体幸福感(GWB),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性评价。大学生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生力军,近年来,随着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上升趋势。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医学院校学生由于课程繁...
进入高校学习是人生的重要节点, 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 学生要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同时, 也在对过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文章运用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以运算为视角, 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展开分析, 以运算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问题开放性、合作竞争、认知和记忆策略的描述, 以及对学生在运算中的积极方式进行对比, 探讨合适的运算教学对学生数感培养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自我表露是个体自愿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观点、爱好的方式。这一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朱拉德(JourardSidney)提出,在《透明的自我》(TheTransparentSelf)一书中,他将自我表露界定为告知另外一个人关于自身的信息,真诚地和他人分享自...
成就动机(AchievementMotive)是个人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到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成就动机是多维度、多成分的心理结构,Atkinson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由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稳定的倾向组成。如果个体处于成就导向情境时,两种倾向可被同...
摘要自20世纪初,志愿服务团体和组织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救助力量和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弱势群体解决政府难以顾全的现实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者对一个民间志愿者组织中的六名长期志愿者进行了一项质性研究。通过研究对象叙述志愿服务过程...
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其作品《午后曳航》进行解读, 通过对主角黑田登自我人格格局的心理学分析, 揭示其美学风格和叙事文本后所隐藏的心理现象与人格特质。...
阅读推广是近年来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各级图书馆更是把阅读推广作为工作重点。中国图书馆学会等机构也制定了阅读推广人培养计划, 为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人才支持。...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变革, 我国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下, 学校教育从文化课教育视线转移, 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的培养。...